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和道德经到底哪个更实用?

纯名_亦


道德经为道教与道家的母经,金刚经为大乘佛教母经。本来比较有点难,然而题主所问是实用,哪么反而是很好的回应此问题了。因为作为老子警醒世人的作品,其实道德经很多地方是实实在在的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老子其实是借天道来讲进而教化人道,这也是与纯粹宗教作品的不同之处,当然个中玄深的天道阐述也可以是宗教的,所以其是道家又是道教的母经。然金刚经则纯粹的宗教经典,宗教十之八九是世外的东西,佛教的金刚经也不例外,所以佛教徒也是出家人了。因此从用处而言:能俗世又能世外的道德经肯定比出家之人的金刚经更普用。这是由两者的定位差异而决定的。

相比于道德经,也许金刚经在中国所知的人较少,毕竟道德经已经选进高校课本,教材《简明中国通史》就以大篇幅介绍与阐发老子的道德经。


金刚经的核心理念:空相。很有趣的是,在最早期的金刚经译本,也就是最接近原著的译本,空相是叫作“无相”的,为何后来译为“空相”,这个当然与佛道之争有关,由于在东汉末有道教一经书叫《老子化胡经》,是写当年老子西出涵谷关化胡为佛,渡化释达多为释伽牟利如来南无阿弥陀佛专者的故事,大名鼎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就写到这个故事。这样,佛教徒当然攻击此为虚妄…为攻击化胡为佛之说,使佛教更纯粹是源本西方天竺的学与教,后期佛教徒译金刚经时将“无相”说为空相,因为相信很多中国人都知道: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是“道”,然在经中道又叫作“无”,那无本身就是道家与道教的一个核心理念。

当然斗争有时是没什么真相可言的,有些佛教徒为要凌架道教,将其母经之一的金刚经的成书时间由公元前4世纪说成是公元前9世纪,这种当然是一派胡言:因为稍有历史常识也知道,佛祖释达多是公元前5世纪生于现尼泊尔的,距前9世纪还有几百年之遥,但可以见从小把佛教徒用尽全力要将“无”摆脱,就可见其重大意义,则否“化胡为佛”之说就顺理成章,这是佛教徒不愿看到的了。


民俗国学堂


我们虽然还很愚痴,但可以横向对比一下:释迦牟尼佛住世有多久,说法多少年,讲经多少部,救度教化多少众生?老子住世有多久,说法多少年,讲经多少部,救度教化多少众生?释迦牟尼佛的世界观有多恢宏,有多深邃?老子的世界观有多恢宏,有多深邃?金刚经讲无我相丶无人相丶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者孰优孰劣?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老子讲吾之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境界孰高孰低?佛经可悟丶可修丶可证,解脱得道者不可计数;道德经悟在何处?证果何人?金刚经者,佛教第一无上了义经也,除相破执,达于究竟清净,圆满快乐,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道德经有无此等功用?如此等等,稍有小智,也能明辨,何苦反复探究询问耶?!


信愿念佛决定往生


《金刚经》是佛家经典,《道德经》是道家经典,终极作用都是使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含义是相同和相通的,没有高下之分,所以不必区别经典本身的价值。若说实用性,则

取决于读者自己,能灵犀一点,慧心顿悟,即知一切圣典含义皆同,否则都坠在文字迷雾中,不能自拔。

对《金刚经》,用最通俗的语言讲,就是“无话可说、无意可思、无念可用”,面对一切,能做到“无心”,当下就打破时空束缚,成佛圆满,故是“顿悟”之教。

对《道德经》,用最通俗的语言讲,就是万物共有一个真心,假名为“道”,明之则慧,依之则吉;顺之则福,守之则寿,用之则恒;背之则凶,逆之则亡。“天、地、人”都从“道”中生,彼此永远平等,都是“道”的化身,悟之人永恒,也打破时空束缚,故也是“顿悟”之教。

《金刚经》的文眼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道德经》的文眼是“道、无、有”这三个字,对初学者而言,只要明白《金刚经》与《道德经》相同之处,都是“真心之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讲“心的真性”,后者侧重讲“心的妙用

”,就可以了。

观点供参考!


本然堂讲席


我喜欢金刚经,读过上百遍了,也抄写过几遍了,虽然不大明白经文里的意思,但是读了以后内心会非常平静,少了很多焦虑,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我建议大家多看看这部经书,对您一定有益处!


不同的视角看世界


佛教你放下,道教你释放天性。

我们不能说《金刚经》更好,或者是《道德经》更厉害一些,因为这二者本不应该是对比、对立的关系。关于学派的、地位的争执,那是另一些人的事,平凡的我们,当然是哪一个对自己最有用,哪一个就更实用了。

别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邓爷爷

很多人总要分出个高下轻重来,但是很多事情是没法分的。



《金刚经》受益的人不在少数,现阶段来看,佛教是比道教更广泛,更普遍,也更为被人接受。道教则是中国根深蒂固的本土教派,虽然在册人数少,但是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已经植根于我们的骨髓。

佛教出家僧尼约20万人,
道教的乾道、坤道2.5万余人。
天主教徒约500万人,教职人员约4000人,基督徒约1600万人,教牧传道人员1.8万余人。

无论是佛道,还是其他,只要是积极健康的,那都是被值得尊重的!都是实用的。

个人感觉,“实用”的标准并不是简单的说一下。就比如我说自己是一个佛门弟子,但是又崇尚着自由洒脱的生活,那我就是个伪佛门,真道家了。所以很多事情,不能简单的分离。

最近看《道教史》,又查阅过六祖慧能,《六祖坛经》等信息资料,这个过程中的感慨和领悟,可谓是起起落落。在看到这则文字时,我是这般想的,再看到另一段文字的时候,我又觉得之前又是妥当,后来的这个一个更令人信服……可见啊,人的心也是时刻再变得,同一段文字,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此时和彼时就很可能完全不同。

总之吧,与人为善,本分行事,都错不了,无论是《金刚经》还是《道德经》,只要能让人 健康积极的,就都很实用。

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因景不同,因心不同——所得大智慧各不同。通向目标的路有千万条,和你读什么书不重要,重要的是决心,和方向。


鱼者佩之


首先这两本书都是无上的经典,其义甚深,非有缘者不得遇,非有慧者不得解,非有心者不得悟。

金刚经乃佛家最上乘佛法,与心经楞严经一脉相承,前后呼应,同一义理。书中言,乐小法者即于此经不能受持读诵,此经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书中大慈如来反复用各种言辞比喻,告知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及修行的心法,然而这个真相却不是言语所能描述的,听者一念偏差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楞严经里,阿难这样的智慧都是反复解反复问也未得此甚深义趣。也难怪佛说后末世,受持读诵此经功德,若具说,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此正与德道经上所言相合,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谓之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实无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德道经,我是以熊春锦老师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版本所校勘为蓝本,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故称德道经。窃以为,德篇乃以世间处世之道为主,道篇乃以修行出世间之道为主。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至,是以能为百浴王。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知足者富也,强行着有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以上乃本人受持读诵此两本经书所感所悟所爱之摘录。至于哪个更实用,首先要弄明何为实用?相信针对不同的人,乃至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都是不一样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何人只要用心去读去诵这两本无上经典,都必将从中有所收获。就像一个人走进一个宝库,不同的人收获不同罢了。各取所取,各为其用。




本阳子


个人觉得无论金刚经、道德经、圣经或其它经。首先要懂得好好做人,生当为人、就要用人性、尽人事、懂得行正道,方能得正果。天天读经而有违人道、不行人事、必遭天谴,苦果只能自己吃,经也成了歪理了,教也成了邪教了。

所以、好好做人、好好活着、才是经。






饭饼饼大骨汤米线


你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就用相应的经典,中国人是实用主义者。

自古就有“穷信佛,富信道”之说。

这个穷不仅指物质上的穷,也包括前路的堵塞。当前路不通时,人要忍辱,要活在当下,要认命,要放下,所以要信佛,看《金刚经》。自古以来主要是平民、失意官员和后宫妃嫔信佛多。

而这个富,《道德经》有说“富贵而娇自遗其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都是教人得志之后如何与自我相处的。

而一般来说,社会是金字塔的,得志者永远比失意者少。所以佛教永远能压住道教。


云出无心David


《金刚经》和《道德经》到底哪个更实用?这句话问的对不对?其实是不对的, 也不能比。所以也就没有哪个更实用一说了。因为针对的群体不同,不能说哪个实用哪个不实用。就好像你高考上大学了,你准备选理科还是文科一样。更不能说哪个实用不实用的。最重要的看你想怎么学,就是你想走哪条路一样,我这里比喻道德经是火车高铁,但是金刚经是一架飞机。你想到达目的地想搭乘什么载具,是看你的心和你的感觉来选择的。

第一点:我们首先看看《道德经》和《金刚经》的精华内容: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道有很多的解释:可理解为让世人遵循的宇宙大自然规则; 也可理解为让人行善积德的方法。这里的“名”的含义也是可高可低。高者就是世人追求的王范强权;低可理解为世人追求的功名利或者钱财名利。但是最终都要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标准。还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也是教人行善积德的道家思想言论。名字来解释就能知道, 当然真正的含义更高深渊博。他属于传统文化精髓。人人都能理解都能接受的文化。

2、其次,看看《金刚经》就不同,首先他是佛教经典经文,不仅如此还是大乘高深的经文。所以在参修的时候肯定有限制。有的人肯定不同意, 说我不学佛我也念金刚经啊。对, 你念可以念, 念总比不念好的。但是经文里的境界你是达不到的,所以得到的加持也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说你让一个不信佛的人来读诵经文,他肯定不愿意, 甚至不屑一顾。所以门槛也高。再退后一步说,就是你是学佛人,还有要求, 那就是发菩提心的人,你发心小也不符合《金刚经》经文的要求,你发心的就是私欲私心, 为自己解脱念佛。发心的念头好比毛细血管的水龙头,滴一百年也滴不到一口井。证量达不到也不行!所以佛陀一开始即强调,必须是发阿诺三藐三菩提的人,也就是达到十地菩萨证量的修行人才能受持读诵。因为金刚经也是一种破相论。 打破人相我相众生相的执着而趋入胜义谛的经文。这样一个高度的经文,可想可知,99%的人都是无法接受也就是不适合的。

第二点:文化背景:

《道德经》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国学理论思想。 能在各大学院的教科书中让成为一种文化传播。让人积极向上的。在学校老师的教授下和专业人士的解答中让人弃恶从善,追求积极向上的美好品德。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也是人人能理解并接受,而且能运用在生活中思想中,让我们端庄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大部分人认可道教而排斥佛学的原因,其一是中国古代源源流长的传统文化;其二人人都能接受并看得懂的文字。其三遵循道德品质的典范,让人行善积德、尊老爱幼、敬天爱人等思想。

《金刚经》的背景文化大家搜知道是来自古印度,最初还是梵文,是三藏法师历经12年取回来的。一般人还看不懂。是佛门经典,那么受持读诵的一定是佛门中的人。那大家想想, 能入佛门的人有多少呢?所以金刚经不是国土文化;同样也不是人人能接受的文化。是一种达到出离和慈悲菩提发心利益众生的菩萨证量的修行人。因而针对的人群不一样,其三是要求比较境界更高。

第三:思想观点: 《道德经》是针对个人的思想,改变个人的思想走向内心,注重文化品德的修养;《金刚经》是在这些道德品质具备的基础上从内心走向宇宙。道德经改变个人的观念,金刚经改变人的世界!


上师坛城


佛当觉字解,道当自然规律解,知无处不在,道无所不包。法本不有,因人而生,不应分你我时间地域先后大小之分,知道互相不分离,知行合一,体用一如。

佛道是一体的,皇帝阴符经中说过:至静之道,履历所不能契,只能通过心来悟,总体来说,以静为体,以道为用,体用一如,静生万象,道生万物,自然而成,道法自然!道就是一切根本的规律知识,而知识重在于觉悟,除了觉悟,一无是处!所以参透自然规律之道,需凭借觉悟,觉悟高了,道就显现了, 所以说,佛和道的共同体是静,是一不是二

这里的静,不是安静的静,是真正的静,是造物主之静,无极之始,一切的开端……

也可以理解为一,但是一还是实的,而静是虚无的,我们试想一下,我们入睡之时,是不是生万象?其实醒来只不过虚空一场而已,我们这个世界本质来说,是造物主因静生的万象,所以说静是本体,只是没法找到更好的字代替静了,所说的静,并非静,是名静。

可能大家还是对静还是有点模糊,我们可以从“造物主”的角度来看,这里的静是它的静,我们以佛的觉知(因定生慧,以静至“静”)可以通达它,从而体悟道,而这时道已经生成万物了,所以道和佛的共同体是“静”,佛道是一不是二,静在上,不是我们所能体悟的,最多可以心灵感应,与之相通,获取灵感和智慧,为人类所用。

体用一如,静,佛,道,都是源头智慧,至静之道,履历所不能契,真常清净,则能以静至静!

追本溯源,重返先天智慧,掌握了道德经中的智慧,就看清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生立马豁然开朗,身心生命事业同时得到升华。道德经确实能够开启人的心智,启迪智慧,受用无穷!然而正确的传授道德经,给家长,孩子,老师,企业家,学者,以及真正想要获得智慧的人!是当今面临的大问题,重返道德经大智慧,启迪心智系列课程,是当今社会急需的一剂良药!

道德经需要被正确解读,可以上爱奇艺搜:道法静,免费观看道德经启迪心智的视频,智慧无价,人生无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