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善之君汉文帝刘恒,为何要让自己的亲舅舅薄昭伏法?

羊鳳霞


古代帝王虽然经常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在处决犯有死罪的亲属时却往往面临困境,即使不得不杀,也多是赐予他们自尽,但如果皇亲国戚不肯自尽,那就只能由皇帝亲自动手。不过,汉文帝在面临这种情况时,却脑洞大开地想出一个办法,命大臣用哭活丧的方式,逼迫舅舅薄昭自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薄昭是薄太后(汉高祖刘邦的姬妾)唯一的亲弟弟,汉文帝刘恒的舅舅,在刘恒刚刚被封为代王的时候,便跟随姐姐、外甥一起到代国。刘恒做代王时期的史实,正史当中并无记载,而薄昭的事迹自然也是付之阙如,但根据合理的推测,他应该是在代王宫尽心竭力地辅佐外甥,并深得其信任。



高后八年(前180年),执政多年的吕太后薨逝,丞相陈平、太尉周波随即发动政变,在诛杀诸吕后废黜少帝刘弘,并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恒因为不清楚陈平、周勃的真实意图,便派薄昭进京考察情况,在确认没有危险后,才于同年进入长安,并正式登基为帝,是为汉文帝。


文帝登基后,尊立母亲薄姬为皇太后。文帝考虑到自己只有一个舅舅,且薄昭还曾冒着生命危险为自己“探路”,功劳不可谓不大,所以对他特别的亲近、厚待,不仅封他为车骑将军、轵侯,而且还屡屡赐予他财物,由此使得薄昭富贵至极。


朝臣们大多是趋炎附势的主儿,如今看到薄昭受到皇帝的宠信,便纷纷前来巴结他,甚至连丞相周勃在增封食邑后,也将受赐的财物全部赠予薄昭,并请求他庇护,由此可见薄昭的权势、声望之盛(“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见《史记·卷五十七·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在一片吹捧、逢迎声中,多年籍籍无名的薄昭突然间成了帝国“头号红人”,这巨大的变化让他有些飘飘然、昏昏然,逐渐迷失自我,转变为奢靡无度、骄纵不法的形象。薄昭依仗着皇帝的宠信,经常在朝堂内外安插亲信,并公然干涉朝政,由此逐渐引起文帝的不满。


然而出于安慰母亲的考虑,加上薄昭先前立有大功,所以文帝对舅舅的骄纵不法行为并未及时地制止,由此导致后者滑向自我毁灭的深渊。文帝十年(前170年)冬,薄昭不知何故,竟然杀死了文帝派来的使者,从而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冬,上行幸甘泉,将军薄昭杀汉使者。”见《资治通鉴·卷十四》)。



文帝得到消息后,迅即召开御前会议,跟大臣们商讨应该如何处置薄昭。很多大臣由于不相信皇帝真的会惩罚舅舅,便建议从轻发落,只有少数朝臣建议处死薄昭,唯此才能给国人一个强烈的信号:皇帝执法无私。文帝思虑良久,觉得后者的观点很对,便决定处死薄昭。


然而考虑到太后的感受,文帝又不忍心公开处决舅舅,于是脑洞大开地想出一个主意:派大臣去薄昭家,劝舅舅自杀。没想到,薄昭根本就不想死,任凭前来做思想工作的大臣磨破嘴皮子,依然无济于事。文帝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接着又派遣数位大臣到薄昭的府邸哭活丧,逼着他自行了断。



果然,当薄昭看到大臣们手捧祭品悼词进入府邸,并围绕着他哭活丧时,心中既厌恶又生气。于是薄昭喝止住群臣,然后对他们所:“回去禀报皇帝,我薄昭如他所愿!”随即拔出佩剑,自刎而死(“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引文同上)。


汉文帝用哭活丧的手段逼死舅舅,在后世引起巨大的争议。比如,魏文帝曹丕便讥讽汉文帝,称他如果当初只是恩泽赡养舅舅,但不给与他权力,那么便不会有最后的杀舅之举。而唐朝宰相李德裕也认为,薄太后只有一个亲弟,可汉文帝却依旧处死他,实在是不近人情。



李德裕以为:“汉文帝诛薄昭,断则明矣,于义则未安也...况太后尚存,唯一弟薄昭,断之不疑,非所以慰母氏之心也”...魏文帝尝称汉文帝之美,而不取其杀薄昭,曰:“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讥文帝之始不防闲昭也,斯言得之矣。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这件事的起因是大臣钟毓在代天巡抚、平息叛乱的过程中杀死了薄昭的侄子薄贵,薄昭在钟毓回来交差的时候,抓了钟毓并且恼羞成怒杀了钟毓。

刘恒让薄昭伏法是出于以下几点动机,第一、使功臣瞑目。第二、扫除外戚专权。第三、维护法度。第四、挽回面子。第五、薄昭长期骄纵跋扈。

钟毓是有功之臣,刚刚平叛归来就被薄昭杀了,这样的事不法办,朝臣寒心。

刘恒就是吕后死后被扶上来的,外戚专权那状况如何人们都还记忆犹新,再来个外戚专权,自己的位置恐怕也不稳,落人口实。

维护法度这没什么说的,杀人偿命这是应该的,如果都象薄昭一样,那就天下大乱了,此事不处理如何堵住悠悠众口,如何维护法度。

钟毓

代天巡抚、平息叛乱。他是杀了薄昭的侄子,但这是为国办事,按皇帝的吩咐办事后却被杀了,这是严重的打脸。

长期骄纵跋扈。对于自己舅舅所作所为,刘恒基本也都知道,只是碍于这个舅舅真的帮过自己不少,所以拉不下脸来法办,但这次实在是过分了,朝廷重臣说杀就杀是可忍孰不可忍。


古今通史



汉文帝是仁善之主,更是一代雄主,亲舅舅也是臣子,身为人臣不知进退,私自斩杀出征归来的有功大将,僭越如此,置天子于何地,这时候亲情也保不了他了,只能一死了之。

表面上汉文帝是本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种公平态度处死了亲舅舅,其实深层次原因是为了打击外戚势力。

西汉初年内部有两大毒瘤,一是后宫干政,如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多年,造成诸吕之乱,差点结束汉朝。二是分封诸王对于中央朝廷的威胁。而外戚势力可以说是后宫干政的蔓延,身为一代雄主,汉文帝对于这些弊端是心知肚明,但又不能大张旗鼓的消灭,只能徐徐图之,借题发挥的一步步处理。


薄昭是汉文帝唯一的舅舅,在他当代王期间就在身旁辅佐,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诸臣平定诸吕之乱,更是为了以绝后患将拥有吕氏血脉的汉惠帝几个儿子尽数屠杀,他们考虑到代王刘恒没有什么势力,容易控制,就提出拥立代王为新皇帝。

对于代王刘恒来说,当时局势并不明朗,朝中大臣突然提出要拥立他为新皇帝,不知是真是假,这时候就派了舅舅薄昭去京城打探,薄昭去了京城与周勃一番交流确认没问题,代王刘恒才放心的去了京城成为新皇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登基后直接封薄昭为轵侯,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因为汉高祖当年的白马之盟规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也就是说非刘氏皇族者不得为王最高也就是为侯,薄昭虽有从龙之功,但并没有其他功劳,能封侯也是靠着外戚关系。


汉文帝起初根基不稳之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势力,其中一步就是封舅舅薄昭为侯,利用外戚势力巩固皇权。

汉文帝坐稳皇位之后,他的舅舅薄昭也从当初支持他而变成为了利益反对他,汉文帝十年冬,汉文帝推行新政,受到当时拥有兵权成为东骑将军的薄昭为首的皇亲国戚反对,舅甥两人的矛盾初步显现。

当时为了巩固皇位,大力起用以舅舅薄昭为代表的外戚,如今,以舅舅薄昭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又成为反对他推行新政的势力,外戚势力有一些不可掌控了。


薄昭之后更是胆大妄为,钟毓平定叛乱归来后,汉文帝命薄昭等大臣去都城外迎接,薄昭却下令把钟毓绑回府中,原来因为钟毓平乱过程中杀了薄昭的侄儿薄贵,薄昭要求钟毓上书认罪并且为他的侄儿薄贵披麻戴孝,钟毓没有答应,薄昭一怒之下将钟毓杀于家中。

在外叛乱有功的大将回京,自己的舅舅前去迎接,结果不仅公然将其绑回府中,还因为私怨直接杀了,简直不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皇权也受到了挑衅,加上之前薄昭反对新政,汉文帝又岂会不杀薄昭。

汉文帝的帝王心术也是炉火纯青,有可能他是故意派薄昭迎接与他有私怨的钟毓,然后使薄昭自乱阵脚,做出不法之事,汉文帝就趁机不顾母亲反对,杀掉舅舅薄昭这个外戚势力代表,以此打击外戚势力,敲打朝臣。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历史的真相或如史书所言或早已随着时间而堙没。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薄昭之死《史记》和《资治通鉴》均无详细交代。

《资治通鉴》的描述如下。

说薄昭诛杀了汉朝的使者,汉文帝就强迫他自杀。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由这个简短的描述,后人附会出,薄昭杀钟毓这样百转千回的故事,实属后人脑洞!

目的在于强调薄昭之恶,彰显文帝之善。

而其实情,则不然,实属文帝对舅舅宠爱过分,薄昭为人又不晓得收敛的结果。

文帝初期,有高祖手下大功臣,周勃、灌婴、陈平等人拥立,高祖大臣的心意,只不过是找一个比较软弱的皇帝,其名义则是文帝宽厚仁爱,太后薄昭家族势力弱小。

当此之时,长安内部有周勃等功臣的威胁,外部有刘兴居、刘章、刘襄等实力派宗亲的威胁

为了对付功臣,和皇族的实力派,取得自己稳固的势力,文帝登基当天就让自己的亲信

宋昌、张武成为掌管长安城兵力的将军。

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

由此看来,宋昌可以称为现在北京军区司令,而张武则是最高领导人贴身警备队的领导。

这样的结果,一则压制长安城内的功臣,二则可以对抗长安城外的刘襄。

文帝的舅舅薄昭,就在这个时候被提拔,做到车骑将军、轵侯。

其意图显而易见,外戚是文帝重要的力量,对其倚重非常。

只是文帝所倚重的三人,个个不算争气。尤其以舅舅薄昭为甚!竟然可以做到杀汉使者。其为人蛮横可见一般。

这事情有人会说,这是文帝借故除去外戚势力,与文帝诛杀刘长形同一辙,其实不然。

薄家外戚,仅薄昭一人,成不了气候,无法成为文帝的威胁。

即使在文帝接受贾谊“列侯之国”的建议,打击列侯势力的时候,也是有所挑选和甄别。

比如文帝强迫周勃辞去丞相职务,作为列侯的表率回国,而接替他的则是颍阴侯灌婴。

为何同为列侯灌婴不用之国,而薄昭比之于灌婴更得文帝信任。

同时参考文帝对窦皇后的态度,扶持妻子的兄弟窦广国、窦长君,只是功臣派的周勃和灌婴不同意。

  绛侯、灌将军等曰:“吾属不死,命乃且县此两人。两人所出微,不可不为择师傅宾客,又复效吕氏大事也。”於是乃选长者士之有节行者与居。窦长君、少君由此为退让君子,不敢以尊贵骄人。

他们不愿意文帝再增加势力的意图非常明显。文帝对小舅子都这么扶持,更别说那个一衷心于自己,为自己做皇帝做出努力的舅舅!

(汉武帝一朝的两大外戚)

只是这舅舅太过于恃宠而骄。请看下面这个例子。这是文帝开始处理周勃的时候,有人说周勃谋反,这事儿文帝大概是不信的,不过倒是可以拿来对付一下这个功臣派的龙头大哥。

于是将周勃下狱,这时候的周勃干了一件事儿,贿赂薄昭。

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

要知道周勃的儿媳妇可是文帝的闺女!这个亲家的事儿,而且涉及到文帝跟功臣派的矛盾,薄昭也要为了好处插一脚啊。

你就知道薄昭为人多么的不谨慎和自大!

他的这种狂妄的行为,自然会给汉文帝正面光辉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到了随意诛杀汉使者的地步!

所以

魏文帝曹丕说

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

又想要孝敬自己的母亲,又想要扶持自己的势力,然而这个舅舅薄昭确实不争气。

以上

目西


目西


刘邦死后,刘盈柔弱,吕后实际上掌了天下,凭借着外戚的身份作恶多端,又善妒,做了不少坏事。



一直到吕后去世,她的侄子们反叛被平定,汉朝的大臣们废了吕后立的皇子,才决定选择贤良的刘恒做皇帝。因为代州地处偏远,当他们去迎接刘恒的时候,刘恒还是一片茫然,这时候他派了自己的亲舅舅去京城打探消息,直到确定之后,刘恒才回了京城,尊母亲为太后,舅舅封了将军。

薄昭一直沉寂着,直到突然有一天,薄昭杀了朝廷派去的使者,文帝就劝薄昭自杀,薄昭不肯死,文帝竟然让大臣们穿上丧服到薄昭家哭丧,这让薄昭知道了文帝要他死的决心,就听话的自杀了。



都说文帝逼死亲舅舅是因为担心外戚专权,可外戚干政是有很苛刻的条件的,首先就是皇帝弱太后强势,其次,太后的娘家人为权臣。可是文帝虽说是个孝子可不弱势,薄太后又不贪权,甚至可以说比较低调,亲舅舅薄昭虽说是将军,可却没有统兵,所以说汉文帝杀死亲舅舅别有隐情,只不过被历史所掩埋,成为了千古之谜!


小达人201


仁对民——废肉刑、除妖言法,善对吏——张释之执法,孝对母——为母尝汤药,薄太后却痛不欲生,只因子杀弟!薄昭之死实薄太后之责也,Why?



平诸吕,功在周勃、陈平和齐王兄弟,只因刘恒势单力薄人厚道才捡了大漏,薄昭还给探路呢?厚道≠傻,文帝收权四步走:



一、爱民得民心,纳贤得士心。上文说的废肉刑,除妖言,还有亲自耕种做表率都是亲民得民心之举,此外他任用贾谊、张释之等,得士心,强实力。

二、重用外戚和旧部——薄昭封侯、重用宋昌(宋义孙)、张武,让其分管京师驻防等。

三、消除宗室势力。因为齐王刘襄三兄弟有大功,本欲立朱虚侯刘章为赵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梁王。可听说立功只为齐王称帝。文帝就提前推恩令了——割齐二郡立章城阳王,立兴居济北王。同时让他们回封地 不在宫廷办差,福垊以为这是一举三得好主意啊。前179楚王刘交、齐王薨,前177城阳王薨,随即济北王反,败自杀。前174淮南王反,败自杀——有点像郑庄公对公子段。刘长薨后,他淮南国一分为三封其三子为王。



四、分化瓦解打击功臣。文帝以考核方式使大功周勃让位小功陈平,陈平死后,周勃复相文帝又以我重用的人都毁封国了,我最重用你——光荣下岗。就这也不放过他,看他爱好铠甲刀棒,告发入牢。周勃家人送钱给薄昭,薄昭又回禀薄太后。同时周勃家人贿赂狱卒,狱卒提议让儿媳公主作证。薄太后用头巾丢文帝并斥责他。



刘恒知其舅收钱说母,以至于自己受斥责,坏自己的好事。皇帝不开心后果很严重,皇帝就激他杀汉使,然后逼薄昭自杀,表明大公无私。但自己的太子不慎杀死了吴太子就没让他抵命。实际上是文帝对舅父坏自己好事的报复,也是对母亲糊涂的反击,更是证明了自己神圣不可侵犯,只要犯罪了(不听话)亲舅都不会放过,更别说其他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