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十二虎將之“十二進五”

朋友們看到標題可能有點懵,不錯,因為上兩篇文章講述了蜀國的“五虎上將”和魏國的“五子良將”,面對吳國列為同一專的十二虎將,我只挑選五位自認為最有代表性也是最為知名的五位將軍介紹給大家,我稱之為十二虎將之十二進五,以便對比於魏蜀兩國。十二虎將大家也都知道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因為在三國志中同列在一傳裡,因此被後世稱為東吳十二虎臣,太史慈沒在其中,稍有些許遺憾。我挑出程普、韓當、黃蓋、周泰、甘寧列為東吳五虎,下面給大家一一講述。

(一)程普

東吳十二虎將之“十二進五”

程德謀,無可爭議,東吳功勳三朝元老,也是武將裡最德高望重的人物,與文臣裡的張昭名望差不多。身為大漢朝廷地方官吏,跟隨孫堅起兵討伐黃巾,在陽人大破董卓,記載”攻城野戰,身披創夷“。

孫堅死後,隨孫策出淮南,攻取廬江,從袁術陣營脫離,迴歸江東;後又在橫江大敗名將張英,攻取秣陵、湖州、句容、曲阿,然後隨孫策進駐會稽,任吳郡都尉,後遷任丹楊都尉,是江東勢力版圖形成雛形的絕對功勳。孫策在與黃祖作戰中陷入圍困,危難之中程普獨與一騎救主,所以說單騎救主的人物原型是程普,而非趙雲。也因此功績被孫策拜為蕩寇中郎將,領零陵太守,後有大破張勳、黃祖,收復石城。

孫策死後,與張昭一同託付為文武輔政大臣,平定江夏、樂安叛亂。在烏林,配合周瑜大破曹操,隨後進攻南郡大敗曹仁,因此被拜為裨將軍,領江夏太守,周瑜死後代領南郡太守,後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實際就是借南郡一個郡,此時荊襄九郡有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在劉備手裡,南陽郡、襄陽郡、南襄郡在曹操手裡,南郡、江夏郡在孫權手裡),程普重新做回江夏太守,拜為蕩寇將軍。後死於夷陵之戰的戰場上,中流矢而死,沒有記載是沙摩柯射的箭。

(二)黃蓋

東吳十二虎將之“十二進五”

黃公覆,隨孫權起兵討伐黃巾,征討董卓,因功提拔為別部司馬,又因平叛山越等少數民族有功,任尋陽令,治理有方,提升為丹陽都尉,長期的平叛與治理,最終收復山越民族,穩定了東吳後方。

建安中期,隨周瑜參加赤壁之戰,建議周瑜火攻,並取得勝利(但未有任何史料記載所謂的苦肉計、連環計、此時曹操勢力的戰船是有記載用鐵索連環起來的,蔡瑁也沒有被斬,一直跟隨曹操打完赤壁之戰,並做水軍總指揮,戰敗後隨曹操撤回北方),被拜為武鋒中郎將。後在武陵以五百軍士平叛萬餘蠻夷叛亂,並斬殺蠻夷主帥,因功封武陵太守。三國志記載,黃蓋在赤壁之戰中,中流失落水,水冷刺骨,雖然被韓當救下,但落下疾病。所以後期很難見到這位名將了,多以指揮平叛山賊和少數民族叛亂,未再參加大型兵團戰役,後加封偏將軍,一年後病死。

(三)韓當

東吳十二虎將之“十二進五”

韓公義被記載為擅射,跟隨孫堅南征北戰,常在危難中陷敵擒虜,因功拜別部司馬。

孫堅死後跟隨孫策東歸,每戰必當先鋒,遷先登校尉,在破劉勳,黃祖,收復鄱陽後,領樂安太守,拜為中郎將。後跟隨周瑜參加赤壁之戰,屢獲戰功;在關羽北伐樊城之際,與呂蒙一道偷襲南郡得手,遷偏將軍,領永昌太守;夷陵之戰中,隨陸遜、朱然一道,大勝蜀郡,因功遷威烈將軍,封都亭侯;後駐守南郡抵抗曹真有功,封石城侯,遷昭武將軍,領冠軍太守,後又加都督之號,第二年病逝。

(四)周泰

東吳十二虎將之“十二進五”

周幼平早期與蔣欽一起做孫堅的左右貼身護衛,數有戰功,後隨孫策東歸,任別部司馬。

孫權跟隨孫策在討伐山賊的戰鬥中遇險被圍,周泰拼死護主,身被十二創,良久乃蘇。後進攻宛城、江夏、豫章有功,被授予宜春太守。在赤壁之戰,獨率一支部隊與南郡曹仁相持,後在繻水大勝曹操,被封平虜將軍,此時年輕氣盛的朱然、徐盛不服賞賜周泰此官職,孫權使得周泰脫衣展示傷痕,全身無一處完好皮膚,贊為不屈意志,眾將皆服。後東吳戰勝關羽,欲進圖蜀,拜周泰為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後積勞成疾,病死。

(五)甘寧

東吳十二虎將之“十二進五”

甘興霸原先為劉表部下,曹操拿下荊州後歸降東吳,為孫權規劃破黃祖,收復荊州的戰略構思,兵取得成功,被授兵權,駐守當口。

後隨周瑜在烏林大敗曹操,攻打南郡曹仁不下,轉而攻取夷陵併入城堅守待援,守城數十日,使曹仁不得下;後隨魯肅鎮守益陽抵抗關羽,以五百軍士駐江邊,使得關羽三萬軍隊不敢渡江,因功被封西陵太守。

宛城之戰中,身先士卒,斬守城大將朱光,拜為折衝將軍。曹操出繻水討伐荊州時,甘寧晝伏夜出,趁夜幕閃擊曹操大營,大勝,活捉兩千餘人。合肥之戰中,與呂蒙、蔣欽、淩統一道抵抗張遼,死戰不退,屢立戰功。後終老於吳郡。

此五人戰績沒有魏、蜀五虎那麼顯著,但歸根於吳國的戰略思想,保境安民,未有擴張之勢,也因吳國長期稱臣,也未有前後左右將軍之稱號授予,所以此五人官職也不如另外兩國的五虎,但為將之氣節,膽識,機變不輸。對此十二進五,你還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