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真实的郭攸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瓦尔登的船夫


郭攸之,字演长,现在的河南南阳人,出生于汉献帝继位初期。

郭攸之是一个十分忠诚老实的人,他的知识面很广,知道的很多,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


他在蜀汉是一个凭借才干出名的人物,例如他和后来成为蜀汉四相中的费袆、董允齐名,可见其能力一定出众。再如他是刘备亲自挑选的辅佐儿子刘禅的近臣,而且还是诸葛亮的亲信,能没有本事吗?


费袆、董允都是强者,人中俊杰,郭攸之性格内向温合,与世无争,平时总是顺着费袆、董允,附议他两人的意见,所以在他们中间不太显眼。


万里弹


  

  郭攸之,因为诸葛亮《出师表》一文而被今人熟知。

  《出师表》云: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诸葛亮认为可以托付大事的几人中,郭攸之排位第一,比费祎、董允还要靠前。在诸葛亮眼中,郭攸之最可欣赏的品质是“志虑忠纯”,即一心国事,忠心不二。

  奇怪的是,费祎、董允都在《三国志》中有单独传记,并且先后担任蜀国执政,唯独这个郭攸之,只是因为《出师表》而在《三国志》中出现,别说主政蜀国了,就连单独的传记也没有。

  这是为什么呢?

  在《三国志·廖立传》中,引述了一段廖立对诸葛亮执政的批评文字,其中提到:

  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

  廖立此人少有大名,在荆州时一度与诸葛亮、庞统齐名。投靠刘备后,廖立却被刘备冷落,到诸葛亮时期更是大坐冷板凳。

  廖立对诸葛亮十分不满,提了很多诸葛亮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意见,就是说诸葛亮用人唯亲,用人不明。

  在他列举的所谓“罪证”中,其中一个就是说诸葛亮滥用郭攸之。

  原来,郭攸之此人也是南阳人,是诸葛亮的老乡。在廖立看来,这个人根本就没什么才敢,最大的本事就是听话,所谓“从人者”,就是诸葛亮说什么,郭攸之就做什么。

  这一点在诸葛亮看来,是志虑忠纯,老实肯干,不花心,不多心,很好;可在廖立看来,像郭攸之这种人做些小官还可以,可是侍中乃是尚书令以下,百官以上,相当于副相一样的重要职务。这种职务,怎能交给一个毫无见识的应声虫来做呢?

  廖立认为,若是在太平盛世,用郭攸之这种人混混日子也说得过去,可如今乃是乱世,不努力求存就会被消灭,自然不能用郭攸之这种无能之辈。

  应该说,廖立说得还是有些道理。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郭攸之就被刘禅弃用。


叶之秋


又名郭奉孝,是三国时期曹操最出名的谋士。生前为曹操提供了重大而又精准的策略,为曹操的势力扩张立下功劳。他深为曹操信任,成为心腹谋士。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曾痛哭而叹,若郭奉孝在,当不会有此败。可见他的作用。


椰枣树下


这都是谁提问的!怎么不问一个小兵呢?像这样无名之辈也提问!


狼哥161507250


郭攸之,南阳人(今河南南阳),性情温和,才学出众,前侍刘备,后侍,后主刘禅。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称郭攸之及费祎、董允“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秋水浣纱


从学识角度来讲,其人才学高,从谋略讲也甚佳,不足之处是在逆境中易见异思迁,又因处于乱世,时局多变。故未被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