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平之战中,如果赵王不用赵括,一直用廉颇会胜吗?为什么?

舞羽流雲


长平之战若赵王不用赵括,一直用廉颇必然也会大败,最后的结果可能比赵括还要遭,这里暂不论两人的能力如何,只说实际情况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白起剧照


一,赵军缺粮不耐久战,打战比的就是后勤,而和平时期的赵国虽有粟支数年的说法,但是赵国的农业水平确实是没有魏,齐,秦等国发达,即使在赵武灵王的大力改革也没怎么涉及到农业,另外赵国的粮食的主要产地是以晋阳为中心的太原盆地以及邯郸为中心的漳滏流域,而这些地方只被《禹贡》评为“中中”的水平,所以赵国的农业实力先天是不足的。而相对于秦国的关中,巴蜀,江汉,河东的四大产粮基地以及秦国的最高国策“耕战”来说,他们的粮食储备的差距是很大的。

再者说长平之战的时间,有说三年有说半年的,这是没把上党之战算进去而单算了长平之战,而我们要知道,从上党之战开始的时候秦赵已经处在战争以及对峙的局面了,这段时间里赵国军队难道就不吃粮,安心生产了?所以说无论从上党之战算起还是从廉颇驻守上党抵御秦军算起至少都有一两年到三年左右的时间。

再来说双方的运粮能力,虽说长平据赵国邯郸不过200里,而相距秦国却是比较远的,但是对于秦国来说,他可以将粮食通过渭水,黄河,汾河的水运运到河东,河内,我们知道水运是十分高效快捷的,而再由这里运抵长平,而这一段距离与长平据赵国邯郸的距离相当,而且这段路程的道路可远比赵国要翻越太行上的运粮道路要好走的多,所以运粮能力秦国是优于赵国的,至少不比他差。

二,外交阻断,虽然赵国曾向齐国求粮,但是齐王建年幼,朝政为其母把控,因畏秦而未能救赵,各国大多作壁上观,任由赵国自生自灭。

三,赵军大战以先后多次败于秦军之手,虽说最后退到第二道防线防守,但终究是危机四伏,久守也会导致原本不多的军心士气必丧,一旦秦国找到机会,那也未必不可一战而溃,毕竟秦军才是占尽地利,而赵军已经是地利尽失的一方。

最后来说,决战是不得不做的一种选择,虽说冒险一战的孤注一掷无疑是一场赌博,但廉颇考虑的只仅仅是战场本身,而赵王考虑的却是整个国家,冒险一战固然危险,但是面对外交隔断,粮草不济的局面,决战至少还有一线生机,即使失败也能消耗大量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说,即使不换将也必然是失败,而撤军那就是比主动进攻更快失败的行为了。


Y一花一世界YB


长平之战如果不换掉廉颇,秦军必败。

第一,攻方消耗远比守方消耗大。最先坚持不住的一定是进攻的一方。所以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下攻城。大部分攻防战,最早坚持不住的是攻方军队。

第二,赵国距离自己腹地更近,在后勤消耗上要远低于秦军。好多人还说秦军可以调拨蜀地的粮草。你们可知道,运输粮草需要多少人马,在交通严重滞后的战国,要走多少时间才能到赵地。这么长的时间,路上粮草的消耗是多少?你们可以试一试,赶着一辆马车,甚至手推车,从四川走到邯郸,车上的粮食能剩下几颗。

第三,赵国只想自保,秦国想称霸天下。就算两败俱伤,失败的仍然是秦国。而且秦国的敌人太多了。一旦在长平之战中消耗太厉害,趁火打劫的诸侯绝不在少数。赵国可以把全部国力压上去,秦国是不敢的。

廉颇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是看透了这些关键的,秦国已经感到了恐惧,才不得不用反间计除掉廉颇。

而且赵括代替廉颇以后,给赵国的是最坏的结局,所以赵括没有什么可洗白的。





白耀亮


长平之战老将廉颇的战术应对得当,因为廉颇面对的是白起,廉颇不得不多有考虑,凶惨的秦军又是虎狼之师在白起的统帅下汹涌而来,有白起的作为,秦军劳师远征,他的首要意图定是出奇计而速决,而后快速拿下此战。而赵国领军统帅廉颇老将军凭着自己的作战经验与对战争的阅历,面对汹涌而来的秦军其战略态势做出了以守代攻、迟滞锐气,以守而缠、缠中待变,面对白起的战术你只能这样应对,应该说在当时情况下这是最好也是最有把握的战术安排。

战争中胜利的天平往往取决于统帅内心强大的战略定力与战术部署,秦军白起者料敌合变、计出无穷,面对这样的领军统帅赵军应对的战术部署只能是老将廉颇的作战方略,坚定的守而缠斗,耗尽秦军的锐气,使其达到兵疲而怠的目的,而后寻求战术上的突破。这样的话白起应对廉颇恐难胜算。历史上没有比赵括的长平之战更惨烈与悲壮的了,因此历史上出了一个纸上谈兵!面对秦军的虎狼之师廉颇的作战方略有胜的几率,万万不会有赵括的惨剧,直面应战、计无合变,其战争的结果是让白起坑杀赵军几十万而留年少的兵士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这也是战争的奇观,人类战争史上惨烈而悲壮的战争奇观。



杨柳青青春之声


一直用廉颇不会胜,也不会败,就是所谓平局。坚持到极限时,秦军必退,这时候赵军也无力追击。简称秦赵两败俱伤,秦退军后休整一年然后组织合纵攻秦!

赵国这时候还有粮,可以继续坚守。

说赵国无粮的请去读一下《战国策 齐策二》和《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

说秦国粮多的去读一下《战国策 中山 昭王即息民赡兵》。

说廉颇和王龁对峙了三年的请去读一下《史记 秦本纪》《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廉颇和王龁对峙不超过半年。

但是这样被动防守也不是事,我有几策请诸位指正,计策一 收缩防线 把丹水防线不要了,全部撤到百里石防线。

计策二 转移阵地 分兵去攻打太原盆地

计策三 绝户计 把死去的牲畜和尸体丢到丹河上游,赵军已经退到百里石防线,有其他水喝。

计策四 合纵!如果合纵成功,让魏楚联军进攻河内。如果太原盆地成功拿下的话,继续进攻河东,如果河东河内都被拿下,长平的秦军就是死路一条。





青玉案i


为什么秦国反间计得逞,因为赵国挺不住了,几十万人一天光粮食就得多少?!各国都不借粮食,天下还大旱,收成不好,而且军中内部以有怨言,国内民众负担太重,连邯郸的粮草也不多了,而秦军后面还有蜀地供粮,说白了国力不是一个层面的,秦军能在挺半年,而赵军连半年都很难坚持了,这才用赵括上来的,因为赵括主攻,赵括是什么思路??闪击战!!想用大部队突袭秦军一鼓作气把秦军赶出去,因为一来没有足够的后勤补给了,不能打持久战!二来赵俊特长是胡服骑射善长突击而不擅长固守!三开左右有屏障后面有壁垒,进可攻退可守!况且渡河作战不能拖延!那赵括败在哪??首先作战计划被人窃取,保密不严!白起就将计就计!!二来求胜心切!!两翼固守兵力不足!这主要是秦军抵抗激烈!赵括要速决所以派了大兵力。三是赵括还是太年轻!刚出道就遇到白起了!白起多厉害!战国打个遍没有对手!而赵括不知道对手就是白起!!!要知道是白起那就是打死也不出兵!!!


街头说评书


历来决定战场胜败的因素有很多,但从不以兵士寡众为定论。

一支军队真正最强大之处从来不是它的炮火,而是将帅的头脑和军队的战斗精神!


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并不仅是指求胜欲,更深层次就是指由司令部部到基层、由前方到后方这整个“战争链”中,各个环节对战术目标和战术思想的统一性和贯彻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呈现的战略定力、决策能力、运筹指挥、战斗意志等等,才是真正的较量之所在!这一点,恰恰成为秦赵两大高手对决时决定胜败的决定性力量。

廉颇一生功绩主要是在赵与齐、魏、燕等国的征伐中,后世史学名家对其的评价大多类似司马迁“以勇气闻於诸侯”的评语,足见廉颇为人忠勇、沉稳持重是其主要特点,反应出的军事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立于不败而求胜”。廉颇在前期对付的齐、魏、燕三国的将领中,将帅才能本就与廉颇不是对等实力,廉颇只需本色发挥,凭借勇猛和稳重定然稳操胜券。

但是到了长平,廉颇对手换成了虎狼锐士的秦军,境况就大不同了!因秦军实际的指挥者是幕后白起,廉颇稳、白起更稳!白起先是不露声色拿下韩国野王“以试应手”、让长平这个可以歼灭骑兵的山地成为“飞地”后留足了给赵国“吞饵”时间,等赵军进驻再派王龁出兵长平“再试应手”,一套战略重拳打下来,不挟风不带雨却拳拳直击要害!白起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等赵军出错!

廉颇凭借一贯的沉稳持重“森严壁垒、据险扼守”,开始并没有给秦军太大机会,直到筑起百里石长城后,廉颇的漏洞也开始显现——离石要塞!只是这个漏洞可以击溃廉颇却不一定能全歼赵军,因此当时的秦军并未从太行小径直扑廉颇侧后的这个屯粮要塞,因为白起要的是在这精心选择的长平山地歼灭赵军主力、然后直接灭赵!

因此,即使赵王不换上赵括而任用廉颇,从军事层面而言赵军获胜几率微乎其微。

“灭赵”才是长平之战秦军上下所追求的那个“欲”!——打败廉颇根本不是战术目标、更不是秦之战略目的。当赵军悉数被围后,秦君第一反应是立即亲赴河内征调15岁以上男子从军、全国抽调粮草——这不是一般程度的默契,定然是君臣在前期无数次的筹划中形成的备案!倘若赵王当时能直接御驾亲征、拼死相救,赵也不至于落得“举国缟素、目无男丁”之窘境吧。


长平之战,考验的不单是双方将士浴血拼杀,真正检验的,是秦赵两国大脑的决策力、执行力水准,可惜秦赵已天壤之别。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大相无形


恐怕也难取胜,因为双方实力有一定差距,赵在国力,兵力,粮草等战争条件方面都弱于秦,要取胜只能用奇计,或者拖出机会。廉颇正是以拖待机!但,秦白起用兵如神,很难给机会廉颇。当然,以廉颇之才,胜之不易,败也很难。结局是:秦军无力而撤军,赵军艰苦坚守,小损失而成功!


迟暮英雄


赵王不用赵括,说明秦国反间计失败,秦国为什么用反间计?因为他也撑不住了,反间计若失败了则无计可施,即使是白起,面对廉颇的铜墙铁壁一样没招,人家不和你打,你在厉害也没用,以逸待劳就能把你拖死,所以白起也不敢轻易发起决战,那最终,撤军的可能性极大


NONONO36151033


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坚持用廉颇,秦赵两国都会进入一场空前的消耗,最后的结局要看两国的国力和外交手段以及其他几国的态度,从形势分析,其他国家都有惧怕秦国,应该会帮助赵国甚至出兵,这是秦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秦国很可能提前撤兵,最后以赵国胜利而秦国也保存实力告终。


小天真1234


赵括接手廉颇指挥的上党战役的大背景是,赵国已经深陷上党,打了两年多,经济都崩溃了,不想打了,赵国只想速战速决,不想拖了。

在这种背景下,加上秦国的反间计,赵括就上场了,长平之战本就是一场拼国力的战争,秦国的人口,领土远远大于赵国,还有巴蜀粮厂,关中粮厂,但是秦国兵力更多消耗也更大,都拼不下去了。

赵括只是最后的送死的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