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上理工”,是一所以工學為主,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應用研究型大學,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屬重點建設大學,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計劃。

學校辦學文脈源於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和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工學堂。20世紀50年代初,原滬江大學和原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在原德文醫工學堂校址)分別改建為上海機械學院(1994年更名為華東工業大學)和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1996年兩校合併組建上海理工大學。1998年,學校由原國家機械工業部轉入上海市管理。

截至2017年9月,學校下設17個學院,2個教學部,44個研究院所,26個研究中心;有全日制本科生17000餘人,研究生7200餘人,留學生1000餘人;有專任教師1670餘人,兩院院士8人(含雙聘);有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1個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51個省部級平臺;有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系統科學、光學工程兩個學科分別排名全國第三、第九位;工程學躋身ESI全球前1%。

上海理工大學

文化傳統

校訓:信義勤愛,思學志遠

釋義: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徵,講信修睦,誠信不欺;義,即仁義禮智,遵道秉義,義薄雲天,見義敢為;勤,則奮發勤勉,勤學好問,將勤補拙,業精於勤;愛,需大雅博愛,修身自愛,愛人以德,愛國敬業。

“信義勤愛,思學志遠”,便是繼往開來之精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學者,當慎思明辨,以思導學,思而創新,思以促變。學如登山,動而益高,學富才高,學無止境,方能至真。古人云:“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立志,乃學業起點,事業基礎。追名逐利者,豈能有經邦高志。少年志高,定有勝於歐洲、雄於地球之時。縱暮年伏櫪,仍志在千里。是故心平意遠,專心致志,高瞻遠矚,定有所作為。

院系專業

截至2017年9月,學校設有研究生院、17個學院、2個教學部(系),有54個本科專業,擁有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上海理工大學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1月,學校建有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8個上海市重點學科,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碩士專業學位種類;18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領域。

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1個):光學工程。

機械工業部重點學科(7個):動力機械及工程、系統分析與集成、熱能工程、光學工程、製冷與低溫工程 、工程熱物理、系統工程。

上海市重點學科(8個):系統分析與集成、系統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醫療器械工程、光學工程、印刷出版、製冷與低溫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5個):動力機械及工程、經濟系統運作與調控、建築環境工程與節能、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上海高校一流學科(6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機械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市高峰高原學科(6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機械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8個):管理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27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軟件工程、力學、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國語言文學、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交通運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數學、物理學、化學、統計學、新聞傳播學。

專業學位碩士種類(10個):國際商務碩士、金融碩士、翻譯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會計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工程管理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藝術碩士、工程碩士(含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儀表工程、動力工程、電氣工程、控制工程、計算機技術、建築與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環境工程、物流工程、車輛工程、工業工程、項目管理、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化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18個領域)。

上海理工大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7年9月,學校在人才培養平臺方面,擁有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工程教育實踐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以及省部級平臺51個。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市級精品課程44門。

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6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印刷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

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認證專業(4個):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材料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經濟管理實驗中心、現代出版印刷實驗中心、能源動力工程實驗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傳熱學、建築環境學、光學信息技術。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滬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驗區。

上海理工大學

研究機構

截至2017年9月,學校有44個研究院(所),26個研究中心;擁有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以及省部級科研平臺21個。

上海理工大學設立的研究院有機械工業共性技術上海研究院、上海系統科學研究院、上海光機電集成技術研究院、上海太赫茲技術創新研究院、上海智能製造工程師學院、協同創新研究院、虛擬製造技術研究院、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現代醫療器械研究院、電子商務發展研究院等。

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滬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

1900年,因庚子之變,美南浸信會的華中差會(在江蘇傳教)和美北浸禮會的華東差會(在浙江傳教)成員都來到上海避難。期間他們達成了共識,決定在上海聯合創辦一所高等學校。

1902年,在黃浦江畔的楊樹浦軍工路購得土地,開始建造校舍。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開辦了浸會神學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長是美南浸信會傳教士萬應遠博士。

1909年開設浸會大學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長是美北浸禮會傳教士柏高德博士,校址選定在滬東軍工路。

上海理工大學

1911年,浸會神學院和浸會大學堂合併組建上海浸會大學(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長為美北浸禮會傳教士魏馥蘭博士。此後校務發展很快。

1913年創辦了中國大學第一個社會學系。

1914年,中文校名定為滬江大學,並確定校訓為“信、義、勤、愛”。

1917年12月3日,學校在美國弗吉尼亞州註冊,並獲得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同年在楊樹浦眉州路創設滬東公社,這是一箇中國第一家社會學實驗基地和第一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

1920年秋,招收4名女生入學,實行男女同校,開在華基督教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3年,學校選科定型為教育、宗教、社會、商、理共五科,明確理科培養方向為醫學預科、理科教育和化工3項。

1927年神學院分立。1928年1月,滬江大學董事會聘請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年僅31歲的劉湛恩博士為校長,這是滬大歷史上首任華人校長。劉湛恩就任校長後,主張滬大“更為中國化”。

1929年,滬江大學向中國政府立案,是上海第一所政府立案的教會大學。英文校名也由“Shanghai College:改為“University of Shanghai”。相繼成立了文學院、理學院、商學院、教育學院等院系,從院長到系主任皆由華人充任。

1932年,在金融界資助下,劉湛恩校長於市中心圓明園路209號真光大樓創辦了商學院分院——城中區商學院,這是滬江大學富盛名的學院,院長為朱博泉。學院本專科兼招,分設日班和夜班,實行學分制,專業設置多樣化,還設置獎學金,又聘請學者和社會名士執教,為在職職工、家境貧寒好學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開辦以後入學者踴躍,遂與軍工路本部商學院合併,擁有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商學院。1934年,在中國建築師學會支持下,滬江大學城中區商學院開設兩年制建築科,是上海最早正規的建築教育基地。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後,滬江大學因地處戰區,校區遭嚴重破壞,學校本部遷往城中區商學院。

上海理工大學

1938年4月7日,劉湛恩慘遭日偽特務暗殺,樊正康接任校長。

1942年1月,滬江大學被迫作出了學校無限期停辦的決議。滬江大學同學會根據校董會等各方面意見,決議成立滬江書院。朱博泉、鄭章成先後主持院務工作。

1943年2月,部分滬江大學校友在重慶和東吳大學校友聯合開辦東吳滬江聯合法商學院,凌憲揚任商學院院長。1944年9月,凌憲揚被選為滬江大學代校長,開始籌備戰後恢復事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在上海的滬江大學校董會立即恢復活動,於8月27日召開會議,決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復滬江大學繼續辦理。”

1946年2月,學校遷回楊樹浦軍工路原址,凌憲揚出任校長。

1949年上海解放後,滬大成立了校務委員會,主任為餘日宣,副主任為蔡尚思,但日常工作實際上由教務長章靳以主持。1951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辦滬江大學,校務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

1952年秋,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各系科(組)分別併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財政經濟學院、華東政法學院、交通大學等院校;華東工業部接管滬江大學原址和校舍,建立上海工業學校,下設機械、電機和化工三個專業。1953年1月,學校更名為上海第二機器製造工業學校,受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領導,同年改為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機械製造學校、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工業管理學校;1958年兩校合併升格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1960年5月升格為上海工業學院,以發展軍用儀器儀表製造專業為重點,7月更名為上海機械學院。

1962年,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專科學校61級光學儀器專業新生全部轉入上海機械學院就讀。

1972年4月,上海工學院撤銷建制併入上海機械學院;1979年1月,原上海工學院建制分出成立上海工業大學。

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同年創辦了全國第一個科技外語系。

1979年,學校在國內最早設立系統工程專業、系和研究所。同年11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專程到校考察系統工程本科專業學生培養工作,並在上海機械學院系統工程研究所成立大會上發表講話。

1981年,學校和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加拿大高校合作,開始舉辦全英文授課MBA項目;1983年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發表專題報道,認為“此舉開創了中國MBA教育的先河”。

1981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4年被批准為全國第二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同年獲得全國第一個系統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

1986年獲得製冷與低溫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是全國最早擁有該學科博士點授權的三所高校之一;1988年,培養的國內第一個製冷與低溫工程專業博士畢業。

1988年,臺、港、滬三地滬江校友聯合上海機械學院在滬江大學原址設立“滬江城中區商學院”暨復辦滬江大學商科。

1993年創建工業工程專業,是上海市最早設立該專業的高校。

1991年經國家人事部和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准,建立學校第一個博士後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994年2月經國家教委批准,上海機械學院更名為華東工業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德文醫工學堂——上海理工大學復興路校區

1907年10月1日,由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創辦的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校址設在1899年埃裡希·寶隆創辦的同濟醫院對面的白克路(今上海鳳陽路)。

1908年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開始在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新址建設校舍。

1912年,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校名改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並先後開設機電科、土木科和機師科。

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當局接管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原址和校產。1918年,中法兩國政府開始協商在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原址共同辦校。1919年3月10日和4月16日,華法教育會中方會長蔡元培分別致函法國駐滬總領事和法國駐華公使,建議由他們負責將同濟醫工學堂改建成一所華法學校,以與他們在北方籌建的北京中法大學遙相呼應,並向法方保證“確保有關法國各方與之建立永久和牢固的關係”。1920年,中法兩國政府將原同濟德文醫工學堂改建為中法國立通惠工商學校。

1923年升格為中法國立工業專門學校。1929年更名為中法國立工業專科學校。

1931年,學校又以本校學制及課程與教育部所頒佈的《專科學校組織法》和《修正專科學校規程》的規定不相符合,高於專科學校的水平和標準,呈請改為獨立學院,獲准於9月1日正式改為中法國立工學院。1940年6月起,中法國立工學院停辦。1940年秋,由中法兩國政府派人員組成“中法國立工學院院產保管委員會”,負責保管學校財產。工學院關閉後,其校舍或工廠一部分被中法大學藥學專修科、法國在滬企業、法童實業學校等相關單位借用。1943年8月,汪偽政權收回法租界後,工學院課堂大樓及學生宿舍成為法軍臨時兵營。1943年秋,為確保中法共有財產不落入敵偽手中,中法國立工學院校友自發成立“校友會覆校運動委員會”,並創辦私立中法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以承接之,其經費由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和社會熱心人士資助,教職員多為前工學院教員。1946年,中國政府接收中法聯合辦校的校舍和設備以及中法高工,並將重慶的國立高級機器職業學校遷滬併入,主導成立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

1949年解放後,學校幾經易名和發展,先後經歷華東工業部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上海第一機器製造工業學校、上海動力機械專科學校、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動力機器製造學校、上海機械製造學校等階段,1983年升格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

1991年國家教委、國家科委聯合召開全國高校科技工作會議,主要是本科院校參加,只有三所高專參加,其中之一就是上海機械專科學校。1992年國家教委、機械工業部在學校召開高專的科研工作討論會,並要在全國高專中推廣學校“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辦學方針。

1993年2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1993年10月,電氣技術專業被國家教委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高專教學改革試點專業。1994年全國高校科技工作會議再次召開,高專中只有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參加,學校也受到國家教委表揚。

上海理工大學

合校之後

1996年5月經國家教委批准,華東工業大學(原上海機械學院)與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上海理工大學。1997年3月20日,學校舉行組建慶典和揭牌儀式,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邵奇惠、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為上海理工大學揭牌。為紀念前身滬江大學,英文校名定為“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年,學校由機械工業部劃轉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

1999年,上海光學儀器研究所併入學校。

2003年7月,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劃歸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兩校部分資源參與組建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學院和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學院。

2005年1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學合作組建,並由錢學森同志親自題詞命名的“上海系統科學研究院”在學校掛牌。

2005年11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舉行共建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學院簽約儀式。

2006年,經教育部正式批准,學校與謝菲爾德大學、利茲大學等9所英國著名大學攜手英國北方大學聯合會作創建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同年,“現代微創醫療器械及技術”被列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的第一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8年,原上海海洋大學軍工路318號校址、原上海電機學院軍工路1100號校址併入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

2012年,上海理工大學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電纜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電動工具研究所、上海工業鍋爐研究、上海電氣集團中央研究院等滬上8家原國家機械工業部科研院所合作組建“機械工業共性技術上海研究院”和“機械工業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理工大學卓越工程研究生院”。同年,學校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2014年,經教育部正式批准,學校與德國漢堡應用技術大學、科堡應用技術與藝術大學和富特旺根應用技術大學合作設立上海理工大學中德國際學院。

2016年,上海理工大學成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學校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和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2017年6月,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8月,被認定為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2018年3月,入選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計劃。5月2日,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正式通過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AACSB)的國際認證,成為大陸地區第20所及非教育部高校第1所通過AACSB國際認證的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