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佛教的众多流派中,禅宗能一枝独秀?

我家在东北嘎啦


看了很多评论师兄们的评论,作为略看过几本佛经的信徒,有必要谈谈禅宗。

起始

禅宗起于七佛十五祖,在天竺国一共印证三十五位祖。 第二十八位祖系菩提达磨

达摩师从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达摩告般若多罗尊者曰:我既已得法。应当往什么国家去传播佛事呢。尊者曰:你等我寂灭六十七年后。去东土震旦(古印度对我国古代的称呼)点化上根人。

达摩又问:那边有人能传佛心印吗?尊者回道:你所传播的地方明心见性者不可胜数。我寂灭六十余年后,你就去震旦,那边的南方不要久住。因为那边有个特别喜欢做有为法而不见佛理的皇帝。你即使到了那边亦不可久留。听我作首偈:

路行跨水复逢羊 (暗指坐船渡海到广州羊城) 

独自凄凄暗度江  (指偷偷摸摸一苇渡江跑路) 

日下可怜双象马 (此句学生未曾参透) 

二株嫩桂久昌昌 (暗指前期人才凋零后期昌盛


达磨大师从天竺出发,坐船三年,刚到广州,地方官刺史具主礼迎接。把此事上奏梁武帝。梁武帝派使者带诏书迎请达摩入朝面见。到了金陵(今南京市)。

梁武帝问达摩:朕登基继位已来。建造佛寺,编写佛经,劝人出家为僧很多很多。朕有何功德啊?(此时梁武帝应该是沾沾自喜等达摩夸他)

达摩答:并无功德。梁武帝问:为什么无功德?达摩又答:这属于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只是世俗的积福德),只是福德并不是功德。


梁武帝又问:怎么样才是真功德?达摩答曰。自己心性。这样的功德不以做世事求到的。梁武帝又问:什么样才是做圣人的终极道理。达摩答:那就是没圣人。梁武帝疑问:那现在对着朕的,是谁?达摩答:不识。梁武帝不领悟(此时达摩在开悟武帝,可惜武帝没领悟——不应以分辨心见相)。达摩心知此时不是传道的契机。于是偷偷渡江过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

时有僧人神光,闻少林寺有达摩大士隐居。前去拜访。来到达摩跟前,大雪漫天,淹没过膝,神光在雪地里站了一晚上,达摩心中怜悯他,问:你来我这里,想做什么?神光哭求达摩:愿和尚传道给我。达摩讲:道是多少圣贤参透天地,多么难得到,你就站一夜雪地,就想得到?神光闻言,拔出自带的刀,一刀砍断自己的胳膊。达摩心知他求道意志坚定无匹。随收为徒,改名慧可。慧可问达摩:我心不安,师傅能帮我安心吗?达摩答: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闻言,左右思量,道:到处找了,不见心在哪里。达摩答:我已经给你安心了。慧可即时开悟。这就是有名的二祖风雪断臂求道的典故。


达摩到华夏后属于华夏禅宗初祖。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 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及至六祖,终于发扬光大。

卢慧能本是砍柴卖的樵夫,岭南人,一日,路过饭店听到有人念金刚经,随即开悟。听闻江西蕲州黄梅县有禅宗大师收衣钵传人。安顿好家中老母,就只身前往黄梅。五祖问慧能:你从什么地方来?慧能答:从岭南来。(古时岭南属于犯人流放之地,未开发地区)五祖问:来我这里想做什么?慧能答:想做佛。五祖故意刁难讲:岭南人都没有佛性的,怎么能成佛?慧能答:人分南北,佛性也分南北?

五祖一听,便知道此人不简单。随安排他去锤米。

慧能在鍾米房干了大半年,一日,听寺里的僧人到处在念诵神秀法师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抚扫,不使惹尘埃

慧能叹道:这首偈子还可以,就是未见性。那个僧人就骂慧能:你这个庸俗的人,懂什么,胡说八道?

于是,慧能走到了神秀偈子处,叫一个当官的居士帮他写了一首偈子在旁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僧人念后顿时觉得不可思议。五祖知道慧能已见性,怕有人害他,就擦掉了慧能偈子,并说:也是无见性的。晚上就五祖就派了个心腹僧人去踵米房请慧能来。并传授金刚经,以印心。亦把衣钵袈裟传给了他。

慧能历尽坎坷,终于赶回广东,传扬佛法。以曹溪作为道场。传授如来正法眼藏。点化无数禅宗大德。且作了唯一一本华夏的佛经——六祖坛经。正应了达摩那首偈子: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禅宗有云:不见心,修法何益?就是说没有明心见性,就没有一条修行明路,修法总是离心外道,实在无益。所以很多渐修的法师僧人居士,都以求明心见性为第一追求。见性起修,以修证果,终成正觉。及至今日,禅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人人以谈禅参禅为高雅。更有历朝历代文人骚客附庸推崇备至。

现在让我们开始参禅吧。各位同修,希望关注并点个赞哈😄。


指月问心248


历史的气运,山川草木的节气,乃至宗教、文化的成住坏空,皆可见于它的动机之始。

以佛教为例,它本是从印度而来的外来宗教。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因为中华文化本身的厚大与韧性,还有佛教教义上也讲求随缘应机,在经过一点时间消化后,很快就被中国本土文化所改造,形成了所谓“八大宗派”——即即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系统。一时间,可谓飞甍耀日,画栋连云,淄流接踵,四海丛林。

可隋唐以后,中土盛行的诸多宗派却相继衰微,若存若亡,惟由来自广东的六祖慧能所实际开创的禅宗却一枝独秀,盛行至今,在浮世无常中自有一种风日洒然之智光,不能不说是传奇。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禅宗为什么不会随同其它宗派一起走向绝境?它凭什么一跃而为中国佛教之代表?今以俗情揣度,简单列举数点。


其一,隋唐之后寺院经济瓦解与经典文书的毁坏

佛教所谓“八大宗派”,绝大多数都是走“上层路线”、有”学术化“倾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不动产”与钱权之家的捐赠,社会组织的寄生性较强。

隋唐五代,寺院经济过于庞大,影响到国家GDP,统治者遂多次灭佛,且遭逢战乱,这些依靠寺院、经教的宗派自然地走向衰微。

而禅宗从教义上讲求”不立文字,自悟成佛”;经济上谋求自力更生;面向上更多的是普罗大众;一般所处的位置,又多在深山老林,所以无论战乱还是政治波动,所受的打击和牵连都是最小化的。


其二,禅宗可说是一种儒学化的佛学,与中国本土文化契合最深

也许,这样说是会触犯众讳的,但多少是一种实情:禅宗在理论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了儒家的心性、人性学说去诠释、理解传统佛教的理论。

之所以说它是“六祖革命”,原因也在此;而它之所以可以历劫饱难而岿然不动,不是天幸,而是由此,它彻底得以与中国传统、民间同生共死了。没有了分别拣择之心,一下子就判出了天地日月两仪,风磨水啮,血脉不断。

对于佛学稍有涉猎的朋友,大概都会有同感,我们看《六祖坛经》和历代禅宗语录,并不会感觉像读传统佛教经典诸如《楞严经》、《法华经》等等,那么晦涩艰深,里面的名词、术语乃至思想表述,更多的与其说是来自原始佛教,不如说是儒家学说的生面别开。


其三,禅宗转向入世的面向,彻底地与中国社会与民间融为一片

禅宗以前的中国佛教,虽然是弃身出家,但其实就僧人的地位与社会责任而言,还是出世的,也是贵族化的。这一点,我们看现在的日本佛教、东南亚佛教、藏传佛教,都还可以看到这种端倪。

正因为是出世和贵族化,隋唐时代的中国佛教,除了禅宗,其实都没有圆满地解决和人民大众的关系问题,它与很难得到广大劳苦大众的真诚信仰,所以一但有难,很快就会面向倾覆。

而禅宗不同。它和当年西方世界基督教士传教的路径有异曲同工,走的是一种平民的、入世的、民间的道路。可以说,在面向方面,禅宗扭转了原始佛教的基本倾向:它把传统佛教出世的宗旨,转向了积极的入世,是“佛法在人间”,是“世间求解脱”,准确而言,是出世与入世被统一起来的。

这种扭转,也完全地契合了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小农经济乃至民间大众的心理需求。它是顺应时势,符合国情、融汇大众的,这可以说是禅宗可以一枝独秀,高高山顶立的根本所在。

所以,现代人倡导“人间佛教”,其实禅宗的宗旨本就是人间性的,他不是让僧人躲进深山老林的宗派,而是强调修习者应该深入红尘,与世俗世界不隔离,普度众生的一种法门。这种倡导只能说是回归而已,而今需要大声疾呼,不过就是我们的误解已经太深罢了。

比如,我们群众对少林寺“很世俗”的做法只有攻讦;延参法师在头条以打趣的方式弘法,底下评论一片嘲讽,不都是这种隔膜使然的吗?

很显然,中国禅宗倘要继续一枝独秀,它还需要重新上路,再次说服我们。

2018,7,26,午,闲敲

感谢阅读。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本号、点赞鼓励,若有其它看法,也欢迎朋友们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禅宗与佛教其它宗派的分歧,明显表现在对待《金刚经》上。

其它宗派习惯解说《金刚经》。但是,又不能自圆其说。只好用一些无有实义,棱模两可的说法来掩盖:什么不分别、什么无非有无、什么如来不说法,等等,与《金刚经》矛盾的语句,还强辩为超逻辑。

禅宗提倡“受持读诵”《金刚经》,即“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的又一种说法。要求读出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

慧能把它定义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有关点逗,放对位置。受持读诵,不立文字。不离文字,无须解释。

赵州和尚则举实例以佐证。赵州和尚问:“无门关即非无门是名无门关。”表明无门关有无门?

然后自证:“无门关即非无门。关是名无门关。”


村夫196903617


在中国,禅宗发于达摩,盛于惠能!禅宗与净宗之所以盛行,主要是不需要研究太多的经典,也没有严格的次第!所以队伍庞大,人多势众!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实际是以达摩三论与《六祖坛经》为主!兼修《金刚经》《圆觉经》等,直接从心上修,知幻即离,不着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达到离无所离的状态,即是真如,即得真我!不离一切,不着一切!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禅宗主要讲求悟后起修,但都修而无修,得无所得!事相上认认真真,心中却不染一尘!般若是其主要方便!下边这首诗可以助人了解禅宗!

修习空花梵行,宴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











逍遥子三阳开泰


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更有智慧,禅宗这个项目就是为他(她)们设立的VIP佛菩萨速成班。至于效果如何,见仁见智了。毕竟喜爱谈空说无的聪明人也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就是二师兄吧!

有一门生意,不需要投入成本,只要你有极高悟性,顷刻间就能收获成千上百个小意思,登上福布斯封面,你做不做!

有一门武功,不需要勤学苦练,只要你天姿过人,会突然间就内力大增,成就无上绝学,进入兵器谱排名,你动不动心!

以我浅薄的见闻,这样的生意与武学只存在于桂林合肥城中村的讲堂上。

达摩祖师在印度多年苦修,在中国又有9年面壁。慧能大师东藏西躲的日子至少有5年之久。

向你你宣传一夜暴富的,不是坏就是蠢。

当然,拆迁户可以表示不服!


轮回人间经年


因为禅宗与其他宗派都不同。其他宗派,大多数都有基本固定的经典,比如净土宗的阿弥陀经等几部经典,其他流派中,几乎都有固定的经典,而禅宗不同,没有固定的经典,甚至禅宗连文字都不立,禅宗破除了一切与悟道无关的外在形式,并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见性成佛。这为大多数成佛者开辟了一条成佛的捷径。

禅宗不依附于任何经典,任何形式,因为本来就无一物,因为一切本就清净。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这也是很多学佛者喜欢禅宗的地方,因为禅宗自见性顿悟为目标,不寄希望与来世,也不求去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修禅的人,境界悟慧根都很高,禅宗也最容易产生悟道高人,所以才能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一枝独秀,影响深远。


圣度文化


传统的佛教讲究的是两个内容,一个是修,一个是证,修就是要多读佛经,多听佛法,多悟佛理,证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自己从佛经上看到的,从高僧那里听来的,和平时自己思考的,结合起来,去践行佛教的道理,这是一个读书和实践结合的过程。

传统的佛教,还要讲求次第,就是成佛是一个过程,要一点一点的来积累资粮,读佛经来增加自己的智慧,布施做善事来积累自己的功德,就跟我们从小学读到中学,再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博士生一样,修行的过程不但苦,而且长!

但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读大学不用从小学开始,你只要够聪明,高考也不用考了,我给你来个面试,你就可以进大学了,研究生、博士生毕业也不用写论文了,你只需要写点段子,大家觉得你明白了道理,就可以毕业了,这是多么好的事啊!而禅宗就是这样的。

禅宗第一个目标是不立文字,这样实际上是不需要读佛经,也不需要做佛学的研究,聊聊天就把佛教的修行全做了,用禅宗的话说,就是行住坐卧、说饭睡觉都是修行,不必读书,也不必搞什么佛学的研究。

玄奘为什么要千难万险的去西天取经,因为他在读佛经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佛经之间有些说法不一样,要把所有的佛经的说法整理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间有许多自相预先矛盾的地方,所以他怀疑唐代流行的一些佛经可能有问题,所以才要去印度搞清这些佛经本来的样子。这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探索过程。

而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修行方法出来后,玄奘西天取经就成了没有意义的事了。事实上也是,禅宗在唐代中期流行以后,玄奘这一派就真的失势了,他从印度取回的真经,也基本上没人读了,他的著作也好,翻译的佛经也好,也没人看了,这一派的最有代表性的佛学《圆觉经注疏》,甚至在中国都失传了,直到近代才在日本发现了再翻译回来。

禅宗的高僧都是段子界的高手,你去看《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这些禅宗段子汇编,全是很轻松活沷的故事,没有正儿八经地讲经说法,禅宗的高僧,从不讲大道理,全是脑筋急转弯式的小故事,这多么地让人喜闻乐见啊!你是愿意去啃大部头的《三国志》、新、旧唐书呢?还是愿意去听听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之类的评书呢?至少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

这就是禅宗一枝独秀的原因了。


自题小像:书生白面瘦矣乎?秋风读却费工夫。凭君更著汉装貌,画入五陵走马图。


大家好,我是只爱潘多拉,专注历史文化问题的回答。


只爱潘多拉


首先,按照佛教史学者的分类,目前传世的佛教可以分为三大体系。分别是流传在中国汉地和朝鲜,日本等地的汉传佛教,流传在藏区的藏传佛教,流传在东南亚地区和斯里兰卡等地的南传佛教。禅宗是汉传佛教当中的一支,而汉传佛教又不能代表所有佛教。

其次,禅宗一枝独秀的说法是错误的。自明清以来,汉传佛教在中原汉地,只有净土和禅宗两支生生不息,传承有序。净土宗在中下层信众当中的影响力,实际上是超过禅宗的。说禅宗一枝独秀,不符合事实。在日本和朝鲜等地,其他各宗依然有传承,发展并不逊于禅宗。比如日本的真言宗,就是密宗的一支,在日本佛教中的地位很高,发展不逊于禅宗。

其次,文化影响力不等于社会影响力。禅宗以开悟作为修行的主要法门,明心见性的观念很受士人阶层的欢迎。在中上层人士当中,禅宗的影响力确实要超越净土宗。意味着在社会舆论场当中,禅宗的声音要显著高过净土宗。但这不意味着禅宗的影响力超越了净土宗。从明清时代开始,为了吸引中下层信众,禅净合流成为趋势。在当代社会,更是如此。这从侧面反映了净土宗对于中下层民众的号召力。

最后,近代以来,其他各种宗派也在努力复兴。比如密宗从日本回传,法相唯识宗在金陵刻经社复兴,律宗也出现了一个著名的代表性人物弘一法师。从近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密宗由于迎合了当代人的猎奇心理,因此是复兴最快的。法相唯识宗由于其理论体系严密,虽然修行者不多,但是很受学术界重视。地位也在显著提升。就当代现实来看,禅宗也绝非一枝独秀。


zyb38537240


这个问题很简单。比如同样要进入一个锁住门的房子,其他法门得去找钥匙,兜几回圈子,禅宗直接一脚破门而入,直接登堂入室。禅宗接上上根人,就在于这个一步到位。一悟即至佛地,没有点善根福德气魄,很难相应。



冷中原


禅宗对宇宙人生理解得最透彻,抓住了生命的本质(自性),回应了人们最关心的生死问题,指明了人人具足的永恒存在的佛性,至简的大道法门,放下心中的系缚即可超脱生死,世事如幻,离幻即觉,看破放下,随缘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