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起兵時只有十萬人,建文帝為什麼不調動全國的軍隊?

陳良昱


史載,明太祖朱元璋共生子26個,長子朱標在被立為太子25年後突然病死。朱元璋哀慟不已,他愛屋及烏,想把朱標第二子(長子朱英早夭)朱允炆立為儲君。

在朱元璋眾多的子孫中,堪與朱允炆競爭儲位的只有他的第四子、朱允炆的叔叔朱棣。

據說朱棣相貌奇偉,性格陰鷙沉雄,有謀略,因而自幼就倍受父親的鐘愛。朱元璋經常對群臣誇讚說,四子朱棣最像自己。朱棣剛滿十歲時,就被父親封為燕王。

洪武十三年(1380年),20歲的朱棣正式進駐北平封國。當時,明朝開基第一功臣徐達奉命鎮守北平,朱棣以這位戎馬一生的軍事家為師,其軍事理論與騎射技藝都迅速提高。

徐達不僅是朱棣的老師,還是他的岳父。朱棣在名將徐達的嚴格教導下,不僅練得一身好武藝,而且在戰略部署、戰術指揮上的素養也跟著突飛猛進,逐漸顯露出其傑出的軍事才能。

之後,朱元璋開始為子孫計大肆“削棘” 。隨著胡惟庸、藍玉、郭桓、空印案發生後,當年追隨朱元璋東征西討、開創大明王朝的功臣元勳們幾乎全被株連殺光了。之後,大明廟堂為之一空。《明史》的編纂者哀嘆道:大明“文武盡矣”!因戰功卓著的開國宿將大都被朱元璋誅殺,這樣在北部邊境防禦殘元侵擾的任務就只能交給其二子秦王、三子晉王和四子燕王去承擔了。這三王實力雄厚,麾下兵多將廣,肩負著大明北疆的國防重任,因此被彼時人稱之為“塞王”。

朱棣謀勇兼具,在征討北元的戰爭中屢建奇功。朱標死後,朱元璋最先有意立朱棣為太子,因朱棣並非馬皇后所生,即非嫡出而是庶出。按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封建禮制,朱棣沒有被立為太子的資格。據說朱允炆性格和其父朱標很像,仁慈善懦,優柔寡斷。朱元璋常常為此擔憂,生怕一旦立他為儲,不僅駕馭不了那幫桀驁不馴的老臣,還難成重器,恐怕會毀了大明江山。

因眾大臣激烈反對立庶出的朱棣為太子,朱元璋拖了許多年後只得做罷,決定正式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棣立儲落馬,內心自然憤憤不平,更滋長了他篡奪皇位的慾望和野心。

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22歲的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成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為明惠帝。他改第二年(1399)為建文元年,所以又稱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是個有識無膽,仁厚寡斷的年輕帝王。他上位後重用齊泰、黃子澄兩個親信。對於他那幾個擁兵自重的藩王叔叔們,朱允炆不是沒有警覺,他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經過一番思考,他接受了黃子澄、齊泰的建議,下決心“削藩”,意思是削平諸藩王的獨立王國,加強中央皇權。他的老師黃子澄特意舉西漢平吳、楚等七國的故例,他聽後歡欣鼓舞,增強了削藩的信心。

彼時,身居北平的燕王朱棣,也正日夜覬覦著侄兒的皇位。就這樣,朱氏皇族中一場爭奪皇位的血戰已經如箭在弦、一觸即發了。

建文帝和黃子澄等人商量先拿誰開刀呢?齊泰主張先收拾燕王朱棣,而黃子澄則認為燕王兵雄勢大,先動他難免有打草驚蛇之憂。而周、齊、襄、代、岷諸王實力較弱,而且這幾個藩王以前就有觸犯法律的行為,先削這五王名正言順且相對容易些。而且周王還是燕王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削奪了周王的封國,就等於削去了燕王的羽翼。建文帝採納了黃子澄之策,他下令將周王朱橚逮捕並押解回京(南京),還削去了他的王爵,貶為庶民。同時,他還下旨削去了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王爵,同時還宣佈廢掉這幾個封國。湘王朱柏被廢黜後舉火自焚而死。

朱棣雖然遠離南京,身居燕趙之地,但京中發生的一切大小事情,他卻無不知曉。當得知五王被削除封國、藩位的消息後,朱棣在其帳下高參、奇僧姚廣孝的攛掇、策動下,決心鋌而走險、舉兵造反。

建文元年(1399)7月5日,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幌子扯旗造反,為掩人耳目,他說建文帝身邊有齊泰、黃子澄等奸臣矇蔽聖聰,禍亂朝綱,自己起兵是為誅殺這幾個壞人。於是,他在北平宣佈廢除建文年號,自置官署,同時佈告天下,誓師討伐。這場朱明皇室成員為爭皇位而發動的同室操戈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

《明史》載,朱棣起兵後,指揮燕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接連攻克懷來、密雲、遵化、薊州等好幾座重鎮,將北平東、北方向的好幾處戰略要地迅速佔領,既補充了兵員,又解除了後顧之憂,接著集中兵力全力以赴應對朝廷的討伐問罪之師。

當時的明廷,因開國元勳宿將大都在“胡藍”大案中被屠戮殆盡 ,倖存下來的將星已經屈指可數了。朱棣突然舉兵造反,消息傳來,建文帝環顧左右,發現朝中居然沒有能統兵作戰的大將。他再三斟酌,只得請僥倖存活、但已年逾古稀的老將耿炳文重新出山,封他為徵虜大將軍,率30萬明朝政府軍北征燕軍。明軍對外號稱30萬,實際只調集了13萬人馬出征。

長興侯耿炳文率明軍大舉北上,很快就和燕軍遭遇、對峙。軍事經驗豐富、足智多謀的朱棣對耿炳文的用兵特點了如指掌。在1399年中秋之夜,他乘明軍忙於過節、防備鬆懈之機,突然出擊,將其先頭部隊全部殲滅。接著,朱棣揮兵在滹沱河北岸與耿炳文親率的明軍主力決戰,大敗明軍。

見老將耿炳文大敗虧輸,建文帝只好以李景隆替代耿為大將軍。李景隆本來是個花花公子,錦衣玉食慣了,根本不諳軍事。朱棣見明軍再次大舉來攻,心生一計,主動撤除盧溝橋防線,誘敵深入。他把防守北平老巢的重任託付給兒子朱高熾,自己率軍直奔永平,逼迫寧王朱權將其麾下的精銳部隊交出,於是,驍勇善戰的蒙古朵顏三衛騎兵全部歸了燕王,由此燕軍又增加了數萬精兵,戰力倍增。

寡謀無勇的李景隆,果然中了朱棣誘敵深入之計。他偵聽到朱棣率軍去救永平,便於這年10月指揮大軍直撲北平。明政府軍將北平團團包圍,並開始攻城。彼時的明軍戰鬥力早已今非昔比,加上之前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將星凋零,士氣低落,因此將士大都不肯用命,戰事進展並不順利。

南軍(明政府軍)中惟有都督翟能驍勇善戰。翟能父子率前鋒部隊猛打猛衝,很快就攻破了張掖門。就在勝利在望的關鍵時刻,心胸狹窄的統帥李景隆怕頭功被翟能搶去,竟然下令前軍暫停進攻,說等明朝北征大軍全部到齊後再發起總攻。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李景隆以一己之私,居然將大好戰機白白浪費,還給了早已力不能支的燕軍以喘息的機會。


待李景隆率明軍主力匆匆趕來時,黃花菜都涼了,早已失去了絕佳戰機。守城燕軍趁明軍停止進攻的空隙,修葺城牆,加緊防禦,待李景隆指揮南軍主力開始大舉進攻時,燕軍士氣復振,浴血拼殺,南軍久攻不克,傷亡慘重。就在南軍圍攻北平最要緊之時,朱棣在永平、大寧等地挫敗另一股從遼東殺來的明軍,緊接著率得勝之師回援北平,並迅速擊潰圍城明軍。李景隆見勢不妙,率先逃跑,連夜逃往德州。明軍將士見主帥已不見蹤影,戰鬥意志瞬間瓦解,也都丟盔撂甲,拋棄輜重,一瀉千里,落荒而逃。

李景隆慘敗北平的消息傳到帝都南京後,黃子澄害怕承擔薦人失誤的責任,竟然隱瞞了真實情況,還向建文帝謊奏明軍北平交戰取得大捷,因天氣嚴寒難以繼續用兵,只得暫退德州,待明年春暖花開時整軍再戰。

建文帝被黃子澄欺瞞,不辨真偽,大喜過甚,立即下旨封李景隆為太子太傅。李景隆無謀無勇,屢戰屢敗,卻因禍得福,轉危為安,還加官進爵,對自己的“貴人”黃子澄自是感激不盡。

建文二年(1402)四月,在建文帝的多次催促下,李景隆不得不在德州召集駐守四方的明軍匯聚而來,共糾集了60萬大軍,之後誓師出發,在白溝河(今今河北雄縣以北)一帶與朱棣的燕軍展開決戰。

史載,白溝河之戰打得空前慘烈,南、燕兩軍殺得天昏地暗,日月昏慘,屍積如山,血流成河 。南軍人數雖然佔據絕對優勢,但主帥無能,號令不嚴,指揮不當。兵馬雖多,但將士皆膽怯畏死,導致戰鬥力疲軟。膏粱子弟李景隆哪裡是身經百戰、有勇有謀的朱棣之對手?結果南軍再次被燕軍殺得大敗虧輸。

這一仗,明軍被殺死、溺死、失蹤者多達十幾萬人,遺屍百里,慘不忍睹。雙方正在激戰時,李景隆又率先丟下部隊,逃奔德州。膽怯無能的李景隆落荒而逃,就連皇帝賜給他的將印、斧鉞都丟棄了。燕軍大獲全勝,繳獲南軍的輜重器械堆積如山。

朱棣率燕軍乘勝追擊,將德州團團包圍。李景隆再次棄城出逃,逃到濟南據守。朱棣率軍緊追不捨。李景隆見燕軍又殺到城下,只得倉猝出城迎戰。十幾萬明軍殘餘還沒來得及布好陣,燕軍便衝殺過來,軍心渙散的南軍很快就被沖垮。是役,南軍被俘、投降者不計其數。

不久,朱棣率燕軍從館陶渡過黃河,經過幾番浴血苦鬥,擊敗了好幾股前來阻擊的南軍後,一路不計城池得失,指揮大軍直取揚州。

建文帝見大勢不妙,而且手中已經無兵可調,急忙派使臣到燕王大營中議和,答應保留燕王的一切封地、爵祿,以割地休戰,但此媾合之舉被燕王拒絕。

史載,1402年6月初3,朱棣揮師渡過長江。燕軍渡江時聲勢浩大,舳艫相連,錦旗蔽日,刀槍如林,戰鼓如雷。南岸的守軍見狀被唬得魂飛魄散,全無鬥志,一經交戰,南軍即全線崩潰。建文帝再次派人來求和,朱棣志在必得,根本不予理睬,督率大軍直逼南京城下。據守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和大將軍、太子太師李景隆,見燕軍遮天蔽日殺來,心知大勢已去,便打開城門跪地迎降了,城牆高聳、固若金湯的金陵城遂告陷落。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場驚天大火中去向不明。建文朝滅亡,歷時三年之久的叔侄奪權之戰,終於以叔叔朱棣的勝利而落下帷幕。

1402年,經三年浴血苦戰,43歲的燕王朱棣終於在文武大臣的擁戴下昂首登上了皇帝寶座,並將第二年(1403)改為永樂元年。朱棣是為明成祖,亦稱永樂大帝。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大家好,我是老王。

建文帝其實在兵力上一直佔優勢,朱棣的北軍和建文帝的南軍在山東地區處於膠著狀態。朱棣依靠寧王朱權的朵顏三衛雖然打了幾次勝仗,但是奈何南軍兵多!朱棣剛打敗耿炳文的30萬大軍,馬上李景隆就帶著50萬人來了。50萬打十萬,已經佔優勢了,還想怎麼著?

而且,我分析南軍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兵力少,而是以下三點。

第一,建文帝對朱棣態度曖昧,竟然下令別傷了朱棣。那這仗怎麼打?下面將領只能站著被朱棣打。畢竟朱棣是建文帝叔叔,都是一家人。下面打仗的軍士們,誰真要是傷了朱棣,建文帝可能會殺了自己。

第二,李景隆和耿炳文實力不行,根本不是朱棣対手。兵比朱棣多得多,還打不贏,一群廢物。朱允炆需要鐵鉉這樣的大將。所以,打不贏朱棣,並不在士兵多 少,而是沒有好的將領。

第三,朱棣終於不再犯邏輯錯誤-----死磕山東,而是繞過鐵鉉這些大將駐守的山東,直奔兵力空虛的京城!一定要打山東嗎?後來,朱棣估計這樣問過自己。江山是老朱家的,只要讓南京的建文帝下臺,剩下的地方官員馬上就會臣服於自己。

再加上建文帝也犯了邏輯錯誤,以為只要山東守住,南京就沒事。沒想到他叔叔不按照這個邏輯幹了,直接繞過山東,直奔他而來。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再加上李景隆這樣的“名將”叛變,打開金川門,朱棣才打進南京。


勇戰王聊歷史


關注文史新聞,星城搞機娃為您解答。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朱棣起兵的時候,是沒有10萬人的部隊的。當時,朱棣已經被建文帝削去了兵勸和職務,只是一名普通的王爺。朱棣所依靠的,唯有王府的八百護衛!起兵後,朱棣奪取了北平的軍權,之後又裹挾了寧王,奪取了朵顏三衛的支持,在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中,才慢慢地發展到十萬大軍的;

其次,建文帝不是沒有調動全國其他地方的軍隊來打北軍,在靖難期間,建文帝首先就派出了老將耿炳文率領20萬大軍打北軍;之後由於建文帝的胡亂指揮,逼得耿炳文不得不出戰,葬送了10萬大軍;之後又換成了李景隆這個草包,先後在鄭村壩之戰、白溝河之戰中葬送了50萬大軍,也正是這個李景隆,在北軍即將過江的時候,打開了金川門,逼得建文帝自焚。

最後,只能說建文帝自己識人不明,重用的要麼是一些書呆子,比如齊泰、黃子騰和方孝孺;要嘛是一些草包將軍,比如李景隆,先後多次白白葬送了幾十萬大軍和物資,最後竟然還投敵了!

以上。


星城搞機娃


“我調了!調了!還不止一次呢!”朱允炆很委屈

“呵呵,智商不行都是白扯!”朱棣很驕傲

“如果我有機會出山呢!”郭英很不爽

“如果讓我做好防守呢?”耿秉文很憋屈

“如果我不是軟骨頭呢!”李景隆很白痴

朱棣靖難之所以成功,靠的固然是自己的實力,但不得不說運氣成分實在是過大

如若不是遇到朱允炆這樣的經驗寶寶,我想朱棣一輩子也不能飛昇


驚聞叔叔起兵造,自家“智囊”先鬧翻了天,

話說,老朱眼光也不差啊,咋就給自己的寶貝孫子挑了這麼幾號人物。方孝孺就不說了,除了會讀書啥都不會,黃子澄和齊泰倒是忠心耿耿、腦子也靈光,但問題是這倆人不對付,愣是搞起了窩裡鬥。你說這仗還沒規劃好咋打呢,先給自己人幹大獄裡去了

雖然管參謀的人不咋地,但畢竟朱允炆坐擁全國精銳部隊,少說上百萬,不用打戰術,直接硬碰硬,玩自殺式衝擊也能給朱棣踏平嘍。可問題是,誰來負責這一簡單任務呢?經過“智囊”們的商討,加上老大朱允炆的拍板——就決定是你了,皮卡丘!

很可惜,這並不是動不動十萬伏特、電光一閃的戰鬥小能手皮卡丘,而是靜如處子卻實力超凡的呆河馬——防守名將耿秉文

你說,讓一個擅長防守的哥們兒,跑去跟人拿酒瓶子互摟,能贏才怪呢!小朱和自己的小夥伴們眼看呆河馬不行了,二話不說又派出了一位選手——可達鴨!

完了完了,這還有的玩麼?

“莫要讓我背上弒叔的罪名!”——好人朱允炆如是說

朱棣是誰?是我朱允炆的叔叔啊!雖然不是一個媽生的,但是他可是我有血緣關係的叔叔啊!所以,不能傷了他哈!——朱允炆語重心長的告訴自己的將士們

由於通訊不發達,遠方的朱棣還不知道這個消息,如果他知道了,會不會激動的要喝兩口!朱棣是朱允炆的叔叔不假,可問題是他現在是要造反,也就是說“朱允炆你叔叔準備來把你暴揍一頓,然後把你家所有的東西都據為己有,甚至說會殺掉你!而你卻...”

就這樣,在一場相當關鍵的戰役中,原本很有機會大敗朱棣叛軍的南軍,由於忌憚在前面衝殺的朱棣,不敢放箭、不敢衝鋒,以至於最後大敗而歸。將士們都不傻,皇帝都發話了,不能傷害他叔叔,刀劍不長眼,一不小心給朱棣弄傷了,搞不好就得滿門抄斬啊!如此一來,大家寧遠冒著兵敗身死的危險,也不敢往朱棣身上使勁兒

幸運的朱棣,就這樣一次次的以少勝多,並最終藉助朱允炆的白痴腦瓜兒,繞過重兵防守的山東,直搗南京奪取帝位

名將不用,良將不使;該有耐心偏偏急躁、該果斷時又猶豫不決

誠然,明朝開國名將基本讓老朱屠殺的差不多了,無論是以六公爵為首的第一代名將,還是後來北伐中成長起來的藍玉等第二代名將,基本都逃不過老朱的屠刀。但這並不代表世上已無良將,當時武定侯郭英仍在世,為何不用?徐達之子也頗有能力,為何也不用?好吧,爺爺留下來的耿秉文是用上了,可惜用廢了!

在數次派兵圍剿朱棣的過程中,朱允炆表現的非常急躁,在耿秉文處於優勢時瞎指揮,導致耿秉文大敗;隨後又派出除了“顧盼偉然”一無是處的帥哥兼草包李景隆,作為名將李建忠的兒子,李景隆真是丟了老爹的臉。幾十萬大軍、無數物資損失殆盡不說,還當了叛徒(為朱棣打開南京城門)

雖然朱棣已成氣候,但憑藉南京堅城固守,號召天下兵馬勤王,朱允炆仍然是有翻盤希望的,可他卻偏偏信任李景隆,而且是多次信任,如此識人能力,不敗就怪了

就這樣,以一隅之兵(八百府兵)起義的朱棣,成功幹掉高富帥侄子,成為大明帝國新的皇帝

所以,你說朱允炆沒調動全國大軍打朱棣嗎?他打了!

朱允炆先後投入戰場的兵力,不下一百萬,可問題是他打對了嗎?就像多年之後的朱祁鎮一樣,手握幾十萬明朝精銳,隨從文臣武將無數,卻輕而易舉的被也先如砍瓜切菜一般收拾掉了

根據朱允炆的悲慘經歷,我們也得出一個結論——腦子是個好東西啊!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仔細瞭解一下歷史,中國歷史中藩王造反的事情並不少,可是朱棣卻是他們中最成功也是唯一成功的一個。戰爭結束後朱棣拿走了侄子的皇位,而朱允炆也下落不明,為什麼說朱棣的造反是最完美也是最成功的呢?

別的咱們都不說,朱棣起兵的時候有十萬的兵力,可以說朱允炆佔著絕對的人數優勢,那麼朱允炆為什麼不調動全國的軍隊來滅了朱棣呢?首先第一個原因,朱允炆壓根不想殺了朱棣,朱允炆自幼長在皇宮,深受朱元璋的喜愛,壓根沒有經歷過廝殺,一直在讀書,他是絕對不想殺自己的叔叔的,因此他還下令不準傷了朱棣,這叫手下的士兵們怎麼打?

朱允炆的士兵一直是佔著優勢的,所以他才敢下這樣的命令,正是這個命令讓他喪失了優勢,手底下的士兵壓根不敢真的打,要是真的傷到了朱棣,那皇帝絕對會要了自己的命,等到朱允炆發現不對勁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朱棣的本來就勢力很大,在戰爭的這段時間之中,朱棣的勢力至少擴大了一倍,而且朱允炆的大將壓根就是個廢材,兵比朱棣多,卻打不過朱棣。

如果朱允炆手底下有幾個能打的將軍,他也沒有下那道不殺令,朱棣的勝算是非常低的。但是話說回來,看看朱允炆其他幾個叔叔,他們可是被朱允炆整的很慘,對朱棣卻下了一個不殺令,這就非常有意思了。很多人認為朱允炆軟弱無能,可是去看看他乾的其他事,你絕對不會認為朱允炆軟弱。

或許是他太自大了吧,沒有想到朱棣真的成了氣候,更沒想到自己城裡有著十三萬的士兵,李景隆卻打開了城門。也有歷史學家認為朱允炆是不想在史書上落個不好的評價,才不想殺朱棣的。不知道各位認為朱允炆為什麼不想殺朱棣呢?如果他想殺朱棣,一開始直接調動各地軍隊,朱棣可以說毫無勝算。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朱元璋千算萬算沒有算到自己的家業可能會出現兒子打孫子的局面,剛過了一代就這樣,老朱會氣的爬起來。



朱允炆想削藩,把事情想的太簡單了,他的四叔是不好惹的。



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當時正是朱允炆削藩的時候,其他很多藩王都比較老實,實際上是兵力不足,野心不大又沒膽子,一個一個被搞定,準備動朱棣的時候,朱棣不是溫順待宰的小羊,加之本來就對他爸把皇位給自己的侄子不滿,心一橫起兵了,更重要的是他手上是有自己的部隊的,雖然只有四萬多接近五萬人,但是贏了就不止四五萬人了,整個江山都是他的,朱棣當時駐守北京,他的任務就是抵禦被趕出中華大地的北元,任務很重,所以,他的部隊數量比其他藩王多,質量也很好,是會作戰的。同時,他不斷徵招北方各地百姓入伍,在與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對弈之時,朱棣已有近二十萬人。

在清君側過程之中,朱棣又把寧王的朵顏三衛騙到了手。朵顏三衛什麼概念,就是現在的二炮差不多,牛逼的很。又通過其他手段收買的部將,實力大增!此時,朱棣部隊已超過十萬人。李景隆戰敗後,朱棣收拾俘虜,繼續徵招,在與盛庸,鐵鉉的聊城大戰中,朱棣大敗,張玉戰死,損失近八萬人,後朱棣短暫修養,內線報京師(南京)空虛,遂改道直取南京,出發時帶二十餘萬人,到京師時,餘十五餘萬。此時李景隆開門獻城,朱允炆放火燒宮,不知是死是活,靖難結束,朱棣登基。



朱允炆雖然貴為皇帝當時,但是他本來就不大和當兵的在一起玩,喜歡和文人在一起玩,人雖多,自己能調的動的不多,又經真定之戰,鄭灞之戰,白河溝之戰後,葬送了五十餘萬,另守疆部隊不可能全部抽走,等最後京師被圍,需要勤王的時候,以來不及了。


挎刀民


朱元璋建國後立長子朱標為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為了維護自己所定的皇長子繼承製度,便改封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此安排引起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強烈不滿。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21歲的皇長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


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至1402年在南京稱帝,僅近4年時間,那為什麼建文帝舉全國之力沒能戰勝朱棣這個藩王呢?

一、朱元璋唯恐朱允炆年輕壓不住重臣,將名將殺害多多,朱棣起兵後,朝中無良將可用。且明建文帝親近文官,默認文官打壓武官,致使很多武將對皇帝不滿,遇事閃離。

二、建文帝指示“勿使朕背殺叔之名”,讓下面將軍畏首畏尾,朱棣聽聞此事後,偏偏每仗都要身先士卒,那燕軍全體更是戰鬥激情爆棚。

三、朱棣當時駐守北京,主要任務就是抵禦北元,任務繁重,所以他的部隊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要遠勝於其他藩王。

四、朱棣起兵前,脅迫朱權出兵相助,並許以攻下南京後,與他分天下而治,將寧王的朵顏三衛騙到了手,又通過其他手段收買的部將,實力大增!

五、建文帝重用草包李景隆,李所率50多萬明軍經過真定之戰、鄭村壩之戰、白溝河之戰,除了戰死潰散的,其餘被燕王收入帳下。

六、建文帝命鐵鉉等名將死守山東,南京空虛,1401年底朱棣得知首都空虛即改變方針,千里南下直奔南京。

朱棣也成為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唯一選擇成功的王爺!


美麗青春您真痘


朱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王爺。

朱允炆全國的軍隊為什麼打不過朱棣的10萬軍隊?

第一,朱元璋在位時為了給朱允炆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將那些有能力的大將都殺了許多,就怕這些大將以後造反。

但是,就是因為殺了這些能領兵打仗的功臣導致朱允炆時期已經沒有多少可以用的優秀的將領了,另外一些將領看到這種情況也不敢為老朱家太賣命,生怕哪天也成了老朱家的刀下冤魂。

第二,朱允炆認為燕王朱棣的區區幾萬軍隊不成氣候,早期沒有認真對待,導致朱棣軍隊越打越大。

朱棣第一批打敗了宋忠的三萬兵,而後建文帝急於求成,戰略失誤,用人不當,導致而後的五十萬大軍都不敵朱棣。再加上朱棣一路上的節節勝利,極大的鼓舞了軍心,軍隊規模也越來越大。

第三,朱棣是抱著必死之心,不成功便成仁的背水一戰。

朱棣知道他的這次造反要是失敗了絕對不會有好下場,所以他既然決定了,就一定要下定決定對抗朱允炆,因此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這場戰爭。

這場戰爭之後,朱允炆不知所蹤,他的下落成了歷史謎團。

朱棣便遷都北京,建造了紫禁城。


我是扒哥歷史,一名歷史愛好者!


扒哥歷史


感謝題主。

其實當年朱允炆一開始就是像你這樣想的。朱棣起兵才區區五萬人,而朱允炆擁有全國各地幾十萬軍隊。他可以調動全國的軍隊消滅朱棣,光踩也應該能踩死吧。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正所謂韓信帶兵,多多益善。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韓信,所以光有小兵不行,還得有一個能 統領指揮的良將。

將不在多而在廣,但是來看看當時朱允炆的領兵將軍們。朱元璋把藍玉,傅友德,馮勝等一眾年輕能打仗的武將殺了個精光。不能說當時能打仗的只剩李景隆了,但是當時經黃子澄的極力推薦,再加上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兒子,名將之後。想想再怎麼也不會差到哪去。看到這裡,就能看出來:朱允炆和朱棣在軍事作戰上差的太遠了。就這樣,李景隆帶著60萬大軍出發了,12個人打一個人。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李景隆全軍覆沒。由此變能看出來,千軍易得,一將難得。

建文帝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思想,有全國幾十萬軍隊。才會對朱棣掉以輕心,致使朱棣一步步變得難以收拾。等到他真正悔悟過來的時候,大局已定。如果那時候再調兵過去的時候,估計軍隊還沒趕到,京城已經淪陷了。但是說實話,建文帝本來是有一線生機的。

當時朱棣從建文帝的太監那得知南京城防空虛。於是率軍南下。六月初三,燕軍自瓜洲渡江,十三日進抵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朱開門迎降。看到了嗎?是李景隆和谷王朱開。朱開是朱棣的親弟弟,再加上李景隆這個草包。你說建文帝能成功嗎?拿著倆王,四個二的好牌都被他打輸了。

當時軍隊是能調動勤王的。可是朱棣明顯不像朱允炆似的猶豫不決,給敵人機會。快速佔領南京,奪得帝位。你不是當帝王的料,你就是當不了。趕鴨子上架,豈不可笑?


小慶聽歌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了解明朝建文帝時期軍隊的編制和分佈

建文帝時期,明朝軍隊編制基本與朱元璋時期一樣,全國軍隊分為

京軍和處所軍兩大部分。京軍集全國衛軍精銳於京師,不僅起著拱衛京師的作用,還擔負著“遇兵事以京軍為主力,地方衛軍為輔助”的角色,在洪武時期,京軍有48衛(一衛有5600人);處所軍分為衛軍、邊兵和民兵,衛軍主要駐紮於內地軍事重鎮和海防要地,邊兵一般是指防禦蒙古軍隊的戍守軍隊,一般駐紮於長城邊沿,史稱“九邊”,民兵一般指軍籍以外的武裝力量,如內地的民壯、民俑,少數民族的土兵、狼兵等。所以,處所軍是明朝軍隊中數量最多的一部分,但分佈在全國,且有確定的戍守任務,不宜隨便出動。

如此一來,就很好回答建文帝為什麼不調動全國的軍隊了:

一是沒必要。從明朝軍隊的編制和分佈可以看出,數量上,京軍48衛近27萬人,還不包括皇帝的親軍(如錦衣衛、虎賁軍、府軍衛等),而且此時京軍的戰鬥力相比於朱棣的邊軍,只強不弱,因此京軍完全可以擔負此次的平叛任務。

二是處所軍有明確的戍守任務,不宜隨意調動。前面已經說過,處所軍比較有戰鬥力的基本駐紮在軍事重鎮和海防要地,他們的任務決定了不宜調動,而可以調動的只有內地的衛所和民兵。事實上,李景隆北上平叛除京軍作為主力外,還調動了沿途的衛所兵和民兵,軍力才達到了50萬。

三是一些統兵大將不願意摻和皇家內部的紛爭。明洪武時期,朱元璋誅殺了很多大將,他們或多或少都有參與皇室紛爭,所以,對於此時朱棣“清君側”,很多地方統兵大將是能躲則躲,若強行調派,很可能會逼迫一些將領轉而投效朱棣,划不來。

四是此時的文武矛盾在加劇。明建文時期,由於朱允文親近文官,導致朝堂文武平衡第一次被打破,皇帝默認文官打壓武官,致使很多武將對皇帝不滿,這樣的後果就是有兵事武將不配合,想全國調軍基本是一句空話。

謝謝觀看,更多精彩請關注我的頭條號:三多學歷史,聊一聊歷史上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