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真的有空城计吗?

学于古今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诸葛亮的空城计,可算是赫赫有名。那么三国历史上,有没有真的空城计呢?


历史上关于最早的空城计,见于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面对楚军尹子奇大军所用,不过郑君逃走了,留下的是真"空城”,不想尹子奇见城门大开,怕受宋齐鲁三国夹击而逃离。为防郑军追击,军营帐幕不拆,也放了个"空营计"。

钱钟书在《管锥篇》中举了以下三个例子,均以"开城门”"延贼"为据。

南北朝时北齐的祖珽在徐州时,遇陈国大举进攻,令守军下城静坐街巷,城门打开,大街空无一人。待陈军城下疑惑之时,率众杀出乱其阵脚,退敌成功。(《南齐书.高祖记》


其三是唐玄宗时期,瓜州刺史张守珪面对吐蕃复袭,城墙破损无法坚守。乃令侍从备下酒菜,与众将士在城上饮酒作乐,吐蕃首领观望生疑,率兵而去。(《旧唐书.良吏传》)

此外还有宋真宗时,马知节延州"空城"庆元宵,戎兵以为诱兵之计,转攻别处。以及元时胡大海部下邓愈,开城门待敌,自去引兵回援成功。(《北狄传》)

当然三国时期,有赵云对曹操使用"空营计",也有文骋对孙权所用"空城计”之说。


而易中天则认为,"空城计"发明者,并不是诸葛亮,而是曹操。

根据裴松之注《三国志》之索引《魏书》记载:曹操驻兖州时,有一回大军去乡间收粮,城内空虚。不想吕布率大军攻之。曹操手下无人,便令妇女去守城。吕布见城西有大堤,南有深林皆可伏兵,又思曹操奸诈,于是鸣金收兵。不料次日再攻,曹操反虚为实,早备下埋伏,大败吕布。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空城计",据证是其崇拜者郭冲虚构的,司马懿驻宛城,怎么和汉中西城诸葛亮交手呢?

除此之外,易中天在《品三国》中,也提出了三点质疑:

一,十五万大军,为什么不派小队人马入城查看?

二,既然诸葛亮专心弹琴,找个神箭手射下来,不容易吗?

三,十五万对三千,围而不打困死不行么?


何至于掉头就走了呢?而曹操吕布之间,兵力相差不多,曹操也没站城楼上,吕布不知收麦之事,否则不会第二天卷土重来!

前面所列,如尹子奇遇到的是逃跑,留下真空城,祖珽是伏击战,张守珪是视死如归,皆算不得有准备的引疑退兵真正的"空城计"了。

而标准更严格的周振鹏教授则认为,历史上根本不曾有过"空城计"

不过此计太神奇太有名了,假作真时便为真,姑且专利就归了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吧!


元元的天下


有。不过主角不是诸葛亮与司马懿,而是文聘与孙权。

刘备去世六年后,诸葛亮摆平南方,驻军汉中,誓师北伐,曹魏西北边境压力骤增。孙权觉得魏吴边境防卫空虚,带兵五万来到文聘驻防的江夏。一连数日暴雨,城墙崩塌,想要修补城墙也来不及,文聘的兵马又很少很少。

文聘索性不准备防务了,他命官民躲起来,旌旗如旧,自己到府中睡觉。孙权来到,对部下说:“文聘是魏忠臣,才把此城托付于他。我大军至,文聘坚守不动,要么有诡计,要么援军将至”,就引兵退回。

之所以出现这个局面,主要怪孙权。孙权面对魏兵,从来不敢硬拼,他的北伐都是见好就收,听说有援军就撤。

文聘镇守西南,与镇合肥的张辽不同。张辽不管双方兵力,在阵前都无所畏惧,亲自带兵出战,往往以少胜多,所以名气很大。文聘善用疑兵,低调务实,也是良将。


九州历史


首先要说明一点:正史的记载中,诸葛亮并没有使用过空城计。



是的,我们耳熟能详的诸葛亮“空城退敌”其实并没有在正史《三国志》上提到过。所以,空城计这一个《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极有可能只是作者罗贯中所虚构的情节。

那么,在正史中三国时期有人使用过“空城计”吗?

答案是,有的。而且使用的人正是蜀国大将赵云。



《三国志·赵云传》援引《赵云别传》中记载了赵云版的“空城计”,摘录如下: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看来这个故事较为真实可靠,裴松之在注引这则资料时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炼与


“空城计”确有其事,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和司马懿身上,而是在曹操和吕布身上。故事发生在巨野城,吕布陈宫集结一万兵马来攻打曹操,当时曹军大部分出去割麦子了,城里只有一千多人马,于是曹操急中生智,让城中古代女子都站到城楼上去。吕布见光状,环顾四周,疑似有埋伏,于是想起曹操生平诡计多端,还是走为上策,于是退出十余里。就这样曹操躲过一劫。

事后陈宫一直埋怨吕布这是曹操的计谋,于是吕布第二天又去攻打曹操,结果曹军已全部归城,打得吕布落慌而逃,于是吕布就去了徐州投奔刘备。
作者罗贯中肯定也是知道这个故事,只是他把人物换了一下,进而把他的主人公诸葛亮智慧化。不得不说,作者真是一位天才,移花接木也能忽悠得这么多人信以为真。


学于古今


三国历史上的三次空城计

  《三十六计》是明清时将古代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进行总结而成的兵书,空城计便是三十六计之一。所谓“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此计讲究的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也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最著名的空城计恐怕就是《三国演义》之中,孔明退仲达之计。然而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远在千里之外讨伐孟达的战场上,因此诸葛亮所用的空城计不过是小说家虚构的。那么三国时期有人使用过空城计吗?当然有,这种采用空城计的战术思想的计策,在三国时期曾被多次使用,而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三次。

  一、曹操与吕布的战斗中

  此事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所提及,而在《魏书》中有详细记载。195年春天,缓过气来的曹操再次亲率军攻打吕布,迫使吕布后退。夏天,吕布反扑,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败而逃。曹操对吕布首次取得了重大胜利。败退中的吕布与陈宫部会合,聚集到一万多部队,转身又来战曹操。当时,曹操的部队大多去乡下割麦子去了,城内守备力量有所欠缺,曹操便大胆的采取了“空城计”虚张声势,调集城中的女眷守城。吕布见此情景心中不免疑惑,而城外又正好有一大片树林可用于隐蔽,于是,吕布断定这是曹操的计谋,随即撤军数里之外驻扎,不敢贸然进攻。曹操连夜调回了大量的部队。而吕布知道曹操昨天的举动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动进攻。结果曹军伏兵大出,大败吕布。

  

  二、汉水之战赵云防御曹操的战斗中

  赵云用空城计记载于裴松之引注《云别传》之中,其过程与演义大致相同。汉水之战中,黄忠领兵去截曹操的军粮,过了约定时间没有返回,赵云便带领数十轻骑前去查看,不料却与曹军大部队遭遇上了。赵云且战且退,最后退到营垒。张翼主张闭门拒守,赵云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有伏兵,急忙退去,赵云命令士兵擂鼓呐喊,又以弓箭从背后射曹军。曹军大为惊骇,自相践踏,死了不少人。

  

  三、文聘在石阳防御孙权的战斗中

  裴注《三国志》所引的《魏略》有记载:公元226年,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孙权亲自带领数万军来到江夏,包围文聘于石阳。当时正值大雨,江夏城栅多已崩坏,人民均分散在田野之间,不及回城补治防御工程。文聘得知孙权来到,初时不知怎办,想到只有隐潜默守才可以令孙权因怀疑而却步。于是文聘敕令城中人全躲将起来,不可让孙权察见,自己则卧于府中不起,摆出“空城之计”。孙权见此情景果然生疑,并向他的部将说“北方(曹氏集团)认为此人(指文聘)是忠臣,所以以此郡委托给他,如今我军大至而他却潜默不动,这种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密图的话,那就必然是有外救来援。”于是不敢进攻而退去。不过此处记载与陈寿所著《三国志·文聘传》中记载有所冲突,但这却是三国史料中记载的最为典型的一次空城计。


欢迎关注“孙博士侃历史”,官方公众号“fisher101990”,一同领略真实的历史吧!


孙博士侃历史


空城计的记载,最早出自西晋人郭冲的『条亮五事』。这个是怎么论起来的呢?

话说当时西晋扶风王司马骏镇守长安,和手下的官员一起议论起来前朝的人物,就说到诸葛亮了,有人就拍司马一家的马屁,贬低诸葛亮:

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

在座的有一个金城人郭冲,是诸葛亮的粉丝,说诸葛亮其实可牛了,可比管仲、晏子!其他人就疑惑了,于是就听郭冲侃侃道来。『空城计』和其他的四件事就是这个时候由郭冲说出来的,之后司马骏手下都折服了,司马骏本人也『慨然善冲之言』。

郭冲的说法和后来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些细节的区别,按照郭冲的说法,空城计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诸葛亮自己镇守阳平关,而魏延等大将也派去支援马谡,结果司马懿率领大军二十万直奔阳平关而来,和魏延错道了,谁也没有看到谁。


结果诸葛亮的情况就很尴尬,如果要去找魏延,魏延已经走远了,如果要退军,也跑不过司马懿的二十万大军。接下来的描述就和三国演义一样了:

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

后来司马懿看到阳平关如此,也是怀疑诸葛亮有埋伏,于是退兵了。

综合来说,和三国演义相比,郭冲五事的空城计有三点异同:

1. 地点不在西城,而在阳平关;

2. 诸葛亮也只是空城,并没有亲自上城楼和司马懿对话,更没有弹琴;

3. 时机也没有说是在马谡失败之后,而是在大军前进,胜负未定之时;

后来是民间艺人不断在郭冲版空城计上添枝加叶,最后成了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的样子。

但是即便是郭冲版的空城计,也是有说不过去的地方。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根据历史记载,司马懿根本就没有参与第一次北伐中魏国对诸葛亮的攻防。诸葛亮屯兵阳平关的时候,司马懿当时还在宛城做都督防备东吴,而宛城距离阳平关千里之遥,没有朝廷调令,司马懿如何能够去『包围诸葛亮』呢?

而最后也是最大的问题,还是郭冲的话居然能得到司马骏的赞赏,司马骏是司马懿的亲生儿子,听到自己的父亲在一件莫须有的事迹中被耍弄,在『以孝治天下』的晋朝,司马骏不当场翻脸就不错了,如何能『慨然善冲』呢?


经史通义


三国历史上是有空城计的真实战例的,不过主角是赵云。

当时刘备攻略了汉中,斩杀曹营大将夏侯渊。曹操领军前来想夺回汉中,黄忠当时刚刚立下大功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所以提出截取曹军粮道,与赵云约定过期没有回来带人来接应。

结果黄忠失约,赵云带着几十骑去寻黄忠。正遇黄忠被曹军大军追赶两人合兵一处且战且退,战斗过程中赵云表现英勇多次救援被围己方将士。

退到营寨后部将张翼准备关闭寨门以拒曹操大军,但是赵云却下令打开寨门,偃旗息鼓,来了一出空城计。这时天色将晚曹军来到赵云营寨看到寨门大开,旗帜敌军一个都没有见过,曹操为人疑心很重怕有伏兵下令撤退。

赵云见曹军撤退立马擂鼓震天,带着部下追击曹曹军,也不抵近进攻只是远远的用戎弩杀伤曹军,曹军大败,自相践踏堕入汉水中死者甚多。

刘备后来查看赵云营寨称子龙一身是胆。

这段记载出自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资治通鉴也采录了,当为可信。


潇湘李俊阳


据三国志记载中,实际上是有空城计的,但并非是诸葛亮的,而是发生在曹操的身上,是曹操和吕布作战的时候,某次曹操军队出城收麦子,突然吕布军队杀过来,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随军家属全部弄到城墙站岗,吕布过来一看,满城莺歌燕舞的,而城外又有一个树林,深不可测,吕布心想曹操心性狡猾,肯定有埋伏,于是撤退了。为什么说不是诸葛亮的呢,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在荆州当都督,驻扎在宛城,没有在平阳的战场上,怎么会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呢,而且,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悬殊非常大,据说司马懿有十几二十万大军,直接把城给围起来不就行了,为何掉头就走呢,很不符合逻辑,毕竟空城计太精彩了,以至于文学作品一说再说,三人成虎。


她在良辰忘


空城计在历史上是有的,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空城计了。

郑国叔詹就献上了史上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个“空城计”。公元前666年(鲁庄公二十八年)秋,楚国大军进攻郑国,郑国国力弱,无法抵抗。最后只剩下都城内城没有被攻下。郑国危在旦夕,于是叔詹献上了空城计。

楚国大军到达后,看见城内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甲士。觉得有炸,不敢贸然出兵,又听说齐国援军已经在路上了,于是撤军。

而三国时期的空城计也是存在的,曹操和赵云都用过。而且诸葛亮的空城计在《三国志》中也是有记载的,所以应该是确有此事!

而且空城计用得最好的还是曹操,罗贯中先生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大多是根据历史记载改编的,虽然有一些地方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大多还是真实存在的。


小司马迁论史


首先确认一点,三国历史上真有空城计,但不是诸葛亮用的,诸葛亮这一空城计的流传归功于诸葛亮的一铁粉郭冲,在晋朝时期,这哥们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诸葛亮,他认为诸葛亮的功绩不止当下记录的,就写了一篇文章说:我这有件事,是诸葛亮干的,你们大家都不知道,我说给你们听听。就是这段诸葛亮的空城计,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这个材料,并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怎么可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呢?但是这个空城计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所以就被以后的文学作品是一说再说,戏剧作品也就一演再演,慢慢的变成真的了,但是这个事情是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的。

诸葛亮未使空城计,但不代表其他人没使过。

《魏略》记载:孙权率军五万围攻石阳,魏军守将是文聘,此时天降大雨,城墙多有损坏,吴军突至,文聘命令城中人都躲藏起来不要出来。孙权果然生疑,对手下说文聘是魏国忠臣,负责防守石阳,却不来迎战,必然有诈,可能外面还有援军,于是撤退。

《三国志》记载,曹仁率军数万攻濡须,吴军守将是朱桓,兵力只有五千,朱桓部下都认为敌众我寡,不可取胜,朱桓分析胜败不在众寡而在将领,魏军千里来袭已经疲惫,吴军占据高城,南靠大江,北靠山岭,以逸待劳,定能取胜。于是偃旗息鼓,示弱于敌,曹军果然攻城,朱桓镇定自若,指挥吴军突然出现,大败魏军。

还有几个说法不见于正史属于野史轶事。

空城计这招,用好了名垂千古,用呲了那就贻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