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为什么会流行暗杀之风?

铁锤历史


暗杀是必要的革命手段。

革命党人在暗杀一道上,有今古两位“师父”。其中和他们同时代的“师父”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也即是他们口中的“虚无党人”。清朝最后十几年,无政府主义理论一直是革命党人鼓吹的重点。有人统计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封面人物后发现,第二期是“虚无党女杰苏菲亚肖像”——苏菲亚曾参与刺杀亚历山大二世,殉难时只有28岁;第四期是“露国拔苦总督拉加希芝被炸之真景”;第八期是“西班牙王之遭难”……在《民报》所有56个封面人物中,与无政府主义或暗杀相关的有20个。

对这些暗杀行动,革命党人都是心向往之。他们疾呼,

“吾今日震惊于虚无党人之事业,吾心动,吾血喷,吾胆壮,吾气豪,吾敢大声急呼以接此潮流而祝曰:杀尽专制者,非此潮流荡薄之声乎!”“观其慈忍之念,直接痛快,杀君主,杀贵族,杀官吏,掷家身性命以寒在上者胆,岂有他哉,亦维持其百折不挠之气概以为之。”

另一位年纪更大的“师父”是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轻生重义的游侠们。晚清时,为激起国人的反抗意识,知识分子们一再倡导“尚侠”精神。梁启超即搜集了从先秦至西汉间,曹沫、赵武灵王、豫让、平原君、朱家等数十位“豪侠”事迹,编为《中国之武士道》一书。革命党人更不甘于后,学习“豪侠”们的暴力手段,刺杀“敌酋”——大清高官。

后来成为著名报人的林白水,曾列举过暗杀的几大好处:“第一不花钱”;“第二不要多联团体”;“第三不至若外人干涉”;“第四不至累地方多杀人命”;“第五可以杀一儆百”。

在晚清革命组织中,最崇尚暗杀活动要数1903年成立的“军国民教育会”,会内设有暗杀团,由杨笃生主持,“欲狙击二三重要满大臣,以为军事进行之声援”。暗杀团在上海的组织演化为光复会,其主要成员蔡元培曾创办“爱国女校”,意在训练女刺客。后来的同盟会中,也有一个负责暗杀的部门。

事实证明,革命党人的暗杀行动,一方面使清廷统治者为之胆寒,另一方面也让更多人看到了革命的精神。


启风说史


暗杀是低成本的革命。

革命党刚刚兴起之时,比不得清政府,有民脂民膏搜刮,养军队,购军舰,造兵器等等。

革命党人有什么,一腔热血。

他们看见大好河山今天租香港,明天割台湾,一寸寸国土丧失,一点点权利拱手让人。

他们愤懑,却不知道如何办。

造反,需要钱,需要兵,也需要时间。

革命青年没有钱,没有兵,更等不及。

那就暗杀。

这是一种低成本的革命,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杀掉那些狗官,杀一个少一个。

所以陶成章刺杀慈禧太后,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

他们的理想很简单,这些狗官杀光了,中国就得救了。

但是他们太天真了。

后来他们认识到光暗杀也不够的,一群人谋划起义。但是清政府虽然外战外行,内战却是内行,他们镇压革命运动不遗余力。

让革命党又绝望。

绝望的革命党人只能铤而走险:还是暗杀。

这是暗杀的另一个原因:绝望之后的铤而走险。

1905年吴樾刺杀出洋的五大臣、1907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就类似于此。

特别是刺杀出洋的五大臣,这五个大臣可是出去考察君主立宪的,是主张革命进步的。但是革命党为什么要刺杀他们?

就因为革命党的运动当时处于低潮,清政府打出来的君主立宪的牌,赢得了支持,革命党的运动受到了打击,他们必须要杀掉这五个大臣。

另外这样的刺杀,的确对清政府的官员们起到震慑的作用。

来看看当时革命党人的口号吧:

“破坏的无政府党之运动有二:曰鼓吹,曰密交,曰暗杀”

“暴君污吏民不堪命,于是爆弹短铳为博浪之狙击,此第三法也。掌此三法者,或称胁击团,或曰执刑团,盍对于暴君污吏处以逆民之罪,使若辈反省悔过耳”

现在读来还是热血贲张,虽然他们的刺杀作用不大,但这一腔热血,却告诉独夫民贼:不要以为你高高在上就能聛睨一切,别以为你卖国无报应,别以为你的人民都是沉默的羔羊。

我愿意用这一腔热血告诉你,中华有不屈服的灵魂,我就是你的报应,我用炸弹的一声响来唤醒国民。

终于后来武昌起义爆发,那是念念不忘必有的一声回响。


锦翼


清朝末年,暗杀行为主要由革命党人实施。据不完全统计,从1900年至1911年,革命势力实施的重大暗杀活动就不下20次。被暗杀对象不是满清权贵就是封疆大吏。“擒贼先擒王”,革命家们欲挫清廷锐气,又苦于没有与之抗衡的强大兵力,便不惜冒险暗杀清室贵族,大搞恐怖主义,一是为革命造势,二是威慑清政府,三是为武装起义创造条件。曾经刺杀出洋五大臣的吴樾在遗著《暗杀时代》里鼓吹:“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革命党发动的武装起义屡战屡败,差不多走到了气急败坏的地步。于是,他们认为暗杀才是推翻清廷最快、最好的办法,也只有暗杀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暗杀,既可以除掉阻碍革命的对手,同时兼具报仇的快感。

现在说起清末的刺客,人们似乎只记得汪精卫次杀过摄政王载沣,其实汪精卫根本就没来得及引爆炸药就被抓住了,而且也没吃什么苦头。被抓之后的汪精卫还成了“感化对象”,估计就是“被感化”时期的礼遇,改变了汪精卫的人性,为他日后投降倭寇埋下了诱因。下面列举一下部分真正的英雄刺客。


吴樾刺五大臣

1905年9月24日,清朝辅国公载泽、兵部侍郎徐世昌、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五大臣以预备立宪为名出洋考察。


吴樾

光复会员吴樾认为,清廷的立宪只是蒙蔽视听,发誓“杀一儆百”以唤醒无知民众。他购得一套随行仆从的衣服,混入仆役之中进入车站上了第四列车。在试图由第四列车厢进入中间五大臣包厢的时候,被卫兵拦住,因他口音不是北方话,引起了卫士的怀疑,正纠缠间,又上来几个兵卒。吴樾见此就冲了进去,借火车开动之际引爆身上的炸药,但除了炸死几名随从外,五大臣中只有载泽、绍英受轻伤,而吴樾当场殉节。




徐锡麟刺恩铭

1906年,庆亲王的女婿、厢白旗人恩铭出任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徽大力推行新政,政绩里面,尤其于军事教育方面最为显著,例如创立安徽陆军测绘学堂、安徽讲武堂、安徽绿营警察学堂,安徽将校研究所,另外,也导入西式军事训练士官。

恩铭

1907年7月,光复会准备在安徽省会安庆发动起义,名为巡警学堂监督、实为革命党人的徐锡麟,乘恩铭来巡警学堂视察之计,突然以手枪行刺,恩铭身中七弹而死。不过起义因组织仓促,只有几十人参加而迅速失败。

徐锡麟

徐锡麟被捕后,官吏审问:“汝常见恩铭,为何不于署中杀之。”锡麟曰:“署中,私室也;学堂,公地也。大丈夫作事,须令众目昭彰,岂可鬼鬼祟祟。”刽子手执铁锤先击碎锡麟肾囊,复剜其心,以祭恩铭在天之灵。

温生才刺孚琦

1911年,同盟会员温生才准备刺杀残酷镇压革命党人的广东水师提督李准。3月10日,广州将军孚琦出席观看飞机表演,回程时经大东门直上至红花岗脚附近时,温生才误以为是李准,立即向孚琦连投3枚炸弹,护卫骑兵被炸死20多人,孚琦未死,温生才即冲向孚琦继续开枪,将其击毙。

孚琦


温生才

温生才当场被捕后,两广总督张鸣歧亲自审讯:“何故暗杀?”,温生才曰:“明杀。”问:“何故明杀?”曰:“满清无道,日召外侮,皆此辈官吏阶之厉耳!杀一孚琦固无济於事,但藉此以为天下先,此举纯为救民族起见,既非与孚琦有私仇,更非有人主事。”温生才临刑时喊道:“今日我代同胞报仇,各同胞务须发奋做人方好!”既而又说:“许多事归我一人担任,快死快生,再来击贼!”

温生才固然死得壮烈,但他的私自行动却影响了当时同盟会正在筹备的广州起义。刺杀案之后,广州戒严,清政府大肆搜捕革命党人,打乱了原来的起义部署,使筹备已久的广州起义不得不改变计划仓促发动,最后导致失败。起义失败后,许多革命党人开会深刻检讨此次教训,黄兴明确指出温生才的冒进之举“打草惊蛇”,是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沛基刺凤山

广州起义失败后,黄兴准备暗杀清廷新任命的广州将军凤山为死难同志报仇。为了成功干掉凤山,革命者准备了3个10磅重的炸弹,为了万无一失,还在炸弹里放进了毒药。

李厚基

可是在往炸弹里装毒药的时候,毒气把负责刺杀的黄兴侄儿李应声给熏晕了,他的弟弟、只有十七岁的李沛基坚持承担引爆任务:"此时党人唯有行个人暗杀之事,否则无以对诸烈士"。他在凤山必经之路的成记洋货店楼上,安装了一个挡板,拴上绳子,把炸弹挂在绳子上。

凤山本来对刺杀已有防备,出行时故意避开长堤、归德六、四牌楼等大路,走稍为偏僻的仓前街,但却恰好经过洋货店,李沛基抓住时机,果断割断绳子,三颗炸弹直接落到凤山轿子上,连人带轿子炸个粉碎。大爆炸把李沛基藏身的楼房也炸塌了,直接把他埋了。可是不一会儿,李沛基居然从瓦砾堆里毫发无伤地爬了出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大模大样地走开了…走开了…走开了。这也是唯一一个成功行刺后还能全身而退的事例。

彭家珍刺良弼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但以良弼为首的顽固派不甘失败,组织“宗社党”拼力反抗革命。同盟会员彭家珍决定只身干掉良弼,为革命扫清障碍。



1月27日晚,彭家珍拿着持良弼在沈阳的心腹崇恭的名片坐着马车来到良弼家门口,堵住从耆善家里回来的良弼,一颗炸弹就把良弼炸成重伤(两天后伤重死亡),不幸的是,一块弹片从下马石回弹进他的后脑,第二天就牺牲了(也有说当场牺牲的)。



彭家珍干掉了良弼,也吓破了宗社党的苦胆,纷纷作鸟兽散。清宗室无人再敢坚持对抗革命政权,2月12日,清帝即下诏退位。

孙中山称赞彭家珍为“我老彭收功弹丸”,并授予他“陆军大将军”头衔。“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


海军史研究会员


比如汪精卫对暗杀行为的态度就有过转变

“何等事业,乃欲刺杀一二宵小而唾手可得之?直小儿之见而已”

“吾非不尊暗杀主义,倘于革命军未起之时而有暗杀之事,独夫民贼之肉以惩不轨岂不甚善?

后来,汪精卫实施了行动------暗杀摄政王载沣。本应凌迟,后改为终身监禁。曾作: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史实表明,暗杀并不是单方面的,两广总督德寿就曾经悬赏革命党人的首级,最终致使兴中会首任会长杨衢云(下图)遇刺身亡。所以革命党人也开始以牙还牙,用同样的手段,以暴制暴,对清廷的高官下手。例举如下:

1900年史坚如谋刺两广总督德寿案;

1904年上海金谷香菜馆暗杀案;

王汉千里谋刺铁良案;

1905年吴樾刺杀出洋的五大臣案;

1907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案;

1910年汪精卫谋刺摄政王载沣案;

彭家珍炸死宗社党魁良弼案等。

“自是而后,我辈将无安枕日矣。”官员们自然是害怕杀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革命党人为事业为抱负为理想是不惜性命的,官员们可不行,爬到那么高还不是为了享受,命都没了那什么去享受呢,所以在后来,除非万不得已,各级官员对革命党人是睁一眼闭一样,尽量不把革命党人逼狠了,以免自己被录入暗杀名单。


古今通史


暗杀是时代变乱的符号,其实不止清末,每个时代的末期,可以说暗杀都是比较疯狂的,没有“最疯狂”的说法,只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悲壮。

你要说清末暗杀“最疯狂”,可要说起历史上有什么暗杀事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不是清末,而是战国末年的荆轲刺秦,确切地说是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军已经攻下战国七雄中最强的韩赵,陈兵易水。

燕赵大地,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王室贵胄,莫不噤若寒蝉,正面打肯定打不过,大家就想着怎么才能阻止秦军过河?最后就想到了暗杀一途。

暗杀这事,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不失为一种反败为胜的手段,就像各个被派遣执行狙击任务的狙击手,人不在多,而在精,若是运用得当,一人便可改变整个战局。

这事必须找真正的猛士去干,因为他将要面对的是当时整个华夏大地最有权势的人未来的始皇帝嬴政。


潮小脚


暗杀之风可以从社会背景,众多刺客身上看出端倪。


以身蹈海的陈天华,在绝命书中说,鄙人惟有两途,其一则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有可死之机会而死之。


孙毓筠说,非有意与朝廷为难,只求以激烈手段,要求政府能得真正立宪,同袍不致如印度、朝鲜为人奴隶,此目的能达,虽粉身碎骨,亦所不悔。


秋瑾也是刀不离身,敢劫万圣之尊于五步之内。更别提一刺成名的汪精卫,成了辛亥时代,众人追慕的革命偶像。


例子太多了,早期的革命者对现实有着强烈的愤恨,不惜为理想,为国家献出生命,要用热血震荡人心,宣传革命,唤醒那些拥有良知与头脑的国人,唤醒国民意识,早年谭嗣同甘愿赴死,也是这个目的。


清末革命党起义,均遭残酷镇压,暗杀也是无奈的选择,激进者甚至把此作为革命的出路,以此鼓励士气,推动革命风潮。


这种烈士精神与行动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清末民初的许多志士所共有的,特定历史环境造就了时代风气。于是清末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潮,也被人称之为暗杀时代。


小明的西瓜板凳


1.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被慢慢划分,当时世界上有实力的国家多多少少都会介入中国,再加清末还有各种党派相互斗争,政治环境极其复杂。

2.枪炮流入中国使杀人方式更加多种,也许暗杀正是配合手枪而出现的。

3.虽然当然环境很复杂,可是杀人还是犯法的,尤其是杀外国人,暗杀就显的更安全且干净。

个人认为以上3点都可说明清末暗杀流行的原因。


韦德310


你问这个问题啥意思?它们对人民欠那么多血债,心里虚得很,你不见它们出门的时候都是警车开道,沿途警戒,这就表明了它们自己心里还是有数的,不过今天还没到那一步,如果对比的话,我觉得跟1860年前后的样子吧!


老财家的


当革命的力量弱小时,最快壮大和提升名声的方法,就是刺杀。在说清朝末年,腐败不堪,暗杀的方式也更多化。


小浩谈历史


首先是乱世必然,其次枪和炸药等热兵器使暗杀更容易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