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傳奇,二戰十大裝甲統帥縱覽

79年前,曾經有一場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銘刻著最深刻的記憶,而那些志在擊垮敵軍的偉大裝甲戰大師又有哪些呢?

坦克傳奇,二戰十大裝甲統帥縱覽

二戰十大裝甲統帥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閃擊理論大師:古德里安

坦克傳奇,二戰十大裝甲統帥縱覽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

古德里安故事:

古德里安是二戰爆發前提倡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組織與推動理論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最有效率的裝甲部隊,並在二戰初期以新型戰爭型態—“閃擊戰”屢屢擊敗敵軍,古德里安也是聯合兵種作戰和前線指揮等戰爭型態發展的推動者。

古德里安在二戰中擔任了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在波蘭戰役期間指揮了第19裝甲軍進行快速的突穿攻勢,並與蘇聯軍隊會師。

在1940年的西線戰役中,古德里安擔任A集團軍群第19裝甲軍軍長,為西線主攻的裝甲兵力矛頭之一。攻勢發起後,古德里安指揮部隊通過了被盟軍認為坦克難以橫越的阿登森林,直駛英吉利海峽,將困於比利時的盟軍包圍消滅,這次軍事行動的成功令德國乃至全世界體會到裝甲部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1941年6月,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古德里安出任中央集團軍群的第2裝甲兵團司令,指揮德軍裝甲師完成多次包圍殲滅戰,直趨蘇聯首都莫斯科,但在希特勒命令下,古德里安放棄其原先的目標,轉而率軍南下進行史上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基輔戰役,這場戰役雖然以德軍的勝利結束,但因為延誤的時間而使德軍必須在極不利的冬季狀態下進攻莫斯科,古德里安也因此被免職。

1943年,德國於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慘敗後,古德里安復出成為了裝甲兵總監,進行重建裝甲部隊的工作,進而發動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裝甲戰鬥—庫爾斯克會戰,但德軍同樣再度被擊敗。

1944年7月,古德里安出任陸軍參謀長,這是他所晉升到的最高職位,但於戰爭結束前不久被免職。

古德里安現今成為了德國發展裝甲兵力的代表人物,被歷史學家稱作“閃擊戰之父”,同時也因為其急躁和直爽的個性而被部下取了個“急速海因茲”的綽號。

善變的攻堅高手:曼施坦因

坦克傳奇,二戰十大裝甲統帥縱覽

埃裡希·馮·曼施坦因

(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

曼施坦因故事:

曼施坦因是一名終身從軍的職業軍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脫穎而出,成為德國國防軍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之一。儘管他從未成為納粹黨的一員,他卻被授予了陸軍元帥(Generalfeldmarschall)的軍銜。馮·曼施坦因的構想最終成為制訂征服法國的“鐮刀收割計劃的依據。

最能體現他戰略水平的是對法作戰的“曼施泰因計劃”。二戰中,整個法國戰役都是按照這個計劃為藍本執行的,“曼施泰因計劃”簡單明瞭,擊中要害。它針對盟軍的戰略部署,出其不意的反主攻方向從北方的B集團軍群轉到A集團軍群。因為這就要求主攻裝甲部隊穿越密林覆蓋的阿登山地,而當時坦克部隊從來沒有嘗試過在這種地形前進。而且突破之後主攻部隊的南側翼完全暴露,這裡賭的就是法軍主力已經在北方窮於應付,南方則被釘死在馬其諾防線,沒有實力攻擊A集團軍群暴露的南翼。這是典型的“有算計的冒險"。但是曼施泰因本人並沒有作為A集團軍群參謀長參與與法國戰役的指揮,他在開戰前從A集團軍群參謀長調任步兵第3軍軍長。後來的事實證明,曼施泰因贏了。曼施泰因的退卻法在他的個人檔案裡是極賦光輝的。

儘管他從不質疑希特勒對於德國軍隊的絕對指揮權,但是卻以敢於在許多問題上當眾反駁希特勒而聞名。在通常情況下這將導致丟官罷職,但曼施坦因卻可以在希特勒面前用事實證明自己。最終,因為和希特勒在戰略上的分歧導致了他在1944年被解職。

戰後,他被英國軍事法庭於1949年以戰爭罪判處18年監禁,但是4年後他就因為醫療原因被釋放了。隨後他成為了西德政府的高級顧問,協助建立新的德國聯邦國防軍,併成為其名譽參謀長。

狡黠的沙漠之狐:隆美爾

坦克傳奇,二戰十大裝甲統帥縱覽

埃爾溫·約翰內斯·尤根·隆美爾

(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

隆美爾故事:

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通稱沙漠之狐;,也是德國極少數以中產階級出身以及未進入過參謀學校而獲得此頭銜的軍人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對隆美爾評價: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大膽與熟練的對手,一位偉大的將軍。”

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一名戰功卓越的士兵,曾於意大利戰區的英勇表現並受獲藍色馬克斯勳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意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意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又擊退了持有裝備、人員和制空權優勢的英軍反攻,以及在加查拉戰役中以8萬人和560輛坦克的兵力將11萬人與840輛坦克的英國第8集團軍擊潰、後者物資與人員損失過半。隆美爾因為此役的成功而被晉升為元帥,也因為其先前多次以少勝多的活躍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

不知疲倦的“戰場消防隊員”:朱可夫

坦克傳奇,二戰十大裝甲統帥縱覽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1896年11月19日-1974年6月18日)

朱可夫故事:

朱可夫曾在莫斯科當學徒,並於1915年應召進入沙俄軍隊騎兵團。一戰之中,朱可夫曾因作戰勇敢兩次獲得聖喬治十字勳章,並被提升為軍士。十月革命後他加入了布爾什維克。1918-1920年他參與俄國內戰。1923年朱可夫成為團長。1930年升為旅長。

他是新的裝甲戰爭理論的熱心支持者,並以作戰部署及下屬部隊的嚴明紀律聲名在外。1937到1939年斯大林對軍隊進行了大清洗,裝甲戰的倡導者圖哈切夫斯基被槍斃,不少軍事將領被捕,朱可夫卻幸運的逃過了清洗並獲得升任。關於這一情況,有意見認為是朱可夫的第一騎兵軍背景幫助他逃過一劫,當時的蘇聯元帥中,騎兵出身的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都受到重用,而其他三人均被清洗。

1938年日本軍隊在有蘇聯駐軍的蒙古國和日本扶植建立的滿洲國邊境製造摩擦,朱可夫被派往邊境,組織對日軍事部署。1939年5月諾門罕戰役爆發,在朱可夫指揮下,蘇聯軍隊大量使用裝甲部隊,進行閃電戰般的立體機動作戰,最終合圍日軍,取得勝利。這一戰役由於遠離歐洲主戰場,所以不被人注意,但是這一戰役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放棄了北進的意圖,而將主要用兵方向定在東南亞,使得蘇聯在二戰中避免腹背受敵的局面。朱可夫因在這次戰役中的傑出指揮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1940年朱可夫被授予大將軍銜,隨後被任命為蘇軍總參謀長。

在總參謀長任上,朱可夫主要任務是提出防預德國攻擊的計劃。隨著原蘇聯的秘密檔案的解密,現在發現朱可夫作為總參謀長在1941年2-5月間主導制訂了一個提出先發制人的進攻德國的方案,但是被斯大林否決了。1941年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蘇軍潰敗。朱可夫簽署了要求蘇聯紅軍立即組織反擊的命令,但沒有效果。德軍長驅直入後,重點進攻基輔。朱可夫經過判斷,提出應該撤出基輔,避免被德軍合圍而引起更大損失。他的這一觀點和直率的性格使他與斯大林發生衝突,被任命為預備軍司令員,由沙波什尼科夫接任總參謀長。朱可夫在預備軍司令員任上組織了葉利尼亞攻勢穩定了當地的戰線。9月列寧格勒告急。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被任命為大本營代表,前往列寧格勒,從此開始了他各地協調指揮的序幕,也因此被稱為救火隊長。朱可夫到達列寧格勒之後,通過自己堅強的意志帶動下屬,合理利用了有效的兵力進行重點防禦與反擊,穩定住了防線。10月德軍大舉進攻莫斯科,朱可夫調回莫斯科代替鐵木辛哥組織莫斯科保衛戰。12月保衛戰結束,德軍退出莫斯科周邊地區。

1942年8月朱可夫作為大本營代表被派往斯大林格勒前線在這半個月的時間內蘇軍的行動意圖主要是攻擊第6集團軍的14裝甲軍以打開缺口,但是以失敗結束。1942年11月指揮維亞濟馬方向的無果的火星攻擊行動,一般認為他和華西列夫斯基共同策劃了決定戰爭勝利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反擊戰部分,但也有研究者認為這段時間朱可夫主要策劃火星行動,而在他的回憶錄中搶奪華西列夫斯基的功勞。1943年他作為大本營代表協調庫爾斯克戰役。而前線總指揮羅科索夫斯基則回憶說朱可夫並未參與庫爾斯克戰役的決策,他的作用被大大誇大了。1944年朱可夫作為大本營代表協調組織了代號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羅斯戰役。1945年4月作為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司令率軍攻克柏林。

沉默的指揮員:科涅夫

坦克傳奇,二戰十大裝甲統帥縱覽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1897年12月28日-1973年5月21日)

科涅夫故事:

蘇聯元帥、司令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帶領紅軍縱橫“東戰場”,解放了許多東歐國家使之脫離軸心國佔領,並攻佔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虜獲希特勒的屍體;戰後他又擔任蘇聯華沙公約組織司令員,並於任內派出數個紅軍步兵師鎮壓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

當德軍在1941年6月進攻蘇聯時,科涅夫率領紅軍第19軍駐防在維捷布斯克地區,在紅軍敗退時他還進行連串的防衛抵抗德軍作戰,第一仗是在斯摩稜斯克接戰緊接著是“莫斯科保衛戰”;他自1941年10月起負責“加里寧防線”佈署防務作戰到1942年8月,在首都莫斯科周邊反擊德軍作戰自1941年冬到42年冬,他都是扮演蘇聯紅軍抗戰關鍵將領;由於成功抵禦擊退德軍進攻,他因此升官為上將。

1944年科涅夫軍團自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出發攻至波蘭,不久又攻抵捷克;7月他領軍橫越波蘭中部維斯杜拉河,並榮獲蘇聯人民英雄勳章表揚;同一年他的集團軍群駐守紅軍第4烏克蘭前線 ,向斯洛伐尼亞進軍,並鼓勵當地共產黨游擊隊推翻納粹統治。

1945年1月他與朱可夫元帥共率紅軍發動冬天大攻擊“西波蘭”(又名:“維斯杜拉河-奧得河”突破作戰),把大批德軍從維斯杜拉河趕到奧得河邊,在“南波蘭”他的軍團佔領克拉科夫;4月他的軍團,與他軍中競爭者朱可夫元帥所率領紅軍第1白俄羅斯戰線集團軍群,都橫渡奧得河一起攻向德國首都柏林;科涅夫軍團先攻佔柏林,但是斯大林給朱可夫軍團優先佔領“德國國會大樓”機會並在此升起蘇聯國旗。科涅夫軍團奉令至德國西南部作戰,在那托爾高他代表紅軍第一次與美軍會師,也解放收復布拉格;不久,德軍正式投降。

勇敢的“騎兵隊長”:羅科索夫斯基

坦克傳奇,二戰十大裝甲統帥縱覽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1896年12月21日-1968年8月3日)

羅科索夫斯基故事:

1914年入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加入蘇聯紅軍。次年加入俄共(布)。1929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高級指揮官進修班。“大清洗”期間曾被判死刑,後因蘇芬戰爭需要獲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擔任蘇軍西方面軍第九機械化軍軍長、第十六集團軍司令,布良斯克、頓河、中央、白俄羅斯以及白俄羅斯第一和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司令。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指揮過方面軍最多的將領之一。直接指揮和參與指揮了斯摩稜斯克、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白俄羅斯、東普魯士和柏林等重大戰役。1944年因功晉升為蘇聯元帥。1945年6月24日,受斯大林之命在莫斯科紅場指揮了盛大的蘇軍凱旋閱兵儀式。戰後任北方集團軍司令。1949年10月出任波蘭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國防部部長、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及波蘭議會議員,並獲波蘭元帥軍銜。1956年回國後擔任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等職。曾分別於1944年及1945年兩次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獲列寧勳章7枚,紅旗勳章6枚,勝利勳章1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1枚,一級庫圖佐夫勳章1枚。1968年8月3日於莫斯科病逝,葬於紅場克里姆林宮牆下。著有回憶錄《軍人天職》。

傑出的裝甲王牌:巴頓

坦克傳奇,二戰十大裝甲統帥縱覽

喬治·史密斯·巴頓

(1885年11月11日-1945年12月21日)

巴頓故事:

美國四星上將,1911年12月進入陸軍參謀部任職。1912年夏季參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五屆奧運會,取得五項全能項目的第五名。同年底在陸軍參謀部辦公室臨時任職,一度擔任陸軍參謀長倫納德·伍德和陸軍部長亨利·史汀生的副官。在此期間在《陸海軍雜誌》上撰文建議改進騎兵軍刀獲得採納,他設計的2萬把“巴頓劍”被配發到美國陸軍部隊,使他嶄露頭角。1913年夏自費赴法國學習劍術。1916年任潘興將軍的中尉副官,兩年後升任上尉。1917年隨潘興赴法參戰。

一戰之後,巴頓組建了美國第一支坦克部隊,他因此獲得“美國第一坦克兵”的美譽。

1939年授命組建裝甲旅,晉升為准將。1942年任第一裝甲軍軍長、少將軍銜,同年8月率4萬鐵騎渡大西洋登陸北非。1943年與英國將軍蒙哥馬利聯手取得阿拉曼戰役勝利,肅清了北非德軍後,晉升為中將,任第一軍團司令,指揮了登陸意大利西西里島戰役。1944年任第三軍團司令,作為第二梯隊參加諾曼地登陸,指揮裝甲兵團橫掃歐洲,直至奧地利,9個月間,殲敵140萬,解放大小城鎮1.3萬座,且相對傷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擢升四星上將,任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軍事長官兼15軍團司令。

戰爭後期,巴頓因毆打士兵遭到媒體抨擊(即“打耳光事件”),引起盟軍總部的反感。戰爭結束不久,他又在正式場合出言不慎,被媒體加以利用,使他在軍中的地位更受到影響。

1945年12月9日,打獵途中遇車禍受傷,12月21日歿於海德堡。另有傳說因其主持調查“奧吉黃金案”而觸及美軍部分貪汙的軍官的利益,死於美軍同袍的陷害。

低調的“大兵”:
布萊德雷

坦克傳奇,二戰十大裝甲統帥縱覽

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

(1893年2月12日-1981年4月8日)

布萊德雷故事:

美國陸軍五星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在北非戰場和歐洲戰場的主要指揮官。他是最後一位辭世的五星上將,同時也是第一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1893年2月12日,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生於密蘇里州克拉克。1915年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獲陸軍少尉銜。1918-1924年先後在南達科他州立大學和西點軍校任教,後在步兵學校、指揮和參謀學校進修。1934年畢業於華盛頓陸軍作戰學院。1939-1943年先後任作戰部助理部長、步兵學校校長、第28裝甲師師長、第二兵團司令兼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戰地顧問,曾參加北非戰役、西西里戰役。1944年任第1軍軍長,1945年升陸軍上將,同年任第12集團軍司令,曾在法、比、荷、盧、德作戰,1945-1947年任退伍軍人事務管理局局長。1948-1949年任陸軍參謀長。1950年升陸軍五星上將。1949-1953年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1951年5月在國會就侵朝戰爭作證時,承認美國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敵人,進行錯誤的戰爭。”1981年4月8日逝世。著有《一個士兵的故事》一書。

幸運的“澳大利亞人”:蒙哥馬利

坦克傳奇,二戰十大裝甲統帥縱覽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1887年11月17日-1976年3月24日)

蒙哥馬利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蒙哥馬利率遠征軍第3師橫渡英吉利海峽,參加了在法國和比利時的戰鬥。

1940年5月,德軍閃擊西歐時,英遠征軍被迫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在撤離的前夕,蒙哥馬利奉命接任即將回國的艾倫·布魯克(1941年12月出任帝國總參謀長)的軍長職務,指揮第2軍的撤退行動。1940年7月,晉升為第5軍軍長。1941年4月,蒙哥馬利改任第12軍軍長。同年12月升任東南軍區司令,晉升為中將。負責選拔、調整、 培養各級指揮官,嚴格訓練部隊,提高軍事素質。

1942年7月,北非沙漠中的英國第8集團軍,被有“沙漠之狐”之稱的隆美爾德國非洲軍團擊敗,退守埃及境內的阿萊曼地區。次月,在英軍瀕臨崩潰之際,他接任了第8集團軍司令。同年10月至11月,他組織向德軍發動阿拉曼戰役,一舉擊潰隆美爾非洲軍團,扭轉北非戰局。隨後又揮師乘勝追擊,協同美軍將德、意軍隊圍殲於突尼斯。他由此聲譽大振,被人們稱之為捕捉“沙漠之狐”的獵手。後來丘吉爾說到:“阿拉曼戰役之前,我們是戰無不敗;阿拉曼戰役之後,我們是戰無不勝。”蒙哥馬利因此役而晉升為上將,獲得巴思騎士勳章。

1945年3月23日,蒙哥馬利指揮第21集團軍群和美國第9集團軍,在空軍和空降兵的協同下開始強渡萊茵河向德國腹地推進的作戰。強渡萊茵河後,蒙哥馬利與艾森豪就盟軍主要突擊方向發生分歧,主張向柏林快速突擊,先於蘇軍攻佔柏林。此舉遭到後者否定。同年4月,第21集團軍群和第12集團軍群對魯爾實施合圍,迫使德國B集團軍群32萬餘人投降。此後英軍繼續向易北河挺進,攻佔呂內堡和漢堡。5月2日抵達波羅的海沿岸的維斯馬和盧卑克,封鎖丹麥半島。5月4日在呂內堡接受在荷蘭、弗裡蘭斯、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丹麥境內的全部德軍的投降。

模範軍人:霍斯

坦克傳奇,二戰十大裝甲統帥縱覽

赫爾曼·霍斯

(1885年4月12日-1971年1月25日)

霍斯故事:

一級上將,是著名的裝甲戰專家,於法國戰役、蘇德戰爭時指揮第4裝甲軍團參加德國對蘇聯全面作戰的巴巴羅薩作戰,及攻擊蘇聯首都莫斯科的“颱風作戰”,及稍晚的1942年東戰場德意志國防軍戰鬥及代號“藍色行動”之對蘇的夏季攻勢:並於1942年11月在斯大林格勒攻防戰隸屬於被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國第六軍團所指揮卻在代號為冬季風暴行動中拯救第六集團軍司令部失敗,但成功掩護救出在敖德薩數十萬德軍即時逃出蘇聯紅軍包圍殲滅;之後霍特於1943年夏天派至庫爾斯克戰役進行戰鬥,戰役結束冬天改派至基輔作戰;他領導第4裝甲軍團(管轄兩個裝甲軍及數個機械化步兵師)在庫爾斯克戰役創下最大編制坦克部隊坦克數量之世界紀錄,可是他卻在1943年被希特勒拔除司令官職銜召回國內;這支霍特領導德軍精銳部隊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個月有休息。戰爭結束後他因“戰犯”罪名被囚禁6年,出獄後成為軍事歷史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