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上學”——是“偷懶”還是“學校焦慮”?如何緩解?

“我不想去上學”!

這是孩子們的“古老”的抱怨。

不用說,我們自己小時候,很多人也多多少少為此抱怨過。

孩子的這種抱怨,可能僅僅是為了“偷懶”,為了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只要爸媽好好引導、堅持,孩子很快也能適應,乖乖上學去。

但這樣的抱怨,也有可能反映出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是“焦慮”。如果是這樣,就更需要重視了。

我們怎麼初步判斷,孩子的“抗議”、“抱怨”到底是一種無傷大雅的“偷懶策略”,還是焦慮的呼救聲?

“我不想上學”——是“偷懶”還是“學校焦慮”?如何緩解?

來看看真正焦慮的孩子,通常會有哪些表現:

1、經常談論他們對學校的恐懼。

年幼的孩子,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會經常談論他們對學校的恐懼。比如要求爸爸媽媽一再地保證:

“你會跟我一起去幼兒園嗎”?

“我必須去嗎”?

2、抱怨生理上的不適

孩子可能常常抱怨肚子疼、頭疼、或者表現得很緊繃。許多孩子突然難以入睡,或者要求和爸爸媽媽一起睡。

3、激烈地拒絕學校、幼兒園

有些孩子會表現出對學校、幼兒園的激烈恐懼,激烈到甚至無法把孩子哄到幼兒園附近,孩子連學校大樓都不願意進。

“我不想上學”——是“偷懶”還是“學校焦慮”?如何緩解?

爸爸媽媽可以做些什麼,幫孩子在上學(幼兒園)之前,儘可能避免可能發生的焦慮?

1、角色扮演

可以在家裡,和自己學齡前的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

許多孩子其實很明白“自己要去上學了”這件事,於是,最讓孩子擔心的是關於生活、社交方面的問題。

爸爸媽媽和孩子輪流來當“父母、孩子、老師”,來模擬上幼兒園後的日常生活。比如跟爸爸媽媽告別、脫外套、唱歌、閱讀故事、戶外活動、午睡、吃點心……

表現出“第一次見老師”之類的容易引起孩子焦慮的社交場合,教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應對,有一個練習的機會。

2、有條件的話,提前熟悉環境和人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帶孩子經常去幼兒園附近看看,或提前去拜訪一下以後要上的那家幼兒園。

帶孩子在操場上完幾次,如果遇到老師,那爸爸媽媽再和老師說說話。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和老師相處愉快,孩子也更容易親近老師。

3、聽聽孩子的擔憂

讓孩子知道:“我的擔憂可以告訴爸媽,爸爸媽媽會明白,也會幫助我”。

這很重要。即便孩子以後上學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知道到家裡有理解自己的爸爸媽媽,就不至於太無助、太害怕。

每個人要接受一件新事物的時候,都會感到又興奮、又有點害怕,與其不停地跟孩子說:“不怕不怕,沒關係,沒什麼大不了”,不如和孩子分享一段“爸爸媽媽以前去一個新地方的時候,心裡是什麼感受”,對孩子更有幫助。

“我不想上學”——是“偷懶”還是“學校焦慮”?如何緩解?

孩子說自己病了,要留在家裡,怎麼辦?

首先,當然要確定孩子是不是真的生病了。

假設孩子其實沒病,身體健康,那還是建議爸媽堅定地讓孩子去學校。

正如爸爸媽媽平時要工作、要維持家庭一樣,堅持良好的上學習慣,本來也是上學的一部分。

告訴孩子:在新的情況下感到有點緊張害怕,這很正常。

提醒孩子:我們以前也成功地處理過新情況,比如,還記得第一次在奶奶家裡睡覺嗎?一開始雖然很難,但後來,媽媽很高興你做到了。

有一點值得注意:排除在學校或家中的問題。

可以問問孩子和老師,最近是否發生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例如欺凌、被同學戲弄,這些也是造成孩子學校焦慮的常見原因。

或者家裡有變化,搬家,父母吵架,甚至寵物死亡,都會讓孩子感到苦惱。

“我不想上學”——是“偷懶”還是“學校焦慮”?如何緩解?

孩子每天都哭,還要讓孩子堅持嗎?

學齡前的孩子,最初有一些分離焦慮是很正常的。

有一些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的小策略,請參考:鏈接。

通常來說,分離焦慮幾周後就會慢慢消退。

但如果沒有,請詢問一下老師,看孩子在適應幼兒園、學校方面是否有什麼困難,比如,是不是有言語方面的問題,妨礙了孩子溝通和遵守規則?如果是這樣,可以考慮讓孩子晚一年再去學校。

“我不想上學”——是“偷懶”還是“學校焦慮”?如何緩解?

父母自己,也有可能引發孩子的“學校焦慮”

跟孩子說再見,對爸爸媽媽來說,也很不容易。

“分離焦慮”這麼難,不僅是孩子離不開爸媽,其實爸爸媽媽也捨不得孩子。

看到爸爸媽媽這樣擔心、這樣不捨,孩子更不想與爸爸媽媽分開,因為孩子也很擔心爸爸媽媽,也覺得爸爸媽媽很需要他。

不如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已經為孩子做出了最好的決定。

讓孩子漸漸相信:爸爸媽媽一定會回來接我,學校(幼兒園)的老師也會保護我、照顧我。

“我不想上學”——是“偷懶”還是“學校焦慮”?如何緩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