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家族垮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疾芪IdHW8788


袁氏家族垮台原因是袁基之死


袁氏真生的扛把子——袁基

袁氏家族的第五代嫡长子并不是大家熟知的袁术,而是袁绍和袁术的哥哥——袁基(如下图),袁基要比这哥俩都大,并且继承了位列三公的父亲袁逢的爵位,同时自己也做到了九卿之一的——太仆(见注释1)。

身为袁逢的嫡长子,所以在袁逢死后,袁基毫无疑问就是袁氏家族当代族长。而袁基同时位列九卿,官位远高于同一时期的袁绍和袁术,所以无论是从氏族,还是官场,袁基都是袁氏家族的“扛把子”,在他面前,袁绍和袁术只有乖乖听话的份。

兄弟阋于墙

正是由于最上面有袁基扛着,袁绍和袁术刚开始关系还不错,毕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且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转折很快就发生了,在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后,董胖子一怒之下屠了袁氏满门,袁基死了!

袁氏家族失去了年轻有为的家住,谁来继承袁氏庞大的政治遗产?四世三公的光环和号召力,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人才资源,谁不眼馋?袁术自认为是嫡子,袁基死后自然由他来继承政治遗产。但袁绍也不乐意啊,“我比你大,之前我还是各路诸侯公推的盟主。我比你有资格!”原本合作不错的兄弟瞬间反目成仇!袁氏家族覆灭已成定局


袁绍家族垮台原因是袁绍没指定继承人


同样又是兄弟阋于墙

官渡之败后,袁绍并不是没有翻盘机会,但可惜的是英雄迟暮,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官渡之战结束两年后,袁绍就病死了。死之前袁绍本想立自己更喜欢的小儿子袁尚为世子,继承自己的遗产,但这样做就破坏了中国传统礼法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袁绍自始至终都未明确表态。这就为袁绍集团后来的内斗埋下了隐患。

袁绍手下的大部分人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欲以袁绍嫡长子袁谭为继承人,但还有另一派支持袁尚。后来为了争夺继承权,兄弟二人渐成仇敌。便宜了曹操,让其轻易就吞并了袁氏大好基业!

千里堤坝溃于蚁穴,最坚固的城堡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同样最强大的家族也往往是在无尽内耗中消亡的!


注释1:太仆这个官职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汉朝沿袭了下来。太仆为九卿之一。最初的职责是掌管皇帝的车马,后延伸为官府畜牧业,职权很大。


瓦尔登的船夫


袁绍家族广义上主要指袁术和袁绍两个人,袁绍是庶长子,袁术是嫡长子,二人谁也看不上谁。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地位显赫,可以说是有很好的政治基础,如果在和平年代,袁绍和袁术可能能够延续袁氏家族的荣耀。遇到乱世可就看各自的本事了。

先来说袁术,袁术死于自大,在错误的时机称帝,让大家群起而攻之,袁术本来占据的地方很好,在江淮一代,兵精粮足,虽然当时汉朝天子已经没有实权,但是却是汉朝的象征,董卓采取了另立皇帝,所有有诸侯共同讨伐董卓。



袁术在采取了更笨的方法,他自立,当时的诸侯都有当皇帝的想法,是谁也不敢踏出这一步,这是僭越,对皇帝的大不敬,也就是说,当时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袁术勇敢的踏出了这一步,袁术称帝,他的部下都反对,袁术众叛亲离,加上曹操,孙策和吕布的夹攻,而当时又闹饥荒,袁术走投无路,吐血而死,袁术势力灰飞烟灭。

再来说袁绍,袁绍相对袁术还是有才能的,他势力最大时占据四州之地,曹操都不如他,袁绍统一北部以后南下要跟曹操掰掰手腕,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由于刚愎自用,错失良机,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袁绍的儿子也相继被曹操消灭。

至此,袁绍家族的势力就完全被消灭了。

袁绍袁术的失败主要是战略战术的失败,当地土豪占的比例并不高,并不是主要原因


历史百家争鸣


一手好牌打个细碎说的就是袁绍家族一门,确实是“扶不起的阿斗”。曹操又是如何评价袁绍袁术的呢?曹操评价袁术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曹操评价袁绍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生,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曹操的话虽然刻薄。但却是实话。郭嘉的十胜十败有拍曹操马屁嫌疑,但对袁绍的论断是正确的

我们首先就来说说袁绍,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东汉末期大混战时期的大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典型的门阀世家。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从曾祖袁安开始连续数代为高官。但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出)袁绍早年还是很有能力的。素有清正能干的名声。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董卓乱乱政以后,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后占据冀州,青、并州,幽州,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和实力派。但在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公元202年,袁绍病逝。袁氏一门彻底烟消云散。

但袁绍败在何处?应该说袁绍个人能力还是有的,比袁术强,除了曹操,刘备,孙策等人之外就是他了,袁绍失败在就在于实力太大,在没有彻底消化四州的时候,就贸然开始“统一”太着急了。当他拥有了四州的地盘后,他的集团和局势就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控制的了。袁绍地盘大,名声大,就导致了他的派系林立,掣肘太多,袁绍没有完全掌控他的集团,谋士与武将都各成派系。无法拧成一股绳,全力辅助袁绍打天下。精力都放在对其它派系的倾轧和消灭上了。层级越高的领导,越不需要掌握具体的业务能力。但袁绍却不具备这样的素质。曹操两大谋主荀彧、郭嘉也在袁绍那儿待过,为什么要走,一是袁绍集团不团结,过于分散,难成大事,二就是如郭嘉所说“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都谋而不善断。袁绍为何这样,没办法、麾下派系太多,他怀疑是必须的。曹操就完全就不一样了。武将是曹家、夏侯家的本家兄弟,谋主前期以颍川派为主,其它地方的几个,贾诩、程昱都很低调。曹操一人完全可以彻底掌控,刘备早期丧家犬一样四处投靠。但他的根基派系却始终独立,最终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第二点就是显然袁绍起点太高。刘备曹操基本上都是白手起家,

袁绍没有经历过低层的锻炼,早年发家太顺了,信心建立在他是世家和政治优势之上,一但出现劣势和颓式他就开始惊慌失措,信心一旦丧失就彻底完了。其实官渡之战袁绍根基骨架还在,但袁绍自己认为自己失败了。袁绍的最大问题在于能力不行。他的优柔寡断、狐疑不决、不知轻重......在之后的官渡之战中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和放大。

如果说袁绍是能力欠缺的话,那么袁术就是自己作死。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

。公元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占据扬州。公元197年僭越称帝,未受人承认。引发各路军阀讨伐。袁术为政不堪。奢靡乱政横征暴敛,部众离心离德嫡出,被曹操所灭,公元199年吐血而死。

就三国末世来看,纯粹是个弱智,是个彻底的的反面典型,袁术跟董卓最大的不同在于,董卓那是胎里坏。袁术完全是乏善可陈,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和优点。也不是没有优点。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蠢,每次都蠢,蠢出新境界。蠢出新花样。做事想干啥就干啥,没有一个雄主应有的远见和水平,为政荒淫,不得人心。瞧不起庶出的袁绍,炫耀自己是袁氏嫡出。但靠嫡出只能吃一时,但不能吃一辈子。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袁氏一门的招牌,根本无法成事。应该说,袁术的实力还是很大的,要不然他也不敢僭越称帝。敢于称帝,得有天时地利人和,袁术都具备了,至少在他自己看来具备了。他认为汉朝气数已尽了。而且自己世家门阀,家底丰厚,大半个天下的文臣武将是自己家的朋友部下,是可以称帝的,但这恰恰是他的缺点,别人称帝是可以的(比如董卓)没有心里负担,但袁术却不行,世受大汉皇恩,却僭越称帝再道德和法统已经失败了,(曹操不敢也在于此)。名义上是天下一统的。你袁术当皇帝,打的就是你了。至少我法统上立得住脚。就此号召力就没有了,关键袁术自己能力最差,还是个腐化堕落的家伙,如果不称帝没准还能蹦哒几年,一称帝,就立即退出政治舞台.

袁氏兄弟成事于“四世三公”,也败于“四世三公”。如果没有“四世三公”的招牌他们也不能组织起那么大是实力,但“四世三公”也让他们带上了“道德的枷锁”。如果二人联手完全可以成就天下,但二人彼此对立,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自己也是身败名裂。但完全是咎由自取,袁绍败于能力欠缺,袁术败于自己作死。都是失败者,袁绍比袁术的名气要强得多,袁术给人的印象是狂妄自大、毫无优点。究其原因,一是袁术称帝。而袁绍失败就是能力不行。和袁术性质不同,汉末乱世,群雄并起,最终成就天下的是“普通人”的曹操,刘备。孙权。而世家出身的袁氏一门却最终烟消云散,可见成大事的出身真未必有用。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清水空流


袁绍家族成也四世三公,败也因四世三公,原本豪门是被打压的,宦官集团被清除后,豪门世家再次崛起。由此,董卓控制朝廷时期,袁绍不但被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人开脱而走,还帮袁绍谋取了一郡之地容身。袁术则出走南阳,被没有政治背景出身的猛人孙坚拥护为南阳之主。这两兄弟的事业来得快,起步高,可见“四世三公”的背景是个好东西。问题是,袁绍和袁术共同继承了袁家的声名和人脉,一山不容二虎,自然要争个高下,独享这种殊荣。



只是“四世三公”拥有的巨大影响力,根源出自哪里?自然出自东汉朝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祖萌的恩德,说破了大天,也是东汉朝廷给予的,这才是根本。可惜袁绍和袁术都被表面的东汉王室衰弱,给蒙蔽了双眼,要么跟不上形势,要么自作聪明,要超越形势。所以,袁氏兄弟固然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缺陷,但是个人认为这是次因,加速了二人败亡的速度,被时代淘汰才是主因。即袁氏二人太重视“四世三公”的祖萌,这才造成二袁争霸,却忽视了东汉王室无形中的影响力。而曹操正好在这个缝隙中,逐渐发展壮大,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连袁绍都从曹操老大,变成班在曹操之下的地位。所以,谁说“挟天子”没有用?单单这身份转变,就让袁绍不爽,这口闷气直到官渡之战后,还消除不了。




袁绍被开脱出朝廷后,犹如龙入大海,很快控制了北方四州之地,士兵数十万,有审配,逢纪,田丰等文士谋主,有颜良,文丑,张郃等大将。资本雄厚的袁绍还浪费一个比颜,文还牛逼的猛将鞠义,就是这货以800人大破拥有上万精骑的公孙瓒。可惜鞠义因为骄傲了,被袁绍杀了《三国志》注引《英雄纪》。尽管如此,袁绍手下人才还是当时各诸侯之最,也是关东讨袁军的盟主,二袁争霸时曹操的老大。曹操一度因为兖州背叛,还差点迁入邺城,不过幸亏没去成,否则难说有魏武帝了。



袁绍前期的发展如此顺利,除了四世三公的背景以及自身能力外,关键是这个时期,袁绍是顺应形势的。在朝廷时,董卓废少帝立汉献帝,袁绍不肯,这才被朝中人士拥护和开脱。到了北方,讨伐无道的董卓,不管卖力不卖力,起码符合形势和天下人心。问题就出在,董卓立汉献帝固然不对,但是已经立了一段时间了,天下人也不希望皇帝再换来换去,多麻烦呀。袁绍没有转过这个脑筋,他还想着汉献帝是董卓立的,让他不舒服。于是,袁绍打算拥立汉室威望最高的刘虞,也正是品德好,汉献帝又在,刘虞哪敢接受皇帝之座呀?就在这一来一去,曹操捷足先登了,还后悔莫及。所以,从此袁绍看似强大,却大失人心,过得一天不如一天。“四世三公”再强也比不上“挟天子”来得直接,要么归顺,要么消亡。

至于袁术,情况要恶劣得多,笔者已经分析了不少,就不啰嗦了。


大飞熊ヽ骑士


历史背景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是东汉末年最强大的门阀土族。袁术占有江淮一带,兵坚良足,袁绍占领北方四州,东汉十二州,袁士占领了一半以上地盘,而且都是经济发达地区。袁氏家族这么强的势力,为什么反被实力弱下的曹操打败,而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呢?



原因一,兄弟不和

袁绍和袁术作为袁氏家族第四代的中坚分子,两兄弟祸起萧蔷,兄弟不和。袁绍是家里的庶长子,袁术是家里的嫡长子。两兄弟互相看不起对方。


而曹操能团结自己所有堂表兄弟,比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兄弟。上降父子兵,其利能断金。

就是因为袁氏兄弟不和,才会让曹操各个击破,包据袁绍的儿子(可能兄弟不和是袁家的传统)。

原因二,袁术目光短浅,袁绍刚愎自用,穷兵黩武

袁术得到了传国玉玺,也不看天下形势,就匆匆称帝成为天下诸候的讨伐对象。董卓只是易君,没有称帝,就导致天下共讨之而身死弃处。而此时袁术称帝不死才怪。最后袁术遭天下诸侯讨伐吐血而亡。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袁绍的谋士首先向袁绍提出来的,袁绍谋士说的是“挟天子以令不臣”,反正是一个意思。袁绍并没有杀纳,而让曹操抢了先。



袁绍统一北方四州讨伐曹操的时候,北方四州由于长期战乱,根本没有缓过劲来。当时袁绍谋士沮授就讲到了这一点,谏议先发展经济,再南征曹操。沮授因此被袁绍关起来。

反观曹操,内政比袁绍做的好多了。安置黄巾军投降的百万人口,发给安家费,让这些人发展生产,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曹绍还让部队屯田,军户种田免税。通过两项措施,既扩大了生产,又解决了军粮。

官渡之战,袁绍7万军队,曹操3万军队。而兵多的袁绍不缺粮,而兵少的曹操缺粮。根本原因是袁绍是摊派征粮,而曹操是向农户买粮征良。买粮,农户有余粮则卖,无余粮就不卖,曹操留有后手。

袁绍色厉内荏,曹操雷励风行

许攸向袁绍建议,许都空虚,直接端了曹操老巢的建议时,袁绍不但不听,反而觉得是许攸害他,而要绑了许攸全家。许攸投曹操,曹操是赤脚相迎。许攸建议,先烧袁绍粮仓时,曹操是雷励风行,亲自领兵烧粮。

两相对比,袁氏能不被曹操所灭吗?


爱分享的小兔兔


袁绍家族垮台的主要原因是袁绍袁术上两个不对头,拼命的互相攻击。本来这两个如果联合起来,天下基本上没有人可以跟他们作战,特别像袁术的淮南下面百姓几百万,可以说是富有之地,最后弄得人吃人。

他们俩兄弟都有异心,袁绍想立刘虞为帝,最后刘虞死都不答应,袁术干脆自己称帝,这样毫无敏感性的自然失去了天下的支持。

他们两兄弟没事了,就互相攻打。

后来又在袁绍儿子身上上演,袁绍让自己的儿子和外甥每个人站一个州,他在河北有四个州,结果他一死,谁也不服,谁就互相攻打,最后导致曹操趁虚而入,占领了整个河北,

所以真正亡于彼此不合作,内讧死于自己人手中。


知常容


袁绍家族主要当指的是袁绍及其父袁逢、其叔父袁隗、其弟袁术及其三子袁熙、袁谭、袁尚。

袁绍家族自袁绍高祖父始积淀四代有五个人位列三公,享誉一时,有“四世三公”之称。这在东汉末年,袁绍家族有较大的正统光环,他们也在群雄逐鹿中处于领先位置,袁绍为讨伐董卓的盟主,之后袁绍、袁术又占有优势地盘。

而后急转直下,导致袁绍家族垮台的原因来了:

1.袁氏兄弟失合。袁绍和袁术作为家族耕耘第四代的中坚力量,生逢乱世,本应同心协力,共创大业,两兄弟却公然不合,导致力量分散。相反曹操的同姓曹仁异姓兄弟夏侯惇等都在争霸过程中给了曹操非常大的帮助。

2.袁术贸然称帝。袁术靠着自己占据江淮富饶之地,有传国玉玺、神秘传说就贸然称帝太儿戏了,部下孙坚也非池中之物会反叛到江东,称帝之为也招致了包括亲兄弟袁绍和曹操等的反对,成为众矢之的。在根基未稳之时称帝无异于自寻死路。

3.袁绍好谋无断。作为袁绍家族的扛霸子,袁绍在前期有很多亮眼的操作,外有威仪,诛宦官,据董卓,被选为讨董卓盟主。但在迎天子的问题上,踌躇不定,诸多反复,错失了诸多良机,让曹操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利器。

4.历史的偶然与必然。袁绍家族的真正垮台在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很偶然的情况,袁绍的谋士许攸因家事牵连投到曹操,机遇对袁绍军队的了解给曹操出了夜袭乌巢的计谋,导致袁绍大军的溃败。这也有必然,袁绍一贯色厉内荏的作风,导致许攸在负气的时候不是负荆请罪而是投敌曹操,袁绍在知晓曹操夜袭乌巢的时候不全力保卫曹操,反而兵行险招直攻曹操大营没了后路。



曹操内心戏:你这么折腾我也没有办法。

后汉书对袁绍的评价可以说明,“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古事儿今说


袁绍出身于世代公卿之家,故吏门坐极多,在各路诸侯中素有威望,手下有田丰、许攸等谋士,又有颜良、文丑等大将辅佐,具有成就霸业的优势,但在官渡一战中,被实力与自己相差悬殊的曹操打败,最后忧愤而死。袁绍骄傲自负、好断少谋,优柔寡断、生性多疑,不听忠言,而且还气量狭小,导致他用人不专,刚愎自用。沮授、田丰等反对与曹操进行主力决战,主张增强实力,袁绍不但不听,反而要杀田丰,官渡战败,事实证明田丰意见是正确的,袁绍羞见田丰而把他杀害,可见气度之浅狭。战争中谁胜谁负的转折点常常是看似偶然而实则必然。官渡之战,曹操处于极度困难之中。这时许攸进计掩袭曹军后方许昌,袁绍不采用,许攸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便去投奔了曹操。同是一个许攸,在袁绍之下才无所展,到曹军中却建立奇功,这是袁绍气量狭小、用人不专的必然结果。曹操正是把握住这个关健,才促成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珍爱惜缘16


旧弊不除,穷兵黩武!袁绍的河北曾经是个富庶之地!兵强马壮,是为当时第一诸侯!但是这只是相对的强大,与东汉之前的各个时期比都谈不上好!因为这里刚爆发过黄巾之乱,又爆发了好多年的诸侯混战(韩覆跟公孙瓒,袁绍跟公孙瓒)所以,百姓其实也就是刚好温饱而已。但是,袁绍在这种大好情况下不修内功,没有做相应的政治改革,反而沉迷于对外战争,比如,多次主动攻击曹操,大败而归。

相比之下,曹操就好得多,比如,曹操就在原有旧政弊端上施行新政!首先,承认百姓对土地的所有权!比如,安置了黄巾起义的流民,总数达百万之多,曹操先将他们安置下来,发给安家费!其次,鼓励生产,比如,军户屯田无需缴税,还保证生产所得统购统销!曹操的新政从一定程度上让他尽得民心!比如,在官渡之战中,袁军十万,曹军三万,但是袁绍粮多曹军缺粮,为何人少的一方反而缺粮呢?因为袁绍是征粮,曹操是买粮!袁绍用强征的方式夺走了老百姓的余粮,所以袁军粮草富足。曹军买粮,老百姓要先保证自己有存粮才会卖粮!可是自始至终曹操都没向老百姓摊派过一粒粮食。这便是袁绍与曹操的最大区别。所以,曹操留有余力,袁绍穷兵黩武!当曹操集结足够力量反击的时候,袁绍的兵弦根本抗不住!


优己


很简单啊。

世家玩不过军阀。

权把子再大,面对枪杆子也是假的。

具体到袁绍身上,就是世家兼军阀,被曹操的豪强兼军阀砍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