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塞防"與"海防"之爭背後的國家安全困境

晚清在政治掀起的"海防"與"塞防"之爭,表面上是左(宗棠)李(鴻章)之爭,也可以說晚清政府內部的是派系之爭、政策路線之爭,但從根本上說,"海防"與"塞防"之爭,體現的是中國國家安全環境存在的一個深刻困境。這個困境,過去不存在,後來才出現,近代繞不開,今天依然在,未來仍需解。


晚清

那麼,中國國家安全的一個深刻困境究竟是什麼?

從地理上看,中國是一個典型的陸海複合型國家。所謂陸海複合性國家,是指國家領土既瀕臨開放性海洋、陸上邊界又缺乏完全自然障礙隔離的國家。由於這種在地理上的雙向開放性,陸海複合性國家在安全環境上始終存在如下困境:

1、安全選擇兩難。一國無論多麼強大,都很難成為陸海兩棲強國。因此,陸海複合性國家經常在發展陸上力量和海上力量之間搖擺。

2、雙重易受傷害。陸海複合型國家因面向陸海兩個方向,必然面對來自陸海兩方面安全威脅的壓力。

3、資源難以集中。資源始終是有限的,因此,資源的戰略集中是任何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但出於安全戰略上的實際需要,陸海複合型國家的資源不得不在陸海兩個方面努力協調平衡,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容易被分散使用,極易導致顧此失彼。


晚清

世界主要陸海複合型國家分佈

除了中國外,還有哪些是陸海複合型國家呢?顯然,如果單純看地理的話,所有非島國、非內陸國的國家都屬於陸海複合型國家。但是,這並不意味所有的陸海複合型國家都面臨上述安全困境。一般來講,沒有做世界頂級強國願望、或與周邊領國已實現和睦相處的陸海複合型小國,就沒有這種安全困境。此外,象美國這樣的國家,雖然地理上看也是陸海複合型,但由於其陸上領國無論在體量和實力上與美國差距懸殊,根本不構成威脅,因而也不存在亞歐大陸陸海複合型國家那樣的安全困境,其資源相對容易集中一個方向,即成為海上力量強國。

由此看來,因陸海複合並在安全上面臨困境的典型國家包括:法國、德國、俄羅斯、中國、印度等。


晚清

滑鐵盧戰役:法國在海上強國和陸上強國的共同打擊下失敗


二、過去不存在

陸海複合型國家面臨的安全困境,並不是一直都有的。之所以說過去不存在,這個"過去"是指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之前的年代。在那個年代,由於航海技術的制約,人類很難跨越遠洋航行,因而大海可以成為陸海複合型國家的天然屏障。

拿中國來講,自古以來,中國王朝面臨的安全威脅幾乎都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所以,中原王朝的安全資源,幾乎都投向或針對北方。比如,中原王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多次修補加固長城;或者向北方移民屯田、建設要塞;或者營建馬場、開展茶馬貿易、發展騎兵等等。但是,面對東南方向漫長的海岸線和廣闊的海洋,中原王朝從不擔心,基本處於不設防狀態。


晚清

大航海時代以前,中國的安全威脅主要來自北方遊牧民族

所以,在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之間的過去,陸海複合型國家的安全困境基本不存在,幾乎所有的安全戰略和安全資源都集中於陸上方向。

三、後來才出現

陸海複合型國家的安全困境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就是從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以後。由於航海技術的進步,大海不再被視為畏途,海上力量開始成為陸海複合型國家的安全威脅。

拿中國來講,海上力量成為安全威脅主要體現為明代倭寇對東南沿海的騷擾和侵略。從某種意義上講,明末萬曆援朝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1592年—1598年)中,明朝和朝鮮共同抗擊日本侵略,算得上是中國對於海上安全威脅的第一次正式回應和反擊。


晚清

大航海時代以後海上力量開始威脅中國安全

雖然有了回應和反擊,但由於蒙古和女真政權仍構成重大安全威脅,明朝對於海上安全威脅和海防建設尚未引起足夠重視。不管怎樣,歷史已經昭示,海上力量已經成為中國這樣的陸海複合型國家的新的安全威脅,陸海難以兼顧的安全困境正是凸顯。

四、近代繞不開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由於清政府的腐朽孱弱,中國面臨殖民主義者的全方位侵略。陸地方向,英俄步步進逼、蠶食鯨吞;海上方向,英法美(包括後來的日本)等軍艦橫行、耀武揚威,滿清政府面臨的安全困境暴露無遺,"塞防"和"海防"都繞不開。如何集中有限資源力量進行安全選擇?清政府面臨兩難。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左宗棠與李鴻章的"塞防"和"海防"之爭。


晚清

晚清的邊疆危機

所以,"塞防""海防"之爭,儘管摻雜了左宗棠與李鴻章的個人因素甚至派系因素,但絕不是簡單的個人之爭、意氣之爭、政見之爭、派系之爭,它實際是中國這個陸海複合型國家所面臨的安全困境的典型體現,是國家安全選擇之爭、戰略資源投放方向之爭,是必然出現的。即使沒有公開的爭論,私底下和實踐中的各種爭奪和衝突仍然會存在。

五、今天依然在

今天,雖然滿清已成為歷史,殖民勢力已經被驅逐,但"塞防""海防"之爭背後隱藏的陸海複合型國家的安全困境並沒有隨之消失。過去,當中國弱小時,我們只能更多地考慮陸上安全,眼睜睜地看著海上對我們拉起的各種"鎖鏈"。現在,當我們面朝大海,想要走向遠洋時,我們能否可以集中資源建設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同時陸上力量建設方面作出一定犧牲?!這個問題仍然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解決。


晚清

陸海平衡?

可能有的人說,二者不能偏廢啊,要兼顧啊。這種看似正確沒有風險的話只是說起來容易,平衡起來太難了。要知道,資源始終是有限的,中國在陸上方向挨著最強大的陸上力量,在海上方向面對著最強大的海上力量,平衡兼顧的結果,可能是既不能成為陸上強國,也不能成為海上強國。

所以,"塞防""海防"之爭,過去當中國弱小被侵略時存在,現在當中國發展起來後依然存在。因為,中國作為陸海複合型國家的基本安全邏輯沒有改變。

六、未來仍需解

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慣性,改變或變革並不容易,正因為臺此,歷史經常重演。

所以,歷史雖不能決定未來,但至少可以啟示未來。

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梳理歷史,未雨籌謀未來,是絕對必要的!

研究梳理世界歷史,可以看到,正是由於人類進入海洋時代後,陸海複合型國家在安全上面臨的困境,使陸海複合型國家中雖然不乏世界頂級強國的有力競爭者,但他們的努力卻幾乎都遭到失敗。例如,歷史上位於大西洋沿岸的陸海複合型強國(法、德)的爭霸努力之所以屢遭失敗,其關鍵在於受歐洲大陸西翼的海洋強國(英國)和歐洲大陸東翼的大陸強國(俄羅斯)的牽制,法、德兩國難以集中戰略資源,既無法建立壓倒性的海上力量,又不能建立壓倒性的陸上力量,始終在平衡兼顧中分散了資源,難以跳出困境。相反,英美等海洋強國始終把海上力量建設作為優先選擇,而俄羅斯(包括前蘇聯)的海上力量始終處於次要地位,分別對其鞏固海上霸權和陸上霸權發揮了重大影響。


晚清

必須破局“塞防”和“海防”之爭

未來幾十年,中國要建設自己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但是,國防建設的目標不是抽象籠統的,必須是具體的,符合中國國家安全實際的。在建設方向和資源投放上,要看到中國也是一個陸海複合型國家,遼闊的海洋和廣袤的陸地既為我們對外發展提供了機遇,但也給國家安全孕育了雙重的風險與挑戰。因此,如何解決"塞防"和"海防"之爭所留下的歷史難題?如何避免歷史上陸海複合型國家戰略選擇上的教訓?如何在新的時代破除或跳出陸海複合型國家的地理安全困境?"空(天)防"是否是解決"塞防"和"海防"難題的破局性選擇?等等,這些都是關乎中國未來長遠發展、國家安全建設的重大問題,必須提前論證、謀劃並作出部署。

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重新研究梳理"塞防""海防""歷史之爭仍有重大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