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郭嘉到底有多厉害?

用户63955486472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不是哪一个人创造的,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进程的贡献是有限的,不要说郭嘉,就是曹操也没有那么大影响力。

但是,换个角度看,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又不得不说这句话有几分道理,因为郭嘉自跟随曹操以来,曹操在军事上的成就便异常突出,不断打大胜仗,而郭嘉死后曹操便开始不断打大败仗。

有郭嘉在曹操几乎打的全是胜仗

郭嘉是建安元年(196年)追随曹操的,病逝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在曹操身边共11年,这11年里,除初期曹操在南阳吃过张绣的亏外,曹操打的几乎全是胜仗:

  1.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为吕布所破,依附于曹操,曹操联合刘备打败吕布,郭嘉献“水淹计”将下邳占领,将吕布缢杀。

  2.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主动向曹操请求前去截击袁术,恰好郭嘉不在曹操身边,曹操同意了刘备的请求,结果刘备反叛,此事从反面证明了郭嘉的重要性。

  3.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趁袁曹相攻之际想从后面偷袭许县,众人惶恐,郭嘉泰然自若,认为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结果应验,此事背后或有郭嘉的秘密运筹。

  4.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病死,二子相攻,有人建议机趁机北上将二人消灭,郭嘉不同意,认为可以佯攻刘表,让袁氏二子互斗,坐收渔利,结果如郭嘉所言。

  5. 建安十年(204年),曹操在郭嘉等人帮助下基本占领了北方各州,郭嘉建言重用四州名士,收附民心,曹操采纳,北方遂定。

  6.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氏二子北投乌桓,成为北方大患,郭嘉建议北征,当时不少人反对,但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结果取得大胜。

失去郭嘉后曹操接连吃败仗

曹操天赋极高,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谋略家,但曹操非常服郭嘉,对郭嘉几乎言听计从,因为听了郭嘉的必然能打胜仗。

但郭嘉偏偏在赤壁之战前夕去世了,对曹操的打击可谓巨大,曹操痛苦之状难以言表,对郭嘉的悼念超过任何人,时间过去很久,曹操依然念念不忘。

  1. 建安十三年(208年),即郭嘉死后的次年,曹操即在赤壁遭遇大败,曹操事后总结失败原因,认为如果郭嘉在他一定不会大败,这个话有感情因素在,但说得也是实情,郭嘉若在,一定会劝阻曹操不要那么急发动江夏战役,而曹操对郭嘉的话从来信服,所以会慎重行事,从而避免一次因轻敌而造成的大败。

  2.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发动潼关之战,此战中除贾诩献过一些计谋外,主要作战计划几乎是曹操亲自进行,如果郭嘉在曹操就不会这么累,更不会出现几乎陷命于黄河边的危情,此战虽以胜利结束,但暴露出曹操参谋班子的不足。

  3.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南征孙权,但在濡须口进退不得,始终找不到取胜的突破口,最后只得以“春水涨”为台阶而撤兵,如果郭嘉在,情况必然不一样。

  4.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与刘备互攻于汉中,曹操的人马并不处于劣势,结果打得特别被动,夏侯渊被杀,汉中丢失,郭嘉如果在,肯定能找到化险为夷的办法。还是这一年,关羽突然北伐,曹操措手不及,甚至打算迁都。

从以上对比来看,有郭嘉在的11年里曹操几乎没有打过败仗,一路顺风顺水,很快统一了北方,而没有郭嘉在的13年里曹操败仗连连,事业几乎没有进展,可见郭嘉对于曹操的重要性。

郭嘉很重要,他的计谋、才学固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

郭嘉与曹操是一对“绝配”,这种组合非常好,在曹操面前郭嘉敢说,没有顾忌,曹操也愿意听,这一点非常关键。

举个例子,赤壁之战期间贾诩也看出了存在的问题,他曾建议曹操不要急于进攻刘备,但贾诩与曹操的关系并不如郭嘉与曹操那么契合、无间,贾诩的话说得就比较委婉,结果没有引起曹操的重视,造成大败。


南门太守


郭嘉若生在当代,一定是最优秀的基金经理。本文将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郭嘉的用谋奇骏及其所谓厉害之处。也希望看完本文,大家会觉得经济学并没有多么高深,是值得普通读者去了解甚至是有趣的。

近年来随着三国热的兴起,郭嘉被推到了更高的地位,被誉为郭嘉不病死,诸葛不敢出,(郭嘉逝世与诸葛亮出山的年份相同)。郭嘉为什么会收获如此巨大的声望,如果单看《三国志》是很难解释的。论官职,郭嘉一直都是司空府的属官——军师祭酒,十一年没有变动过,而和他同时为谋士的人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升一次。

在荀彧、贾诩、程昱和荀攸这四个人中,因为荀彧出身士族,官居侍中,尚书令,属于大汉帝国有数的高官,所以我们不把荀彧作为比较对象;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也属于士族,后来当到了魏国的尚书令,故而也不予比较;而贾诩情况特殊,是和张绣一起在曹操就要跟袁绍死磕的时候投降过来的,所以贾诩上来就被曹操高官厚禄养了起来,封为九卿之一的持金吾,遥领冀州牧。记得汉光武帝刘秀年轻时候说过:“仕宦当为持金吾”,可见贾诩刚投奔曹操就已经达到了刘秀当年的人生目标了,所以也不用和贾诩比较。

那么就将程昱的人生轨迹拿来比较一下:

在最初,程昱只是寿张县的县令,后来在征讨吕布的过程中有功,升为东平国的国相,到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迎来汉献帝之后,以程昱为尚书,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过了六年,升振威将军。后因为和李典运粮破敌有功,三年后升为奋威将军,封安国亭侯。

而郭嘉却做了十一年的军师祭酒,除了临死前封了一个侯爵之外,职位一直没有变动过!

仔细研究郭嘉的行为,不难发现,郭嘉给曹操出主意的时候,往往都是其他谋士或者曹操本人不赞同,或者不大敢于做的时候。其中最惊险,也是对曹魏帝国之基业影响很大的,当属平灭袁绍诸子之后的远征乌桓。

当时曹操已经打完了官渡之战 ,平定了河北,袁尚等袁军余部远窜乌桓,曹军大部分的将领和谋士都建议到此为止。因为乌桓偏僻,已经差不多到了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境内,对于建都河南许昌的曹操来说确实过于遥远。尤其是如果主力远征,刘表等中原诸侯趁虚偷袭了大本营,那将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

但是郭嘉力排众议,坚持认为应该除恶务尽,否则养虎为患,曹操的后院将永无宁日。最终曹操也下定决心进行这次远征。

从河北到内蒙,中间要经过荒凉的戈壁,郭嘉又建议兵贵神速,不如让步兵殿后,曹操率领精锐骑兵,轻装偷袭乌桓单于的王都——柳城。当日夜兼程,疲惫不堪的曹军翻过白狼山的山头,向下一看,却看到了严阵以待、已经集合完毕的乌桓和袁军余部的大军。

正当曹军上下面面相觑的时候,张辽挺身而出,一马当先率领先锋部队直冲单于中军!战斗的过程史书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但是可想而知,数万大军在漫天黄沙的戈壁中拼死相斗的场面,是何等的惨烈悲壮!

幸而,乌桓的军队终究没有曹军精锐,还被曹军占了地势上的便宜,此战曹操大胜,胡汉降者二十万 ,缴获不计其数。乌桓族就此灭族,终魏之世,北疆宁静 。

事后曹操想起这件事情,也后怕不已,回来以后就重赏了那些劝阻自己北伐的官员,说自己是“乘危以徼幸”,故而“不可以为常”。

通观《三国志•魏书•郭嘉传》,郭嘉所出的主意基本都是这样“非主流”的路数。郭嘉其人也比较不羁,不治行检,经常被怪老头陈群给举报,不过曹操一般都在中间和稀泥。

这种反主流意见的行为,在职业关注类的经济学文献里叫做反抱团现象(Anti-herding),更多是用来形容金融公司里职业操盘手们,有意与其他多数同行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或者赌同一只股票不同涨跌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逻辑是,在迷宫的十字路口,当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向左走的时候,普通人即便自己认为应该向右,最终也只能选择向左,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力心知肚明,认为大多数人的意见更可能正确——这也是从众心理的一个经济学解释。

但是,当一个判断力足够强的人出现时,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右,如果最终向右走又恰恰是对的,那这个人必将获得巨大的声望。从事前的角度看,排除“愤青”的可能,只有棋高一着的人才会坚定地坚持着与其他人相反的意见,表现出一定的反抱团倾向,所以“力排众议”本身,其实也是思维敏锐的体现。

(《三国机密》里的郭嘉貌似是影视剧里最帅的郭嘉)

而郭嘉的主意几乎个个如此,聪明固然是聪明,但是用来处理日常庶务,就未免有些格格不入了。

曹操还是很有知人之明的,谋士中的稳健派,比如荀攸和程昱,曹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地方实务,或者进入中央系统做行政工作;而郭嘉这样用谋奇峻,反抱团倾向过于明显的人,就一直安排在自己身边做首席军事参议,可谓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而郭嘉也尽心尽力出谋划策,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唯一可惜的是,郭嘉如果生在当代,那会是无数私募基金争抢的基金经理,可惜早生了两千年,在一个没有股票、没有期货的年代,曹操再知人善任,又能如何?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看靠谱的历史,学有趣的经济。 拒绝粘贴复制,从不百度抄袭。关注经史通义,做有深度的你。


经史通义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本身就说明了郭嘉有多厉害!



其实都是假设,再加上诸葛亮名气太大,粉丝群体纵贯古今,广布神州,说多了肯定很多人不服。我就简单说两句吧!

第一,郭嘉不死,诸葛亮不敢出山。别说三顾茅庐,就是八顾八十顾,孔明也一定会再等等,看看郭奉孝身体怎么样。如果小郭能够健康长寿,那孔明只能继续躬耕于田亩之中,当一辈子农民了。

第二,如果没有郭嘉,曹操统一北方恐怕都还要多用十年八年的。等到他头风病发作的时候,说不定还在跟袁绍打架,更不要说挥师南下了。如果那样,三国鼎立就不可能了,如果有,说不定没曹操什么事儿。

第三,虽然不想再重复孟德说过无数遍的那句:郭奉孝在,孤不至于此!但还是觉得这一句最有说服力。曹操大肆褒奖并念念不忘的只有两人,武有典韦,文有郭嘉。而郭嘉虽然多用奇计险计,竟然一生用计从无失算!这是精于算计的孔明所不能及的。



书说简短,休要饶舌。有不服郭嘉的,欢迎发表高见,谢谢!


社会主义小书童


曹操五大谋士,我认为可分三类,郭嘉、贾诩战略谋士,荀彧内政谋士,荀攸、程昱战术谋士。在曹操争霸中原大方针、大战略几乎都能看到郭嘉的影子,初次见面对郭嘉评价,使我成大业者必是此人! 1、软禁刘备-刘备徐州败给吕布投奔曹操,程昱建议杀掉刘备,刘备有英雄之志深得人心,威胁太大,也有谋士想放过刘备,郭嘉认为刘备不能杀,杀一人而失天下人心不可,但更不能放!软禁刘备,就像汉献帝一样。可惜曹操没有理解,放走刘备应该是曹操一生最后悔的一件事,蛟龙入海到曹操身死也没有消灭刘备。 2、一鼓作气灭吕布-曹操刘备共同讨伐吕布,战争并不顺利,打了大半年,曹军几乎精疲力尽,曹操有退军的打算,郭嘉告诉曹操必须一鼓作气,一日纵敌、后患无穷,并献计水淹下坯,终于擒杀吕布。 3、神算袁绍-曹操消灭吕布,刘备又割据徐州自立,现在前有虎后有狼,郭嘉建议一定趁刘备立足未稳消灭他!曹操对打败刘备有信心,但更担心袁绍会发兵突袭,郭嘉告诉曹操,袁绍好谋无决,不用担心。不出郭嘉所料袁绍因为小儿发病未曾出兵,气的田丰破口大骂!曹操平定徐州打败刘备。 4、神算刘表、孙策-曹操决定和袁绍争雄,但是后方很有威胁,张绣虽然投降,但是荆州刘表、江东孙策都与曹操为敌,曹操担心与袁绍决战腹背受敌,郭嘉告诉曹操,刘表不足为虑,座谈客尔,乱世不思进取,只会坐以待毙,没有威胁。孙策虽然勇猛善战,横扫江东,但过分自信自己武力,经常轻衣独行,新并江东并不稳固,所以郭嘉断定!孙策必死于小人之手!果然孙策为刺客所伤后不治身亡,其实几个刺客那里是孙策对手,孙策在战场勇猛异常,主要还是疏于防范。 5、十胜十败-袁绍雄踞河北对曹操势力如同泰山压顶,多数文臣武将认为袁绍不可战胜,郭嘉不服,对曹操讲十胜十败,曹营士气大振,曹操才有决战袁绍的底气,当然荀彧和贾诩也都看得到。决战初期,荀攸战术精准,向曹操献策:声东击西、突袭白马杀颜良,以逸待劳、攻其不备灭文丑!初战告捷!官渡相持阶段,曹军艰苦不堪,曹操又询问荀彧、贾诩,荀彧说的很有道理:以至弱当至强,先撤必陷被动,坚持一定成功! 6、料定三袁反目-官渡之战大败而归的袁绍去世,曹操率军进攻其子袁谭、袁熙、袁尚,连战连捷。诸将均表示要继续进攻,郭嘉却力排众议出了一条奇谋,指出袁谭、袁尚貌合神离,如现在停止进攻,其必然发生内乱,为我所破。 曹操于是撤军作出进攻荆州,果然不久,袁尚、袁谭互相攻伐,曹操立刻挥军攻击,二袁一死一伤。 7、力排众议、借刀杀人-袁熙、袁尚逃入乌桓,路远且艰。众将建议先打刘备,恐刘备在荆州做大。郭嘉告诉大家,刘备现在没有威胁,刘表忌惮刘备,定然会牵制。二袁一定要消灭,出其不意进攻乌桓!兵贵神速,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精兵简从,以最快的速度奇袭乌桓,一举击杀蹋顿,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 曹操又采纳郭嘉的谋略,此刻又退军,公孙康与二袁反目,借公孙康之手杀掉二袁,曹操终于彻底平定北方成为北方霸主! 东汉末还很看出身,荀氏家族声明显赫,荀彧人品好、地位高,向曹操举荐人才,管理内政,是司马懿的偶像。战略和战术其实就是方向和方法,郭嘉指明方向,先弱后强,让曹操从一州之地称霸北方。对人心的分析、对时局的掌控非常精准!曹操对郭嘉的意见可以说听之任之!才有那句谋攻为高!欲将身后事托付给他,可惜英年早逝!荀攸在战争中使用的战法很强,但大局观并没有太多意见。贾诩说过了不讲了,对曹操帮助没有郭嘉、荀彧大。程昱戏份太少,不讲了。


桃园情约


郭嘉,字奉孝,他是曹操身边著名的谋士,曹操能有后来的成就很多都是仰仗了曹操,“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足见郭嘉有多厉害,历史上对郭嘉的评价甚至在诸葛亮之上。

郭嘉二十岁的时候意识到天下即将大乱,这正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于是他投奔了四世三公的袁绍,并且得到袁绍的重用。但是随着郭嘉在袁绍身边待久了,就慢慢意识到袁绍并非明主,袁绍优柔寡断,缺乏霸主应有的气概,恐怕难成大事。郭嘉就这样一人独自离开袁绍,转而投奔了曹操。



曹操与郭嘉可谓知己,他们相见如故,郭嘉对他这位新主子十分满意,并且说到“曹操真可谓吾主”。此后郭嘉在曹操身边的十一年里,不断献谋献策,让曹操统一了北方成为最大的诸侯。

曹操与袁绍官渡对峙,又恐怕身后吕布偷袭自己,为这事头痛不已。这时候郭嘉对曹操说:“应及早灭吕布,否则日后与袁绍大战,吕布必偷袭,袁绍性格优柔寡断,应趁袁绍没反应过来迅速打败吕布,在回过头来对付袁绍”曹操听从了郭嘉的意见,果然一切如郭嘉所说。



袁术称帝,曹操号令天下诸侯讨伐,这时候只有刘备只有愿意去讨伐,郭嘉听说后急忙劝说不可让刘备去讨伐袁术,果然不出郭嘉所料,刘备后来占据徐州并且与曹操为敌。


曹操为了打败二袁,问郭嘉计策,郭嘉系统的分析了当前形势,让曹操撤军,二袁必定会反目。曹操后来撤军,二袁果然反目,就这样曹操轻易的打败了二袁,二袁一死一伤。

只可惜郭嘉性命不长,仅仅追随了曹操十一年,便因病去世了,郭嘉一生计策从未出错。郭嘉要是不死,曹操很有可能早早就统一了天下,没有三国也是有可能的。

郭嘉去世后,曹操十分痛心,亲自到其灵堂前大声痛苦,曹操视郭嘉为知己,却不曾想郭嘉如此短寿。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郭嘉被史书称为奇佐之才,他21岁选择的主子是袁绍,因为得不到重用,他选择另择贤主。后在好友荀彧的推荐下,他投奔了曹操。


曹操对才华横溢的郭嘉格外器重,为郭嘉另外专门设立“军师祭酒”一职,后把他列为众军师之首。郭嘉也不负所望,屡献奇谋。

他献的第一大计是建议“软禁”当时还依附曹操的刘备,以绝祸患。 结果,曹操没有采纳而留下终生遗憾的祸患。


他献的第二大计是剿灭吕布。曹操征伐枭雄吕布时久攻不下,想放弃时,郭嘉力劝曹操急攻吕布,可获奇效。 曹操釆纳后,果然攻克下邳擒杀了吕布,剪除了一个难缠的死对手。

他献的第三大计是全力击溃袁氏集团。曹操和袁绍为争夺中原一哥而战,官渡之战前,曹军有畏战情绪,郭嘉提出十胜十败之策论,给众人打了一针强心剂。处于迷惘中的曹操打了一剂定心丸。官渡之战中,郭嘉献出"奇袭粮草、速战速决"之计,曹操听从后,大获全胜。



袁绍败亡后,郭嘉建议曹操不要"直线追击"袁军残余势力,而是"放养",让其内部相残。曹操釆纳后,袁谭、袁尚果然因为争权夺利而展开内讧。曹操趁机出兵干净利落的收拾了袁氏残余势力,成功统一北方。

据不完全统计,郭嘉的计策每次都没失算,可以说是算无遗策,这才是郭嘉最厉害的地方。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郭嘉不是早死,曹操岂会脆败于赤壁,自然不会有什么三国了。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感觉郭嘉远不如程昱对曹操的作用。

第一,工作年限,寿命。程昱是三国里极少超过80岁的寿星,在曹操死之后,才死。而郭嘉207年就早早死掉了。

寿命长效力多,程昱超过郭嘉。



第二,重大战役作用,程昱胜郭嘉。曹操一生有三个最重大战役的,兖州保卫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①曹操讨伐徐州,吕布奇袭兖州曹操老巢,程昱和荀彧联手以二千老弱残兵,抵抗了吕布十万大军侵袭。

②官渡大战,程昱用计十面埋伏吃掉袁绍主力部队,请问郭嘉只是强调我们会赢,怎么赢却无策略。

③赤壁大战,程昱和贾诩识破铁索连环计谋,力劝曹操,曹操不听。



第三,职务差别。程昱曾任尚书(说明行政能力极强),都督兖州军事(说明军事统帅极强,曹操才会把大本营军区交给他),卫尉(说明战斗指挥和忠心获得肯定)。

程昱的这三个官职,都是手握实权的极其重要官职,考虑到曹操手下人才济济,更说明程昱之强。

而郭嘉最高官职是军师祭酒,也就是参谋长一类,和程昱差距也是很大。



总结,如果说郭嘉最了不起,可是曹操最重要的三次大战郭嘉贡献极少。而如果没有程昱,曹操没有立锥之地,也无法战胜强敌。

曹操每次出征,喜欢带郭嘉,把大本营的军政交给程昱。这就像总裁出差,习惯带着总裁助理,让总经理负责公司日常事务。而总经理的综合能力要求,一定是大于总裁助理的。


最火的桌牌游戏之一《三国杀》,程昱技能能力在郭嘉之上,程昱的价格是最贵的。

热门三国游戏《三国志系列》,程昱综合属性也比郭嘉高很多。(以三国志10为例,程昱的综合属性比郭嘉高11.4%)


圆凯礼佛


要了解郭嘉,先了解他的事迹。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谋士。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可见史书对其评价之高)

 三国争雄,英雄辈出。对于各路英雄来说,拥有高明的谋士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时来运转,从寄人篱下的狼狈状态开始走向成功,最终建立了一方基业。与之相反,曹操集团却因为一个人的早逝而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没能实现。毛泽东曾对此人大为赞赏,称赞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就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郭嘉。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之一。曹操曾多次讲过,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郭嘉。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否则,他在历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光环绝对可与诸葛亮相媲美。

郭嘉早就探查出刘备必是雄主,但就因为曹操未听郭嘉之言而放走了刘备。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197年,当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198年9月,曹操采纳郭嘉之谋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围困下邳。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这时,郭嘉却看出了胜机。他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计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堤水掩下邳,果然于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杀吕布。

  一般情况下,曹操对郭嘉是言听计从的。但只有一次,他没有听从郭嘉的意见,结果犯了一个不可弥补的错误,那就是在199年放走了刘备。刘备投靠曹操后众人一开始都建议杀掉他,以绝后患。唯有郭嘉同曹操意见一致,认为刘备不能杀。郭嘉的本意是让曹操对刘备实施软禁。因为如果杀了刘备,必然给曹操带来不好的影响,断绝人才之路。虽然不能杀,但也绝不可以放。但曹操对郭嘉的意思理解得一知半解,以致铸成大错。在曹刘煮酒论英雄之后,刘备担心曹操猜忌,便想伺机脱离曹操的控制。刘备假称趁袁术溃败,主动向曹操请求前去截击。这时,恰好郭嘉不在身边,曹操就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待郭嘉回来,得知此事后马上说“ 备不可遗也”。曹操当时也后悔了,立即派人去追,但已来不及。果然,后来刘备踞有徐州,开始对抗曹操。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大军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担心刘备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正面的强敌已难于应付,曹军还能不能分出兵马迎击刘备呢?郭嘉偏偏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刘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他必败无疑。然后再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俘虏了刘备的妻子,擒了关羽。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就已被击败。也是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到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发兵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善战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档档作响,这位将门虎子艺高胆大,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他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一举莫定了雄厚的基业。与袁绍相持中已经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离析。这是曹营中人心最为动乱的时期,不少人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当时,曹军中与袁绍私下有书信往来者很多,官渡之战后,在袁营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敌竹简。在此紧急关头郭嘉居然提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见解“明公曹操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郭嘉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而孙策本人又轻率疏于防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但和孤家寡人无异。我看他必然死于刺客之手。”后来孙策果然因三名刺客为主人报仇,中毒箭而亡。这或许是巧合,但确实为郭嘉的神机妙算添上了一笔。

郭嘉

  203年,官渡之战大败而归的袁绍病逝,曹操进攻他的两个儿子,连战连捷。曹军诸将都想乘胜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时,先前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独进奇策,建议退兵。他为曹操分析了袁氏两兄弟之间的矛盾“ 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虽是长子,但袁绍更喜欢袁尚。袁绍一直为传位给哪个而犹豫,以至于在撒手人寰之际才草草决定让三子袁尚接位,长子袁谭对此一直心存不满。如果我们攻打,他们一定会联合抗击,如果暂缓用兵,他们一定会爆发内讧。”郭嘉建议曹操装作向南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曹军刚回到许昌,袁军生变的消息就已传来。曹操乘机回军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得既轻松又顺利。


淘战史


郭嘉确实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优秀军师,是曹操的心腹,但所谓“郭嘉不死便无三国”则纯粹是胡吹了。

现在有人吹嘘郭嘉,很大原因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叹息了一句“郭嘉若在,我不会至此”。这句话经过《三国演义》的保留和渲染后,成为三国名言,于是郭嘉的地位也急剧上升。再加上,郭嘉在207年死于曹操征讨乌桓的途中,就在这一年,刘备获得了诸葛亮,次年曹操遭遇赤壁之败,从上升期进入下降期。这么一比较,郭嘉之死成为了曹魏集团的转折点,于是“郭嘉不死无三国”的说法也就来了。

从史料记载看,郭嘉确实是曹操手下一位很出色的军师。他的特长首先在于看人,进而根据对人的心理分析,预测对方的行动和局势变化。

早年在袁绍手下,郭嘉就说袁绍不是王霸之才,因此转投曹操。

在曹操与袁绍的对峙中,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论。

曹操对孙策担忧时,郭嘉指出孙策轻而无备,很可能遭到刺杀。

曹操想打刘备又怕袁绍时,郭嘉指出袁绍多谋少断,出兵很慢,抓紧攻击刘备没错。

曹操打败袁谭、袁尚时,郭嘉建议暂停进攻,让袁氏兄弟自相残杀。

曹操远征乌桓时,有人担心刘表派刘备偷袭后方,郭嘉指出刘表对刘备并不信任,应该抓紧击败乌桓。

总之,每当出现比较困难的格局,曹操或部下对两种选择摇摆不定,担心遭遇巨大风险时,郭嘉不说则已,一说就能准确地剖析敌对方的心态,从而为曹操提供正确的结论。这是很牛逼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郭嘉是神。没有把握的时候郭嘉不多说废话。比如说,曹操在官渡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是荀彧的主意鼓励曹操坚持下去等到了胜利,郭嘉没有直接功劳。

这样一个人,难怪会被曹操非常欣赏,也难怪会在当代有诸多粉丝。

只不过,郭嘉即使还活着,也不至于就能改变曹操兵败赤壁,孙刘三分天下的历史。

毕竟,那会儿开始,曹操这边衰退的主要原因,不是死了一个郭嘉,而是本人位极人臣,失去了继续征服天下的雄霸之气,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个人名爵之上的缘故。

郭嘉不死,亦有三国。


巴山夜雨涮锅


郭嘉固然是曹操重要的谋士之一,至于说郭嘉不死就没有三国,是不是有点夸大?还是有很大争议的。

之所以人们常说郭嘉不死,就没有三国,多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赤壁之战后的一场痛哭,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孙刘联军之手,80万大军灰飞烟灭,又被周瑜等人穷追猛打,差点连老命都赔了,回到许都想起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帝王的梦想也就此破灭,不由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于是大哭,在她的哭喊中,却只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郭嘉郭奉孝,朝朝哭喊着说,如果郭奉孝这个人在的话,不会让我有这么大损失的。

这应该是曹操认为,如果郭嘉在的话,应当可以识破周瑜的计谋,避免赤壁的惨败,而如果赤壁之战曹操没有失败反倒胜利的话,那么曹操基本上就可以一统天下了,因为这时候曹操的势力就可以据有中国北方和南方,其他地方的势力都不足以挑战他,那么他就没有什么顾虑了,所以他一统天下之日,就是他谋朝篡位,登基称帝之时,所以赤壁之战的失败是最让曹操后悔的一件事情,然而他却认为,如果有郭嘉在的话,那么他就不至于失败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曹操说的话真能如此,那么的确是这样的,因为如果曹操赤壁之战胜利的话,江东孙权首先被灭,刘备即便有诸葛亮相助,也难以撼动曹操的势力,三国也就不再出现了。

不能否认郭嘉是一个出色的谋士,也许曹操比较了解他,但是历史记载他对曹操势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却并没有那么大,与袁绍交战前,他曾经献计献策,但也只是增长了曹操的信心而已,曹操北征乌桓,郭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那却是一步险棋,弄不好会把曹操的所有家当都赔上,曹操后来想起来都有些后怕,因为郭嘉助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实际上有好几路诸侯都可以袭击许昌,然后与乌桓等势力前后夹击,让曹操一败涂地,而且虽然郭嘉主张轻骑突进,以求打乌桓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匆忙赶到后,却发现人家正列阵以待以逸待劳,幸亏当时曹军的战斗力比较强才最终取得了胜利,所以曹操每次想起来都有点后怕,认为此举纯属侥幸。


所以所谓郭嘉不死,诸葛不出山,三国不出现,并没有什么历史记载能证明,我们只能从曹操对郭嘉的偏爱和信任上去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