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頻出的盒馬鮮生,僅僅是樹大招風,還是有邁不過的坎?

問題頻出的盒馬鮮生,僅僅是樹大招風,還是有邁不過的坎?

最近盒馬鮮生一直處於風波之中:先是胡蘿蔔被更換包裝上的日期標籤,接著是再上架的“盜損”椰漿被發現過期兩個月,之後又出現了用戶購買的紫菜洗出橘紅色水的事情。

這些問題可能也普遍存在於其他零售終端,但是出現在號稱以用戶利益為第一位的盒馬鮮生就很讓人失望了。

被聚焦,問題必然被放大

盒馬鮮生一經問世就備受矚目。確實不論是服務模式、經營方式還是背後的供應鏈、技術儲備,盒馬都有其獨到之處,使其在一眾超市賣場中脫穎而出,迅速收穫一大批擁躉。在聚光燈之下發展,盒馬存在的任何問題都會被放大。

但是盒馬的本質還是超市賣場,是食品經銷商,食品安全容不得半點疏忽。雖然被更改日期的散裝胡蘿蔔未必有食品安全風險,但背後反映出的是盒馬在基層管理上的漏洞。而這個漏洞,在“盜損”椰漿上表現得更加清晰——正是質量監管制度還不完善,才能讓問題產品和做法有機可乘。

新舊之間,矛盾凸顯

由於盒馬鮮生作為新零售的代表,一切是以用戶體驗為導向,但這種新的態度就和原有的超市賣場的做法之間產生了衝突。盒馬鮮生中的從業者可能還按照以前舊有的模式工作,但這種模式在盒馬鮮生中就可能會暴露各種問題。而新的操作模式盒馬鮮生又沒有完全打磨出來,在這新舊交替中間,矛盾就會凸顯出來。

而盒馬鮮生其實缺乏零售行業的管理經驗,擁有的是互聯網的運營基因。在打破原有的操作模式,和建立新的操作模式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

高速擴張背後必然存在陰影

盒馬鮮生自身的體量非常“重”。僅從門店層面看,盒馬鮮生最小的門店面積也在4000-6000平方米,開店成本在幾千萬元不等。而為了保證海鮮、蔬果等產品的鮮活、品類豐富,維護和運營成本也是居高不下。高企的門店成本和日常運營投入,令盒馬鮮生成為了重資產。

但是在本身非常“重”的情況下,盒馬鮮生依然沒有穩紮穩打,而是選擇了高速擴張的策略。從2015年開業至今,盒馬鮮生始終高歌猛進。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盒馬共在全國14個城市開設了64家門店,並計劃在年內擴張到100家門店的規模。

在這種情況下,盒馬鮮生出現各種問題的概率自然是很大的。

供應鏈存在短板

盒馬鮮生沒有長時間線下生鮮零售的經營基礎,在生鮮供應鏈能力方面也有所欠缺。對於後臺商品供應鏈資源的短板,侯毅曾直言不諱,“我們承認與步步高、家家悅和永輝超市等傳統實體零售企業存在巨大距離,但所有商業的本質是商品,我們會在最短時間內做好。先把渠道打下來,再把商品補上去。”

但是,後臺供應鏈資源的建設與競爭力提升絕不是朝夕之功,也不是通過資本運作的手段買下來就好使的,而是一家企業在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整個從終端銷售系統到源頭直採、基地自建等整個產業鏈各環節長期協同、磨合的產物。

內容參考藍瓊財經、上觀新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