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看成華從醫療機構相對匱乏到優質資源加速聚集

改革開放40年 看成華從醫療機構相對匱乏到優質資源加速聚集

職工醫院、職工食堂、子弟學校,這是成都市老一代東郊大中型國營企業職工家屬引以為傲的福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企業改制、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打破了一個企業就是一個社會的格局。

作為曾經的“老工業基地+大農村”,成華區自建區以來,一直面臨著醫療衛生等公共配套設施不足、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為此,成華區始終把補齊發展短板,持續改善民生,作為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尤其在醫療衛生領域,該區牢牢把握國家、省、市醫改精神,緊緊圍繞打造“健康成華”,以全民健康促進工程為抓手,逐年加大財政投入,通過建強基層醫院,升級駐區醫院,引進品牌醫院,不斷探索創新醫療服務模式,滿足市民多元化健康服務需求,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的紅利。

改革開放40年 看成華從醫療機構相對匱乏到優質資源加速聚集

據瞭解,改革開放以來,成華區經歷了從醫療機構相對匱乏到優質資源加速聚集的跨越,先後榮獲全國首批健康促進區、國家慢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單位、四川省免疫規劃示範區、四川省結核病綜合防治示範區、成都市醫改工作成效明顯區縣等榮譽稱號。

5年投入3.5億元

不斷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建區之初,成華區的醫院多數以企業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為主,無論是設施設備,還是醫療服務水平都比較有限。”成華區衛計局局長何豔紅介紹說,隨著成華區改革發展的深入推進,原先的鄉鎮逐漸變成了街道辦事處,老工業企業整體搬遷或改制,企業醫院逐漸從企業剝離,鄉鎮衛生院逐步轉型為區屬醫院,與其他中心城區相比,全區優質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區屬公立醫院大多無等無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展也起步較晚,因此整個衛生隊伍技術水平不高,已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要。

改革開放40年 看成華從醫療機構相對匱乏到優質資源加速聚集

為此,成華區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總體原則,不斷加快區屬醫院升級改造,大力發展醫療衛生服務。原來的青龍鄉衛生院面積不過百餘平米,只有2個科室、2名專業醫生,還沒有住院部,如今已“華麗變身”為一家區級綜合性醫院——成華區第三人民醫院,該院建築面積7000㎡,配套13個臨床科室、184張床位,專業醫護人員138名,日門診量400餘人次。

除了對區屬醫院進行升級改造,成華區還圍繞打造“健康成華”,指導轄區內的核工業四一六醫院、成都譽美醫院、成都新華醫院順利完成改擴建,協助市六醫院、核工業四一六醫院成功創建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進一步加大優質醫療服務供給,為構建“健康成華”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40年 看成華從醫療機構相對匱乏到優質資源加速聚集

近5年來,該區累計投入3.5億元高標準建成投用10家政府舉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投入1150萬元為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善設施設備,且在未來三年內,還將投入1.06億元繼續實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建設實施以來,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榮獲“全國優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稱號,其中1家中心躋身全國百強。

此外,成華區還積極引進大型綜合醫院和特色專科醫院,其中建築面積17.6萬㎡,設置床位1200張的市二醫院龍潭醫院預計2020年建成;建築面積5.3萬㎡,設置床位499張的成都東籬醫院預計2019年建成;新生堂婦兒專科醫院、顧連康復醫院等特色專科醫院現已建成投用。

改革開放40年 看成華從醫療機構相對匱乏到優質資源加速聚集

創新城市醫聯體模式

家門口享“華西專家”服務

“目前成華區三醫院已與華西醫院深度合作,建立了區域檢驗中心、區域閱片中心、區域心電中心等‘三大中心’,下一步還將規劃建設血透和體檢中心。”據何豔紅介紹,為補齊醫療資源短板,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就醫需求,成華區委、區政府積極引入城市三級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建長效合作機制,探索構建了“以衛計局為聯接樞紐,上聯大型綜合醫院,下接基層醫療機構”的“N+1+n”醫聯體模式,與省人民醫院等多家省市三甲醫院組建醫聯體。尤其是2016年9月,成華區政府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簽訂了《“華西—成華城市區域醫療服務聯盟”合作框架協議》,探索推行符合中心城區實際的醫聯體合作模式,有力加快了區域分級診療體系建設步伐。

改革開放40年 看成華從醫療機構相對匱乏到優質資源加速聚集

2014年12月,雙橋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為有效落實分級診療,積極打造市民家門口的“華西醫院”,切實為轄區居民帶來醫療便利。中心主任馬昆告訴記者:“居民在我們這兒就能掛到華西醫院專家的號,每天還有固定的華西專家坐診,時間表也張貼在大廳。患者還可以通過視頻連線,請華西專家在線問診,真正實現了社區居民步行15分鐘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家住雙橋子的張大爺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了一年病,他說這個冬天血壓沒有多大波動,都得益於家庭醫生的悉心照顧。從家庭醫生第一次上門時他的不信任,到現在提起家長醫生便讚不絕口,這樣的改變離不開“華西-成華城市區域醫療服務聯盟”和家庭醫生團隊的付出。

隨著健康城市理念的持續深入,成華區還積極探索“全科醫生參與、專科醫生支撐、基層醫生實施”的個性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組建了78個由華西醫院全科醫學科、心內科、內分泌科等專家團隊參與指導的新型家庭醫生團隊,共同推出了適合成華區居民需求的慢病簽約服務包,為簽約患者定製個性化治療方案,對患者進行隨訪管理。在慢病患者和老年人相對集中的社區院落建立了15個“健康驛站”,提供家庭醫生院落“零距離”服務,讓居民不出院門即可享受到便捷、優質的家庭醫生服務。

改革開放40年 看成華從醫療機構相對匱乏到優質資源加速聚集

傾力打造醫療健康“航母”

全面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群眾的健康意識明顯增強,僅僅靠政府提供的服務已無法滿足群眾的多元化醫療健康需求。”何豔紅告訴記者,因此,近年來成華區把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加入,引進國際國內優質醫療資源,作為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補充。

在東客站片區,成華區利用東客站的交通區位優勢以及周邊既有資源優勢,引進了西南地區最大的“高端定製一站式健康生活新地標”——鵬瑞利國際醫療健康中心,吸引了百匯國際醫院、顧連康復醫院、聖丹福整形美容醫院等一批優質醫療資源,有效滿足了轄區群眾從基本醫療到特需醫療的個性化就醫需求。

改革開放40年 看成華從醫療機構相對匱乏到優質資源加速聚集

據瞭解,目前鵬瑞利國際醫療健康中心已吸引9家國內外知名醫療健康機構入駐。其中成都第一家外資三級綜合醫院成都百匯醫院,預計投資3億元,開設床位350張;已建成投用的顧連康復醫院,開設床位100張,是西南首傢俱有外資背景的國際康復專科醫院;聖丹福整形美容醫院,擁有會診、治療、康復、護理於一體的專業化優質醫療系統,打造為西南地區國際醫學美容新地標;協和國際頤養中心,打造四川省規模最大的養老綜合體,整合護理醫院、老年大學、商業配套等養老需求,旨在為有養老需求的人群提供舒適、安全、價格合理的一站式居家養老服務,是目前成都市配置最完善的醫養綜合體。

改革開放以來,成華區經歷了從醫療機構相對匱乏到優質資源加速聚集,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找三甲醫院專家看病的就醫願景逐步成為現實。下一步,成華區還將進一步加強省、市、區三級聯動,制定出臺系列扶持健康服務業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鼓勵支持更多社會資源加入醫療健康服務行業,為打造優質醫療資源聚集區而努力奮鬥。

天府早報記者 趙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