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萬蜀軍伐吳,孫權提出歸還荊州以求和,劉備為何不答應呢?

CJ-J


如果按歷史來看的話,這個問題很不準確。

首先劉備沒有那麼多軍隊。

75萬這個數字是羅貫中趕稿的時候手填的,這個數字差不多是當時蜀漢的全部人口,老羅天真的以為劉備可以“全民皆兵”。除此之外,老羅這樣寫還可以彰顯劉備的聲勢浩大和報仇心切,可以突出陸遜的以少勝多。

那麼劉備當時伐吳到底帶了多少人?

蜀漢滅亡之時全國人口才94萬,軍隊10萬。而劉備伐吳之時蜀漢剛剛建立,人口肯定不會比94萬多,能拿出的軍隊最多也就10萬人。這十萬人,劉備得留一部分駐守漢中和留作後備,所以他出徵最多能帶5、6萬人的樣子。可別小看這點兵力,5-6萬人在當時已經算是大場面了,劉備伐吳真的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

其次,孫權確實提議過請和,但並沒有提出要歸還荊州。

孫權提出請和有兩次,一次是劉備伐吳之前,一次是劉備夷陵慘敗之後,但兩次請和孫權都沒有提出要歸還荊州。

劉備伐吳前孫權請和很好理解,因為他知道劉備這次是舉全國之力來的,勢必要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而孫權方面並沒有做好準備,所以他不希望開戰,用請和當作緩兵之計。

那麼劉備夷陵慘敗後,孫權為何不選擇趁勝追擊,而是主動請和呢?

1、劉備雖然慘敗夷陵,但撤退途中收攬了很多殘兵敗將,又有從後方趕來的趙雲等援軍。劉備合兵一處,駐紮在易守難攻的永安城,所以孫權想繼續擴大戰果是不大可能的。

2、孫劉兩家在這裡打得不可開交,北邊的曹魏很有可能趁虛而入,進攻孫權的後方,這樣孫權就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非常不利。所以當聽聞劉備駐紮在白帝城,孫權感到“甚懼”,趕忙遣使請和。

而荊州是孫權謀求後方安全的根本所在,所以他不會將其拱手相讓,更別說拿荊州為請和的籌碼。

最後,面對孫權的兩次請和,劉備拒絕了第一次,但接受了第二次。

劉備之所以拒絕孫權的第一次請和,有三點考慮。第一,劉備對伐吳成竹在胸,不把孫權放在眼裡。第二,荊州對蜀漢至關重要,是實現《隆中對》的關鍵所在,他必須奪回。第三,關羽被孫權擒殺,劉備此舉有報仇之意。

所以劉備拿到孫權的請和書後,他“盛怒不許”

而面對孫權的第二次請和,劉備為何又接受了?第一,夷陵慘敗讓劉備深受打擊,他對奪回荊州已經失去了信心,不想再打了。第二,孫劉聯盟是必須要維護的,如果雙方繼續爭鬥下去,則曹魏必然坐收漁利。第三,經歷如此慘敗,讓63歲的劉備身體一下子不行了,他自知時日無多,現在最重要的是安排後事,穩固蜀漢基業,而不是繼續和東吳的戰鬥。

正好孫權遣使請和,劉備就趁勢下這個臺階,還體面一些。


石頭說歷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無月在之前的問答裡也已經說過了,劉備伐吳,是一場滅國級的大戰,劉備出兵的目的就是掃滅東吳,而不是為了區區荊州。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為關羽報仇

這是劉備伐吳的出兵理由,直接導致了這場戰爭的發生。關羽是最早跟隨劉備闖天下的,那時候劉備一無所有,一起打拼到今天,跟劉備的感情很深,劉備為關羽報仇,合情合理,也符合劉備重情重義的人設。血債就要血償,你東吳殺了我關羽,賠我一個荊州怎麼夠,荊州本來就是我劉備的。劉備要的是孫權身死家破。

二、看透了東吳不滅,荊州不穩

關羽的死,讓劉備看明白了,想要荊州安穩,就得滅掉東吳。不然就算今天拿回了荊州,東吳還是會蠢蠢欲動,何況現在劉備也沒有關羽這樣的大將可以鎮守荊州,所以,即便拿回荊州,遲早又要被東吳拿回去。為長久計,必須滅掉東吳,荊州才可以長久。

三、劉備志在天下

劉備以仁義著稱,這也是他打下一片家業的主要手段。但是“仁義”也給劉備埋下了一個隱患,就是當初的“借荊州”。如果劉備真的仁義,借了的肯定早還了,但是劉備卻在這件事上一直閃爍其詞,甚至放了個關羽在荊州,自己再也不露面了。這就是真正的劉備,他志在天下,荊州對劉備而言就是劉備的,沒有什麼借不借,可是他偏偏不得不講“仁義”,想必這件事也是很令他煩惱的。所以,這次他就打算一勞永逸的解決掉這個問題。

四、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前期的戰鬥順利,讓劉備信心滿滿。大軍調動不容易,如果就這樣撤回去,對劉備而言,只是取回了原本就在關羽治下的荊州,並沒佔到什麼便宜,這樣回去,劉備很沒面子的。其實孫權也並不是怕劉備,只是怕破壞了三足鼎立的局勢,因此,孫權也不會作太多的讓步,讓出荊州,已是他的極限。因此,劉備的大軍,只有繼續前進,正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混亂的時期,軍閥之間互相爭奪資源,這裡面出了許多的英雄豪傑,比較出名就是孫權,劉備,曹操了。

劉備與孫權的夷陵之戰相比大家有所耳聞,很多影視作品中都說是劉備帶了75萬蜀軍伐吳,目的就是為了給關羽報仇。


其實這裡說的不準確,劉備的蜀中總共人口加起來也才90萬左右,就算舉國出征,除去女性和老弱病殘,總共兵力不應該超過20萬,所以真實數據也才只有15萬左右。

再者就是孫權究竟有沒有提出要把荊州還給劉備呢?顯然是沒有的。第一,孫權既然有膽量偷襲荊州,就代表不怕劉備前來報復。第二,東吳幾代人日思夜都想要拿下荊州,今天終於完成了,孫權肯吐嗎?再者荊州對於東吳戰略意義重大,東吳要想真正壯大,乃至將來要和曹操角逐天下,就必須先得荊州。所以孫權肯定是沒有要把荊州歸還劉備的意思。


孫權真實的想法是畏懼魏和蜀一起進犯,那樣對於吳有致命危險,所以他在和劉備開戰之前努力的要和魏簽訂停戰協議。在確保魏不會進犯的情況,用盡全力和劉備打了這場夷陵之戰。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整個益州男女老幼總人口才94萬,何來75萬蜀軍?難不成蜀中全民皆兵?

孫權何時提出過歸還荊州以求和?如果他會歸還荊州的話,那為什麼要偷襲荊州?偷襲了再還回來,豈非兒戲?

言歸正傳,公元221年七月,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傾蜀漢全國之力執意發動夷陵之戰,這裡有兩個問題:

一是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

二是劉備帶了多少人馬?



關於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至少有3個原因:

1、為關羽報仇。天下人皆知關羽仍劉備結義兄弟,劉備如果不報仇必為天下人齒笑,況且劉備仁義重情,此為兄弟情感原因。

2、奪回荊州。天下人皆知孫權偷襲荊州,使蜀漢白白丟了荊州三郡之地,從此蜀漢僅益州一地,北有崇山阻擋曹魏,東有孫權佔據荊州,蜀漢的戰略地位一落千丈,毫無發展可言,被堵死在蜀中之地,劉備為了蜀漢發展,必要奪回荊州,此為國家發展原因。



3、暮年壯志。公元221年劉備己經61歲了,英雄己暮年,劉備自感時日無多,已經耗不起時間了,從劉備稱帝到發動戰爭僅2個多月時間,時間對劉備來說很急迫了,劉備只希望在有生之年為下一代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此為個人情感原因。

整個蜀漢軍隊約十萬人,還要防守北部邊境及其它邊境,劉備能帶去打仗的撐死也就七萬人。



孫權怕了嗎?孫權怕了就不會偷襲荊州並殺關羽,孫權只是沒有安全感,他一方面向曹丕稱臣,緩和北部邊境局勢,另一方面與劉備議和,但並未提出歸還荊州,議和只是緩兵之計,並搶佔輿論導向,況且孫權料定劉備也不會接受,殺兄弟奪地盤可是不共戴天之仇,劉備會接受嗎?你會接受嗎?我想換誰也不會接受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答 | super

這個問題要分小說《三國演義》和歷史《三國志》兩個方面來講。顯然提問者是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出發的,那麼我們就先從演義方面入手來分析分析。

據第八十一回和第八十二回的相關記載,劉備所率的兵馬號稱是七十餘萬,孫權趕忙派了諸葛瑾前去求和,諸葛瑾是怎麼說的呢?一、取荊州殺關羽都是呂蒙的錯,現在呂蒙已經死了;二、我們願意還孫夫人,還荊州,再次結盟。可以說這求和的條件相當誘人了,但是劉備拒絕了,堅決說殺關羽之仇不可不報。

諸葛瑾

可以推測演義中劉備的最終動機是消滅東吳,只還個荊州是不夠的,劉備的目的是要把孫權滅得一乾二淨,這一點就是劉備拒絕求和的根本原因。再有,諸葛瑾去求和的時候,劉備的大軍已經集合完畢,哪有說不打就不打了的,劉備怎麼跟熱血沸騰的將士們交代?最後,孫權的求和條件是真的還是忽悠人的?

所以,演義中的劉備不會答應孫權求和,因為他的70多萬大軍足以踏平整個荊州乃至江東。

火燒夷陵

其實演義畢竟是虛構的,要是孫權真的答應歸還荊州,劉備恐怕早就罷兵了,白來的荊州誰不要?劉備又不傻。

接下來,分析分析《三國志》,歷史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三國志·諸葛瑾》記載: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瑾與備箋曰:“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末留意於大者也。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暫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諮之於群后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可見,當時的孫權確實有求和之意,諸葛瑾也曾寫信給劉備陳說利害,但並沒有說歸還荊州,也並不像演義中那樣東吳是弱勢一方,孫權其實毫不示弱的。

孫權

再有歷史上雙方兵力對比並不是70多萬對20多萬,而大概是七八萬對六七萬,劉備並沒有絕對的兵力優勢,這一場戰爭可以說是勢均力敵的,劉備也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那麼問題就來了,劉備為啥不答應孫權的求和呢?甚至還可以乘機敲詐他一筆,比如糧草城池啥的,再來分析分析。

第一,歷史上劉備伐吳的根本目的就是去奪回荊州,順帶著打壓一下東吳勢力。荊州丟失後,蜀軍被迫侷限於益州之地,難以有所發展,更難以興復漢室。只有奪回了荊州,才能使蜀國煥發生機。

第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備希望通過自己最後的努力,為劉禪和諸葛亮奪取天下出一份力。60歲的劉備還在奮鬥,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第三,為荊州集團的部屬們搶回家鄉。蜀國後期,主要執政者都是荊州人或者都曾長時間生活在荊州,比如諸葛亮、蔣琬、楊儀、魏延、董允等等。

第四,為兄弟關羽報仇。這並不是主要原因,是一個口號,是次要原因哈。

諸葛亮

因此,孫權根本不可能白白歸還荊州,劉備和孫權之戰不太可以避免,我認為劉備發動這次戰役本身並沒有錯,只可惜他戰敗了,而且慘敗而回,只怪他自己不爭氣呀。


小刀文史


首先先分析一下劉備伐吳的目的。有人會說劉備伐吳不就是為了給關羽張飛報仇嗎?沒錯,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動機。但我認為這只是其中一個'沒分量的動機甚至連動機都不算,只是個導火索。

第一,劉備和孫權矛盾由來已久。其實劉備和孫權的矛盾從赤壁之戰後就開始有,主要是圍繞著荊州的問題。而且這期間孫權很虧,因為赤壁之戰畢竟東吳的兵力是主力,但是戰後卻被劉備鑽空子得了荊襄三郡。後來想依靠政治婚姻軟禁劉備,沒想到沒成還搭上了妹妹。但是劉備也很不爽,首先他覺得荊州是劉表的,劉表死了是劉琦的,怎麼合計也沒他孫權的事兒,憑啥他說要就要?再者孫夫人嫁過來後可以說在荊州也沒幹啥好事,後來還跑回了江東,現在孫權又背棄盟約偷襲荊州,害死了關羽,所以矛盾不可調和,必打。

第二,劉備不能接受求和,必須滅掉東吳。第一個原因,劉備是打著為關羽張飛報仇的旗號出兵伐吳,而且目的是為了滅吳,注意是滅吳而不是繼續保持盟友關係。而且真的中途撤軍的話,非常影響士氣,畢竟劉關張關係非同一般,如果劉備這樣的事都能接受求和繼續保持盟友關係,說難聽了是非常慫的表現,人心不服。

第三,從當時的情況看,劉備只能打孫權,不能打曹操。其實對趙雲和諸葛亮當時說打曹操不打孫權的話,我甚至有點嗤之以鼻的感覺。要知道,此時孫劉聯盟已經不存在了,而且關羽之死影響非常大,劉備不能不表態或者說不能認慫。那麼要打的只有曹操或者孫權,那麼只能打孫權。為什麼?吃柿子揀軟的捏,孫權和曹操比,就是軟柿子。而且劉備為什麼出動全部兵力?就是為了滅東吳,如果不徹底滅掉東吳,將來讓東吳反撲,那麼蜀漢絕對招架不住。


avenger105254380


真實的夷陵之戰,劉備軍隊不可能這麼多。

從孫權與曹操通信說劉備支黨四萬來看,劉備士兵最多5萬人。自公元221年7月打到第二年8月,一年零一個月的戰爭耗費光了劉備軍隊士氣,士兵因長期遠征失去銳氣,終被陸遜一擊而中,徹底崩潰。

劉備倉惶後退,但收攏散兵及趙雲來援,軍隊已近兩萬,陸遜失去了攻克永安的機會。加上還需顧忌曹魏乘機渾水摸魚與襲擊後方,陸遜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得勝而歸。

最初,劉備是哀兵遠征,所領又是漢中戰役勝兵,戰鬥力超過江東方面,所以一直對江東有足夠壓力,陸遜不敢分兵,選擇避免決戰方式以消耗劉備軍氣勢。這才有中途孫權提出的送歸孫夫人,歸還南郡的約和請求。

然而,姑且不論孫權是否有這個建議。哪怕是有,也不過是為了破壞劉備軍隊的進攻節奏而已。既然孫權敢於出兵襲擊又敢於殺害關羽父子,就不可能怕劉備報復性進攻。

對劉備來說,自己已61歲,如果不借這個機會立威,最大限度地獲得對江東方面的軍事政治優勢,又何必千里遠征荊州?

實際上,劉備本身也知道,自己這五萬軍隊哪怕就算擊敗陸遜,也不過是恢復到關羽襄樊戰役前的態勢,自己沒有力量吞併江東。劉備不願在這個時候談和,當然是想徹底擊敗陸遜掌握南郡等地後再與江東說和,那時候就有更多本錢,對江東的壓力也能更大,能夠獲得更多的好處。


四川達州


劉備傾全蜀之兵伐吳,名為二弟關羽報仇,實則意圖一舉擊滅東吳,然後合蜀吳之力北上滅魏,從此天下再度歸漢,完成統一大業。基於攻滅東吳的設想,劉備自然不會同意孫權的歸還荊州求和方案。不得不說劉備深具帝王之心,他伐吳之舉可謂一舉三得,既得到了美名,又得到了功業,還可以制衡丞相大權獨攬。因此伐吳之戰,劉備一意孤行,誰的勸告都不起作用,他還不帶諸葛亮同行伐吳,就是想一戰成名。

孫權提出歸還荊州以求和,劉備認為是緩兵之計,當時劉備勢入破竹,一路東吳大軍望風而逃,或者望旗而降。當此之時荊州似乎已經唾手可得,孫權提出歸還荊州以求和,明顯誠意不足。孫權如果提出稱臣納地,那麼劉備或許可以答應孫權,然後先誅殺呂蒙、陸遜為關羽報仇;最後再一步一步削弱孫權 的權力,最終誅殺孫權為關羽報仇,同時剷除東吳復國的念想。事實上孫權歸還荊州求和確實為緩兵之計,東吳同時也在準備水陸大軍抵禦蜀漢軍隊。

劉備還是自視甚高,戰爭過程中他打聽到東吳的大將是陸遜,他說一句話: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在劉備看來他南征北戰數十年,大大小小近百戰,儘管敗多勝少,但是劉備還是認為他用兵老到,兵法韜略驚人。他想學習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那樣指揮千軍萬馬,平定天下各路諸侯。也正是因為劉備的心高氣傲,導致他輕視了對手,最終被陸遜打得大敗!

劉備如果不那麼貪心,在誅殺了殺害關羽的將領後,完全可以先收回荊州,再養精蓄銳,讓諸葛亮來領兵伐吳,那麼他的一世英名必然不會受損。劉備就是失敗太久了,太想早點完成統一大業,建功立業了。劉備也不想想秦國名君名將名臣代代皆有,統一天下依然用了六代人的時間,他劉備才能不及秦國曆代先君,蜀漢綜合國力也弱於魏國、吳國,再想續寫漢光武帝的傳奇,實在是太難了。


大秦鐵鷹劍士


為什麼劉備攻下東吳大片土地後,孫權提出歸還荊州求和,並交出兇手,劉備仍然不肯罷手?

題主既然這麼問,那就是按照《三國演義》的故事內容來說了,那我們就拋開正史,談談演義。

在演義中,劉備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絲毫不懷疑,羅貫中就是一個劉黑,他給劉備賦予了許多特質。在他的筆下,說好聽點的話劉備是一個心地仁厚,對人寬容,重感情,對朝廷忠心耿耿,充滿正義,極具人格魅力的人。

說難聽點的話,劉備徹底被羅老給寫廢了,被描繪成了一個全身上下除了老實毫無長處的人,硬要說有什麼長處的話,那淚腺比較發達,愛哭勉強算一個。

我小時候讀三國演義就很不能理解,這皇叔除了愛哭鼻子,會假客套還會幹嘛。論武,軍事指揮能力就是菜雞水平,經常到一地方,PP剛坐下來,椅子還沒捂熱,就被人掃地出門,碰到野戰更是一觸即潰,一路被人追著打,好幾次都給打哭咯,老婆孩子全丟了,就靠扔阿斗來籠絡人心。論文,除了比文盲稍微好點,也沒啥成就。

所以,為啥手下人都死心塌地跟著他?徐庶、“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關羽、張飛,哪個不是人中龍鳳,他們都是傻子嗎?這皇叔也不會喊口號,現代傳銷式的精神鼓舞法,幹事情也不乾淨利落,為人又比較迂腐認死理,實在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人,他們為啥都願意跟著他呢?

那些割據勢力諸侯,曹操,袁紹,劉表,為何都認為他是英雄,都將他奉為座上賓,甚至讓曹操說出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樣的話,陶謙更是三讓徐州,劉表去世時,也希望將荊州託付給劉備。 我實在是想不通。

直到長大後,讀了正史後才明白。

其實歷史上劉備是一個能力非常強,非常有主見的人,他做事當機立斷,張弛有度,既有豪俠的心腸,也有君子的道德。他做過的許多事,比如鞭打督郵,火燒博望,都被羅貫中按在了其他人頭上(張飛,諸葛亮),這麼做當然有神話諸葛亮,和表現出張飛性格暴躁的因素。但是無形之中,把劉備描繪成了一個軟弱無力的人。這鍋羅貫中要結結實實背好了。

總之在演義中,劉備就是一個非正常人類啊!許多事在他身上解釋不通,令人匪夷所思!

《三國演義》中劉備稱帝之後立刻就發佈了一道詔命:“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不幸二弟雲長,被東吳孫權所害;若不報仇,是負盟也。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

結果大軍還沒開撥,另一位弟弟張飛就被手下人剁了腦袋,逃到東吳去了。

這下還得了!劉備當時就吐血幾升暈死過去,醒來之後更是怒火中燒,傾國之力,率75萬大軍伐吳,東吳上下聽說劉備伐吳的消息的時候,個個嚇得面如土色,立馬就向曹丕稱臣,並向劉備求和。但是遭到拒絕,蜀漢軍進入吳境後,前期是勢如破竹,把吳軍按在地上摩擦,連殺東吳數員大將,“江東鼠輩”孫權於是提出歸還荊州,送回範疆張達等殺害張飛的仇人,希望與蜀漢重歸秦晉之好,然後劉備“呵呵”一笑,拒絕了,拒絕了,拒絕了,拒絕了.......

演義中的劉備是一個認死理的人,說好了要替弟弟報仇,就一定要替關羽報仇,滅掉東吳,這妥妥的就是一個護弟狂魔啊!!!沒法解釋,解釋不通。

如果要看歷史上真實情況的話其實很簡單,基本上沒什麼說的。

《三國志 陸遜傳》記載∶“黃武元年(222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晉書·傅玄傳》是這樣描述的:“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東吳的兵力應該與蜀軍相差不多,都在五萬人上下,

221年7月,劉備前軍擊敗吳巫山等地守軍,佔領巫山、秭歸一線;

221年11月,孫權命陸遜為帥,率大軍西進迎敵;

222年1月,陸遜部將宋建反擊蜀軍於秭歸一帶;劉備返回秭歸前線;

222年2月,蜀軍開始向東推進到夷陵一線,夷陵戰役拉開帷幕。

雙方在這裡僵持大半年,陸遜火燒連營,劉備軍全線奔潰,次年劉備死在白帝城。

總結來說,劉備軍就沒有獲得特別大的優勢,自然沒有孫權歸還荊州求和一說。相反,劉備最初的相反應該就是想用武力打開局面,逼迫東吳回到談判桌前,歸還部分荊州郡縣。

今天小編就寫到這裡,大家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歷史深度解秘”,想和我討論歷史相關知識或者問有關歷史問題的朋友們,請私聊我,回覆“討論”24小時內必回


歷史深度解密


劉備伐吳,那是關公死後八年的事了。劉備說伐吳是替關公報仇,那只是藉口,經過十幾年的養精蓄銳,劉備兵強馬壯,糧草充足,國庫盈實,這時的劉備是志在獨吞天下,孫權哪能還個荊州就把劉備給打發回去?曹魏勢大,劉備暫時不好下手,東吳實力這時遠弱於劉備,劉備就借為義弟關公報仇為名先吞併東吳。劉備要的是整個東吳而不是區區一荊州!如果劉備拿下東吳,接下來集吳蜀兩國綜合實力,便有足夠的能力挑戰漢獻帝的皇權,完成謀國篡位的大計。曹操最後悔的事是:當初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怎麼沒殺了那大耳賊劉備!悔不當初,悔不當初啊!閱人無數的曹阿瞞也看走了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