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戰機簡史(下)

(喜歡的條友請點贊和關注哦,後續還有更多詳盡內容敬請期待)

中國從1992年開始中國向俄羅斯購買及取得授權生產的Su-27SK(Su-27的外銷版),由瀋陽飛機工業公司建立生產線,俄羅斯供應主要零件與系統後建立生產與組裝能力。中國先後引進了一百多架Su-27型戰鬥機。這些戰鬥機已成為中國空軍的主力機種。1997年俄羅斯與中國簽訂協議,從而使中國可以生產蘇-27型戰鬥機。中國自己生產的這種戰鬥機被命名為殲-11戰鬥機,這是我國自主生產的第一款三代(西方標準)重型戰鬥機。

中國空軍戰機簡史(下)

殲-11戰機

中國空軍戰機簡史(下)

殲-11戰機

在之後的生產中,沈飛開始用我軍先進的電子設備替換俄國產品。中國殲-11戰鬥機採用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安裝多個多功能彩色顯示器,改進電子對抗能力,增強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性能已經遠超蘇27原型機。成為我軍目前的主力機型。

殲-15(英文:J-15,中文綽號:飛鯊“Fēishā”,英文:Flying Shark,北約代號:側衛D型,英文:Flanker-D)是中國參考從烏克蘭獲得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以國產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

中國空軍戰機簡史(下)

殲-15艦載機

2015年12月24日,新一批殲-15艦載戰鬥機在海軍遼寧艦渤海某海域進行艦機融合訓練,飛行員駕機完成觸艦復飛、阻攔著艦等多個課目訓練。

如今,殲15已成為我遼寧號航母及未來國產航母的主力艦載機。

殲16,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基於殲11系列發展而來的新型,多用途雙座雙發殲擊轟炸機。該機外形參考機型為俄式蘇-30MKK殲擊轟炸機。2013年初中國正式公開該戰機。對殲-16進行的最重要的升級是增加了“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結合了俄製蘇-30MKK戰鬥機的機身和空中格鬥能力,以及西安產殲轟-7A殲擊轟炸機的通用彈藥,在載彈種類、數量上將超越中國現役的同類機型,推測其可以掛載除戰略武器以外的所有空基發射武器,將具備遠距離超視距攻擊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中國空軍戰機簡史(下)

殲-16戰機

殲-16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頭盔式顯示系統(HMDS)、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IRST),採用了一定的隱身技術,具備典型的“三代半”戰機特性,綜合作戰性能比國內現役的蘇-30MKK/蘇-30MK2有顯著提高。

殲-20(英文:Chengdu J-20,綽號:威龍,北約命名:Fire Fang,譯文:火牙/焰牙)是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一款單座雙發動機並具備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高機動性等能力的第四代戰鬥機。

中國空軍戰機簡史(下)

中國空軍的寵兒殲-20戰機

殲-20用於接替殲-10、殲-11等中國第四代戰鬥機,於1997年美國第五代戰鬥機F22猛禽首飛的同年正式立項,經過工程技術人員的奮發努力和國家的大力支持,首架技術工程驗證機於2009年製造成功,並於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黃田壩軍用機場實現首飛。整個首飛過程是在殲-10S戰鬥教練機陪伴下完成的,歷時大約18分鐘,取得成功。在殲-20成功完成首飛落地後,試飛現場內外歡呼聲一片,機場外的圍觀民眾也接連放起鞭炮。

殲20的出現,使得我國開始具備世界一流空軍的實力,能夠和任何敵人進行同代同水平空中對抗。

殲-31(中國編號:J-31,代號:鶻鷹,英譯:Gyrfalcon,英文:Shenyang J-31 )戰鬥機,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沈飛)研製的第四代單座雙發隱形戰鬥機。殲-31採用雙發、單座、固定雙斜垂尾、無鴨翼、蚌式進氣道。具有高生存力:低雷達可探測性、低紅外輻射特性、優異的電子對抗性能、低易損性設計;多任務能力:強大的目標探測和外部信息綜合能力、優異的態勢感知和信息共享能力、超視距多目標攻擊和大離軸角全向攻擊格鬥空戰能力、對地和海面目標精確打擊能力、適應複雜氣象條件和廣地域使用能力;優異的綜合保障能力;高性價比。

中國空軍戰機簡史(下)

未來的艦載機之星殲-31戰機

目前猜測主要用途有三種:一是與中國重型隱形戰鬥機殲-20形成高低搭配,儘管軍方沒有立項;二是擬推出的隱形戰機出口型號;三是發展為替代殲15戰鬥機的新一代隱形艦載戰鬥機。2012年10月31日上午10時32分,殲-31成功首飛。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個同時試飛兩種四代機原型機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