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二里頭是不是夏朝都城?

拿史實講證據


二里頭是夏都?別逗了您!

夏朝是4100年曆史,不是隻有3700年。

二里頭真正繁榮是3600年前,屬於夏商兩頭不靠。

一個大茅草棚子似的二里頭,您就不怕衝過來一隻部落,一把火把給您燒了?連個城牆都沒有?

按目前的考古來看,和夏朝有關係的只有山西陶寺和陝北石岇。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城牆,有宮殿,有發達的玉器,有權力的象徵。

二里頭在3700年前,只是河流中間的一個半島型陸地。到了3600年前,才突然繁榮了起來。有可能是逃難的人跑到這裡,也有可能當時這裡是一個貨物交流中心。大家看一下所謂的二里頭宮殿,怎麼看怎麼像一個大馬廄。如下圖。

你敢說這是一個宮殿?還不如4500百年前延安地區的蘆山峁遺址出土的宮殿。

歡迎大家關注大唐神都,將會帶給您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大唐神都


我多次去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因此有很多感觸。從新聞媒體是圖文資料上了解的二里頭,和親眼看到二里頭遺址,直觀上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那種來自夏朝的文化震撼,讓原本持懷疑態度的我,從此對二里頭是夏朝都城堅信不疑。

首先,二里頭遺址可發掘的面積就有300多萬平方米,這還不包括被河道沖毀的部分。這種規模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小城市,可以同時容納5萬人生活。您認為在4千年前,二里頭的城市規模夠格成為夏朝都城嗎?

其次,二里頭巨大的宮殿遺址。在歷史教科書和網上的資料中,二里頭宮殿的模型有很多,一般都是茅草房頂的四合院,很多人都認為這作為夏朝宮殿太寒酸了。其實大家都誤解了,網上的照片只是夏朝王宮的1號宮殿,只佔夏朝王宮的不到8分之一。真正的二里頭王宮整體有11萬平方米,有近20個足球場那麼大,而且是中軸線佈局的,內含數個庭院。

第三,二里頭遺址出土了青銅鼎、青銅爵和青銅鉞等禮器,這些青銅禮器都是國家大型祭祀才會用到的國寶重器,除了二里頭遺址以外,考古學家還沒有在夏朝同時期的其他遺址發現過。

因此,巨大的而城市面積,宏偉的王宮,齊全的青銅禮器,構成了二里頭為夏朝都城的完整證據。雖然二里頭出土的幾十個刻畫符號究竟是不是夏朝文字,仍有待考古學家研究。但二里頭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面積未曾發掘,我們還是期待後續考古吧。


文史琅琊閣


二里頭,是百分之百的夏朝,百分之九十九的夏都。遍觀海內外,也只有那麼幾個不認事實不講道理地對祖先文明極盡貶損汙衊之能事。但是,國家學者的考古主流結論就在那裡放著,國家官網就在那裡公開掛著,而且2018年5月28日國務院還專門發佈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結論,對裡面說到了二里頭,中原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併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引領者。而歷史教科書中,講到夏朝,大量引用二里頭的考古資料。這些任何一個會上網的都可以自己去查去看。而且,你還可以親自到二里頭實地考察一下,看看是不是外城內城宮城俱有,其規模是不是當時最高,是不是有華夏同時代最高青銅禮器和最高等級玉器,至於文字也有不少符號出土。通過以上不僅能明白和確認二里頭天下第一都的名實相符,而且很自然就能暴露出個別人對中華文明極盡汙衊的扭曲心態和險惡用心。每一個國人不得不提高警惕。


石珀天


幾乎可以肯定是。

最近幾天,網絡語言說剛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召開發佈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研究所專家王巍,基本肯定地說,二里頭就是夏文化的遺存,也是夏王朝的指向。

可以簡單地理解洛陽偃師二里頭可定時夏王朝活動的中心,雖然還沒有完全證實,個人愚見二里頭遺址就是夏王朝的都城,最起碼是之一。

二里頭遺址,考古年代分析在距今3800年至3500年左右,也正是歷史記載夏王朝時期。遺址規模巨大,已經擁有了宮殿區、居民區、製陶和鑄銅等手工業區,還有古代城市所有的窖穴和墓葬區;並且出土有大量生活生產用具,有石器,也有陶器、玉器,還有很重要的銅器,最關鍵的二里頭遺址出土了十幾個距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青銅容器——青銅爵。青銅爵是社會和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除了國家的中心其他地方更難出現。

根據二里頭遺址的規模和遺存,基本可以確定它是王都級別的,特別是同時期其它遺址很少存在的銅爵;根據年代測定,特已經超出了商朝的時間範圍。

雖然,專家很嚴謹地,沒有說明二里頭遺址就是夏王朝的都城,但分析結果可以認定,只是等待下一步考古的證據而已。

考古需要推測,更需要爭論。等你來。


科普歷史


我們自小學習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文明,朝代自夏商周三代而起。周自不必說,商有安陽殷墟,鄭州商城,偃師商城,那麼更久遠的夏朝呢?

我想但凡是中華兒女都相信夏的存在,然而最近頭條裡總有部分人心懷自卑,總是質疑夏朝的存在,言及夏朝總是講不能考證,言及二里頭總是充滿鄙夷,那麼我們看看二里頭究竟是不是夏都。

先上文獻。古本《竹書紀年》載:“(夏王朝)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逸周書·度邑》曰:“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史記·夏本紀

·正義》雲:“《商書》雲:‘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於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尚書註疏·卷七 五子之歌第三》: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康五弟與其母待太康於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史記·吳起列傳》言:“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史記·封禪書》言:“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間”《國語·
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

社科院官方網站內容截圖




最給力的來了,新版教材彰顯我國文化自信,以後子孫後代直接學習夏都二里頭!

有些人拿著國家文物局的文件說,國家文物局建議二里頭博物館不要使用夏都二字來說事。因為文字的缺失不符合所謂的國際慣例,所以不能,確認,夏朝的存在。國家文物局只是避免國際非議而已,這個事我們看看許宏教授怎麼說



二里頭遺址300萬平方,現今發掘4萬平方,發掘出青銅器及大型冶金工坊,大型宮殿遺址等,文字還會遠麼?

剩下的200多萬平方我們靜待佳音!致敬許宏教授和其他考古工作者!



拿史實講證據


洛陽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是距今3800年到3500年的古代都邑遺址。時間落在我們推算的歷史年代的夏朝中晚期到商代早期。


嚴格來說,目前還沒有考古證據證明夏朝的存在,所以本著"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原則只能表述到此了。

以上是史料記載的夏王世系和都城所在地,也有很多意見認為二里頭就是夏都"斟鄩"。

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護牌


文字波


發現好多噴夏朝不存在,看看教課書說的:二里頭就是夏都,我還是信國家。



天地憑指一揮間


從時間上說二里頭遺址屬於商代早期,不屬於夏,從規模來說,二里頭遺址僅有300萬平米,還不如比二里頭遺址早1000到300年的石峁遺址,石峁遺址425萬平米,有內城外城甕城,烽火臺,手工作坊,皇城臺,大型宮殿遺址和出土大量玉器兵器,僅一個東城門就兩萬平米。二里頭從時間到規模都差很遠。二里頭遺址考古隊長許宏都說二里頭遺址不屬於夏朝,更不可能是都城。今年早些時候二里頭遺址打算建博物館掙錢,於是擅自起名“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後來2017年4月13日國家文物總局給二里頭遺址的建館批覆上明確要求二里頭遺址博物館不得使用“夏都”二字。夏都應該在山西一帶。



親爹親爹


要說二里頭跟夏朝有關聯我信,但是要非說這是夏朝的都城,那可嚴重不靠譜。

我是打根兒上不相信河南考古,那場轟轟烈烈的“斷代工程”就毀在河南,走哪兒都一副盛氣凌人的德性,別人誰都不能在學術上說個“不”字兒,張口閉口必說河南是中華鼻祖,這成什麼了。

一說炎帝,就往河南扯。再說黃帝還得往河南地界上扯。堯舜禹就更甭提了,連他們家住哪兒河南專家都知道。現在是不能提夏朝的事兒,一提準是二里頭,你們河南專家到底有完沒完。

看看現在的考古信息報道,三星堆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報道,到今天也見不著點兒像樣的報道。良渚考古呢?聽著河南專家的酸腔醋調就煩,還非說良渚文化是從二里頭文化勻過去的,要臉不要臉。

懷疑你們河南的專家都是從南朝鮮學那兒來的能耐,真行。前些日子你們河南刨出來個破敗不堪的農家菜窖,一干領導和專家非說那是曹操墓,結果丟人了吧。河南的古董造假舉世聞名,這恐怕跟你們考古專家們的造假如出一轍。做學問是不能盛氣凌人的,更不能一手遮天,尤其是在考古的領域裡。不信就看吧,關於夏朝都城的探索,一定會讓河南的專家們下不來臺無地自容的。

我還是堅信夏朝的根基是在寶雞、天水一帶被掩埋著,因為那裡太多不可思議的文化現象一直被忽略了。


土牛大哥


洛陽二里頭是夏朝都城,這是考古界的基本共識。在二里頭,你會發現一個王朝的身影。

二里頭,本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小村莊,地處伊河、洛河之間的洛陽偃師市。這個村莊有著中國傳統村落典型的平靜和安詳。但是,這種數千年來的平靜,在1959年,被徹底打破。

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徐旭生,率隊在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調查研究。他們很快發現,在大約3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古文化堆積層厚度竟然有3米~4米,初步探查,就發現了幾處居民區遺址及製陶作坊、窖穴和墓葬群。

此後,中國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文化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城牆、青銅冶鑄作坊、製陶作坊、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大型建築,還有400餘座墓葬和成組的青銅禮器、玉器,集中連片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在考古界,就是最保守的人也承認,在二里頭文化時期中國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但二里頭所呈現的也是相當成熟的文明,應該也是經過一個相當漫長的發展過程才可以抵達的。那麼,在這個最早的中國之前又處於怎樣的狀態?考古學家欣喜地認為,一個又一個的重大發現,一次又一次地證明的確存在著比二里頭文化更為遙遠卻更為發達的文明形態。

河洛地區誕生了夏文化和我國最早的朝代夏王朝,標誌著這裡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夏王朝的建立,創造了華夏國家最古老的原生形態,對社會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後,在河洛地區出現了更為成熟的文字、城市、禮制和青銅器,標誌著中華文明已經發展到了全新的階段。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以洛陽盆地為核心的中原大地,成為了中國各區域文明的交匯融合的大舞臺。農耕與畜牧,粟作與稻作,兩大農業體系不同信仰祭祀系統,青銅文化與玉文化……一個朝代的面孔,在二里頭逐漸清晰起來。(洛陽晚報 張寶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