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以几副铠甲起家,数年间平定整个江东,为什么青梅煮酒时曹操还是不承认他是英雄?

醉文史


我们如果单独看孙策的发家史,的确可以算是白手起家,整个江东地区基本都是靠自己打下来的,虽然手下有父亲的旧部,但是如果孙策没有领导才能,没有军事谋略,单靠那么点兵丁,当当土匪是足够了,却远不足以称雄一方。我们看看青梅煮酒这段:

酒煮罢后,二人共饮青梅酒,好不高兴!操曰:"今天下分裂,诸侯战争,玄德知今谁可言乎英雄?"备言:"袁术政权,居以淮南,可算英雄?"操曰:"袁术胆小,缺计谋,算不得英雄。"备曰:"袁本初占据河北、冀州,可称英雄?"操笑曰:"袁绍刚愎自用,诛杀功臣,算不得英雄。"刘景升、刘季玉做拥荆州、益州,可算英雄?"操曰:"此二人虽有根据地,但有名无实,不算英雄。"备愧曰:"那备就不知了。"操言:"我看,今天下英雄惟使军与操耳!"刘玄德吓的筷、勺掉地。这时,天忽然一道巨电。备曰:"此电畏之!"操问:"夫惧怕雷?"备慌曰:"备生畏雷也。"玄德方将神情掩盖……

曹操他甚至连提都没有提到孙策,为什么呢?我认为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个时候的孙策,曹操根本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青梅煮酒大概时间在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199年,孙策从袁术那借兵是在公元195年,打下了会稽,泾县,陵阳,到了公元199年冬天才把庐江,刘勋投奔了曹操,也就是说在这之前,孙策虽然小有名气,但是更本就不够曹操这类大军阀看的,甚至曹操认为袁术就可以把孙权给干掉,一直到了公元199年孙策攻破庐江,袁术大败,可能在这个时候曹操才注意到江东的孙策,但是这已经是煮酒论英雄之后的事情了。

其实煮酒论英雄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刘备问道了孙策,曹操也做了评价:

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其实这样一看似乎孙策还真的和刘备,曹操两人是有些不同的,孙策他的父亲孙坚早年就久经沙场,被称为江东猛虎,后来孙坚死后,孙策是从父亲那有所继承而非白手起家出来打拼的,而刘备,曹操两人所有的一切主要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而没有什么可以依靠,所以曹操对孙策的点评就可以看出来,他认为孙策的成就是有他父亲孙坚的成分的,而不是全靠自己,所以算不得真英雄。

另外其实我们不能只看曹操对这些人的评价,毕竟这也不是曹操的真正目的,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目的主要还是试探刘备有多大的野心,自己能不能把刘备招揽来为己所用,毕竟对于曹操来说,似刘备这样的人,如若不能为己作用,最好趁其未成气候早点做掉,刘备幸好也借惊雷掩饰住了自己的野心,不然必死无疑,试探刘备,顺便夸耀自己威慑刘备才是曹操的真正目的,而不是真的要论天下谁是英雄。


玄坤


我认为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主要有两点理由。

第一,我们看青梅煮酒时,曹操是如何评价孙策的。

曹操说:“孙策籍父之名,非英雄也!”也就是说,孙策是靠了他父亲孙坚的威名,才平定江东。孙策不是白手起家,因此不能算英雄。

这一点其他答主已经说过了,孙坚在江东很有群众基础,孙策平定江东时,很多孙坚的老部下,以及江东的大族,都帮助了孙策。

由此带来的一个影响是,东吴一直实行私兵制。其实魏蜀两国也有私兵,但是不像东吴这么制度化。

所谓私兵制,指的是一种由个人或者家族自主招募、训练、指挥的军事制度。也就是说,士兵是属于将领个人的,该将领死后,士兵可以被将领的儿子继承。

这很好理解,因为孙策的很多士兵本来就是属于江东豪族世家的,这一制度自然被延续下来了。


第二,曹操还曾评价孙策说:“猘儿难与争锋也!”猘是指很勇猛的狗,用现在的话说,曹操把孙策比作“小狼狗”。

可见孙策的优点是勇猛无畏,《三国演义》称他为“小霸王”,就是想霸王项羽一样勇猛。

但是这也是孙策的一个缺点。

《三国志》中,郭嘉评价孙策说:“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最终果然被郭嘉料中,孙策被刺客杀死了。

曹操将英雄比作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乘时变化。如果孙策是真龙,又怎会搁浅沙滩,遭虾所戏?

古人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真正有大志向、大抱负的英雄,必然懂得保全自己,是不会让自己轻易处于险地的。这不是懦弱,而是自重。

可见孙策是匹夫之勇,刘备对他的评价是血气方刚,很是恰当。孙策这样的人,做一个武将很勇猛,但做不了争天下的英雄。


梦露居士


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孙权哥哥。

孙坚战死后,孙策投奔袁术。孙坚死后,他的一些旧部依附了袁术,父亡子在,袁术把这部分人马交还给孙策统辖。孙策势单力孤,所以暂时屈身于袁术帐下。

孙策骁勇过人,而且治军严厉,将士们很敬畏他,在军中威望甚高。袁术曾感叹道:“如果我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亦无憾啊”!由此可见袁术对孙策是多么器重与激赏。

袁术当初曾经许诺让孙策作九江太守,后来却将这个官职封给了陈纪 。袁术曾经向庐江太守陆康借粮,被陆康拒绝,引起袁术怨恨;孙策也去拜访过陆康,陆不愿见他,让手下人出面接待,驳了孙策的面子。陆康牛逼哄哄,连续得罪了袁、孙二人。

袁术对孙策说:“我以前错用别人为九江太守,如今追悔莫及。你若能攻取庐江,擒获陆康,九江、庐江这一大片地盘就是你的”。孙策信以为真,就率部一举攻克了庐江,俘虏了陆康,袁术却再次食言,让亲信陆勋去作太守,孙策愈发失望。

孙策见袁术气量偏狭,言而无信,而且在暗中还一直猜忌自己,知道在他帐下不会有多大作为,便向袁术请求率部回江东讨伐刘繇 。嫉贤妒能的袁术乐得卖个人情放他走,就给他封了个折冲校尉的军职,行殄寇将军,还拨给他许多财物军械,数十匹战马,愿意跟从他回江东的数百吏卒也一并放行。在回江东的路上,孙策千里转战,渡过长江后一路所向披靡,无人能挡其锋芒,许多人闻风来投,到江东历阳时,队伍已经发展至五、六千人马。

孙策到江东后,如鱼得水,没多久就荡平了各股割据势力,声威大震,于是自任会稽太守。

他还任命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 堂兄孙贲为豫章太守。此时,袁术自称皇帝,孙策立马和其绝交。曹操是袁氏兄弟的死对头,一直觊觎二袁的地盘,袁术此时又正忙于和兵多将广的兄长袁绍鏖战争斗,无暇顾及江东,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任命孙策为荡寇将军,封为吴侯,目的是利用能征善战的“小霸王”孙策来牵制咄咄逼人的曹操。

之后,孙策剿灭严白虎等数万盗寇 ,克会稽,屠东治,用数年时间平定江东之地,江陵以南尽归其所有。孙策自然不满足在江陵割地自雄,他还想向中原拓展,闯出更大的名堂。

彼时的曹操已经率军离开许都,正在官渡一带与袁绍展开决战。孙策打算率军北上,偷袭许都,端了曹操的老窝,迎接被其挟持的汉献帝。正在他秣马厉兵,筹办作战物资,训练士卒,还未正式出兵前,却突然遭遇意外,被人行刺身亡。

原来,孙策在平定江东的征战中曾杀死了前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小儿子和几位忠心耿耿的门客逃到江边藏匿起来,这些人发誓要为主人报仇,一直在等待复仇机会。正好某日孙策出门打猎,他的马快,把随从侍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单人独骑在前追赶猎物,突然间与许贡小子以及家客遭遇,几人一拥而上,大砍大杀,孙策虽然悍勇绝伦,但事出意外,猝不及防,又寡不敌众,中箭中刀,伤得很重,就在快要毙命时, 程普等亲随侍卫策马赶到,三下五除二就将几个刺客解决掉,并将头部中箭,身负重伤的孙策抬了回去。

孙策伤势太重,便急招张昭等人嘱托道:“中原战乱不休,曹操、袁绍无暇南顾;凭吴、越兵多将广、以及长江天险,完全可以坐观天下成败,再伺机而动,希望诸位好好帮助我弟孙权”!又叫来孙权,将大印交给他,佩好绶带,对弟弟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孙权涕泗横流,悲痛莫名,表示一定要继承并保住父兄打下的基业,不负兄长重托。当天夜里,孙策死去,年仅26岁。

孙策在父亲孙坚遇害后,20郎当岁就领军东征西讨,北攻南伐,独当一面。他勇冠三军,屡建奇功,让袁术器重与忌惮,也使雄才大略的曹操侧目。

曹操、袁术和孙坚是同龄人,是孙策的长辈,孙策能以初出茅庐的后生小辈而让曹操这样已经名噪天下的大英雄另眼相看,不能不说他年轻有为,早成霸业,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实为一大憾事。不过,后来孙权之所以能独霸江东,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因为其兄孙策早已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并未见诸于正史记载。小说《三国演义》里之所以有此渲染,大概是因为孙坚、孙策父子虽然一生都轰轰烈烈,悍勇无匹,但在胸怀大志、文韬武略俱佳的曹操眼里,只能算是乱世枭雄,最多相当于吕布,和他眼里的真英雄刘备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才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说辞。孙策能征善战,武艺惊人,但智略不足,缺乏冷静镇定,还有浮躁冒进的性格软肋,并恃勇逞强,麻痹轻敌,这才招来杀身大祸,多少和他骁勇寡谋的自身素质有关。于是在目光如炬的曹操眼里,和胸怀大志、文武兼具的刘备比,他算不得真英雄。话虽如此,但谁也不能否认孙策是东汉末三国初披坚执锐、攻城略地、勇冠三军的虎贲之士,一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大英雄。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曹操为什么在煮酒时不认为孙策是英雄呢?

首先,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这只是他个人看法,孙策经过数年平定江东,不管曹操认不认为他是英雄,孙策的能力都没有改变。


所以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也只是他个人的看法。

其次,在曹操眼里,不管孙策如何的厉害,但毕竟不是他自己白手起家的,而是继承他父亲的基业。

他父亲孙坚死的时候,手下已经有了一批忠心耿耿的人,也有一定的威望。让曹操觉得孙策是借着他父亲的基业发家的,所以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

最后,曹操曾经和刘备孙坚一起讨伐董卓,知道孙坚的能力,跟孙坚是同事的关系,作为孙坚的儿子孙策,曹操当然不会把他放在心上!

所以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

当然孙策到底是不是英雄也不是曹操能说的算得,这只是他的个人看法!


中孚鉴


这还不明确吗?

因为孙策脸皮薄,后来一箭穿颊而死,曹操的判断是正确的。

其实曹操最佩服的人就是,刘备,他能做自己做不到事,这就是曹操认为他是英雄的原因。

李宗吾说的,曹操只是心黑却面不厚。

大将军何进密谋杀十二常士,曹操不同意,何进在席间说,听闻孟德是太监之后,果然如此啊。曹操拂袖而去,“乱天下者,必何进也。”试想一下,刘备会怎么做?吃酒吃肉全然不在乎。

刘备面厚,厚的发亮。

第一,我乃中山靖王之后,你直接说我是汉室宗亲,刘邦之后不就完了吗,扯中山王干嘛。殊不知这里面猫腻大了去,中山靖王刘胜两百多个孩子,这家谱怎么修啊,开枝散叶,造假太容易了。汉献帝当朝查家谱,估计也就是翻翻,既然有一个站出来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与曹操作对,何乐不为呀,正好利用。“哎呀,乃我皇叔是也。”这才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打一个挨。一个敢封,一个还真感要。

第二,投靠荆州刘表。

说了一句恬不知耻的话,把老子的“太极”思想,矛盾主次的转化运用的水到渠成,“说屡战屡败,倒不如说屡败屡战。”这脸皮厚的,也是没谁了。到哪里都以主公居之。

第三,对吕布。

三英战吕布,吓坏了刘备,若是曹操得到了吕布,岂不是如虎添翼,所以悄悄说了一句,“丞相可记得丁原,董卓乎。”吕布到死都合不上眼,“大耳贼,大耳贼,辕门射戟是为谁?”

英雄惺惺相惜,所以曹操青梅煮酒说,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

白首起家,空手套白狼,最终三分天下。不得不说刘禅脸皮也厚的可以了。笑死司马昭。


逸谦吧唧吧


曹操轻视孙策,认为其“因父成名”,绝非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的英雄,是理所当然的。就当时天下情势而论,孙策别说和曹操相比,就算比之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这些诸侯,同样也大为不及,孙坚之子的身份,确实让他在创业时占据了极大便利。

孙坚与孙策

江东孙氏出身寒门,自称是春秋时“兵圣”孙武的后裔云云,不过是得势后给自己门楣贴金。孙坚的父亲孙钟、也是孙策孙权兄弟的祖父,只是个种瓜农民。

孙坚17岁那年行船时遇到海贼,挥刀与战,斩首一级,由此闻名乡里,被召为县吏。汉末黄巾之乱,孙坚从军屡立战功,击平各方叛乱,一刀一剑给自己搏取了拜将封侯的大好前程,获封“长沙太守、乌程侯”。

董卓窃夺汉朝中枢大权,废立天子,关东各地纷纷起兵,组成反董联军。孙坚率其部属,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斩华雄,败吕布,克虎牢而复洛阳。孙氏虎卒屡克西凉铁骑和并州铁骑,为联军第一敢战之劲旅,在英雄竟逐的舞台上,书写了自西楚霸王项羽之后数百年来,江东子弟最绚烂的华章。

董卓屡战屡败,求和不得,被迫西迁长安以避其兵锋,孙坚的声威也因此震撼天下,纵是称为当时天下第一名将,亦丝毫不算夸张。

孙坚兵进洛阳,收取玉玺

彼时的曹操也只不过是个联军盟主袁绍的故旧之友,而刘备更是籍籍无名之辈。他们虽然年龄与孙坚相仿,但此时的声望和功绩,皆远不能与孙坚相提并论。此后,孙坚虽然在攻取荆州时,误中流矢而阵亡,但其人虽没而英气长存,将星长耀九天!

小说《三国演义》里将孙坚在讨伐董卓战争中的这些战绩,统统“乾坤大挪移”给了主人公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捏造出“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之类的脍炙人口故事,通过戏剧、评书等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了数百年,相当程度上深入人心,才使得孙坚的功绩和能力被广为低估。

孙坚去世后,其亲信部属依附了袁术,孙策同样也在袁术帐下为将,奉其命令攻略淮南与江东。事实上,孙策攻占江东的吴郡、丹阳、会稽三郡之后,名义上还是袁术的部属,袁术也派了自己亲信去接管孙策所得城池。

只是袁术因为孙策在江东的胜利,和徐州吕布的归附,自以为统领扬州、徐州、豫州三州,已成天下第一大诸侯,竟利令智昏而称帝,才令其麾下州郡众叛亲离,孙策也趁机脱离袁术,驱逐其亲信而自立。

待袁术被曹操连续大败,最终败亡时,孙策趁机夺取庐江郡,收其余部三万余人,战船千艘,而后挥军西进,于沙羡之战大破黄祖,斩杀荆州军万人,缴获战船六千艘,接着兵不血刃夺取豫章郡,又分豫章郡南设立庐陵郡,是为通常所述的“江东六郡”。

当然,孙策仅率领数百门客过江,便打下江东一方基业,甚至被誉为“英气杰济,猛锐冠世,志陵中夏”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他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因父之名”。

讨逆将军,吴侯:孙策

正是孙坚这个江东虎将的威名,才让孙策在起兵之初,就得不断英雄豪杰来投,部众尚未与敌一战,就迅速壮大到六千余人。而他的堂兄孙贲(丹杨都尉、九江太守),舅父吴景(丹杨太守、广陵太守)都是袁术委以重任的方面大员,正是他们的投效,才让孙策轻松叛离袁术,真正自立为一方诸侯。

孙策背离袁术(“仲家”政权)而独立

孙策江东征战的敌手,要么是刘繇、刘勋、许贡之流,要么是王朗、华歆等坐谈高士,要么是严白虎、笮融、祖郎等地方豪强,而且这些人还彼此争斗不休,才会被孙策次第击破。哪怕最有“含金量”的对手江夏黄祖,和曹操击败的吕布、袁术、李傕、郭汜等人相比,也完全不是同等分量。这些人放在整个天下舞台上,确实就是一群能力不值一提的“土鸡瓦狗”之辈,

而且,江东所在的扬州,其真正精华在九江、庐江两郡,原本也只有此处的户口数和繁华程度,能勉强和中原各州郡相比。等袁术在淮南数年的竭泽而渔,荼毒当地匪浅,又妄自称帝遭致各方围攻后,这两郡也几乎废弃了。

孙策占据的江南的吴郡、丹阳、会稽、豫章诸郡,只是在地图上看着地方大而已,以人口和开发度而论,也就比南中、岭南这些蛮荒之地强得有限,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决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从曹操这个大汉司空、中原霸主的角度,认为孙策的战绩相比其英雄盖世的父亲孙坚,完全无足称道,不过是和割据辽东四郡(辽东郡、玄菟郡、带方郡、乐浪郡)的公孙度一样,占据了同样为贫瘠偏远化外之地的江东,也在情理之中。

孙策死后,孙权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夷陵之战大破刘备,历时二十年之功,将版图从继位时的五个郡,扩张到荆州、扬州、交州的一共三十三个郡,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割据江南而力抗中原、屹立数十年之久的强大政权,孙策作为东吴帝国这方基业最初的奠基者,其历史地位也就自然水涨船高。

孙权称帝时版图

不妨做个假设,如果赤壁之战时,孙权竟拱手归降,或者一战而亡,则孙策的最终历史评价,怕是还未必及得上刘表、公孙瓒等汉末诸侯。他确实要感谢自己有一个英雄盖世的好父亲,又有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弟弟。


狐狸晨曦


青梅煮酒论英雄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耳熟能详的故事了。曹操和刘备边喝酒边聊天,聊了一阵之后,曹操询问刘备,天下谁才是英雄?

刘备自然不敢瞎几把扯淡,在人家地盘,说错话的结果随时可能没命的。实际上,曹操这是在将刘备的军。果不其然,刘备在道尽天下诸侯之后,均被曹操否决。最后,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以当时两人的地位悬殊,曹操是没有必要恭维刘备的;更没必要在抬高刘备的同时,将孙策等人贬的一无是处。

刘备与曹操到底有怎样的深交,以至于曹操如此抬高他?

话说刘备投靠曹操之前,多次被吕布吊打,若是没有曹操,刘备绝逼挂了。曹操救了刘备之后,与他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待遇之高,无出其右。为什么会如此厚待刘备呢?难道是因为他是中山靖王之后?

曹操连汉献帝都看不起,能看得起小小的中山靖王之?开什么玩笑!刘备之所以能让曹操看得起,大概是因为两件事吧。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刘备联合关羽、张飞举起大旗,共同匡扶汉室。刘备是怎么起义的呢?他忽悠张飞卖了桃园,又忽悠他掏钱买兵。这特么妥妥的空手套白狼+借鸡生蛋啊。

上面这件事,只能说明刘备胆大,而且很有领导才能。这是乱世必备的素质,却不是成功的关键。真正让曹操刮目相看的,是下面这件事。

曹操活捉吕布之后,询问刘备该如何处置他。曹操看似举棋不定,实则非常希望把吕布收入麾下。刘备只说了一句话,直接绝了曹操的念想: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

只这一句话,刘备的枭雄本质暴露无疑。心狠手辣,该下死手的时候,绝不皱眉头。曹操不也是这样的人吗?曹操何等心细,一下子就看清了刘备的为人。可是,曹操惜才之心泛滥,还想再测试一下他,便有了煮酒论英雄。

故而,在曹操眼里,能够成为英雄,必须要有两种素质:白手起家、意志果决。

可惜的是,孙策虽然决策有余,奈何身为富二代,不具有前提条件。尽管孙策平定江东,曹操仍旧认为他不过是匹夫之勇,假以时日,孙策能拥有的,刘邦都能拥有。


祗树


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成为一代佳话,为什么曹操观遍各路割据诸侯一个都看不上眼,反而把无权无势到处求生存的刘备捧那么高呢?这就要对比一下孙策和刘备这两个人物特征了。



曹操这个人不拘泥于形式,常常说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话,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对看人、用人还是很准的。在东汉末年那个大政治背景下,整个社会风气很讲究门第,像袁绍这样的世家大族就很吃得开,而像刘备这种卖草席凉鞋的小商贩地位就极低,稍微有点权力的人都不会用正眼去看待,更别说平等相待共图大业了。



可曹操不是那种势力小人,他是一个常常不按常理出牌的枭雄,越是这种有本事、品级低下的小人物他越是喜欢用,因为那种人潜力无限。像曹操团队设置岗位就是能者居之,关系户没本事照样难晋升,这也是曹军战斗力强悍的重要原因,有点类似秦朝的军功制度。曹操看到刘备出身低下,却有非凡的气质与抱负,所以对刘备情有独钟,很是欣赏。



而孙策虽然文武双全,但却是因其父孙坚而成名,很多军阀忌惮孙坚要比孙策多,而且孙策的战将多数都是父亲孙坚的旧部(如程普、韩当、黄盖等),孙策的成功应当说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有那么好的条件再不成功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相较于刘备幸运太多了。


纳兰谈史


青梅煮酒发生在公元199年,当时刘备被吕布偷袭,失去徐州,不得已才投奔曹操,随后协助曹操攻破徐州,擒杀吕布。在朝廷期间,刘备在衣带诏事件中受到牵连,但他并未答应董承参加反曹。此后不久,就发生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事情。

所以当时的形势就是,曹操占据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袁绍占据河北和山西,公孙瓒在幽燕地区,马腾和韩遂在关中,张鲁在汉中,刘璋在益州,刘表在荆州,孙策这时候已经占领了江东地区。所以,曹操和刘备历数群雄,分析各个割据势力的优劣,也就是所谓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处于群雄势力的中间,可谓是四战之地,虽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实际上是每个诸侯都以曹操为敌,尤其是刘表和袁绍与曹操之间是直接冲突的。消灭徐州吕布和淮南袁术之后,江东孙策与曹操也直接接触了。群雄之中,袁绍实力最强,对曹操的威胁也最大。

关于这件事,《三国志》只在《先主传》中有几句简单的记载: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刘备在这里之所以表现得有些紧张,是因为他刚被董承拉拢加入衣带诏反曹的事,他以为曹操知道了,所以特别紧张。而曹操这时候实际上并不知道这个事情,反而是带有拉拢刘备的意思。曹操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别看现在袁绍等人势力很大,其实都不足为虑,只要咱们一起联手,肯定能消灭他们。

所以,曹操在这里不光是看不上孙策,实际上是谁都看不上,从袁绍往下,刘表、袁术、张鲁、马腾、刘璋、孙策,他都完全没放在眼里,觉得自己灭了他们简直不用费吹灰之力。但他唯独对刘备很看得起,为什么呢?

这里要顺便对刘备早期的形象做一点解释。《三国演义》把刘备描述成了一个光会哭的人,所以显得很无能。但其实刘备早年的形象是更接近江湖游侠的。在讨伐黄巾之后,刘备也因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就是在这里发生了鞭打督邮的事情,在《三国演义》里,这个故事被移花接木到了张飞头上。这个事情说明,刘备也是很有气性的人。

鞭打督邮之后,刘备就从河北游历到了京城。何进在筹备诛杀十常侍的时候,曾派遣校尉毋丘毅到丹杨郡招募军队,刘备跟着毋丘毅一起到了丹杨郡。行至下邳时,遇到盗寇,刘备力战有功,被任命为下密丞,不久后刘备又弃官而去。之后,刘备又被任命为高唐尉,又升迁为高唐令。

裴松之就是在这个地方加入了一个注释,引用了王粲的《英雄记》说,灵帝末年,刘备本来在京师洛阳,曾和曹操一起返回沛国招募军队,灵帝死后天下大乱,刘备也起兵参与了讨伐董卓的战争,这也就是《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的故事的由来。但陈寿并没有采信王粲的这个说法,而是只简单记录了刘备跟随毋丘毅到丹杨郡征兵的事情,没有提到曹操。

刘备在高唐县令任上,被贼寇所破,才又转而投奔了公孙瓒,公孙瓒让他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去对抗袁绍,数有战功,于是被任命为平原令、平原相。袁绍进攻公孙瓒时,刘备和田楷一起屯兵在齐地,也就是保护公孙瓒的侧翼。

就在这个时期,发生了曹操进攻徐州陶谦的战争,陶谦向公孙瓒求救,公孙瓒就让刘备率军前往徐州去救援陶谦。而到了徐州之后,陶谦病重,曾对别驾糜竺说,他死后要请刘备代领徐州。之后,刘备在陈登和北海相孔融的劝说下,才同意领徐州刺史。

为什么刘备一来到徐州,陶谦就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就是因为之前刘备曾随毋丘毅或者是曹操,到徐州临近一带活动过,并且曾短暂担任过级别不高的官职,其中就包括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所以在这里留下了不错的名声。

但这时候袁术还在淮南,还没有被消灭。后来刘备逃离许昌,正是因为袁术称帝,曹操让刘备和朱灵一起率军去讨伐袁术,到了前线的时候袁术已经病死,刘备干脆就不回去了,又再次占据了徐州。之后,曹操不顾袁绍在后方虎视眈眈的威胁,果断东征,击败刘备,并俘虏了关羽,刘备只好又逃归袁绍。

也就是说,刘备的早期经历中可以看出来刘备身上有一股江湖游侠的气质,有胆量、有气魄,但是所到之处又能很快就收拾人心,得到当地人的支持,无论在哪儿都有一批死忠粉丝追随着他。这和当时已经烈士暮年的袁绍、刘表是完全不同的,年少轻佻的孙策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也完全不同。虽然当时的刘备还没有稳定的地盘做根据地,但他显然是一个可以期待的潜力股,所以曹操对刘备是比较欣赏的。

所以,刘备占领徐州的时候,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宜城亭侯,和曹操同归许都之后,又表刘备为左将军、豫州牧。这之后,刘备用左将军的名义,占荆州,取益州,夺汉中,一直到自称汉中王,才没有再用左将军的名义了。


萧武


曹操煮酒论英雄
一日,刘备在后园浇菜。曹操闲得没事邀刘备于府中小亭,盘置青梅,煮酒畅饮。

此时的曹操和刘备,相当我们下班闲暇之余在路边排档,喝喝小酒,㑆㑆大话的场景。当然吹吹牛皮也在所难免,曹操刚刚斩杀天下雄将吕布于白门楼,其不免有些诳。“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是曹操所定义的英雄。可以说当时的曹操作为一个胜利者,朝庭之上又春风得意,所以目空一切。袁术、袁绍、刘璋等都己不放在眼里,更何况江东领袖孙策还是袁术手下。一句“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轻风带过。

亲们,当你酒喝多了,是不是也认为自己天下无敌,只有自己最历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