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的虎門海防,為何被英軍瞬間攻破?


文|陳卿美

虎門,是一個讓國人既振奮又羞辱的地方。說振奮,因為這裡曾有過著名的虎門銷煙,滅了英國人的威風,長了國人的志氣。說羞辱,是因為這裡曾擁有中國最強大的海防,卻讓英軍輕而易舉攻破。

1841年1月,英軍軍艦沿珠江而上,進逼廣州城。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重兵在虎門阻擊英軍。在清廷看來,虎門的海防做得非常到位,堪稱大清第一海防,一定能阻止英軍北上。結果,看似牢不可破的虎門,在英軍的炮艦下不堪一擊,甚至連堂堂水師提督都搭上了性命。虎門之戰,與晚清的各種大小戰役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強大隻是自己認為的強大。

先看虎門是如何佈防的。第一道防線是沙角、大角炮臺,第二道防線是上橫檔島、下橫檔島的橫檔炮臺、永安炮臺。第二道防線的東側即為珠江主航道,兩側都是山,山上炮臺林立。東側是威遠、靖遠、鎮遠炮臺,西側是鞏固、蕉門炮臺。第三道防線是大虎山炮臺。

據《籌辦夷務始末》記載,1841年1月,琦善曾到此視察。在這三道防線的炮臺上,共有大炮二百多門。也有說法是四百多門,其中5000-8000斤的巨炮就有十幾門。不僅有大炮,在江面還有排鏈、木樁、堆石。在第二道防線的江面最窄處,水流湍急,關天培想出一個好辦法,攔上兩條大鐵鏈。一條長309丈,安裝有36個木排。另一條372丈,安裝44個木排。三道防線,虎門總共佈防清軍8000餘人。

最強大的虎門海防,為何被英軍瞬間攻破?

虎門炮臺舊址

按關天培的設想是,第一道防線的沙角、大角炮臺為信望炮臺,為後方防禦提供信號。防禦主力在第二、第三道防線。也就是前面炮聲一想,後面做好迎戰準備。當英軍駛入第二道防線時,關天培希望珠江兩側的密集炮火及江面上的各種路障,將英軍徹底困在這裡。對於這種佈防力量,關天培還是不放心,上報琦善要求繼續增兵,但琦善已經無兵可調。

事實上,無論從炮臺的數量還是駐防士兵的數量,虎門一帶的防禦水平已經足夠強大,如果說虎門是當時最強大的海防力量並不為過。但如此牛的虎門,在別人眼裡卻成了“紙老虎”。當時的《澳門月報》甚至為虎門之戰做了預測,說英軍掃平虎門炮臺,不過是一個小時的事情。

2月24日,英軍海軍總司令伯麥率領英軍直逼虎門。伯麥致信關天培,要求交出上橫檔島,棄守虎門,退出陣地。關天培沒有搭理這茬,決定準備戰鬥。2月25日,英軍發現下橫檔島竟然沒有清軍駐守,輕鬆佔領,並在島上架設重炮。正是這一致命的疏忽,讓清軍吃了大虧。26日一大早,英軍率先攻擊清軍主力防禦力量上橫島。清軍四散而逃,全部潰敗。隨後,英軍的主力艦伯蘭漢號攻擊威遠等三座最重要的炮臺,其他軍艦進行側翼炮擊。清軍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僅僅三個小時,三座炮臺失守,關天培戰死。奪取其他炮臺的方式基本都差不多。短短一天,虎門全線被攻陷。清點戰果,僅上橫檔島一戰中,清軍就死亡250人,100餘人受傷,1000餘人被俘。而虎門全部戰鬥,英軍僅有5人負傷。

虎門就是廣州的虎口,是廣州城的水上門戶。虎門失守,清廷大震。誰該負主要責任,是琦善、是鄧廷楨、還是關天培?當然都有責任。比如琦善,不僅輕視廣東的清軍,還將駐守虎門的清軍撤掉了一批。但真正的責任者無疑是關天培,因為虎門的佈防設計基本都來自於他。他的軍事認知水平就決定了中國的海防水平。

關天培作為水師提督,是一名武將,本身文化素質就很低。他沒有林則徐的視野,也沒有鄧廷楨的高度。對於英軍,關天培根本沒有清晰的認識。他同許多清廷官員一樣,都認為英軍不可能發動對華戰爭。對於英軍的實力,關天培過於輕敵。輕敵的原因完全是自己沒有見識,作為總領一省的水師提督,而且還是直接面對洋人的前沿地區,關天培竟然沒見過幾艘英軍軍艦。平時在珠江上來往的英軍軍艦無非三兩艘而已。關天培以為這就是英軍的真正實力,結果在虎門的佈防上吃了輕敵的虧。當英軍大規模艦隊來臨的時候,關天培才發現,原來這才是真正的英軍。但為時已晚。

更要命的是,關天培同很多中國人一樣,認為英軍不會登陸作戰,因為洋人的腿不能打彎,“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事實上,英國人非常擅長側翼包抄的戰術。一邊是用軍艦的大炮與清軍大炮對轟,一邊派登陸部隊進行側翼包抄,登陸後再直搗清軍炮臺,讓守衛炮臺的清軍腹背受敵。英軍的戰術屢試不爽,就因為他們發現了清軍大炮的致命弱點。清軍炮臺不僅從技術、工事上落後,最要命的是,無法左右移動,無法進行扇面攻擊。一個大炮筒被死死固定在城垛上。不僅方向被鎖死,甚至角度也被固定住了。當英軍進行側面登陸的時候,清軍只能眼睜睜看著,大炮無法轉動,根本沒用。雖然關天培也吸取了其他戰役的教訓,對炮臺側面進行了佈防,但僅僅是用沙袋築起的工事,根本沒有防禦作用。

虎門各炮臺大都建於1835年。據《鴉片戰爭資料選譯》記載,當時竣工後,就有外國人指出致命的缺點,認為裸露式炮臺無法抵擋大型炮艦的火力,登陸突擊隊常常會在炮火不能顧及的側面、後面進攻。但這些都沒有引起關天培的重視。關天培不知道,當時的歐洲已經開始流行掩蔽式的堡壘炮臺,而中國還在使用裸露式的圓形炮臺。

人不行,器也不如人。據《籌海初集》記載,中國的大炮在當時遠不如英軍。中國冶煉技術落後,鑄造的大炮很低劣,炮膛不光潔,非常容易炸裂。很多清軍還沒有與洋人打仗就被自己的炮炸死了。怕炸裂,就增加炮管厚度,或是減少火藥的裝填量。但如此一來,副作用也非常明顯,一來使炮更加笨重,二來又減小了攻擊威力。在《林則徐書簡》中,林則徐對敵我的大炮有過描述,“彼之火炮,遠及十里內外……如內地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後,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

大炮的威力小、射程短,炮彈也不行。中國當時都是實心彈,就相當於一個大鐵球。而英軍已經開始使用炸藥炮彈,擊中目標後就爆炸,威力極大。清軍在很多戰役中死傷慘重都緣於此。

人不行、技不行,器也不行。歸根結底就是沒有“開眼看世界”。整天沉浸在天朝上國虛幻的盛世中意淫,不捱揍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