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国师、首辅周如磐盛德堪为天下师表

少时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国师、首辅周如磐盛德堪为天下师表

阁老祠---周如磐官拜内阁大学士

周如磐的一生,贫不失志,自奋不息,由一位贫穷师儒而进身东阁,仕途畅达,备受眷爱,担任礼部尚书、内阁首辅,加封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周如磐知识渊博,身为国师,担任过国子祭酒,盛德堪为天下师表,史志称他居官"一片忠诚,坦夷无物,士大夫称之"。

周如磐(1567—1626年),字圣倍,号镇庵,明兴化府莆田县连江里清浦人(今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清后村)。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历任江西乡试主考官、国子祭酒、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内阁首辅。在任上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卒赠少保,谥文懿。莆田邑人在十字街南门内建有"石坊一座",题字"燮理元臣,平章硕辅"以作纪念;曾祖添赐,祖父应召,父大轼,与周如磐荣膺"四代诰命"。后周如磐墓葬在莆田华亭濑溪石桥头。

穷且弥坚,不坠青云志

少时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国师、首辅周如磐盛德堪为天下师表

周如磐是莆田黄石镇清后村人

明隆兴元年(1567),幼年丧父,与胞弟如砥、寡母一起相依为命,靠寡母的针线活维持生计,家境窘迫。周如磐小时候不喜欢玩乐,行为举止看起来和别的孩子很不一样。长大后,因为家庭贫困,兄弟俩性喜孤独,极少结交,一心于翰墨,好学不倦,寂寂寥寥清江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家境窘迫,为了糊口,由族长举荐,周如磐离家到福清蒜岭一户仕宦之家当私塾先生。

他边教书边读书,当时"致仕"(退休)在家的内阁首辅(宰相)叶向高对他也很敬重。有一次,两人在一起喝喜酒时,叶向高为了试探周如磬的志向,请他在一幅《韩信乞食图》上题诗。周如磬写上"乞食由来事本诬,英雄失路古谁无,临题恨煞丹青手,不画登坛拜将图",他借题发挥,表现出自己对未来前途充满信心。接着叶向高又取出一幅《夹竹桃图》,请周如磐提诗。在茂密的竹林中,隐隐约约出现桃树上结了一个大红桃,好像埋没人材一样。周如磬把毛笔沾满墨汁,写上"竹桃二物不相同,万绿丛中一点红,我去化龙君作浪"。最后一句表明自己有一展鸿图的雄心壮志,同时又寄托叶向高鼎力相助。他请叶向高表态并续写完最后一句,叶向高心领神会,接笔写下最后一句"海天何处不相逢"。后来果应其言,周如磬与叶向高宰相同侍神宗。由于贫不失意,胸怀大志,显露出超俗才器,在叶向高资助下,周如磬入京应试,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后官至内阁首辅。

尽管周家寒贫,但家有女儿的乡里豪宦常向周家老母提亲,只是周如磐不允诺。"粉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终于在寡母的多番催促下,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的如磐,决意娶一位乡村姑娘为妻,因无力置办彩礼,宴请宾客,两家合议在大年夜让新娘过门围炉,行合卺大礼。他自己书写洞房楹联:"屋破不遮头,仰见风云济会;家贫如彻骨,谁知鸾凤和鸣。"寄言丈夫雄气在,苦乐身自当。在乡里传为佳话。

皇宫"师表",谏劝立嫡

少时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国师、首辅周如磐盛德堪为天下师表

莆田旧十字街一带的牌坊,第二道为"燮理元臣"坊,纪念周如磐

万历二十二年(1594),周如磐乡试中举。万历二十六年(1598)登进士第,选翰林庶吉士。后授翰林检讨,为皇子朱常洛(后为明光宗)、朱由校(后为明熹宗)讲经,预修皇家谱牒。在任期间,他训导士子有方,被人尊为"师表",受到神宗赞赏。

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皇权实行世袭,即嫡长子继承制。故此册立皇储成为一代皇朝的头等大事,因事关皇权能否平稳过渡,素有"国本"之称。明神宗朱翊钧的皇后王氏无子,万历十年(1582),慈宁宫宫女生下神宗的长子朱常洛。四年后,贵妃郑氏生下神宗第三子朱常洵,因神宗宠爱郑贵妃,意欲废长立幼,因顾虑廷臣反对,迟迟未能立储。因为册立嫡长子为储君是个涉及国本的重大问题。虽然后来神宗曾经诏封三皇子为王,但经朝臣力争而作罢。

周如磐作为翰林官员,有参议朝政、论思献纳、促使朝廷安定之责。当时神宗立储久拖未决,朝臣屡屡上疏,求立常洛为太子,但神宗不从,欲将常洛、常徇、常浩一起先封为王。"三王并封"的喻旨一出,举朝哗然。在这紧要关头,周如磐上疏谏劝神宗废此"待嫡"的谕旨,被神宗采纳,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月,册立常洛为太子,同时册封其他诸子为王。而面对立储久拖不决的朝局,他慨叹说:"国家之事,孰有大于此者?吾受厚恩,岂敢爱身不言哉!"意思是说,国家的事是最重要的,不能为了明哲保身,不敢谏劝。于是他就上书内阁首辅王锡爵,以力请建储为第一要事。王锡爵是内阁中力主册立太子的廷臣。皇子朱常洛曾经览阅周如磐的奏章,褒赞他"忠直可嘉"。

选擢真才,执掌礼部

少时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国师、首辅周如磐盛德堪为天下师表

清江村的周家巷

周如磐在翰林,曾多次受命出任考官。万历三十五年(1607)秋,担任礼部会试考官。周如磐慧眼识才,率先选拔南直隶贵池人丁绍轼(今属安徽),九年后,丁绍轼与周如磐一同擢升为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师生共登揆席,荣耀一时。万历四十年(1612),周如磐受命主持江西乡试,选拔真才实学的举子,时称"得人"。他擢升为东宫詹事府右谕德,成为规谏太子的教官。万历四十三年(1615),周如磬主持应天府乡试,不久转任右庶子(东宫二级长官,掌侍从左右、献纳启奏、宣传令言,佐官为右谕德),主管司经局(东宫图书馆)事务,其间也曾经奉命主持安徽藩王的册封仪式。

万历四十四年(1616),周如磐升任南京国子祭酒。当时,周如磐正患病,奏请延期就任。神宗因视太学为陪都南京的首要职位,非有周如磐这样的方正之臣不可,就敕令催促赴任。周如磐到任后,严格训育,端正文风,深得师表之道。不久晋升为詹事府少詹事(东宫副长官)兼侍读学士。

天启元年(1621),周如磐升任礼部右侍郎,负责篡修皇家谱牒,兼任经筵日讲官,负责编辑《神宗实录》《光宗实录》。又兼任太子宾客(东宫大臣)、吏部左侍郎。天启五年(1625),周如磐升任礼部尚书,摄郊祀(祭天地之礼)事务。

疏谏熹宗,出任首辅

少时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国师、首辅周如磐盛德堪为天下师表

明熹宗像

当时熹宗被奶妈客氏与魏忠贤所迷惑,少年天子纵乐无度,荒废国事,忘记为君,对于周如磐疏谏,熹宗也听不进去,依然放浪形骸。天启六年(1626年),熹宗因划船落水,肺部呛水,招致满脸浮肿。他躺在龙塌上思过:一国之君,放荡不羁,有损国威,而满朝百官,无人敢谏,惟有恩师周如磐每每疏谏,可自己经常不以为意。有了切肤之痛后,他才倍觉自己对不起恩师的教诲。

当时正遇到蜀黔两地民变,事态严重,朝廷诸大臣众口一词欲调数省兵力征剿,熹宗征徇周如磐意见时,他坚决反对用兵,主张以"诛魁赦从"剿抗方略并举使用,并定下密计,授于武将。不过数月,平息叛乱。一方免涂炭、又少兵、民伤亡,熹宗十分赞赏。晋封周如磐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

忧疾殒身,心系桑梓

少时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国师、首辅周如磐盛德堪为天下师表

黄石镇海堤损坏,周如磐捐金募众,砌筑石码

但宦官魏忠贤专政,自号"九千岁",独揽朝政,以厂卫刑狱,残酷迫害反对派东林党人。周如磐因事局日变,忧悴成疾,入阁四十余日,就四疏乞请致仕,熹宗不忍,但考虑到恩师身体要紧,只好忍痛割爱。不幸的是,周如磐未出京师就因病去世,终年60岁。熹宗赠少保,谥文懿。周如磐病逝后"讯传莆阳,乡邦失色"。为彰显周如磐功德,莆田邑人在十字街南门内建有"石坊一座",题字"燮理元臣,"四代浩命""以作纪念。其曾祖添赐,祖父应召,父大轼,与周如磐荣膺"四代浩命"。周如磐墓葬在华亭濑溪石桥头。史志称周如磐居官"一片忠诚,坦夷无物。士大夫称之"。周如磐一生,贫不失志,自奋不息,由一位贫穷师儒而进身东阁,仕途畅达,备受眷爱,这在明代莆阳众多的翰林名臣中,可谓幸运者。史志记载,万历三十七年(1609),莆田连江里海堤毁坏,时任翰林检讨的周如磐,捐金募众,砌筑石码,并砌石道,自溟水港至清江头止,共三百余丈。无不彰显出他的爱乡之心。

周如磐才华横溢,著有《澹志斋集》。清人郑王臣称许其诗古体雅淡,不染当时习气。比如他的《采菊》诗:"高秋凛风色,百草递萎黄。喜彼东蓠英,参差汜露芬。采之不盈掬,悠然倾我觞。"既有秋菊之淡雅,又有超凡拔俗之志。

参考《明史》及相关网络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