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军队的机枪为什么不用弹链而非要用铜板呢?

奥假期


说到重机枪,大家的脑海里浮现的肯定是那一挺挺放在三脚枪架上带着长长弹链的霸气形象。不过在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一些机枪却不按套路走,这些机枪不使用弹链供弹,而是用一块铜板也就是常说的供弹板供弹。而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因为日本国内资源的匮乏,还有一个就是与他们的军队战术有关。

在采用保弹板供弹的日军机枪中,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92式重机枪了。该枪采用了30发的保弹板供弹,因此在作战时必须要有一名供弹手始终呆在旁边,否则会严重影响火力的持续性。而中美等国的重机枪则采用弹链供弹,一条弹链装200或250发子弹,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加长,在必要情况下只需要射手一个人就可以操作机枪且换弹也快速方便。

其实日军并不是没有实力搞出弹链供弹的机枪,只不过日军国内资源匮乏,舍不得像欧洲那些国家那样挥霍子弹,这一点从整个战争期间日军始终没有大批量装备冲锋枪就可以看出。所以日军在设计机枪时射速都不太高,而且很重视机枪的射击精度。这样一来采用供弹板供弹也就可以满足需求了,而且供弹板的供弹数少,既可以防止士兵浪费弹药,又可以回收再利用,十分符合日本军方节约的要求。

另一方面,日军战术十分讲究精确射击,他们对重机枪的使用往往是部署在靠后的位置,利用较远的射程进行点射压制,而近距离上则依靠轻机枪和掷弹筒来对敌军火力点开展攻击。所以在此基础上,日军对弹链供弹的机枪的需求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还有一点,那就是日军一开始装备的是法国制造的哈奇开斯机枪,这种机枪就是采用了弹板供弹。日本人引进这种机枪之后觉得十分的好用,就积极的仿制并改进。而后来的日本机枪都或多或少的带了哈奇开斯机枪的影子,弹板供弹就是其中之一。

在二战爆发之前,日军的对手是装备低劣的中国军队,因此弹版供弹的机枪还是完全满足需要的。不过在此之后,面对习惯拿子弹埋人的美军时,日本人就被打的生活不能自理了。当然,这个时候日本高层普遍不把士兵当人看,对于他们来说子弹要比士兵值钱,所以还是继续使用弹版供弹的机枪吧。


利刃军事


日本92式重机枪使用的弹板学名叫保弹板,一般是能装30发子弹,这个是预置的。这个保弹板对制造工艺要求非常高,它是一个直板然后把每一发子弹卡住。实际上日本生产这个保弹板还是比较费材料的。

当时机枪的供弹主要是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日本的保弹板,一种是帆布弹链。最后一种就是金属弹链;这三种供弹方式最落后的就是帆布弹链接,其次是保弹板,最先进是金属弹链。二战德军和美军都用金属弹链。实际上日本人不用弹链跟日本人的对重机枪的使用方法有很大关系。

二战日军的作战战术中比较强调小队以上的面杀伤火力,但是不太强调用机枪作为压制武器。日本人更多喜欢用面杀伤手段,比如手榴弹、掷弹筒是这一类武器;而不像美国人、德国人、苏联人那样喜欢用重机枪来充当压制火力。日本人对重机枪的使用一般是就将其安置在后方的专用阵地上对敌进长点射攻击,一般是6发长点射或4发短点射,正好一个保弹板够4-6次点射,依靠这种方式进行攻击压制。但在战场上要拔出敌方要点时,日本人一般使用掷弹筒而不是机枪压制拔点。其实使用保弹板与二战日军的陆军战术是有很大关系。

二战日军其实也有金属弹链金属弹鼓,比如装甲车或飞机上是有使用金属弹链和金属弹鼓的。但陆军却不用金属弹链,这跟日军的轻步兵操典上的规定有关。二战日军最大的问题是重机枪不下到基层的一线部队,都是中队甚至大队才配备重机枪,下面基层部队只有轻机枪,那么需要重火力支援时都是掷弹筒来解决。基本上二战日军的重机枪与92式步兵炮也就是大队炮是一个火力级别,都只配备营级单位。这个武器配备的层级很高,这是二战日军的军制存在一个问题。

对于92式重机枪火力持续性不好的问题,其实并不准确。二战日军是有重机枪中队的编制。一个重机枪中队中伺候一挺重机枪是11个人的枪组,这就是它编制问题。11个人中有6个人可以负责供弹,编制这么高根本不存在火力持续性不好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递保弹板就行了,这种情况下也用不到弹链。除非是枪支本身质量问题中间需要散热会停止一会射击,不然火力持续性还是不错的。而当时西方军队重机枪枪组则没有那么多人都是3人左右,当然人家是使用弹链,人少也能保证火力连续性。

还有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用保弹板是为了节省弹药,其实还真是没太多关系。他们的轻机枪用弹斗到是跟节约弹药有些关系。但重机枪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战日军的机关铳中队给一挺92重机枪配那么多弹药手,还设有专门的弹药搬运车,要节约弹药不会这样设置机枪组编制。这其实跟日本人对重机枪的诡异认识有关系,武器设计也是一个诡异的设计思路。


陶德中士


日本本身在机枪上下的功夫就比较少,他们不太喜欢机枪这种武器,更加信赖三八大盖这种步枪,一是因为节省子弹,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所有武器的研发 ,都是围绕节约资源而展开的,二是因为步枪这种击发形式,更加符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况且日本的武器,虽然和德国意大利苏联没法比,但是在当时足以称霸亚洲,所以有些膨胀,结果诺门坎战役,日本的大炮射程,甚至都够不到苏军阵地,因而大败,并且其对于重机枪的研究并不深,否则也不会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突突的那么惨烈了,所以它直接借鉴的哈奇开斯为蓝本,设计了二战著名的机枪92式重机枪,但同时他也是世界上最差的重机枪之一(歪把子比它还烂吧)。



本身弹链供弹系统比弹板供弹系统优点多,使用弹链系统,可以一个人完成有效射击,人数更加精炼,理论上可以无限接弹,换弹速和排除故障速度快,火力持续性好,但是一旦泡水,就容易发生故障,卡壳,所以弹链的保养尤为重要,而且弹链供弹系统结构复杂,对于资源有限的日本来说,不太适用。



尽管如此,日本机枪使用弹板供弹系统也不完美,一个人无法在战场上进行有效射击,必须得有一个副射手帮忙,机枪手开枪,副射手还得抓紧接弹板,两个人一旦不默契,机枪手子弹都打完了,副射手可能还没搭好子弹板,对副射手依赖很大,两个人一旦有一个挂机,那就哑巴了(和歪把子机枪一样让人极度无语),而且弹板一块铁片子,运输起来实在不方便。


军事一点通


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因为日本军队师承法国和资深工业能力不够。

当时世界重机枪就是两个流派,马克西姆和哈奇开斯。

哈奇开斯重机枪采用气冷结构,使用弹板而不是弹链。

马克西姆则采用水冷结构,使用弹链。

在今天看来,当然是弹链战斗效果更好。但哈奇开斯重机枪诞生于马克西姆之后,后者已经申请了各种专利。

当时欧洲对于专利要求严格,法国人无奈之下只能使用弹板。

日本最初学习法国陆军,各种武器连指挥刀都是从法国购买的。

但日本之所以选择法国模式的重机枪,并不完全是学习法国,而是因为自己的客观原因。

马克西姆重机枪结构复杂,大小零件超过250个,非常精密,生产难度大,价格昂贵。

但哈奇开斯的结构则非常简单,只有几十个零件,生产难度低,造价也便宜。

对于日本来说,工业能力不如西方列强,资源不足,加工不足,选择哈奇开斯模式也就是必须的。

哈奇开斯机枪的设计特点是要使用弹板,日本人也就无奈使用了弹板。

原则上,弹板供弹更可靠,毕竟弹链会变形潮湿。弹板加工又简单,运输方便。

只是,实战时候发现,弹链机枪的射速具有绝对的优势。弹板供弹即便射击副手不但放入弹板,也必然会导致机枪设计中断。这让日式弹板机枪,往往被敌人火力压制。

所以,二战日军机枪也成为各列强中最烂的。



萨沙


二战日本陆军武器装备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是省钱,日本毕竟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一分钱需要掰开使用,大头儿概莫能免的到了海军,陆军相对就有些捉襟见肘。

比如二战时期日本对三八大盖的使用之所以比较狂热,是因为他们不准备量产浪费子弹的冲锋枪;再就是日本的迷你坦克,装甲非常薄弱,唯一的好处是人高马大的敌军利用不了,因为他们钻不进去。

日本陆军配备的机枪也是完全出于这个思路,讲究精度,而不是像欧洲战场上的对手们那样全靠互相倾泻弹药。

日军在二战时期常用的重机枪主要有三种:三年式、九二式、一式,这三款外形基本差不多,都是气冷式机枪,弹板供弹,而不是弹链供弹。

三年式的原型是法国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是在此基础上由南部麒次郎作蓝本研发而成的一款气冷式重机枪,于大正三年(1914年)开始装备军队,三年式是抗战初期日本陆军使用的主力重机枪型号,子弹口径为6.5mm。大家更熟悉的九二式重机枪,则是在三年式的基础上将子弹口径改为7.7mm,这样可以更具杀伤力。九二式机枪是日本侵华战争中被广泛使用的重机枪型号。一式重机枪仅是把子弹的长度做了加长调整,这样就实现与九九式步枪的互通,解决了后勤供应的难题。

他们全部采用供弹板来供弹,不是链式供弹,每个弹板容纳30发子弹

以九二式重机枪为例,介绍一下弹板供弹方式的优缺点:

优点之一就是射击精度高,理论上来说,射速越低,射击精度就会相应提高,比较节约子弹,毫无疑问,步枪的射击精度一定是比冲锋枪高。

之二是弹板可以回收利用,这一点也相当符合日本陆军的节俭精神。

之三是装填速度快。

与弹链供弹的重机枪相比,它的缺点同样突出:

缺点之一是射速低必然导致不够强大,30发一换弹板,导致持续性较差,弹链供弹的重机枪很容易打出每分钟上千发子弹的成绩,而九二式的射速只有400-500发之间,火力减半。

之二是弹板在运输、战斗的过程中只要磕碰,就容易产生变形,导致发生子弹卡壳现象。

在侵华战争初期,日本的对手是火力同样不高的中国军队,陆军的这几款重机枪完全可以压制应付,所以在设计和装备思路上也就缺乏重起炉灶的考量。但之后到了太平洋战场后期,面对火力威猛、毫不算计弹药成本发起反攻的英美军队,表现纵使捉襟见肘,也根本没有
推倒重来的时间和资源了

九二式重机枪枪体上的散热片在中国军人看来,很像是斗鸡奓羽,再加上射击时所发出的有节奏感的“咯咯咯”声,被中国军人戏称为“鸡脖子”,英美军队则把它叫做啃木头的“啄木鸟”。


历来现实


弹链供弹是很容易就可以操作机枪,铜板是用长条形金属板制作没有弯曲的,铜板上有一个个抱住枪弹的弹性卡口,一般用冲压的方法生产,制造工艺简单。


弹链是我熟悉的一种供弹方式,通用机枪基本上都是弹链式供弹,这种供弹方式既简单又高效,并且每一个弹链的长度足够长,缺点是经过水浸泡之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形变,这样的话很容易造成卡壳,弹链的存放必须小心谨慎,二战时期日本其实也有金属弹链金属弹鼓,比如装甲车或飞机上是有使用金属弹链的。

日本用铜板是为了节省弹药,日本人不用弹链这跟日本对重机枪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在实战时候我发现弹链机枪的射速具有绝对的优势,铜板供弹射击时要不断放入弹药,这样会导致机枪设计中断,日本铜板机枪往往被敌人火力压制,同样的是为了节省子弹,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所有武器的研发 都是围绕节约资源而展开的。


弹链供弹系统比弹板供弹系统优点多,在使用弹链系统可以一个人完成射击,理论上可以无限接弹,其换弹速度和排除故障速度快,火力持续性好。

弹链一旦泡水容易发生卡壳故障,而且弹链供弹系统结构复杂,这对于资源有限的日本来说不太适用。


老孙情感天地








从上到下依次是92式,MG42式和勃朗宁,怎么看,92式都是最笨的。


五星红旗荡倭平夷


近年来,关于抗日战争的影视剧尤为盛行,其中不乏战争火线的场景,最常见的除了狙击手在暗处射击,就是两个人扛着重机枪突突的射击,进行大范围的扫射。其实,这并不是编剧的想当然,而是有历史依据的,当年,日本就是利用这种机枪来对我国军队发起进攻的。但是,日本本就人丁单薄,为何在战场上还要使用这种需要两个人才能操作的武器呢?

首先就是日本的军事技术不像我们想象那样先进。直到二战爆发前,日本的军事化装备并不是很发达,大部分武器仍然是仿照着其他国家而制。但是却没有得到人家武器的精髓之处,对使用性能的要求较低,故而沿用了法国机枪的“铜板弹夹”,也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使用的武器。

其次是日本的自然资源有限,本身日本就是一个小岛,资源无法与其它国土面积大的国家相提并论,金属资源更是可以用匮乏来形容。如果制成一条条的弹链的话,耗费资源不说,还会大大浪费时间,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怎么看都不可取的方式。铜板弹夹并不是全铜制作,而是大量使用廉价的钢铁只在表面镀铜,因此是日本可以接受的装备。

从日军的作战方式看,枪榴弹才是他们作战时首要选择的武器,或者是采用迫击炮等破坏范围大的武器来进行火力压制。对于士兵来说也是强调各个小队的全面火力击杀,如同影视剧中展示的那样,在一个较为开阔的地方选择射击点作为火力支援地,重机枪的更新研发一直停滞不前,只要九二式重机枪不退役,日本机枪的供弹方式就不可能有大的改变。


利刃巨透社


图注:“九二式重機関銃弾薬保弾板”


你说的应该是俗称“野鸡脖子”的92式重机枪吧,这款机枪就是用30发弹板供弹的。至于为啥不用弹链,估计有下面几点原因:

1、日本的92式重机枪是仿自法国的“哈奇开斯”M1914机枪,法国这款枪用的就是弹板供弹(后期有使用弹链供弹的改型),日本在仿制时沿用了这个设计,也使用弹板供弹,并把这种供弹具命名为“九二式重機関銃弾薬保弾板”。

图注:使用弹板供弹的法国哈奇开斯M1914机枪

2、一战时金属弹链还比较少见,且多用在航空机枪上,陆军机枪基本都是帆布弹带。帆布弹带可以折叠卷曲,使用和收拢都很方便,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容易受潮霉变,会对供弹顺畅性造成影响。而且机枪供弹具拨弹时的力量比较大,帆布弹带在使用中容易被拉扯变形,容易造成卡壳。与之相比,供弹板在当时算是可靠性比较高的供弹方式,基本很少卡壳,就是单人操作也不容易卡壳,不像弹带需要副射手用手扶着才能保证供弹顺畅。

图注:装有30发弹板的92式重机枪

3、弹板供弹最被垢命的就是供弹持续性不如弹链,但这要结合机枪的射速来看。对于MG34、MG42这样的“泼水”枪而言,用弹板供弹肯定不行。但日本人对机枪的认识比较奇葩,觉得精度比火力密度更重要,比如“宁要一枪一命的步枪,也不要百枪一命的冲锋枪”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因而在设计92式重机枪时,为确保精度,将射速压的很低,理论射速只有450发/分钟,战斗中的实际射速只有100多发/分钟,用弹板就能保证供弹量。但这其实也就在面对装备较差的中国军队时呈呈威风,到了太平洋战场,面对装备大量自动火器的美军,92式重机枪火力密度不足的缺点便被无限放大。


兵工科技


军事理论决定了武器发展,自从德军以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建立现代陆军后,德国所有武器都围绕着“闪电战”理论发展,才有一批划时代武器出现,P40冲锋枪,ST44突击步枪,MG42机枪,都是围绕“闪电战”发明的。

日本是一战战胜国,海军师从英国,陆军师从法国,从与英法合作中获益非浅,得到了所德亚州殖民地,青岛,腊包尔等太平洋德殖民地,那时候日本风光无限。

才敢占领东三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制造了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被西方列强反感,开始保持距离,不再提供先进武器技术给日本了。

日本只能找德国合作,希特勒为了反苏需要,拉日意成立反共联盟,向日本提供技术帮助。

可日本军队高层还停留在一战思维,不去大力发展坦克,还是以步兵突击为主,也就不需要轻便的高射速机枪,冲锋枪,伴随坦克突击,还是保留落后的九二式重机枪,和反人类的歪把子机枪。

当与美军开战后,才发觉九二式重机枪根本不适合丛林作战,平原作战,太笨重了,成为美军的靶子,才想发展德军的轻便高射速机枪,可无奈为时已晚,只能模仿捷克式
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