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六七十年代,玉門娃對油城的記憶除了油區、油井外,還有以貫穿南北”雙馬路”為主線的老君廟、八井、南坪、公園、北坪、三臺、解放門、電話大樓、三三區、新市區各個地名。但最重要的一個記憶就應該是“年味”了。這種記憶就是從吃開始,是玉門娃獨一無二的記憶累加。

記得小時候,家家都是粗茶淡飯,多以湯麵片、麵條為主,家況好點的放少許蘿蔔、土豆,熗個蔥花,但大多以多調醬油來使飯的味道更重些。家裡孩子多的飯就清點,孩子少的飯就稠點。當時十來歲的同學哥哥數著吃湯麵片的樣子至今都還在腦海。這種重樣飯是日復一日的,所以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春節的到來。因為春節,可以過足一年欠下的美食癮。記憶中,那種時光實在是太快樂了,穿著新衣,口袋裝著鞭炮、糖果,等著大人們呦喝著吃飯,尤以家家“八大碗”令人難忘。大碗雜拌、大碗涼粉、大碗土豆紅蘿蔔、大碗八寶飯、大碗醬肘子、大碗蒜拌牛肉、大碗合頁加糟肉、大碗白菜豆腐丸子,在配上油炸的饊子、麻花、油餅,這個年味就很足了。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八十年代,隨著生活的豐富,油城美味越來越多,麵食品種成為最多的一類。街邊的油條豆漿、啞巴餡餅幾乎是許多玉門娃的早點。記得蘭州牛肉麵剛落戶北坪時,排的隊竟然長達幾十米。武威的三套車、張掖的牛肉小飯、稍子面、酒泉的糊鍋、鍋盔、敦煌的驢肉黃面、隴西的臘肉夾饃、寧夏的蕎麥餃團、陝西的羊肉泡饃,還有四川的餛飩、米線、麻辣燙、砂鍋、火鍋都紛至沓來。也就從那時起玉門娃油水多了,肚子圓了,身體壯了。而油城的年味也越來越重,紅燈高掛、鞭炮聲聲、喜迎新春;人頭攢動、走家串戶、把酒推盞,似乎過年的年味都集中在熱鬧的喧囂和豐盛的酒菜中。

玉門娃對各地飯菜口味都能適應,有一條主要原因,就是父母都是來自大江南北,加之戈壁大山培養的豪爽義氣,形成了獨特的玉門娃性格。玉門為支援各大油田調出過許多人,無論到哪個油田,如果聽到普通話中偶爾露出“那、那們、那們爸媽、我們爸、我們媽,還有那拖著長音的--dai--”,那一定是玉門娃。

現在的玉門年味亦然

很濃,家裡溫暖如春,街面流光溢彩。但飲食又回到了初始的清淡,肉少一點,酒少一點,過去吃土豆、蘿蔔是因為艱苦,現在吃土豆、蘿蔔是為了健康。重要的是吃土豆、蘿蔔的還是那些玉門娃,這也是玉門娃對油城刻骨銘心記憶的一部分吧……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老君廟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老一井碑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蘇聯有巴庫 中國有玉門

凡有石油處 就有玉門人

----李季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鴨兒峽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曾經有名的“玉城春”大碗菜,誰說不是年夜飯的主角呢……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聚馨園”烤鴨、丸子、炸醬麵,年味少不了的東西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年貨必備的油炸、醬滷食品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副食商場的甜點和“隴園春”冰激凌,女士、孩童的最愛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老字號”的啞巴餡餅,不知過年休幾天?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是脫口秀“黃西”,還是玉門油娃?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隴西臘肉夾餅方便了過年上下班的人們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曾經排大隊熱買的“關外關”包子、餃子,年前年後也不例外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如今還火的“三三區”砂鍋、菜拌麵

桃源思語/玉門娃記憶中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