西涼刺史董卓不過區區五萬人馬,為什麼都奈何不得他?

用戶156890353


漢末時期,董卓是當時最有實力的地方實權派之一。不過董卓進京時,他所帶的兵馬沒有五萬人,按照《九州春秋》的記載,撐死了也就三千人。

卓初入洛陽,步騎不過三千。——《九州春秋》

並且董卓在進京前,其實他已經被調離西涼軍了。當時漢靈帝對他明升暗降,一面晉封他為幷州牧,一面又讓他將兵權交出(交由漢末名將皇甫嵩指揮)。董卓心裡清楚,如果兵權沒了,他就完蛋了。


於是董卓接受了任命,但是不交兵權。他上書給漢靈帝辯解道,說自己掌兵十年,士兵上下跟他的關係太好了,都要為他賣命。朝廷讓他去幷州,這個他沒意見。但是西涼軍的士兵也要跟著他一起去幷州。隨他一起“效力邊垂”。

漢靈帝一看董卓這麼狡猾,便遣使者去下詔責備董卓。然而董卓那廝手上有兵,對漢靈帝有恃無恐。最終,董卓還是帶了五千人向幷州出發。但是走到河東郡後,董卓就不走了,因為洛陽發生了內訌。

什麼內訌呢?就是著名的十常侍之亂,大將軍何進被殺。接著何進一黨又進行報復,把宦官也大殺一通。導致京城大亂,連個能主持大局的人都沒有。


說到這裡,要吐槽一下東漢末年的那些軍閥和士族們了。那些人就是柳條上串王八,一類貨色!董卓能進京把弄朝政,不是他有本事,而是京城中有內應。這個內應也不是別人,恰恰就是袁紹!

那麼袁紹和董卓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董卓有個身份一直被人忽略,他並不是個簡單的土鱉軍閥。實際上他早在漢靈帝熹平年間,就被司徒袁隗(袁紹、袁術的叔叔)徵辟為掾吏。所以他是在袁氏一族的支持下,才得以火箭高升,一路坐到了幷州刺史、河東郡太守的位置。

因此可以說,董卓就是袁家的門生,跟袁氏也有很緊密的利益關係。而董卓能進京,就是袁紹出的主意。


在董卓進京的前夕,大將軍何進打算將宦官誅殺,但是他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於是袁紹就提議,乾脆我們汝南袁氏與你合作,大家一同剿滅宦官,完成陳蕃竇武當年未竟事業。何進採納袁紹的建議,確定了徵召外兵進京,武力逼宮的決策

其中,由何進派出去,從洛陽出發至外地徵兵者共五路。

第一路:王匡至徐州徵調五百強弩。

第二路:鮑信至兗州泰山郡徵兵

第三路:毌丘毅至揚州丹陽郡徵兵。(劉備曾隨行)

第四路:張楊至幷州徵兵。

第五路:張遼至冀州徵兵。

另外,由何進下詔,從外地調往京城洛陽的部隊有三路。

第一路:東郡太守橋瑁從東郡至成皋縣。

第二路:武猛都尉丁原從河內郡至孟津

第三路:幷州牧董卓從河東郡出發,至關中上林苑

這個命令下發後,遭到了鄭泰、盧植等人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董卓不靠譜,於是何進對董卓敬而遠之,拒絕其進京。所以就只有橋瑁和丁原兩路人馬進了京。

結果,袁紹私招董卓進京!董卓還是大搖大擺的朝著京城而來。何進得知,派種劭先後兩次勸阻,最終將董卓逼退,暫退到洛陽城西二十里處紮營。但是洛陽城還是在董卓的眼皮子底下,他隨時都可以進城。



之後一個月,洛陽大亂。

先是宦官殺了何進,激怒了何進一黨。接著以袁術為代表的何進一黨殺進了皇宮,把宦官們殺的雞飛狗跳。並且這還沒完,那些凡是跟宦官有關係的,比如司隸校尉樊陵,河南尹許相等人,也紛紛被殺,並且還是被袁紹殺的。後來殺紅了眼,董卓的弟弟董旻聯合吳匡,把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也給殺了(懷疑他與宦官有染),並且控制了何苗的部隊

隨著何進被殺,宦官被屠滅,支撐著東漢政治平衡的三個支柱:宦官、士族、外戚,一下子就倒了兩根。士族們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影響力反而還加強了。這個結果,恰恰就是袁紹最想看到的。

但是,士族也分好幾派,並不是所有的士族都是汝南袁氏的馬仔。而且有些人還是何進的死黨,這些人與袁紹的利益並不一致。所以董卓就成了關鍵人物。因為只要他加入哪一派,另外幾派就只能等死了。

在何進被殺的第三天,董卓也知道了洛陽的情況,於是率軍前往洛陽。才二十里,半天就趕到了。

董卓剛到洛陽,立即就得到了袁家掌門,太尉袁隗的認可。先是拜他當司空,接著又支持董卓殺丁原,吞併了丁原的幷州軍。再加上董旻之前吞併的何苗餘部,董卓一下子就發財了。

他找袁紹、盧植商議廢立。盧植不同意,棄官而走。袁紹也不同意,也棄官而走。但是董卓不在意,他還是在進京後的第三天,廢了漢少帝



說到這裡,我覺得有一點很奇怪。按照《九州春秋》的記載,董卓進京時,率領步騎不過三千人,他覺得兵太少,害怕京城人士不服。便隔四五日,派遣兵士半夜潛出出四城門,第二天早上高舉旌鼓而城,號稱"西兵復入至洛中"。讓大家覺得得董卓的兵馬數不勝數,不敢反抗。

率四五日,輒夜遣兵出四城門,明日陳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復入至洛中”。人不覺,謂卓兵不可勝數。——《九州春秋》

但問題是,按照十常侍之亂和漢少帝被廢的時間記載。

十常侍之亂是公元189年8月27日

漢少帝被廢是公元189年9月1日

也就是說,董卓他是在進京之後的第三天就廢掉了漢少帝。三天時間,這就明顯與《九州春秋》中所記載的“率四五日”有明顯矛盾了。時間對不上啊!

所以我覺得,董卓進京後,他兵強馬壯應該是事實,吞併了何苗和丁原的部隊,他能不兵強馬壯麼?但是《九州春秋》中記載的董卓玩心眼,靠小把戲嚇唬人,應該就是虛構的事情。



這個質疑先放一邊,再說回袁紹與董卓。當董卓兵強馬壯後,何進的心腹鮑信對袁紹說,我們殺董卓吧?結果袁紹不同意!然後鮑信貌似心裡明白了什麼,怕是你們袁氏一族早就跟董卓是一夥人了吧?於是,鮑信當天就帶著兵馬跑路了……

到了第二天,董卓說出自己要廢皇帝時,袁紹跟董卓吵了一架,然後也跑了……

董卓呼紹,議欲廢帝,立陳留王。是時紹叔父隗為太傅,紹偽許之,曰:“此大事,出當與太傅議。”卓曰:“劉氏種不足復遺。”紹不應,橫刀長揖而去。——《獻帝春秋》

隨後若干天,京城的有志之士,也紛紛向關東跑路。比如典軍校尉曹操。

當這些人全跑路後,董卓自然而然的就控制了朝廷,並開始了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以上便是董卓控制京城的全過程。從敘述中可以看出,董卓能夠進京,玩弄朝政,與京城中袁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是離不開的。其中袁紹是關鍵人物,他叔叔司空袁隗則是幕後主使。整個過程(殺何進、殺宦官),就像是一個早就計劃好了的陰謀。當宦官和外戚全部都被幹掉後,士族就成了唯一獨攬大權的群體。

只不過,董卓就像是一個野獸。他最後野性大發,失控了!不僅一腳踢開了袁隗,最後還咬死了袁隗。自己一個人獨攬大權,儼然以皇帝自居。而這一切的一切,就在於他手上不僅握著自己的西涼軍,還吞併了丁原的幷州軍(呂布加盟),後來又吞併了何進的餘部(張遼加盟)。最後發展成了當時最大的軍閥,無人能敵!

最後再說說袁紹為什麼要跑。我覺得,袁紹最早應該與袁隗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廢立皇帝這個事情上,袁紹與叔叔的意見不一致。袁隗同意廢,袁紹不同意。其結果就是袁紹逃出京城,袁隗繼續與董卓合作。後來的結果證明了袁紹是正確的,董卓翻臉就咬主人,而且還是提拔他的恩公。當董卓的地位爬到袁隗之上後,袁術也跑了,而且還是帶著虎賁軍一起跑的。

這就叫與虎謀皮,以為自己是訓虎的,結果把自己給玩死了。


Mer86


為什麼要說區區呢?

這篇談正史,不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總共10萬人馬,在當時已經是恐龍級的BOSS,曹操開始是2萬人馬,後期湊到3萬多人。官渡之戰以後,曹操的實力達到頂峰,也就是10萬人馬。其實在三國,有一支勢力經常被忽略,就是劉表,他也有10萬人。夷陵之戰,那是劉備的人生巔峰,他的主力進攻部隊7萬人。所以在三國時期,10萬人是一夥勢力的頂峰。董卓的5萬人是很大的一股勢力,並不少。

而董卓是當時大漢王朝西北軍閥的領袖。西北軍是當時戰鬥力第一的部隊,沒有之一。董卓這5萬人馬是當時漢朝最精銳的政府軍。注意哦,政府軍,人家是有正規編制的,不是割據勢力。同時代的袁術,袁紹實際上是家族武裝,跟董卓是不能比的。

董卓在歷史上其實是豪俠級的人物,這些估計很多小編有拷貝,我就不詳談了哈。董卓的能力超強,帶領的是一群西北狼,無人能敵。不幸的是他最終也是被自己的狼:呂布,幹掉了。呂布殺董卓實際是個非常普通的政治謀殺,貂蟬是小說杜撰的人物,不存在的。帶領這樣一群人,確實得睜著眼睛睡覺,兩隻,估計董卓的死是因為他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睡覺了,這樣肯定不行。



董卓死後,西北軍閥陷入內亂:呂布,李傕,郭泗,樊稠,張濟這些人自己打成一團。這幾位單獨拿出來一家仍然是霸主。後來的張繡是張濟的侄子,已經是西北軍閥的旁支了,注水的了,但依舊能把曹操打得大敗,死了兒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

除了這幾位,還有楊奉,董承,都是西北軍出身,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看看,這就是董卓5萬人分裂出來的。董卓不死,西北軍閥保持團結,是不會有後來的三國的。這支力量太強悍了。董卓死後,西北軍大股的就得分成5路,而這5路人馬,隨便誰都能弄死曹操,袁紹這些人。問題是他們自己打起來了。



西北軍混戰的時候曹操才5000人,而他這5000人是屬於私人武裝,家丁,絕對打不過2000西北軍。

看到這,我們就能發現,董卓的西北軍跟晉國是何其相似。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三家分晉。晉國分成了韓趙魏,這三家也是相當能打的。戰國開局,魏國一家就把秦國打得滿地找牙,趙武靈王甚至想滅掉秦國。晉國太強大了,分裂成三家也是各個的能打。



回到董卓,他如果不死,西北軍保持團結,魏蜀吳是不會出現的,漢朝也會再延續一定時間。在間接上,董卓也是造成了袁紹最終失敗的人。董卓的部隊是政府軍,漢獻帝是董卓立的,所以董卓的出身行為還是符合道統的。但後來袁紹反董卓,問題是漢獻帝是董卓立的,如果你反董卓成功,那漢獻帝肯定是要廢掉的。所以袁紹反董卓,實際上就是反了漢獻帝。說到這,大家應該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挾天子令諸侯這麼明顯的好牌袁紹不打,偏偏讓曹操搶去了。不是袁紹不想,是不能,他最開始就跟漢獻帝結仇了。而曹操掌握了漢獻帝,把自己擺到了正義,天理的一方,佔據了政治,輿論高地。袁紹則變得被動,為最後的失敗埋下禍根。


何老師精武


電視裡把董卓醜化的不行,試想一下,要袁紹和曹操等人十八路諸侯一起圍攻的人會是一個大腹便便的人嗎?歷史記載董卓英勇魁梧,氣力驚人,出生西涼地區,因為為人大方,結交羌人,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勢力,那就是西涼軍,簡直就是西涼地區的扛把子!

要說董卓不過區區五萬人馬,為何十八路諸侯卻奈何不了他?這得從兩個方面去分析:

一:董卓的西涼鐵騎戰鬥力驚人

俗話說,東西不在多在於精,人也是一樣,西涼鐵騎個個以一當十,加上董卓善罰分明,得來的金銀珠寶全部分給將士們,西涼將士個個為其賣命。據說韓遂和馬騰造反,朝廷派漢末名將皇甫嵩來結束戰亂,結果卻無功而返,後來朝廷派董卓前去鎮壓,三下五除二就給平叛了,從這裡來看,董卓也是有軍事指揮才能的,並不是電視劇裡那樣。後來因為董卓進京,廢少帝立獻帝引起大多數人的不滿,曹操居然想到去刺殺董卓,最終失敗。於是曹操“發矯詔諸鎮”,十八路諸侯皆來響應,但是卻被董卓的西涼鐵騎打的沒脾氣,袁紹被打的暈頭轉向,居然想要另立新君,被曹操反對。所以說盡管當時董卓只有五萬西涼軍,可戰鬥力超乎你想象,十八路諸侯在董卓面前不值一提。

二:十八路諸侯人心渙散

歷史記載各路諸侯“多少不等,有三萬者,至有一二萬者”,這樣看來得有至少三十萬兵力,可是人多沒用啊,全是烏合之眾,各懷鬼胎,先是濟北相鮑信為爭奪頭功自亂陣腳;再是袁術嫉妒孫堅,剋扣了孫堅的軍糧;最後虎牢關大戰董卓見形勢不對要跑路,曹操追擊,可袁紹不讓。十八路諸侯基本上就面臨瓦解了。

而實際上只有十一路諸侯,而且大多是新招來的士兵,缺乏訓練沒有戰鬥力,真正有實力的也就徐州的陶謙、幽州的劉虞和公孫瓚、遼西的公孫度、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焉,但是他們都不想損失自己的利益去攻打董卓,說到底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董卓愛怎麼樣怎麼樣。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觀看最新動態】


羽評郡主


不知道題主所說的董卓西涼軍只有5萬人馬的資料從哪裡來。看了史料:

1、何進調董卓進入洛陽時,董卓只帶3000步兵和騎兵

“初,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

2、董卓和皇甫嵩平定涼州之亂時兩軍合計是4萬人:

“五年,涼州賊王國圍陳倉,復拜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拒之。”

3、題主所說的奈何不得,應該是指討伐董卓之戰。這個時候董卓的兵力應該有:

A、平定涼州的3萬(包含董卓進入洛陽時的3000步騎).。平定涼州之亂後,皇甫嵩兵力有3萬,當時董卓的兵是歸皇甫嵩所有——董卓拒絕執行:

“及靈帝寢疾,璽書拜卓為幷州牧,令以兵屬皇甫嵩。”
“明年,卓拜為幷州牧,詔使以兵委嵩,卓不從。”
初平元年皇甫嵩的兵力為:“今卓在洛陽,天子來西,以將軍之眾,精兵三萬,迎接至尊,奉令討逆,發命海內,徵兵群帥,袁氏逼其東,將軍迫其西,此成禽也”

也就說,董卓率兵進入洛陽前的兵力和皇甫嵩的兵力基本一樣,都是3萬左右。這才有董卓立漢獻帝后,皇甫嵩被徵召到長安,梁衍勸皇甫嵩趁漢獻帝已在長安而董卓還在洛陽的這個空隙率領3萬軍攻打董卓的建議。

B、何苗軍、丁原軍。

“尋而何進及弟苗先所領部曲皆歸於卓,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而並其眾”。

這兩支軍大致估算,應當有5萬人吧。何苗是何進一派的,士兵應該有3萬,丁原也有2萬吧。

因此,在董卓討伐戰時,董卓的兵力應該在11萬左右:董卓自己所有的3萬,皇甫嵩的3萬(殺後佔有),何苗軍3萬,丁原軍2萬。大略估算,不能當準數。但董卓的兵力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隻有區區5萬。單單董卓軍和皇甫嵩軍都有5、6萬人,加上何苗軍、丁原軍,至少都有8萬人吧。


討伐董卓之戰為何失敗

1、在外戚和宦官勢力被滅後,除了董卓的西涼集團,山東集團並沒有形成有效率的派系。漢章帝大力任用外戚,開啟了外戚專權的時代;漢桓帝聯合宦官共同擊敗外戚,雖然從外戚手中奪回了權力,但外戚問題依然存在,不能徹底消除。於是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就成為了東漢的兩大相互制約的集團,保持了微妙的平衡關係。

漢少帝時,何進以外戚掌控朝廷,在袁紹的建議下,秘密召集董卓入京誅殺宦官。但何進弟弟何苗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反對誅殺宦官的漢少帝母親何太后。於是這個消息就被張讓等宦官集團知道。於是張讓等先下手為強,殺了何進;袁紹知道後,就率軍攻打皇宮,屠殺宦官。段圭攜帶漢少帝和陳留王出逃,碰到了率兵前來的董卓。

外戚何進和宦官張讓都在189年這場戰亂中死去,於是董卓就控制了東漢朝廷。

討伐董卓之時,雖然山東集團看起來人數很多,兵力也達到20萬之多,但很多人都是打醬油,喊幾句打倒董卓表示表示,並無出兵攻打。真正和董卓軍作戰的只有:曹操和與其親善的鮑信、衛茲,以及孫堅四人。其他人都是駐軍不走。

至於第二次討伐董卓的行動,被李傕等用漢獻帝的一紙詔書就將盟軍首領朱儁召到長安處死。

2、董卓先處死漢少帝,不給山東集團擁立漢少帝的機會。遷都長安,處死漢少帝,都是董卓在面對山東討伐董卓的大手筆。遷都長安,遠離山東文官集團經營多年的老巢,可以更容易控制東漢朝廷;處死漢少帝,讓山東集團只能奉漢獻帝為漢帝,沒有其他人選。真正的挾天子令諸侯——曹操是撿了董卓的牙惠。

3、山東諸侯之軍多年沒有作戰,根本不可能打贏常年作戰的西涼軍。除了參與平定黃巾之亂和涼州之亂的軍隊,東漢大部分軍隊根本就沒有作戰的機會。看起來人數很多,但戰力不堪一擊,比不上董卓的作戰驍勇的西涼軍。

4、山東集團各有各的利益,難以長時間團結。在孫堅在洛陽擊敗董卓軍時,袁術就怕孫堅壯大而停止給孫堅軍糧。更後來,因為豫州刺史這個職位,袁紹和袁術、公孫瓚兩方作戰而讓聯盟瓦解。


綜述

在討伐董卓時,董卓的兵馬並非只有5萬,應該是在8到11萬之間。袁紹為首的聯軍雖然有20萬,但只有曹操、孫堅等四人和董卓軍作戰。在孫堅攻下洛陽後,討伐董卓聯盟更因為誰任豫州刺史而大打出手,導致聯盟瓦解。

在外戚何進和宦官張讓兩派都死了的情況下,董卓以軍力為依託控制了東漢朝廷。董卓廢漢少帝而立漢獻帝有兩個原因:

1、漢獻帝是祖母董太后養大的,母家勢力小,不存在外戚威脅,董卓和董太后又是同族;

2、在董卓救出漢少帝和漢獻帝時,在董卓問話時,漢少帝怕得一句話都說不好,而漢獻帝表現較為鎮定,讓董卓認為漢獻帝比漢少帝賢能。

可能有人奇怪為什麼董卓要讓賢能的漢獻帝即位,不怕漢獻帝誅殺嗎?原因就在於東漢在經歷了外戚和宦官兩派內鬥後,董卓認為只有一個有見識的皇帝,和一個有能力控制朝廷的權臣,才能收拾東漢的頹勢。即漢宣帝和霍光模式,這是董卓想要追求的。

但不管怎麼說,從董卓開始,東漢進入了權臣模式。

西涼軍作戰驍勇而山東盟軍戰力低下,董卓遷都殺廢帝的強力措施,都是讓山東集團無能為力的原因。即便山東集團沒有因為利益而內鬥,山東聯軍想要攻破函谷關,進入長安,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董卓洗劫洛陽,就已經表明董卓放棄了洛陽。因此孫堅攻下洛陽,也不算是代表什麼——基本就是一片廢墟。這也是曹魏為什麼不建都在洛陽的原因。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董卓發家於涼州。這個地方,在漢朝的地位頗為特殊。它歸中央政府管轄,但是又與胡人、羌人等少數民族為鄰,土地貧瘠,居民“鞍馬為居,射獵為業”,男人不事耕種,女人不事紡織。他們靠什麼為生呢?“守塞候望,懸命鋒鏑,聞急長驅,去不圖反。”說白了,就是替朝廷戍守邊疆。而朝廷也確實要依賴涼州,因為涼州兵“習兵壯勇,實過餘州。”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入侵京師,主要就是受到涼州兵的牽制。久而久之,甚至出現了“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現象,強兵良將,皆出自涼州。

涼州兵不僅僅戍守邊疆,同時也供內地。《漢書•地理志》記載:“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所謂六郡,即涼州的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以及幷州的上郡、西河。從西漢開始,涼州就為朝廷的禁衛部隊選送兵源。由此可知,漢朝的中央禁旅,其實也是以涼州兵為主。由此也形成了以地域關係為紐帶,在中央有人說話,在邊疆有人響應的涼州軍事集團。

董卓本人,生在涼州,長在涼州,自然是涼州軍事集團的一員,後來則成為這個集團的首領和代言人。他的嫡系部隊,是所謂的“秦胡兵”和“湟中義從”。這裡的“秦”是指涼州的漢族士兵,“胡”無須解釋,“湟中義從”則是湟中地區的“月氏胡”。他們英勇善戰,長於騎射,其戰鬥力絕非內地武裝可以比擬。

至於這支部隊有多大規模,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五萬人肯定達不到,一兩萬人估計還是有的。董卓進京,帶了三千人,虛張聲勢,造成幾萬人的假象,這也是他的本事。而且,當他收買呂布,兼併丁原之後,部隊的規模無疑大大擴張了。丁原的舊部,正是與涼州兵齊名的幷州兵,再加上一些匈奴等少數民族的部隊。董卓如虎添翼,實際上已經是無敵於天下,又有誰能夠奈何得了他?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人治得了董卓,至少孫堅便讓董卓很頭疼。這是題外話。


龍鎮


東漢政權靠三根支柱支撐:外戚集團、宦官集團和士族集團。不過在漢靈帝駕崩後,這三大集團圍繞皇位繼承權問題在中央展開了火併,使得以董卓為代表的軍閥集團得以趁虛而入,進而徹底改變了東漢末年的歷史走向。

宦官和外戚的矛盾

189年漢靈帝駕崩前,他將遺詔託付給上軍校尉(負責護衛皇宮)宦官蹇碩,立次子劉協為帝。但漢靈帝駕崩後,掌握實權的何太后和他的弟弟大將軍何進卻擁立嫡長子劉辯為帝,封劉協為渤海王。何進知道蹇碩手裡有遺詔,蹇碩也不服何進擁立劉辯,雙方都想除掉對方。

蹇碩和眾宦官合計除掉何進,不料走漏了風聲,被何進設計反殺,蹇碩手下的軍隊被何進所控制。事後,士人出身的袁紹建議何進趁勢徹底消滅宦官集團,但何太后為了皇權穩固,並不想讓事態擴大,何進遲疑未決。

袁紹沒有死心,他慫恿何進,可用大將軍名義召集天下英豪共會洛陽,增強自己的實力,一來逼迫何太后就範,二來剷除宦官。何進在權利的驅使下,同意了袁紹的意見,邀幷州牧董卓、河內太守王匡、幷州刺史丁原和東郡太守橋瑁率部入京,袁紹則派人並對宦官進行了嚴密監控。

宦官和外戚的火併

以張讓為首的宦官派人去何進那裡請罪,但何進不許,張讓等人走投無路。而何進卻突然親自進宮勸說何太后誅殺宦官,不想被張讓等人在門外聽的一清二楚。張讓和十幾個宦官攜帶兵器,埋伏在宮門內,假詔何太后,再次宣何進進宮。

這何進剛進宮門,便被宦官一團圍住,張讓等人說你殺了蹇碩便可,我們又和你無冤無仇,何必對我們斬盡殺絕?於是一擁而上殺死了大將軍何進。事後宦官把何進的腦袋扔給尚書,說何進謀反,已經被我們殺了。董卓的弟弟董旻在何進手下當差,何進死後,董旻設計誅殺了何進的弟弟何苗,控制了何進的軍隊,外戚集團就此覆滅。

袁紹得知消息後,當即率領所部對宦官進行了捕殺,城內大亂。許多沒有鬍子、毛髮稀疏的男子被誤殺,逼得洛陽男人不得不脫下褲子驗明正身,大概2000多人死於兵亂,宦官集團就此覆滅。

董卓趁虛而入

就在宦官和外戚火併的時候,奉命入京的董卓卻在洛陽郊外駐足觀望,因為他手裡只有三千人。不過在得到弟弟董旻的消息後,董卓立即動身,在郊外遇到了出逃的少帝劉辯等人,便護駕返回洛陽。一到洛陽,董旻率何進舊部歸於董卓帳下。不久,董卓又誘降呂布刺殺丁原,收編了丁原的部隊,完全控制了洛陽城內的所有軍力。

為了進一步掌控京城,董卓廢掉了少帝劉辯,改立董太后撫養長大的劉協為帝,權傾朝野。董卓此舉讓袁紹等士人集團非常震怒,董卓為平息事態,盡力安撫士人集團。

首先,他為第二次黨錮之禍受害的士人平反,還士人政治上的清白,許多士人得以解禁復出,再次開啟了仕途。其次,大批徵召名士在朝廷為官,做出親和士人的姿態,比如重用遭到排擠的蔡邕。最後,讓士人擔任各地的太守州牧,籠絡地方勢力,比如讓意見不合的袁紹擔任渤海太守。再加上手裡的部隊,所以董卓的權力暫時是無人可以撼動的。

為何奈何不了董卓?

袁紹等人並不買賬,軍閥控制朝政不符合東漢的政治傳統,於是關東各地士人,意欲推翻董卓,恢復劉辯的帝位。眼看如此,董卓毒殺了劉辯,徹底斷了他們的政治念想,不想此舉徹底激化了雙方的矛盾,190年關東聯軍成立,推袁紹為盟主。

雖然此時董卓手裡的部隊最多5萬人,但這在當時已經是一支大軍了,再加上都是身經百戰的邊境部隊,戰鬥力堪稱東漢第一。而關東聯軍雖然聲勢浩大,政治正確,人數不少於董卓,但卻是貌合神離,各自心懷鬼胎,有心作戰的只有孫堅和曹操,其他人都在駐足觀望,每日只管喝酒作樂,坐享其成。

但董卓還是擔心洛陽距離關東聯軍太近,於是遷都長安,一把火燒了洛陽。關東聯軍一看董卓西撤,作鳥獸散,沒過多久竟各自兼併起來,東漢就此陷入軍閥割據的混戰時期。


石頭說歷史


因為董卓的實力最強,強過其他諸侯幾個檔次!為什麼這麼說?


軍事方面:

指揮水平 ,董卓掌戎數年,從一個底層軍官依靠軍功,一路摸爬滾打做到鎮守西北的地方大員, 手下大將如雲。

軍隊威望,董卓每有戰鬥所得“悉分與吏兵,無所留”。這麼大方的統帥那個兵不喜歡? 軍隊士氣有保證。

更重要的是,董卓手下的西涼軍隊,是真正多年駐守邊關的正規軍,而內地的漢朝中央軍還有各大家族的部曲,戰鬥力真要比起來也就是小學生水平。


這就是為什麼在三國前期的中原大戰中,呂布開始逮誰治誰,因為他麾下有西涼軍的殘部。但是這些並非精銳,精銳在李傕郭汜手裡,所以呂布打不過李傕郭汜撤出了長安。 而李傕郭汜那些還不是最精銳的,是董卓女婿牛輔的手下散了之後重新整合起來的,就這批兵力,仍然打敗了呂布,打敗了馬騰韓遂……

再加上董卓的對手實在不怎麼樣,各位討伐董卓的諸侯各懷鬼胎,有如一盤散沙,,當然拿董卓沒辦法。


吳勘


乍一聽還真是難以置信,董卓就這麼點西涼軍,竟然入駐京師後,獨霸朝綱姦淫妃嬪卻無人可阻,為啥會這麼這樣呢?是東漢王朝太羸弱還是西涼軍過於強大呢?



這還得從董卓的西涼軍講起,西涼(大概是現在的甘肅一帶)一直被公認為是偏遠地區、苦寒之地,但是相對惡劣的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西涼人勇猛善戰的特質,所以從客觀上講,西涼軍雖然是支地方武裝,但其戰力遠勝於京城禁衛軍,包括一代梟雄曹操也曾對西涼軍評價很高。

除了西涼軍戰力強這個原因之外,不得不說,董卓還是有點謀略的。進京的時候只帶了幾千人,卻謊稱五萬大軍,震懾住了漢廷的公卿大臣,之後收呂布、平丁原、還自募了些散兵遊勇,再加上自己的本部人馬,確實也有數萬精兵。而當時的東漢朝廷內憂外患,兵稀將寡還沒什麼戰鬥力,自然無法抗衡董卓的西涼軍,就讓董卓趁虛而入撿了個大便宜,過了回皇帝的癮。


納蘭談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外戚和宦官爭權奪勢,十常侍亂國,大將軍何進壓不住宦官,聽信袁紹讒言引屯兵河東的西涼刺史董卓入京,釀成了董卓專權禍國的惡果。那麼當時的董卓不過一地方刺史,手下兵馬僅僅五萬,何以能掌控朝廷大權,權傾朝野,誰都奈何不得他呢?

董卓是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出身一小吏之家,為人行俠仗義,頗受羌人擁戴。後被朝廷徵辟,屢立戰功,平馬騰、韓遂叛軍,鎮壓黃巾之亂,逐匈奴、羌人賊寇等等,後賄賂十常侍而當上了西涼刺史,擁兵自立,吞併河東,朝廷不能制。為何連中央政府也不敢惹他?主要是因為董卓手裡握有五萬西涼鐵騎。雖然人數不多,但誰都不敢小視,因為這五萬鐵騎的意義非同小可。

當時東漢朝廷內憂外患,國內部隊主要分為三類:中央禁軍、地方駐軍和邊軍,其中最有戰鬥力、最精銳的就是長期和遊牧民族作戰的邊軍,其中以董卓的西涼邊軍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後來牛哄哄的馬騰和韓遂的西涼軍當時只是被董卓打的屁滾尿流的叛軍雜魚。禁軍戰鬥力一般,但數量多,有十幾萬,其中一部分被孫堅帶著南下去長沙平叛了,長安還留下數萬,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至於地方部隊,基本都是打醬油的,因為東漢朝廷是在董卓進京的前一年才下放的募兵權,各地招的都是新兵,根本沒什麼戰鬥力,所以十八路諸侯手下兵力雖多但都是烏合之眾。

董卓引兵入京時,僅僅帶了三千兵馬,當時除了數萬禁軍外,還有丁原的五萬幷州軍,董卓不敢硬來,虛張聲勢的把軍隊白天開進城,晚上偷偷退出城,給自己造勢,唬住了各方勢力,董卓藉機得以掌控長安。但當時的丁原並不買董卓的帳,董卓要廢少帝的時候,丁原大怒,引兵來攻,董卓大敗。董卓畏懼丁原,所以派李肅策反呂布,呂布殺了丁原奪了幷州集團兵權投靠了董卓,董卓的兵力大增,同時董卓收服了群龍無首的數萬禁軍,因此勢力急劇膨脹,手下兵馬十幾萬,佔了天下精兵的半數,所以誰也奈何他不得。

董卓自封太師,挾天子以令諸侯,駐軍關中,十八路諸侯根本奈何不得他,十八路諸侯加到一起都打不過他,也就孫堅帶走的幾萬禁軍能和董卓比劃幾下,但無奈孫堅的禁軍太少,各路諸侯又互相拆臺,所以把孫堅打成光桿司令後各路諸侯一鬨而散,各回各家了,轟轟烈烈的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成為一場鬧劇。

可以說,董卓囂張是有資本的。董卓之所以敗亡,並非軍事力量不濟,而是內部矛盾導致西涼軍分裂,董卓被呂布所殺後,西涼勢力四分五裂,分出的哪一支都不是善與之輩,可以想象當年的董卓勢力有多大。


用戶156890353


答 | 江隱龍

涼州軍是三國時期戰鬥力最強的軍事集團,沒有之一。涼州軍閥如果不是因為內部不團結,自相殘殺,又沒有好的謀士肯輔佐,絕對不會變成三分天下的局面。當然這也不是好事,如果涼州軍閥主掌了中原,五胡亂華的時代可能會提前一個多世紀到來。

因為涼州軍的組成人員主要是胡人。這裡的胡人是泛指西北少數民族。用鄭泰的話來說,當時天下最強的軍隊不過是並、涼、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而董卓的涼州兵主要就是由這些人組成的。自古以來,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涼州為遊牧民族聚居,這些遊牧民族一輩子都在馬背上生活,在騎兵對步兵有明顯優勢的三國時代,遊牧民族的戰鬥力比起漢族人可不是高了一星半點,更何況好馬全在西北。何進請董卓進京勤王,那是絕對的引狼入室。

你可能覺得,董卓那麼厲害,不還是被滅了?董卓是死於呂布的背叛。之後的李傕、郭汜,只因為賈詡的一句話殺回長安,馬上就控制了朝廷,關東諸侯可有人敢西進?後來李傕、郭汜以及涼州兵的第三號人物樊稠,最終還是死於內亂。內亂是還不止這幾個,馬騰也曾經反過李傕——涼州兵內部不和,幾乎是一個傳統。

除了這一批早期涼州將領,後期的猛將也好找。馬超之勇不亞於關羽、張飛;姜維降蜀之後成了北伐的主力,這些都是涼州人。涼州兵猛將強,可惜一沒有合作意識,二沒有謀士,三則是涼州軍閥大多性情暴虐,不得人心,這才使得三國沒有首先統一於涼州兵。諸葛亮北伐時希望蠶食涼州也是這個道理,有了涼州的兵和馬匹,東征曹魏未必就不能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