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到底有多少战绩?

这城市那么空氵


公元前251年,长平之战九年后,邯郸之战六年后。
燕王喜起倾国之兵,兵车两千乘,兵力六十万,雄赳赳气昂昂开往赵国。大军旌旗蔽野,杀气腾空,人人决心踏平赵土,大拓燕疆。

为了让赵国顾此失彼,燕国大军兵分两路,其中相国栗腹领兵四十万攻鄗,将军卿秦领兵二十万攻代。
这是燕国在长平之战后第三次在赵国背后捅刀子,前两次在秦国拖住赵国军力的情况下,一次策反一座城池,一次攻克一座城池,收获都不大。这一次燕王喜下了血本,大有灭亡赵国的志向。
那么赵国这一方,又如何应对呢?赵孝成王即位十几年,赵国连续与秦国进行大战,这次燕国又是倾国之兵入侵,换了谁来担当这个国君,都很难受。
正如燕国人所料,赵国能够出动的野战军,只有区区数万人,以这样的兵力是绝对无法抗衡六十万燕军的。赵孝成王下诏,全国范围征兵,成年男子凡是十五岁以上,都必须应征入伍。
其实赵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那几年时间已经数次征兵,因此这次再征兵员仍然有限,加上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士,赵国一共募集了十三万军队,其中不少人都是新兵。
赵军的新兵来不及训练,残酷的战争就已经到来,他们只要到战场上去锤炼了。燕军兵分两路,气势汹汹开拔过来。
此时的燕国已经拿下辽东,拓地千里,正处于巅峰时期。

图-燕国并辽东后东北疆域
燕国相国栗腹,领兵四十万,南下赵国,兵锋直指邯郸。将军卿秦领兵二十万,走赵国代郡,目标是赵国太原郡的晋阳。燕军上下心气很高,试图将赵国新旧两个都城一锅端。
燕军的这种战术,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燕军兵分两路后,人数太多不利于统筹的弱点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而赵军人数少不能分兵两路的弱点则暴露无遗。
栗腹本是齐国人,后辅佐燕王多年,包括燕国攻入齐国、破东胡等千秋功业,都有他幕后策划的功劳,动兵之初的确能看出来他的过人之处。
赵国方面,首席大将廉颇,自长平之战被换将,后来一直没有机会统领赵国大军。这次廉颇老将军临危受命,他出人意表,将十三万赵军分为两组,分头迎战燕军。
十三万赵军,迎战任何一个方向的燕军,兵力都捉襟见肘,何况还要拆分为两路,这不是要让燕军各个击破吗?
不过赵孝成王并不反对廉颇的决定,用人不疑,必须如此。廉颇的标签是“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这个怎么打都处于兵力劣势的战争中,或许廉颇的勇气,可以起到决定作用。
廉颇如此分配十三万赵军,自己统领八万,北上迎击栗腹的四十万燕军主力。将军乐乘统兵五万,从太原郡出发,到代郡迎战卿秦的二十万燕军。
燕、赵的四路大军,很快就在邯郸以北的鄗地,以及代郡遭遇,大战一触即发。
在此之前,燕王喜派出的两路使节,分别到达秦国都城咸阳和匈奴人的地界。目的是请秦国在西线牵制太原郡,请匈奴在北线牵制李牧军不能南下。
不过历史跟燕王喜开了一个玩笑,以往秦国闻中原有战事,肯定是立即发兵参与。可此时在位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秦昭襄王,寿比南山还是去世了,秦国新国君秦孝文王(安国君)很犹豫,是否要在国丧期间发兵。
虽然按照风俗安国君要第二年才正式即位,但此时他已经是事实上的国君,他的儿子异人也就是事实上的太子。
异人当年有一个儿子留在邯郸,那就是日后的秦始皇。为了阻止秦国出兵,赵孝成王立即拿小秦始皇做筹码,他把七岁的嬴政送还秦国,秦孝文王见到孙子,总算没有发兵攻赵。

图-东北地区夜景
秦国与赵国,就像两个扭打在一起的搏击手,双方死死掐在一起,谁也不能动弹。于是燕国这个笨小孩,手拿绣花针,向赵国的屁股猛刺两次。不过这第三次,燕国虽然准备了一把大号杀猪刀,秦赵两国却没有扭打在一起,燕国这把杀猪刀,能捅伤甚至捅死赵国么?
燕国也有好消息,匈奴人得知燕军南下,起兵侵扰赵国北方边境,李牧统领的北方边军,被迫坚守长城一线,不可能南下驰援赵军,廉颇和乐乘要自己解决问题了。
栗腹用兵非常稳健,他令先锋军与中军保持紧密的距离,互相策应。燕军先锋斥候探听赵军动向后,先锋军五万人就停滞不前,等待主力支援。燕军有绝对数量优势,没有任何冒险的必要,栗腹用兵确实老成持重。
一日后,燕国中军主力抵达,遍野都是燕军,四十万中的二十五万轻装在平原上集结,余下护送粮草和攻城器械的十五万后军和数万民夫也徐徐而来。
廉颇统帅的赵军,也出现在几里开外。在鄗地,燕、赵两军遭遇。八万赵军遭遇二十五万燕军,可以说濒临绝境。
《孙子兵法》说五则攻之,栗腹令几个千人队骚扰牵制赵军,等待四十万军队到齐,再进行攻击,战术可以说四平八稳。在栗腹看来,廉颇肯定会像长平之战那样,建立一套防线来对峙。
这次栗腹想错了,燕军不是秦军,廉颇也绝不可能等到燕军全部到齐再开战。双方一接触,赵军就趁对方人多阵型散乱开战。

号角声起,赵军八万人八个方阵,一齐向燕军压过来。
燕军击鼓应战,前两排盾牌军开始推进,后三排弓弩兵跟进,两翼则是三重骑兵掩护,进可包抄赵军,退可保护步兵。
战鼓声鸣,燕军随着战鼓的节奏,大概有两万人,昂扬而坚定地朝赵军推进。
双方以强弩对射,各自射杀几十个敌军,燕军退却,这是栗腹的一次试探性进攻。目的是拖延时间,迟滞对方的进攻,等后军赶来再展开全面大战。
见赵军没有退却的意思,燕军很快变阵,分为六个大方阵,每个大方阵两万人,里面又有若干小方阵,小方阵由步兵和骑兵共同组成。这也是燕军的特色,骑兵众多,骑兵与步兵结合的战术曾经横扫东胡,令匈奴人都胆寒。
燕军这次冲击,调动主力中的精锐。栗腹还是打算先消耗对手,自己还有九万大军蓄势待发,赵军则再无后手。
燕军踏着整齐的步伐,马蹄声肆虐,尘土滚滚,轰隆隆前进,大地为之颤抖,天空为之失色。
赵军八支队伍,连老将军廉颇都编入其中,不留一个多余的人。八个方阵立即变阵,前部排出箭头形状的锥形,由最精锐的老兵担当箭头。
廉颇本身以勇气闻名,他了如指掌赵军中哪些人是力拔山兮的壮士,哪些是视死如归的勇士,这些壮士和勇士,就担任八支队伍的箭头,其他人马呈长龙阵紧紧跟随。
八条长龙像锥子一样向燕军迎击过去,廉颇这次丢弃一切战略物资,一个赵兵都不留,连自己都排进八条长龙之一。意为不成功便成仁,不留任何后路,这种打法旷世少有。
八条巨龙一头扎进燕军方阵,仍然能保持完整的队伍,位于中间的担任弓弩发射手,靠边的则以盾牌挡箭,刀枪制敌。
燕军虽然总体兵力占绝对优势,但是在局部战斗中却并非如此,赵军虽然有人倒下,但是余下的人马会迅速补充缺口,保持长龙队形。
战场形势稍纵即逝,一盏茶功夫,已经有三条巨龙像金刚钻一般,钻穿燕军的大方阵。
栗腹立即招手,传令兵高举令旗摇动,几队精锐燕军骑兵立即出动,试图将三条巨龙截断,如果赵军只剩下龙头,肯定也会陷入苦战最后被歼灭。
这个时候三条巨龙却忽然一齐向中军方向冲过来,龙头方向上全都是赵军百里挑一的死士,个个以一当十,三条愤怒的巨龙,一齐向栗腹所在的方位奔腾。
廉颇的这个阵,叫做“龙钻”之阵,当己方兵力不足,但是将士一心死战,又有猛将指挥,死士冲锋,则可用此阵。
在鄗地发生的这场战争,赵军杀死主将栗腹,燕军全面崩溃,赵军追亡逐北。由于是在赵国境内,逃窜的燕军如丧家之犬般四下逃亡,损失惨重。

两天后,赵军大胜的消息传到代郡,此时乐乘正高筑营垒,准备与燕军打持久战,赵军上下得知廉颇军大胜,士气暴增。
而燕军主将卿秦惶恐不安,如果他不能速战速决,不久之后廉颇的大军肯定会赶来,他自愧不如廉颇,这个仗真没法打下去。
卿秦胆战心惊,他下令连夜拔营撤退,可是乐乘怎能让燕军安然撤退。
于是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五万赵军尾随二十万燕军,追着屁股打,卿秦运气不好,被赵军生擒。
廉颇与乐乘,十三万破敌六十万,斩杀对方主帅栗腹,生擒卿秦,这是何等的辉煌战果。
燕国经此一败,与赵国历经长平之战的损失一样,国运急转直下。
此战廉颇居功至伟,赵孝成王封其为信平君,意思是笃信而平和。虽然与廉颇的性格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但总归封君了,可喜可贺。

地图帝


廉颇是战国后期的赵国良将,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对廉颇的战绩有所记载。大概有以下战绩:

一、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将伐齐国,攻下了齐国的晋阳,这次战役战果辉煌,为此,廉颇被拜为上卿。这一年,廉颇大概三十二三岁的样子。而在此之前,廉颇有什么战绩,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但既然可以为将,想必也是有不少战绩的。

二、赵惠文王二十年,廉颇再次攻打齐国,取得了“破其一军”的战绩,战国的“一军”大概是12500人,这也是不小的战绩了。需要说明的是,这次廉颇是配合燕国乐毅对齐作战的。

三、赵惠文王二十一年,廉颇有一次攻打齐国,这回攻下了齐国的“几城”。

四、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廉颇攻打魏国,夺取了安阳和防陵两座城。

五、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大削弱。长平之战后的第五年,北边的燕国趁火打劫,出兵攻打赵国。赵国以廉颇为将,大破燕军,杀死燕军主将栗腹,同时反客为主围攻燕国,迫使燕国献出五座城,向赵国求和。因此这次的战绩,廉颇也被封为信平君。战国时期赵国封君很难,基本是赵王的宗亲才能封君,廉颇可以封君,可见其功劳确实挺大。

综上,廉颇为赵将期间,在对魏国、齐国、燕国的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即便在长平之战面对强大的秦军,也保住了赵军的有生力量。总体而言,廉颇位列战国四大名将,应该是名副其实。


孤舟钓江雪


廉颇(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颇,一说字洪野,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人。

廉颇与王翦、白起、李牧并列战国四大名将,王翦、白起是秦国名将 ,李牧、廉颇是赵国名将。

廉颇的主要成就是在军事方面。

赵惠文王十五年,廉颇联合燕、秦、韩、魏五国伐齐,破齐大胜。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赵军长攻齐国,取阳晋,后官拜上卿。

赵孝成王十七年,秦赵两国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廉颇为赵军主将,采用了防守战略,使秦军无法进攻,保存了赵军的有生实力。后引来赵王不满,任赵括为赵军主将,导致赵军惨败,赵国实力大损。

长平之战五年后,廉颇再次被启用,杀掉燕军主将,逼燕国献城投降赵国,后赵王高兴封廉颇为信平君,廉颇位至巅峰。

后来,廉颇率军攻克魏国繁阳。

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赵王听信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廉颇逃魏奔楚。后秦兵攻赵,赵国兵败失利,赵王想复用廉颇,无奈派去的使者被人贿赂,谎报赵王廉颇老矣已不能打仗,廉颇失去了最后的机会,之后卒于楚国的寿春。

纵观廉颇的一生,抗秦,使秦兵不能侵犯赵国;破齐,树立赵国的威信;伐燕,保住赵国的尊严,不失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开卷有益学历史


廉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

廉颇的生平,最有代表的事件有:破齐扬名;▪ 负荆请罪;▪ 转战四方;▪ 长平之战 ;▪ 破燕败魏;▪ 投魏奔楚等事迹;






察古议今


廉颇。\r 战绩1:攻齐、伐魏、抗燕、抗秦无一败绩\r 战绩2:长平之战在天时、地理、人和皆不利的情况下依然能守如泰山\r 结局:先投魏后投楚\r 廉颇的功劳主要在于守御,守秦败燕退魏,以保赵国不失。\r 如果要归类的话,廉颇、李牧也可以归入名将之列。\r \r 希望能帮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