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西王吳三桂先已經降清,後又反清復明,是個人性情還是歷史原因?你怎麼看?

田長旺


先說降清。當年,崇禎朱由檢眼看京師馬上要被李自成攻克,即將保不住的時候,命令吳三桂火速回防京師,可是吳三桂剛進北京,還來不及面見崇禎朱由檢時,崇禎朱由檢先自頂不住了,帶著太監王承恩吊死在煤山,吳三桂一看大勢已去,又回到了山海關。李自成隨即殺向山海關,打算攻取山海關防清。吳三桂當時也不想投降於滿清,有心投向李自成這個大順皇帝,畢竟是漢人政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吳三桂最愛的陳圓圓和吳的家人當時已被李自成扣押為人質(雖然李自成原名拓跋鴻基,但認的祖宗可是李姓)。但是吳做了兩手準備,暗地也和多爾袞義和。可惜事與願違,多爾袞棋高一招,趁老吳與老子談判之際,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李自成認為此時被吳三桂給玩了,於是殺了吳三桂的全家,包括陳圓圓。於時吳三桂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聯合清軍,一起打入北京,做了個平西王。

所以說,降清也是局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當然,吳三桂降清也比較徹底,直接連明朝的根都拔掉了,從緬甸帶永曆帝朱由榔到昆明就給砍了,從另一方面也為他以後的所做所為做了註腳。

再來說說吳三桂的反清。中國曆朝歷代,奪取天下之後,最擔心的就是尾大不掉,擔心個別功臣會居功自傲,危及自己後世子孫的江山,所以一定要除去方能高枕無憂。吳三桂自然也是被滿清清理的對象。老吳當然不會坐以待斃,順勢造反。但凡事造反,總要有個光鮮的理由,“反清復明”當時最流行。按理說誰都可以拿此理由說事,唯獨他吳三桂不行,是他把老朱家的根都滅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只有“反清復明”這個口號在那個歷史語境之下才有號召力。最後吳三桂發展成為稱帝,建國,國號為周,正好也說明了他的野心。

吳三桂的老路,200多年後的袁世凱也走過,結果都是個不長命。吳三桂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和袁世凱自認為天命所歸是一個道理。歷史,有時候就是那麼驚人的相似,但是誰又有什麼辦法去破解這個魔咒呢?


歷史與人像


一、崇禎十七年,面對大順軍步步緊逼,崇禎皇帝朱由檢號召天下兵馬勤王,結果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走到半道,京師就陷落了,救主不及,這是罪一。

二、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攻佔北京,李自成給吳三桂去信,準備招降他。《明史流寇傳》記載,吳三桂收到李自成的信,本打算投降,聽聞陳圓圓被劉宗敏擄走,然後就反叛了。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叛漢降清,沒有民族大義,此罪二。



三、吳三桂依附清政權後,甘當清政權爪牙。大肆鎮壓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後又追到緬甸,致使明舊主最後的獨苗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被清軍絞死。吳三桂為了向清廷獻媚,無絲毫仁德之心。此罪三。

四、康熙年間,身為平西王的吳三桂,割據雲貴。康熙決定撤藩,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招討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這個口號,簡直無恥之極。本來至康熙年間,天下稍安,人民也渴望安定。吳三桂又起兵造反,致使生靈塗炭,血流成河。此罪四。


吳三桂,每每都是坐地起價,殘仁無德。他如此反覆的原因,跟歷史沒多大關係,是他自己個性使然。他骨子裡其實就是個"奸商",所以在歷史上他是沒好名聲的。


風雪夢不逝


是當時的現狀,不得不做出的艱難的決定。

公證的講:吳三桂當時的情況,腹背受敵。但吳三桂是將軍,不會不三思而後行的。他首考慮:如果投降清軍,留下的會是″漢奸"的千古罵名。而又不願意與李自成的農民雜牌軍為伍,但是雜牌軍也是漢人,權衡歷弊,於是與李自成談判。可是就是這麼巧,出了陳圓圓事件。這就使事態起了轉變,給吳三桂一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理由,於是決定投降清軍。但他一定會有所考慮的,那就是:他明白,清軍雖作戰勇猛,但首先要面對李自成的農民軍。也許還有許多不願亡國的漢人、義軍、勤王之師。以清軍當時的能力,還一時半會吞不下大明江山,還會有許多仗要打。對吳三桂而言,清軍還得用他做爪牙,一時半會還不會對他下手,但早晚是病。吳三桂也會利用這點,待機行事。在以後的歷史中,這些都得以印證。

這是吳三桂的精明之處,″衝冠一怒為紅顏"不過是個藉口,因為他知,投降那邊都沒他的好果子吃,於是精心做了一番長遠的算,這一切,在後來都得到了一一印證。


眸子8552


個人觀點歡迎點評

首先吳三桂在明末當時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

清兵入關後大部分地方淪陷,明末抵抗力量有限,

貪汙腐敗在當時已經氾濫,完全看不到抵抗的勝利希望,而且就是吳想抵禦清兵,他自己也知道,無錢無糧,如何抵禦,再者當時清八旗實力也不容許他去抵禦。

所以投降要求封自己雲南當傭兵諸侯,比抵禦外敵當英雄強,英雄畢竟是書裡面的,不能走出來的,

可以說吳三桂當時只有這一個選擇,其中也有當時明朝當權者的失誤,清兵入關時才多少兵力,就拿下明瞭,好多將領不是投降就是沒實力的混吃混喝的殘兵敗將。甚至見到清兵就開城門,大部分明末期兵將,實力不是被酒色掏空了,就是混吃混喝等降,清當時進關對明政策就是降者不殺。

到了康熙上位時,吳三桂已經在雲南為了自保擁兵自重,當時和他一樣擁兵自重的有尚可喜,臺灣的鄧氏,清當時為了穩固政治地位對三番啟用了分散逐個擊破,先後給三番封王。

當清兵對吳用兵時其實清當時已經對吳好多地方進行了設限,吳不得不反。





螳螂眼中的騙局


初吳三桂坐視闖賊攻陷北京,轉而降順。然後又衝冠一怒為紅顏,背順降清。最後反清但並非復明,而是自建國號“周”。所以此人前半生是標準的“三姓家奴”,後半生是確實的反賊。至於對他的歷史評價,借用吳梅村的一句詩比較貼切:“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清。”吳三桂唯一的功勞就是讓陳圓圓名垂青史而已,至於其他所有作為,無論於家於國於天下都是大過。


揮劍決浮雲6


吳三桂就是一個割據一方的軍閥,他也不想反清,只是康麻子逼的太急只能扯旗造反,最後吳三桂還是對滿清統治者存有幻想,夢想能夠保住現有地盤,劃江而治,但是現實告訴他,他錯了。


靜夜思160519196


三性家奴的本性,本以為仗著滿清的勢力打敗自己的主子,達到兩敗俱傷,他好漁翁得利,後後主子對他也有防範,做得小人一世,也得於他的小人行徑,使得中國的疆土得以擴大化,如果是明朝一直統治,能不能統一滿族未可知。歷史變遷。。。。。。


永興人生


在任何國家都有為國盡忠的勇士,也有見風使舵唯利是圖的小人。吳三桂應該是第二種!


倚天利劍佑中華


兩者應該都有,降清以後必定不會被信任。在康熙擊敗鰲拜之後,也是雄心勃勃,堅持削藩。吳三桂在反清後因為是前朝叛臣並不被明朝遺老所支持,加上戰略失誤沒有快速打過長江,並得到廣大漢人的響應,所以和另外二藩被各個擊破。


聖誕考拉


應該是歷史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