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能力超强的大才司马懿,为什么在早期没被“挖掘”出来?

用户65146090


这个问题其实挺好说的,但解释起来颇为麻烦。为什么在早期没被“挖掘”出来?因为早期司马懿后台不够硬,关系不够稳。下面请听我细细道来其中缘由。

大家一提到司马懿就是那个韬光养晦老奸巨猾的样子,仿佛从一开始他就脑后生反骨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高平陵之变那一下。我明白阴谋论的逆向推理的确引人入胜,可是研究一个历史问题并不是讲故事。

关于司马懿入仕曹操,最为大家广为熟知的就是来自《晋书》卷1《宣帝纪》: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密往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晋书》说司马懿其实不想和曹操合作,被逼无奈才加入的。可是这里存在很多疑点:1、《晋书》的记载从哪里来?我们都知道是唐朝人修的《晋书》,而唐朝人修《晋书》许多事参考的晋史旧闻,根据近代一些学者对于诸家晋书的核查来看,这段记载主要存在于王隐的《晋书》和孙盛的《晋阳秋》。而晋代史臣的记载很大程度上有为尊者讳的可能。同时,还可能存在一层意思是西晋官方意识形态有意的渲染,制造司马懿不屈节于曹氏的假象,从而另一方面为司马懿最终篡位辩护。2、结合当时政治形势分析,司马懿父亲司马防与曹操熟识,任尚书右丞时曾推荐曹操担任北部尉(《三国志》卷1《武帝纪》)。后来一直效力于曹操控制下的汉廷,其兄司马朗建安初便被辟为司空掾属(《三国志》卷15《司马朗传》),可知司马氏家族与曹操素有来往,关系密切,司马懿没有理由疏远曹操。

类似的怀疑,早在宋代就有人提出过。叶适就说:"按懿是时齿少名微,岂为异日雄豪之地,而曹操邃惮至此?……‘不欲屈节曹氏’,尤非其实,史臣及当时佞谀者,意在夸其素美而无辞以述,亦可笑也?”(《习学记言序目》卷29《晋书一)

那司马懿到底一开始是以怎样的态度和曹操合作呢?其实这个并不能完全确定,不过《北堂书钞》中引用《魏略》的一段话却有另一种说法:晋宣帝好学,曹洪自以为麄疏。欲屈自辅帝。帝耻之,往访,乃托病拄杖。洪恨之,以语太祖,太祖辟帝,乃投杖而应命也。(《北堂书钞》卷133引《魏略》

所以不要说什么司马懿一开始的时候就很有心计的隐藏了锋芒。因为我们根本就不能确定当时司马懿是以如何的姿态入仕曹操的,《晋书》和《魏略》明显是向着有利于自己的立场刻画人物,都存有疑点却都没有足够的证据去推翻对方。在这里武断的下一个结论是十分不负责任的。

在曹操时代,司马懿的确不是那么引人注目,也没有获得重用。很多人说是因为曹操不信任司马懿,司马懿也很聪明地隐藏着自己。这种说法最有利的证据是:魏武帝有雄豪志,闻有狼相顾。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晋书》卷1《宣帝纪》)晋书说司马懿太厉害了,曹操觉得他始终是个祸患非常不放心。请问,曹操的性格来看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真的视司马懿为大威胁,为什么不早早清除掉?司马懿与太子交好是受了曹操的命令与太子游处,后又迁太子中庶子。这里就很有问题了,如果曹操不信任司马懿,为何让太子与其亲近?而晋书中的“太子素与帝善”这一司马懿的免死金牌却恰恰是曹操一手造成的,这不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么?

后世许多研究《晋书》的学者试图去寻找上面那段话的史源在哪里,可是至今无法找到,也就是说这句话很有可能是经过后人所刻意编排的。很明显,司马氏家族后期的行为是违背了“忠”的原则的。众所周知,西晋提倡以孝治天下,而回避讨论“忠”的问题。如何解决政权合理性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晋代史臣尝试从儒家话语体系寻找一些资源为司马氏家族辩护,而孟子的“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只是君如仇寇”恰好可以成为其利用的资源。因此,《晋书》极力塑造了一个视司马懿为仇寇的曹操的形象(包括之前的入仕问题),某种程度上从侧面可以为司马氏代魏之举进行了有力的辩护。

当然,怀疑归怀疑,有一些事情我们是不能否认的。司马懿究竟牛不牛?答案是一定的。司马懿是不是很有韬略?从后来的结果看答案也是一定的。曹操有没有怀疑司马懿?我觉得以曹操的性格也的确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我们不能拿这些几十年之后的结果来推理几十年之前的原因,这样某种程度上就走入了目的论的循环,仿佛司马懿之前所作的一切都是韬略使然,历史如小说一般精彩。

那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司马懿的不出彩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司马懿加入曹操政权的时间相对较晚,当时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政权吸纳人才的工作已基本完成,相对而言没有给司马懿留下太大空间。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司马懿入仕之初家族地位相对较低,人际关系网络非常有限。

我们都知道,魏晋时期对于出身是极为看重的。你光有聪明,有头脑是不行的,你必须得出身好,人脉够硬。论出身,司马氏家族顶多算一新兴大族,与颍川荀氏这类的大族比差距明显,算是豪门中的寒族了。论人际关系,初时与司马懿联系密切的主要是司马朗、杨俊、崔琰三人。第一人数较少,第二这三人本身并没有位高权重,在整个曹魏政权中那时并没有太高的地位。那个时候,不是你提个意见出个谋略你的地位就能显著提升的。曹操手下谋士比比皆是,论聪明智慧一个赛过一个。但真的想要在政治上有所突破,靠的是家族的地位和自己的关系,那个时候司马懿的手腕还是不够硬。

司马懿在那时的政坛中只是一个小角色,年纪小,后台不够硬,关系又不够多,没有做出成绩来很正常。而且平心而论,在他早期的政治生涯中,除了《晋书》中一些极为主观的描写外,其实我们很难发现太多关于他城府很深的这个特点。所以我并不太倾向于理解成为他是有意选择退避的策略,现在的情况与日后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本去选择以退为进。

那司马懿后来又是怎么飞黄腾达的呢?首先必须得说,司马懿能力出众,又有韬略,本身个人素质就很强。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原因:1、跟对了主子。起初,司马懿奉命与曹丕游处,在曹丕曹植争夺王位过程中司马懿忠心耿耿而且是最为得力的干将兼幕僚。曹丕继位后,司马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曹丕稳定了政治局面,曹丕也提拔他为丞相长史。这是曹氏政权中最为核心的幕僚,位高权重。而司马懿也是曹丕在调整丞相府人事布局的重要棋子,为他掌权铺平道路。2、这个方面常常被人忽略,但其实极为重要。即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的交好。陈群。颍川陈氏家族,祖父陈蹇汉末声望最高的士人之一。父陈纪、叔父陈谌也是极富盛名。而颍川陈氏与颍川荀氏是汉魏之际最负盛名的两个家族,传说两个家族的会面甚至引起了天象的改变。陈群年少出名,恃才傲物的孔融也是赏识不已,后娶荀彧女儿,两家成为姻亲,后来也是曹魏政权的重臣,与荀彧齐名。而朱铄、吴质则是深得曹丕信任的宠臣。而当时这四人被称为“四友”(《晋书》卷1《宣帝纪》)

非常重要的人际网络就此打开了。后来又与曹氏家族、夏侯氏家族结成姻亲。后来逐步掌握了兵权,有了西方长安一带的根据地,又将手伸向了禁军。后来荀氏家族等大族倒向了司马氏家族。后来。。。。。。

以后的故事我们就可以再开一个问题接着写了。。。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总之,司马懿在那时的政坛中只是一个小角色,年纪小,后台不够硬,关系又不够多,没有做出成绩来很正常。


夜饮东坡醉复醒


首先,司马懿没有被“挖掘”出来,九成都是他自己不愿意干;还有,他是不是真的有“大才”,也难说

《晋书-宣帝纪》是这么记录司马懿出山以前的故事的: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晋书》说司马懿不乐意出山的原因是“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最后在曹操动了杀心的时候才被迫做官。问题是,真的如此吗?

司马懿的爹司马防,在担任尚书右丞的时候,曾经举荐过曹操做洛阳北部尉。按理说曹操应该会照顾这位伯乐的儿子,但是从后来曹操和司马防的对话之中,恐怕曹操对这个北部尉是不大满意的:

(曹操)为尚书右丞司马建公所举。及公为王,召建公到邺,与欢饮,谓建公曰:“孤今日可复作尉否?”建公曰:“昔举大王时,适可作尉耳。”——《三国志-武帝纪》

也就是说,与其说司马懿是“不欲屈节曹氏”,倒不如说他害怕他爹当年得罪了曹操,而不敢出头而已。



青言论史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出身官宦之家,和袁绍家族一样,世沐皇恩。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此时司马懿已经17岁了,以咱们现在来看17岁还未成年呢,在古代这个年龄应该是小有成就了,而此时司马懿还一事无成。就算你司马懿是匹千里马,没有伯乐,你终归无用武之地。

公元201年,曹操征召司马懿去为他效力,前面说过司马家族世沐皇恩,对没落的东汉朝廷还是有感情的,(至少我认为当时的司马懿还是忠于东汉的,也算是一个忠君爱国之人)加之眼见朝堂被曹操控制,而曹操又出身宦官家庭,司马懿不愿与曹操为伍,所以装病逃避。

所以我认为司马懿早期不愿出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司马懿想效忠的是东汉政权,奈何东汉朝堂早已大大权旁落,不屑与曹操为伍。

2、司马懿恃才傲物,有自抬身价之嫌(和我们现在的炒作类似)。

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司马懿如此聪明之人,肯定懂得审时度势,等待机会。

司马懿前期“等”,中期“忍”,后期“拖”,终成大业。


LF莫失莫忘


星火辰历史问题喜欢从历史的细节去搜寻,再结合现实逻辑,自然很多问题会有答案。

问题中说到能力超强的大才,这“能力超强的大才”的说法是有一点问题的,为什么这样说?结合现实经历就可以看出来。

你能力强不强,是不是大才,那是需要出来做事情才能表现出来的。否则,只有用另一位个办法,让有能量的人来宣传你。(诸葛亮就是用的第二个办法)

那问题就来了,早期的司马懿既不愿在曹操手下做事,而且还装风痹,显得自己身体都不够好,当然更不会让人去宣传自己。那早年司马懿的“能力超强的大才”怎么能体现得出来?

因此,说能力超强、大才之类的,那是司马懿出来做官之后的事,不应该在他早年定性为理所当然应该被挖掘出来!

然而,即便是这样隐藏自己的司马懿,依然被曹操发现了,被曹操逼出来做官,那曹操是怎么发现他的?这就需要从历史记录的细节中去看了。

1、司马家族和曹家很可能彼此较为熟悉,对对方家族里的子弟都有所了解。这一点是有一些线索的,传言曹操的第一个官职洛阳北部尉,就是司马懿他老爹推荐的。曹操后来还跟司马懿老爹抱怨道:孤当时想当个县令治理一方,你却推荐我去当个县尉(明显县尉是个副手了,但想想首都附近的一个县尉,级别一定挺牛的)。司马懿老爹却笑说:你当时正合适当个县尉。可见,曹家和司马家彼此间是有交道的。

2、司马懿虽然开始拒绝在曹操手下当官,但他却并不拒绝在自家郡里面当吏。大概在司马懿二十多点岁的时候,他就当了郡里面的上计吏,这个吏员职位对郡里面是十分重要的,他帮太守沟通上下的作用,对太守的政绩考核十分关键。拒绝曹操,那是因为司马家看到曹操势力还不稳固,输赢难说,不想过早把家族与曹家牵扯在一起。什么对汉室忠义一类的说法,那得排在后面去。因为,这个上计吏经常要与上面打交道,司马懿的能力实际上比他在曹操手下更能展示出来。现在不也有人宁可在小地方任职吗?

3、即便司马懿根本不出来做事,或者没啥能力,就凭着司马家族的世家大族地位,也会有人把他捧得很高。这是东汉当官的察举制所决定的。这种制度下,想要当官,第一得出身高,第二得有人把你推荐上去。你想司马懿他老爹既然能推荐曹操,那肯定有人回头来推荐司马懿,这叫互为因果、有来有往。东汉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都是这么被推荐上去的,无外乎是汝南袁家推荐河内司马,河内司马推荐颍川荀家、然后颍川荀家又回头推荐汝南袁家之类的。

所以啊,司马懿被挖掘出来,当然有他能力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河内司马家强大的势力,而曹操所忌惮的恐怕不是什么司马懿鹰视狼顾,而是他老司马家的势力和他遍布天下门生故吏。(这点显然与被曹操灭掉的袁绍有类似处)

其实,司马懿当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市)里的上计吏(管的事至少相当于现在县处级以上,但那时候却不叫官,叫做郡佐吏,就是辅佐郡太守的吏员的意思)的时候,才二十刚出头,难道还埋没了他不成?不能叫没被挖掘出来。

而他被曹操逼出来做官时,也不到三十岁,他整整比曹操小二十多岁,以现在的眼光看,也是很年轻的。当然,在那个时候,不算年轻了。但司马家族显然看到曹家政权的胜算之后,才肯投入整个家族的力量来压宝的,这就是老司马家的狡猾之处了。最开始,他们只让司马懿大哥司马朗出来试探一下,只要司马懿、司马孚等人没出来,那他们就还有再选择的机会。所以哦,不是那么简单的。


星火辰


早期的司马懿是不可能出来,他不单谋略过人,且专权。野心勃勃但深含不露,且不敢示人。当年的曹操雄才大略,文武具备。疑心病很是严重,但凡有野心的人物皆不得善终。司马家族深以为戒!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如履薄冰,史记,曹操有一日做梦,三马同槽而食,就整天挑事,司马懿只能装作傻充愣,甚至自残,后来被西北马腾所替,才侥幸过关,若非仲达抗压能力超强,不然非疯即死不可。公元某年,曹孟德崩,曹丕废汉,曹丕在防备司马懿这方面,不比他爹差,司马懿也过得日夜不安。正是在曹家两代人的强势之下,历练了本就城府极深的司马懿,最终在曹魏衰弱之际,独揽大权。


雨农三世


司马懿给人的感觉是早年没干过什么大事,其实这是因为他不想为曹操做事。

司马懿出生于公元179年,其家族在河内郡颇有名望,连续几代当过太守以上的官职,其父司马防曾担任京兆尹。司马懿出生五年后,震动天下的黄巾起义爆发,从此社会进入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就是在这样的乱世中成长起来的。司马懿从小便表现出超凡的智慧,据史载:“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他的深受时代儒家名节思潮的影响,“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

因为名节观念,长大后的司马懿对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的做法颇为不满。公元201年,二十二岁的司马懿已是有些名望的年轻人,曹操打算召他入司空府任职。岂料司马懿竟然不愿意去,还想了办法拒绝:谎称自己得了风痹症,就是中风了,起不来了。才二十岁出头就中风,曹操哪里肯信,派人半夜时悄悄前去刺探。司马懿似乎早就料到曹操会来这么一手,躺着一动不动,真像中风的样子。

曹操当然晓得司马懿使诈,偏偏他是个爱才如命之人,你不来,我偏偏要请君入瓮。公元208年,曹操已是帝国丞相,又一次召司马懿。他对派去的使者:“司马懿要是再耍花招,就把他给抓了。”这下司马懿没办法了,只得出来帮曹操做事。

作为一个愤青,司马懿如何得到曹操的器重呢?

首先,司马懿智慧超群,每每有奇谋妙策。

公元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夺取汉中,司马懿审时度势,认为刘备刚刚以狡诈之手段夺取益州,百姓尚未亲附,这是消灭刘备的大好时机。他劝曹操急速南下,必可一举摧毁敌人,但曹操竟没有听,错失平定蜀地的良机。后来他追随曹操征讨孙权,多有良策,深得赏识。司马懿非但军事在行,也很有政治眼光,他曾经告诫曹操粮食的重要性,提出“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采纳其议,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当时南方的关羽对曹魏乃是一大威胁,可是曹操派去担任荆州刺史的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乃是粗暴骄奢之徒。司马懿提醒说,这两个人不适合守卫边疆,曹操对这个建议未有理会。后来关羽发动北伐,大破于禁七军,胡修、傅方两人举旗投降。关羽的辉煌战绩令曹操大为担忧,甚至想把东汉首都由许昌迁往河北。这时,司马懿再献奇策,他目光如炬,看穿刘备、关羽与孙权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大胆地做出联合孙权、说服他出兵直捣关羽老巢、断其归路的作战计划。后来战局的发展,果然如司马懿所料想的,不可一世的名将关羽落得人首异处的下场,而被围困的樊城也不战而解了。

至此,司马懿“知兵”的美名便无人不知了。


君山话史


曹操时期,厉害的文臣武将太多了,文有郭嘉,荀彧,程昱 贾诩 毛阶 戏志才 荀攸

武将:.魏八虎骑: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夏侯敦,夏侯渊,夏侯尚

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司马懿要么是收起锋芒,要吗是真的能力不如这些人耀眼,又或者曹操不想用他。我认为司马懿应该是后两个吧,首先能力或者曹操不喜欢他,导致他没被启用。后期曹魏实在无可用的人才,加上这司马懿也太能熬了。给曹氏四代人熬死了,年龄大了,经验也多,也就慢慢显示出他的水平了,司马懿水平应该一直是在增长。


天仙看八卦


司马懿不是没被挖出来,而是逃避了多次曹操的做官要请,因为司马懿的隐忍,他深知还没到时候,因为早期出来的话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且,曹操早期能人异士众多在不断的壮大,这个时候出来也不会得到多大的重用,曹操也曾说过,多次邀请都是逃避不见或者甚至连自己的腿都压断,也宁愿不做官。到后来曹操兵败赤壁之后才出山的!因为这时曹操兵败及需能人异士,在司马懿感觉机会来了




闲人看大剧


人之得用,要看机遇,历史上有才不得重用的很多。

《晋书-宣帝纪》是这样说司马懿出山的:

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一开始或许司马懿不乐意出山,但恐怕不是“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因为他后来还是很为曹氏卖命的。

比如我们说的孔子,他后来成为圣人,不是他无才,而是他不得其遇。正如古人所说,人挪话,随着时机的转换,有了他展示才能的机会,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北伐,可能就无司马之成名。

人虽然有才,但要有千里马,要用施展才能的舞台才可以尽展其材。


指为心动12


司马懿在最早期的时候,曹操倒是想招揽他。司马懿知道曹操疑心病重,是一个非常有心机的人。司马懿不得不小心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当官。

当时曹操手下已经有了智囊团,郭嘉,荀彧等,即使是满意,即使司马懿到曹操的手下,也不会得到重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