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期蜀漢實力明顯最弱,但為何諸葛亮執意要不斷北伐?

小連翹


1、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蜀漢實力到底弱不弱?

傳統觀點認為,魏蜀吳三國當中,蜀漢的實力最為弱小,控制區域僅益州一地,而且劉備起家最晚,所以家底也最薄。《三國志》中記載蜀漢滅亡時的一個數字,也似乎佐證了蜀漢的弱小:曹魏103萬戶,443.28萬人,總兵力約50萬;蜀漢28萬戶,94萬人,兵力10.2萬;東吳52.3萬戶,230萬人,兵力約23萬。

但我們要明白,蜀漢的這個數字是滅亡時的數字,並且前提是蜀漢連續征戰了40年,是一個政權最衰弱時的家底,並不代表其全盛時期(也就是諸葛亮北伐時期)。

首先,東漢時益州是大州,史載有戶150萬(注意是戶),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中原民不聊生,唯獨益州沒有任何戰亂,屬於人口淨流入地。所以,劉備得到的益州,實力是不容小覷的。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劉禪繼位詔書佐證。

劉禪繼位詔書中曾明確提到:“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眾。”劉禪繼位時,據劉備夷陵戰敗僅僅過去一年,劉備損失的兵力是多少呢?《傅子》記載說:“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孫權的信中說:劉備(前鋒部隊)四萬餘人。

保守估計,劉備損失的兵力不會少於5萬(除劉備本部兵力外,戍守長江北岸的黃權率1萬人投降曹魏)。

這麼看來,劉備損兵折將5萬後,益州兵力依然多達20餘萬。有這種實力,諸葛亮為什麼不能去挑戰一下曹魏呢?

2、再來回答諸葛亮為什麼要不斷北伐?

首先,在大一統觀念的驅使下,不光是蜀漢,曹魏、東吳又何嘗不想統一其他兩國呢?其次,諸葛亮北伐也是宣揚漢室正統政權的需要,否則蜀漢立國的法理就會遭到質疑。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諸葛亮北伐是為了防守。

嚴格來說,諸葛亮一生五次伐魏,只有最後一次才算做是北伐,其餘四次其實是在攻佔雍涼,前四次的用兵地點都在祁山等西北一帶,目的就是希望攻佔雍涼後,徹底解決馬匹和道路運輸問題。

畢竟,有了雍涼這塊西北版圖,進可伐魏,退可保益州安全。所以,諸葛亮的北伐,主要目的是為了佔據雍州、涼州,靠著雍涼區域,不斷蠶食曹魏,從而最終實現“蛇吞象”。


秦皇漢武


四個原因使諸葛亮執意北伐。

第一,興復漢室,統一全國,是劉備一生追求的願望。因為這個信仰,使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走到了一起。劉備雖死,信仰仍在,所以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一定會繼續北伐,實現隆中對時他和劉備共同繪製的統一大業藍圖。

第二,劉備的群臣,分為荊州派與益州派,而益州派是劉璋的老底。蜀漢的朝廷內部,是有矛盾的。諸葛亮北伐,是用軍事鬥爭緩和這種矛盾,讓大家都把心用在對外上,而不是用於內耗上。這也是諸葛亮的一種政治謀略。歷史上政治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上,會暴發戰爭,而戰爭會緩解這種矛盾。

第三,對於國防而言,諸葛亮深知三國之中蜀漢最弱。他不進攻魏、吳,魏、吳也會起滅蜀之心。與其坐等他國進攻,不如將戰場在他國進行。這是以攻為守的戰略。如果三國和平發展,則蜀漢因為國小人稀,必定與其他兩國的軍事、經濟差距越來越大,最後的結果也是滅亡。

第四,諸葛亮對自己的軍事才能是有一定自負的,他相信憑自己的謀略,是有可能取得蜀魏戰爭的勝利的,所以五出祈山。


陸棄


在《出師表》裡諸葛亮已經說的很明白了:“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感於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己任,他執意北伐,根本原因在此。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曾經提到等“天下有變”時再行北伐,他之所以不等魏國有變,蜀漢國力弱於魏國時就北伐,也是迫不得已的。 魏國佔據了當時中國的大部分精華地區,雖然因為北方連年征戰,造成了一定損失,但是隨著逐步平定,正在不斷恢復元氣,時間越長,蜀漢和魏國之間的差距將越大。

諸葛亮此時北伐,是希望迫使魏國不斷應付吳國和蜀漢的攻擊中來回奔波,一來消耗魏國實力,二是尋找戰機,促成魏國生變。

另一方面,益州當時開發還不充分,人才資源也嚴重不足。

《後出師表》裡提到:“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後出師表》雖然有是否諸葛亮所寫的爭議,但是它陳述的一個事實卻是真的,蜀漢的人才,很多都是劉備征戰多年,從徐州、荊州帶來的,這些人才損失以後,僅僅靠益州是難以補充的。所以諸葛亮不能等待魏國生變才北伐,需要自己主動出擊,創造機會。

實際上諸葛亮北伐也確實讓司馬懿逐步掌握了軍權,最後造成了高陵之變,魏國因此發生了一系列變動。可惜此時諸葛亮已死,蜀漢和吳國沒能抓住最後的機會。




不沉的經遠


出師表裡面的一句話:“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個人認為這就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原因。

作為劉備的託孤大臣,他必須繼承劉備的遺願,興復漢室,消滅亂賊,諸葛亮也想在有生之年打敗曹魏,所以他一心北伐,就算蜀國最後人才凋零,諸葛亮仍不放棄,就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雖然最後諸葛亮也是遺憾結尾,但是他的忠誠是天下人感動,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算是對他這一生最好的寫照了。


奇奇心理學


明知不可違而違之,我想,智聖諸葛亮心裡也很清楚,只是如果安於現狀,小小的資源不足的蜀漢後期就會更加被動,遲早會被魏國吞併,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起反擊,既報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也在向曹魏表明,你是漢賊,我必討之,為了一股心中的信念與正義,不屈服於曹魏,與其碌碌無為安於現狀,不如用自己的才智搏得一番尊重,名垂千古,甚至等待時機一舉滅之,然天意難違,偏偏出了個城府極深的陰謀家司馬懿,又偏偏一把大火被雨及時澆滅被司馬懿父子逃脫,這時的諸葛亮才仰天長嘆,從此一蹶不振,知道再也沒有機會了,畢竟司馬懿不是孟獲,再者,扶不起的阿斗又偏偏在最關鍵的時候急招諸葛亮回朝,也錯過大好機會,不能說諸葛亮一點機會都沒有,加上馬謖失街亭,錯過了幾次重挫曹魏的機會。


陽光海岸59108


蜀漢在三國之中,軍事,土地、糧草、國力,從各方面都沒有具有北伐的能力,自認為隆中決策上有不當,三分天下,匡復漢室,執意北伐,只不過是虛張聲勢。二一種可能是守邊關的防禦辦法,蜀有山川之險,古為蜀道難,在終南山、秦嶺山脈駐寨扎耍道口,住紮軍隊,古代兵器落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天然兵家要地,蜀川才安寧。


14885143955


蜀漢北伐從戰略上來說就是最大的錯誤,戰術上也是最大的失誤。諸葛孔明難辭其咎,使本就弱小的蜀漢政權加速走向了滅亡之路。當時來看無論從經濟,軍事,人口和土地蜀漢都是三國之中最弱的,其根本無力北伐中原,統一華夏。然諸葛亮憑其之主觀意識,不顧蜀漢之國力,不量力而行,連年出兵北伐,乃其一己之私慾。做為蜀漢之當權者,不能審時度勢,休養生息,伺機而動,更加沒有長遠的國家戰略目標和策略戰術。蜀漢之覆滅始於諸葛亮北伐其言不假,此值得後世深思和反省。


悠悠趣史


諸葛亮必須北伐,否則坐而待斃。他前面的幾次征戰,目的是開通運輸道路和佔據軍事要地,比如雍涼區域是相當重要的。他的規劃是對了,無奈命隕五丈原。如果不死,第六次出祁山,便是他和魏國的決戰啊!


難忘歷史的改變



竹木草蟲魚


用諸葛亮的一句話就是凡偏安一隅者,定不能長久。

本身蜀魏差距就大,不論地域,軍事,人口,經歷,文化都比不過魏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差距會越來大,到時不用魏國用全力,只需三分之一的力量就能滅蜀國,所以要趁差距沒有擴大之時用全部力量進行北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