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有哪些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冷知识?

承诺一张没有签名的白纸╰


三国里最爱哭的不是刘皇叔,最爱哭的是曹操。

第一次哭鲍信: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

打黄巾的时候,第一个追随曹操起事的鲍信战死,连尸体都没找到,曹操只好用木头刻了鲍信的形象,然后祭而哭之。

第二次,重逢张邈,张邈是东汉八厨之一,跟曹操的关系很好,曹操征陶谦,曾经跟家人说,如果我完蛋了,你们就去投奔张邈。曹操征战回来之后,见到张邈,大概有一种劫后重逢的感觉,所以:垂泣相对。

还有哭典韦:曹操征张绣,张绣复叛,典韦为救曹操而死,曹操知道典韦殆后当场流泪: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

邑。

这个哭,还有点后悔自责的意思,要不是曹操想泡张绣的婶娘,又勾搭人家的武将,张绣就不会叛,典韦就不会死。曹操是为自己的下半身思维而哭泣。

还有跟毕谌对哭,毕谌是曹操的别驾,张邈背叛时,绑架了毕谌的家人,曹操表示,你家人都在人家手上,你可以去投降的。毕谌表示不去,曹操特别感动,当下:为之流涕。

结果,毕谌一走就投降了。可见曹老板的眼泪白流了,到了吕布战败,曹操又抓到了毕谌,但曹操并没有为难毕谌,反而再次用他为鲁相。曹操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此外,陈宫请死的时候,曹操也哭了,毕竟陈宫跟曹操是老朋友啦,是最早认识到曹操枭雄真面目的人,陈宫不愿臣服,而愿赴死,曹操也是当场流泪,只是那句话:你的老婆孩子由我照顾,听起来味道有点怪,毕竟曹操是人妻控。

还有袁绍死后,曹操祭袁绍,也是哭过的,两人是发少,曾经穿一条裤子还嫌肥,一起偷过新娘,袁绍也曾经是曹操的保护者,数次救过曹操,只是到了后面,大家争夺天下,相互为敌,想来人生如戏,难免唏嘘流泪。

还有曹冲去世、荀攸去世、庞德被杀等等,曹操都哭过。至于大家都熟的哭奉孝,那是三国演义的情节,正史是这样写的: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话相同,但只是叹气,并没有说哭。

临死的时候,曹操分香卖履,还哭过一次。在正史中,曹操共哭过十三次,远远超过刘备,可见曹操这个人是个性情中人: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他不太隐藏自己的情感,高兴的时候,脑袋扎到案中的菜盘中大笑,难过时就嗷嗷大哭。

而刘皇叔出身低,底子薄,反而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经常哭。有记的不过六次,哭法正、哭刘封、祭刘表、哭大腿肥肉生、哭别田豫。

大家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那是因为三国演义为了塑造刘备的形象,故意给刘皇叔加了哭戏。


脑洞历史观


“桃园三结义”并非存在,属于小说演绎的虚构。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就是著名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一节,写刘关张三人聚会一块,祭告天地,焚香拜誓,结为异性兄弟。但从正史看,实情并非如此。

关于这三人关系的记载,正史中仅见于《三国志》。该书两处记载分别如下——1,《三国志.关羽传》:“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2,《三国志.张飞传》则说,“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这些表述就是说,三个人关系老铁,吃喝玩乐就凑一块,但也只字没提什么桃园结义的事,这是古代的新媒体人——说书艺人瞎编出来的。


刘备、关羽、张飞的年龄排序问题。

不仅桃园结义子虚乌有,其实,刘关张三人的年龄排序问题,我们一直以来的看法都是错的。

本来,我们都知道他们三人,刘备年最大、关羽次之,张飞最小,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几乎就是个基本常识。但其实,考证自史实,并非如此。民国学者余嘉锡先生有过严密的考证;钱静方《小说丛考.三国演义》的考证与总结尤其明确:“论其年齿,关羽实长刘备一岁,张飞则少刘备四岁”。

也就是说,事实上,他们三人,关羽年纪最大,刘备小他一岁,而张飞小他五岁。是罗贯中为了更好地讲故事,消遣了我们一下下。


《三国演义》里的著名对联问题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还有后来的电视剧里,讲刘、关、张三人三顾茅庐请诸葛老师出山,诸葛老师隆中别墅民居房,贴有一副很显眼的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孔明大师的座右铭,挺高调的。

这文字确实出自诸葛老师的手笔,来自我们都知道的《诫子书》。但要回到历史的真实性来看话,当时诸葛老师的门上肯定不会有这类对联的。

因为据现有文献,我国最早的门联始于五代十国后蜀国王昶所写的“新年纳涂庆,

住节号长春”一联。这事记载在《蜀祷杌》还有《宋史·蜀世家》一书中。

查询《三国演义》的“底稿”《三国志平话》、《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写到这段时,也并没有写到对联,可以推断这是后来清代“写手”毛宗岗增补上去的。


单刀赴会的是鲁肃而不是关羽

在小说与影视中,因孙权进驻陆口,屯兵益阳,与蜀方剑拔弩张,吴蜀联盟濒临破裂。当此时际,关羽只挎一口刀,带几个随从赴荆州“鸿门宴”,扭转乾坤。

但是,实际上,当时当日单刀赴会的,是关羽的对手鲁肃。这事出自《三国志·鲁肃传》与韦曜《吴书》的记录,“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

也就是说,“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畅销书《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老师,作为早期“记者”(《录鬼簿》就这么称呼他了),也不知道是否收了钱,反正本末倒置,狠狠地黑了鲁肃一把。此外,“单刀”在当时,是军士之兵器佩刀,也并非指的是大刀。

原来,中国“传媒业”、“新媒体”,还有“记者”,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不大靠谱了。只不过,可能还没现在章文那帮人恶劣罢了。


刘愚愚


一、邓艾是个结巴,他说话老是“臣艾艾艾艾”的,所以后来有成语期期艾艾。

二、宛城之战中,曹操失去了护卫典韦、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当时十岁的曹丕也在场,不过他在城外的军营中,没有遇险。

三、曹丕喜欢喝西域传来的葡萄酒,而且自己酿酒的技术也不错。

四、华佗死于赤壁之战前,他被曹操杀死不是因为要给曹操开颅,而是躲着不给曹操看病。

五、诸葛亮在47岁时才生下独子诸葛瞻。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只有8岁,刚回玩王者荣耀。

六、孙权和步练师有两个女儿,老大孙鲁班,字大虎,老二孙鲁育,字小虎。这俩公主还都是二婚。

七、孙权活了70岁,但却让7岁的小儿子孙亮接班,接班前孙亮的生母潘皇后被杀。汉武帝好像也是这么做的。

八、曹操杀了刘协的皇后和妃子之后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了刘协。曹丕又娶了刘协的两个女儿为妃子。这关系有点乱。

暂时就这么多吧,大家可以补充一下。





石头说历史


1,荀彧带着全家族投奔曹操,他的长兄荀谌不齿背叛,独自留下辅佐袁绍

2淳于琼原本地位和袁绍曹操平级,为八校尉之一

3.诸葛亮从来没有防备过魏延,相反一直到死都重用他,魏延是与杨仪争权被杀

4.孙策与周瑜结亲大小乔并非琴瑟和谐,而是强夺

5.曹操部下第一将夏侯淳,其实正史里战绩平平

6.吕布曾经被平民百姓联合击败逃亡

7.马超野心勃勃,造反害死全家,所以无人能容,也还是刘备让他善终

8.韩遂马腾关系非常紧张,互相攻打,马腾幼子被韩遂斩杀

9.马超曾被韩遂部将阎行重伤差点死亡

10.正史里面,曹操哭的时间比刘备多,刘备号称“枭雄”,枭意思就是猫头鹰,昼伏夜行,善于隐藏,说明刘备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说的就是刘备


永怀52158484


一:魏国

曹操夺了关羽看上的女人(关羽看上了秦朗的母亲),曹操憎恶朱灵,并让于禁解除了他的兵权。许褚多次保护曹操脱险,连马超都害怕他;有次回到家中坐立不安,于是回曹操营帐,发现有人想杀曹操;许褚和曹仁关系不好,儿子许仪被钟会所杀。五子良将中,张郃的食邑最多为4300,其次徐晃为3100,张辽(张辽原本姓聂)为2600,于禁和乐进均为1200(顺便一提,臧霸3500)。邓艾是个结巴,原名也不叫邓艾。

二:蜀国

鞭打督邮的是刘备,火烧博望坡是刘备的计策,刘备因为私人恩怨而杀降(把神算子张裕杀了)。关羽好色;他的武器应该是类似于长矛的一种武器,而非大刀,他是三国唯一一个做到了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的人(阵斩颜良),给关羽刮骨疗毒的人不是华佗赵云在三国志中的记载特别少,在所有有传的人物中赵云的传的字数排在后面。马超不仁不义,马超死的比刘备早。黄忠在刘备伐吴前已经病逝(且无后)。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晚来得子。三国时期有两个人叫马忠(蜀国的有传,吴国的没有,吴国马忠是潘璋的部下,捕捉到了关羽)。刘备对待糜竺等人都只是以较高的礼仪对待,但是没有给他们实权。

三:吴国

孙权曾派人去过台湾。江东名将的子孙后代大多都没有什么建树,要么犯事,要么资质一般,还有当降将反过来攻打吴国的,唯独陆逊的儿子陆抗表现突出,很有军事才能,陆逊陆抗也是为数不多的入古今64名将的父子兵(仅两对,另一对是周勃和周亚夫)。诸葛瑾的儿子虽然军事才能突出,但却导致了家族灭门(诸葛瑾以前说过诸葛恪可能使家族灭门,诸葛瑾曾经把一个儿子过继给了诸葛亮,从而使自己的血脉传了下来)。三国志中周瑜鲁肃吕蒙三人是合传,而陆逊却是单独一传(准确的说是陆逊陆抗父子合传,陆抗没有单独立传,他的事迹记录在陆逊传的后面)。虞翻特别喜欢嘲讽降将,嘲讽过于禁,糜芳,说话特别难听,为此,孙权还责备过他。吴国的神算子比较多,有传的就有三四个。

四:其他

董卓,年轻时热情好客,喜欢交朋友。具有较强的军事才能,体恤下属,有次得了奖赏全分给了下属。董卓两次差点被杀,一次差点被孙坚所杀;一次鲍信劝袁绍进攻董卓,袁绍不听。

吕布曾被李进(我也不知道李进是谁)打败过。刘备诸葛亮怕张郃,张郃怕张飞,而张飞又敬畏刘备诸葛亮(有没有石头剪刀布的感觉,哈哈)。孟获应该没有被抓7次,诸葛亮征讨孟获也就四个月的时间。

最后一个,袁术是许多人的爸爸。哈哈哈

欢迎大家补充。


遨游文史世界


我是以史为鉴,我来讲几个三国冷知识吧。

一、著名谋士荀攸,年轻时行刺董卓,差点被杀

荀攸是曹操核心谋士之一,给人的印象就是凡事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动的文人。但是荀攸年轻的时候可是干过行刺董卓的事情。以史为鉴给大家讲讲荀攸的故事。

董卓率西凉兵进京作乱,惹得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于是烧掉了洛阳,带领天子迁都长安。

荀攸这时候还是黄门郎的官职,于是荀攸联合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打算刺杀董卓。

荀攸说:董卓无道,残暴行径比之于商纣王、夏桀王都过分。现在天下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有强兵保护,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匹夫罢了。如今应当杀了他来谢百姓,然后占据肴关、函谷关来辅佐皇上号令天下,这是齐桓公和晋文公一样的义举啊。

大家纷纷给荀攸这番话点赞,成立秘密刺杀董卓联盟。

但是董卓自从曹操献刀之后,一直小心提防,派出密探四处查访,荀攸等人的秘密联盟被发现了,何颙、荀攸没能跑掉被捕入狱。

入狱后,仪郎何颙想起董卓动不动砍人手脚、挖人眼,一害怕干脆自杀了。而荀攸在监狱里谈笑自若举动和寻常一样。结果正好赶上王允和吕布密谋杀了董卓,荀攸成功活了下来。

二、公孙瓒年轻的是领导司机,差点被罚到越南

公孙瓒年轻的时候在卢植门下读书,出师后当了辽西郡中小吏,经常给领导开车(御车),混得还不错。

但是有一年,领导刘太守犯了事,被抓到廷尉审判,公孙瓒作为领导司机也没能跑掉。最后廷尉判处刘太守和公孙瓒流放到日南郡(日南郡,汉武帝时设立,在今越南中部地区。)

从东北一路流放到越南,公孙瓒一想路上就要走好几年,南方也没有开发,怕是回不来了,于是在路上买了米和肉祭拜先人说:

昔为人子,今为人臣,我现在跟随刘太守到日南去。日南瘴气弥漫,我恐怕这辈子回不来了。在这里,我就向祖上辞别。

围观的吃瓜群众,听到后泪流满面,纷纷表示,赶紧走吧。

公孙瓒也算运气好,走到半路上,朝廷大赦,刘太守和公孙瓒就不用去了。而公孙瓒也因为这件事被保举为孝廉,当上了辽东国的长史,开启了一方诸侯的进程。

三、袁术死后,妻女都被孙吴娶到后宫

袁术可以说是三国群雄中最无能的一个,不但没有长远目光,而且淫逸奢侈、荒淫无度,最后被吕布和曹操先后打败,袁术这时候才想起要投奔袁绍,结果走到半路就病死了。


剩下袁术的孤儿寡母没法继续前进,就转头投奔袁术的亲信庐江太守刘勋。

可惜刘勋也不是啥英才,没几天庐江就被孙策占据了,袁术老婆也顺理成章的被孙策纳入后宫。

袁术的女儿估计还小,孙策没来得及纳入后宫,然后孙策就死了。结果便宜了孙权,孙权把袁术的女儿纳入自己后宫,要不是没能生出儿子,袁术女儿还差一点成为皇后。

吴录曰:袁夫人者,袁术女也,有节行而无子。

袁术的儿子袁耀也是沾了姐妹的光,当了孙吴的官员,虽然官职只是郎中,不是什么大官,但也算是安定的度过了一生,而且袁耀的女儿再一次嫁给了孙权的儿子孙奋,算是彻底和孙吴绑定了。

我是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大部分人对汉末三国时期的认知来自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既然是演义,是小说,那就会有很多作者虚构以及夸大的地方。

下面给大家科普几条三国中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冷知识。

一、三大割据势力外的第四大个割据势力。

我们所熟知的“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而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割据势力,就是辽东的公孙氏家。公元190年,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同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公孙氏政权历经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和公孙渊四位统治者,巧妙地周旋于曹魏与东吴之间。

公元238年,司马懿领兵4万,攻打辽东,一举平定了割据近50年的公孙氏政权。

二、蜀还是汉。

为什么我们常说的三国是魏、蜀、吴,因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由《魏书》、《蜀书》和《吴书》所组成。然而,刘备在公元221年建立政权时,国号为“汉”,而非“蜀”。只因陈寿后来做过晋朝的官,而曹丕和司马炎都是受禅让登基称帝,一个以魏代汉,一个以晋代魏,都是汉室正统的延续。同时,为了区别于真正的大汉王朝,刘备的“汉”,后世称为蜀汉、西蜀、刘蜀、季蜀等。

真正的三国应该是魏、汉、吴。

三、军事实力。

在《三国演义》中,常常会见到交战双发兵力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的大战。然而,因为三国之间常年征战,加上瘟疫、干旱等自然灾害,使得当时的人口凋零。打仗时,双方的兵力投入没有那么多。比如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概五万,曹操一方兵力最多也就二十万。还有夷陵之战,进攻方刘备的兵力为五万,防守方孙权的兵力也是五万左右。

另外,三国时期人口总数为不到八百万,而汉朝时全国人口总数为五千万。

四、凤雏并非死于落凤坡。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三国演义》中,说到庞统是率军途径落凤坡时,中了埋伏,被乱箭射死。其实,那会儿根本没有落凤坡这个地方。庞统是在攻打雒城时,中流失而亡。后刘备将其葬于一块风水宝地,而安葬庞统的地方被称为落凤坡。

另外,庞统早年是周瑜的功曹。周瑜攻打西川时暴毙,庞统送葬至东吴。后来才投靠的刘备。

五、东吴进攻益州。

赤壁之战后,孙权派周瑜和孙瑜进攻益州,刘备坚决反对,因为进攻计划中没有刘备什么事儿。后来,周瑜暴毙,东吴单独进攻益州的计划暂时停止。鲁肃接任大都督一职后,建议将江陵借给刘备。后来,孙权写信邀刘备共同进攻益州,但此时的刘备已向单独占有益州,所以不但拒绝了孙权,还派兵阻挡吴军。

总之,东吴进攻益州的计划最终没有得到实施。


喧嚣平原


诸葛亮、杨修、周瑜、孙权都是袁术的晚辈,见了袁术都要行晚辈礼。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在袁术手下当过豫章太守,算是受过袁术的恩惠,所以小时候和诸葛玄生活的诸葛亮要是见了袁术是要行礼的。杨修的妈妈是袁术的姐妹,他要跟袁术喊舅舅。孙权乘袁术败亡时娶了袁术的女儿,算是袁术的便宜女婿。周瑜的家族和汝南袁氏数代通好,周瑜在袁术手下当过官,也是袁术的晚辈。


曹操和张鲁是亲戚,张鲁家族也是三国家族中富贵时间最长的家族,张鲁本人就是第三代天师,他的家族就是张天师的后人。汉献帝的后人被封山阳国,该国在焦作一带,到西晋即将灭亡才完蛋,可以说看着魏蜀吴都完蛋了,这个小国还没完。

司马懿和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是亲家,王朗的孙女王元姬是司马昭的妻子,老匹夫王朗也笑到了最后。


千年论剑


三国虽然因三国演义被大多求人所熟知,但还是有一些比较冷的知识的。

一、华佗不是死于为曹操开脑,而是欺君

曹操晚年因为头痛,将华佗接到了身边,时刻准备着给曹操施针。但华佗自负一代名医,不愿被人支配,同时他也更想为天下人看病,而不是曹操一人。于是借口妻子生病,请假回家了。过了段时间,再请他回来,但他却再次以妻子病了为由,不去给曹操看病。


曹操一开始没说什么,但后来华佗又多次以这个理由拒绝曹操,引的曹操怀疑。曹操派亲信前往查看华佗妻子是否生病,结果发现华佗果然是骗人的。

曹操当时很生气,加上过于头痛加剧愤怒,失去理智,一怒之下就将其下了大狱。华佗在监狱对自己的欺君之罪供认不讳,于是受到了严刑拷打,最终老身子骨吃不消,最终断气了。

二、马谡并不是从容就义,而是一波三折

马谡在失街亭后,犯下大过错,很多人认为他是自己知道罪孽深重,选择自首,之后被诸葛亮含泪斩杀,以正法。


其实并不是这样,马谡兵败后,并没有自首,而是怕受军法处置,选择了逃跑。他逃到了大臣向朗这,向朗包庇了马谡,没有将他供出去。但过了不久,被诸葛亮查出来了,马谡被抓,向朗也因包庇马谡被免官。马谡被抓后,也还是没有立即就被问斩,而是被关押等到了时间再问斩,但没到处斩时间,就在监狱中去世了!

三、程昱曾因梦被曹操改名

程昱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但可能大家并不知道他原本并不是叫这个名字,他原名是程立。



改名则是因为他的梦。程昱年少时经常梦到自己登上泰山两手捧日,因为与荀彧交好,后来就将梦境告诉了好友荀彧。程昱投靠曹操后,荀彧就向曹操提起了这件事情。曹操大喜,认为自己就是程昱手中的太阳,程昱梦到捧日自然是指他将辅佐自己,将自己捧到太阳那般高度,那般耀眼。于是为了顺应梦境,曹操让程昱在原“立”字上加一个“日”字,“程立”于是改名为“程昱”。

四、三国诸侯争霸是主旨,但蛮夷也不可小觑

三国的特色就是军阀间相互讨伐,但人们似乎没注意到还有一种势力,那就是蛮夷,三国里每个国家都曾抽出过重兵去对付蛮夷。


曹魏派大将曹彰去平定过乌桓。蜀汉诸葛亮曾亲自出兵平南蛮孟获,后大将向宠也再次征讨过复叛的蛮夷,更是死于与其的战乱之中。东吴也曾派大将黄盖平定山越。军阀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也是伐胡而出名。

五、魏延不是降将,是刘备嫡系

《三国志》记载,魏延是以部曲随刘备入川的,部曲是私人武装的意思,证明魏延是刘备的亲信、家将。并不是演义那般从长沙太守韩玄那投降过来的。


因为是心腹,刘备对魏延十分信任,甚至为了他摒弃张飞,让他镇守汉中,也不算奇怪了。


夏目历史君


三国最搞笑的人物非弥衡莫属,今天我们就说说弥衡这位大才子。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枭雄,我们这位大才子弥衡羞辱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曹操。

弥衡恃才傲物,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他觉得找不到一个,他认为是英雄的人物可以让自己辅助,这让他觉得很惆怅。

这时候弥衡的好朋友孔融就找到了弥衡,他告诉弥衡当今天下,曹操才是最大的英雄,你应该去辅佐他才对。

可是弥衡很看不起曹操,毕竟曹操的出身不好,是个宦官的后代。

但是,他也没有正式回应孔融,说自己是不会去服侍曹操的。

反正,弥衡是没有去见曹操。

谁知,孔融早就把牛皮给吹了出去,他告诉曹操,他的好朋友弥衡才学很高,只要他推荐弥衡来曹操身边做事,弥衡肯定会来的。

结果,弥衡并没有来。曹操就在想,这个弥衡是不是瞧不起我呢?

孔融等了几天,都不见弥衡来曹操这里。

这时候孔融又去找弥衡了,想让他去辅佐曹操。

弥衡没办法,只好给孔融一个面子去见曹操了。

正好那一天文武大臣都在,曹操见了弥衡,就想羞辱弥衡一番。

曹操是怎么羞辱弥衡的呢?

不是弥衡是个大才子吗?曹操要让他去击鼓,让他干下人干的活。

弥衡多才多艺,击鼓当然会了。所以,他就毫不犹豫地向击鼓台走去。

可是,就在这时候有人拦住了他。告诉他,击鼓要换上下人的衣服。你穿这样的衣服是不合适的。

没想到弥衡什么都没说,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在文武百官面前,把衣服一件一件地给脱了一个精光,脸不红心不跳地又换上了击鼓手的衣服,神态自若地前去击鼓了。

这件事弄的曹操很没面子。

见到这样的弥衡,曹操大笑着说道:本来我是想羞辱弥衡的,但是,没想到他把我给羞辱了一番。

事后,孔融找到了弥衡说他太不给曹操面子了。其实曹操这个人是很不错的,他求贤若渴。孔融想让弥衡去给曹操道歉。

没想到弥衡竟然答应了。

孔融赶紧去告诉曹操,并且说弥衡有狂病,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了,赶到很后悔,想来给曹操道歉。

曹操很高兴,然后就约定了见面的时间。

到了那一天,曹操早早地就起来,穿戴很正规的就等弥衡来呢。

曹操是左等右等,直到日薄西山,还是不见弥衡的影子。

曹操意识到自己又被弥衡给耍了,可是,没多久弥衡竟然来了。他是特意穿了一套农民穿的衣服来恶心曹操的。

并且手里拿了一个棍子,弥衡见了曹操之后,一边有节奏地敲打着地面,一边骂曹操。

这回把曹操给气的呀。

曹操说我杀死一个弥衡,就如同杀死一个阿猫阿狗,他以为我是真的不敢杀他吗?只不过他徒有虚名,我不愿背负杀害贤良的罪名罢了。

曹操把弥衡给送到了刘表手下,但是弥衡又开始骂刘表。

刘表受不了,就把弥衡送给了黄祖。可是,弥衡再次骂黄祖,结果黄祖没有忍住,就把弥衡给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