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時只有十幾萬披甲之士,為何能征服人口近億的明王朝?

侖枘D6mu3414



這是個大課題,要寫可以寫幾本書,首先聲明,明末沒有上億人口,最多就五千萬左右。我簡要說:

凡是皆有內外因,先說明朝內因:

1.皇室太腐敗了。皇室的俸祿開支佔了國家財力的三分之一,從頭到尾沒有認真改革,拖垮了財政,導致打戰缺錢。而這些人吃飯不幹事,養尊處優,錦衣玉食,造成階級矛盾對立嚴重,不得民心。

2.官員太腐敗了。皇帝一個人要管理幾萬官員,沒有宰相幫助打理,從萬曆皇帝開始,自知道派太監向民間徵收礦稅,不知道涵養民力,民憤極大;大小官員、太監們也跟著貪汙受賄,吃喝享樂。老百姓沒飯吃沒人管。



3.軍隊體制落後。以文制武,軍人地位地下,戰鬥意志薄弱,往往是一打就散。

4.兩線作戰。一邊要對付農民起義軍,一邊要對付崛起的滿清。力量在一點一滴消耗,至死沒有調整戰略,先攘外在安內。

5.皇帝無能。崇禎皇帝是個心氣高又剛愎自用的人,能幹的大臣被他葬送了一大批,動不動就處死大臣,或沒有很好滴保護大臣,毛文龍、袁崇煥、盧象升、傅宗龍、汪喬年、賀一龍、楊嗣昌、盧象升、洪承疇等等,都是被崇禎皇帝處死或沒有保護好戰死,或投降。打戰沒有人才,肯定是要失敗的。



再說說李自成,這個既是內因又是外因:

1.部隊缺乏正規劃化建設。1638年,李自成被打的只剩下18人,後來出來到河南收留流民,變成幾十萬人,然後歷經三大開封、打襄陽、打洛陽,和孫傳庭打戰,沒有時間整頓軍隊,部隊的攻堅能力、抗壓能力不夠,和明軍打還可以,和滿清打就不行。

2.高層缺乏智囊團。李自成的決策集團缺乏真正的高人,牛金星、宋獻策等都不如滿清的范文程,李自成也不懂得做統一戰線,積極吸收明朝的高官,所以李自成手下只有幾個失意舉人,智謀不夠。

所以,李自成佔了北京後,沒有實力擋住滿清入關。



最後說說外因,就是滿清的情況:

1.有雄才大略的統帥。皇太極和多爾袞的胸懷不是李自成和崇禎皇帝能比的,敢於封漢人為王,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吳三桂等都是王爺。其實到入關的時候,滿清集團已經有大量的漢人,還有蒙古人。

2.有能征善戰的部隊。滿人不過萬、過萬不能敵。滿人本身驍勇善戰,加上由好的統帥訓練指揮,戰鬥力驚人。可用組織嚴密、裝備精良、快速機動來形容。這時的滿清八旗6萬雄兵是基本盤,是一支鐵軍,打不散、打不爛,抗壓能力一流。此外還有漢八旗、蒙八旗等。



3.統一戰線作的好。願意投降的一律優待,官職不低於明朝,有時還加一級,滿清入主中原的過程除了在四川、湖南、廣東等地方稍微焦灼一點,總體是比較順利的,很多地方是傳檄而定,直接招降。一個洪承疇就是招降大使,招降江西等一大片地區。

4.並非是滿人單獨佔領了中國。吳三桂從山海關打到雲南,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等征服了廣東、福建。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裡有句名言:“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明朝和清朝的關係也是這樣。


坐看東南了


首先我要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

清軍入關時,確實只有十幾萬披甲之士,但是他征服的並不是人口近億的明王朝。

確切的說,他征服是已經四分五裂的中原地區。因為早在清軍入關之前,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而崇禎帝在同一天在煤山上吊自殺,然後明王朝滅亡了。

再看當時天下形勢

明王朝滅亡之後,當時的天下主要有四股力量。第一股就是剛剛和吳三桂一起打敗了李自成,進駐北京的大清國。還有一股,就是正在被吳三桂窮追猛打的李自成殘部。第三股就是盤踞於四川地區的張獻忠。第四股,就是在江南地區正在內鬥的不亦樂乎的南明。

然後看當時的人心。

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再經過了漢朝的努力,大一統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國不可一日無君,天下不能存在兩個王朝,所以中原地區應該只有一個眾望所歸的政權。

在這樣的人心思潮之下,當中國變得四分五裂的時候。絕大部分的人所做的就是尋找真龍天子,然後站隊,去依附於那個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力量。

從當時天下的形勢來看,如果不出意外,滿清已經擁有了入主中原,統治全中國的資格。


最後看一下當時的滿清有多強。

從軍事上來看,八旗兵只有十幾萬,再加上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至少有20萬精銳部隊。除了滿清,任何一股勢力也拿不出20萬精銳。

同時,吳三桂在追擊李自成的過程中,不斷從李自成手中奪取土地,擴大滿清統治範圍。很快,北方地區就完全落入了滿清的手中。這一切僅僅用了1年多的時間,用摧枯拉朽形容毫不誇張。

滿清的強,對應的是其他幾股勢力的弱。李自成自不必說,從一片石之戰失敗後又變成了一股流寇,幾乎沒打過一個像樣的戰役。

張獻忠早年被左良玉打的潰不成軍,而左良玉又打不過李自成,可見張獻忠的軍隊實力更沒辦法和滿清軍隊較量。

南明在北方鏖戰的時候,卻在不停內鬥。沒有對逐漸接近的清軍有任何實際的防備。當然,當清軍南下的時候,大部分朝中大員紛紛投降,可見他們根本就沒打算抵抗,而是早已心向滿清。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滿清如果還得不到天下才是不正常的。


歷史風暴


我是軍林縱橫!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軍隊(清軍),在明朝將領吳三桂(汪精衛之前他的名聲最壞)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京師(今中國北京),這可謂是一次重大歷史事件!

當時清軍的骨幹是八旗兵。八旗兵又以鑲黃、 正黃、 正白、正紅、 鑲白、鑲紅、正藍、 鑲藍等八種旗幟為標誌。八旗各有旗主,努爾哈赤初定旗兵編制,300人為1牛錄,5牛錄為1甲喇,5甲喇為1固山,1旗共領7500人。以後牛錄數量增加,旗數未變。太宗時,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至此共有24旗。兵力也有近20萬人。

當年的滿清有個好老大,更有一大批勇將。尤其是當年的八旗兵相當驍勇善戰,“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1619年薩爾滸之戰是明清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明朝軍隊大約十萬人,女真大約六萬人左右,人數上明朝具有一定優勢,而且明朝擁有當時先進的各種火器。此戰大敗,再往後,明軍也從未贏過!

如果漢人團結一條心,清軍也是得不到到什麼便宜的。問題是,當年的漢人是真正的一盤散沙。大量的明軍文臣武將降清,當然這些人清人也是十分瞧不起的。正因此,乾隆年間編撰有《貳臣傳》和《逆臣傳》。但在當年,他們發揮了極好的爪牙功能。奸細比入侵者更可恨!

看看《明朝那些事兒》你會發現,明朝政治體制腐朽到了極致,皇帝不上朝、還什麼壞事都幹,太監當道民不聊生,文臣武將爾虞我詐,對下極端欺壓百姓,最後更把一些忠臣如袁崇煥等人殺了自毀長城。加之李自成等人引起的國內大動盪,光國內那點事兒就把明軍消耗得差不多了,更何談拒敵於外!

但歸到一句話,明朝的失敗在於人心散了、沒有隊伍了!所以,後來的大清亡了也是這個道理!


軍林縱橫


這就要歸功於洪承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為首的明朝降將官兵,如果沒有這些降將官兵的努力,就憑滿清的十幾萬人,累死他們也征服不了擁有近億人口的明王朝!

松錦之戰後,洪承疇被滿清俘獲,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當時,滿清派吏部尚書范文程去勸降洪承疇。洪承疇絕食數日,對著范文程大肆咆哮。當樑上落下來一塊燕泥,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時,洪承疇一邊說話一面“屢拂拭之”。范文程因此判斷,洪承疇不會死。野史傳聞,皇太極派自己的妃子小博爾濟吉特氏,在勸降洪承疇時,給洪承疇喝“參湯”。洪承疇美色在前,又喝了大補的參湯,把持不住,然後,不可描述,然後就投降了。

洪承疇的“功勞”在於完善了滿清的國家體制,並促進了滿漢融合。

第一,洪承疇建議多爾袞,以招降為主,不要殺戮百姓,收攬民心。滿清打敗李自成以後,昭告明朝官民,滿清大軍所過之處官民都打開城門,取得了極大的政治效果。

第二,洪承疇坐鎮南京,招撫江南,分解南明勢力。明兵部尚書張縉彥、鄭芝龍都是被洪承疇招降的,分化瓦解了抗清勢力。

第三,招集流散的百姓,安撫流民。洪承疇奉命經略五省,採取一系列以民為本的仁政措施。輕徭薄稅和賑濟流民,穩定了社會經濟,收攏了漢族人的民心。

山海關一戰,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為滿清奪取中原立下首功。此後,他作為清軍先鋒。帶領清軍南征北戰,一直把明朝遺老感到西南緬甸。可以說,清朝的大部分江山都是吳三桂為首的明朝降將打下來的!

正是有了洪承疇,吳三桂,耿精忠等明朝官兵的“叛變”,滿清才會如此快速的奪得漢族的天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題目似乎有些邏輯問題,如果我沒理解錯誤的話,提主應該是想問明朝的軍隊比清軍多好幾倍,為何會敗給清軍吧?



談到明朝的兵員數量,最大值是出現在洪武、永樂時期,畢竟明朝建立之初根基未穩,再加上北元勢力猶存,朱棣時期擴軍至二百五十萬左右,也是明朝軍隊戰鬥力的巔峰時刻。自此之後明朝政局穩定,軍隊不斷裁減,到了萬曆年間,明朝軍隊系統荒廢,兵員數量已不足百萬,戰鬥力也是急劇下降,國土面積也在不斷縮水,反倒是留給了崇禎皇帝一系列爛攤子,據推測明崇禎年間全國兵員約有八十萬,具備高素質、強戰鬥力的精銳之師不超過20萬。



可想而知,大明王朝在覆滅之際內有李自成的起義軍之憂,外有清軍之患,其實也沒有多少可用之兵,再加上幾次決戰損兵折將、甚至明軍內部叛逃臨陣倒戈者,也就不奇怪明朝為何會敗給清軍了。


納蘭談史


明朝人口雖有上億人,但是軍隊總數不過數百萬,真正的可戰之兵不過數十萬,最後投降清朝的軍隊又佔大多數,因此清軍可以用十多萬精銳八旗兵擊敗號稱百萬的明朝。人口再多,只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因此人口多不代表軍隊戰鬥力強。

戰國時代,華夏諸侯國都是全民皆兵,民有爭心,兵有戰心,所以戰鬥力超強。漢朝及以後的大一統王朝都是採用徵兵制、府兵制、募兵制等兵制,各有優缺點,但是一個結果就是民多兵少,兵吃空響得多,民無戰力,軍無戰心,百姓面對軍隊如同待宰羔羊,反抗乏力!

明朝軍隊採用的是衛所制,也就是各個地方設置兵站來守備地方,衛所的兵來源於當地百姓。這些當兵的百姓平時種地、訓練,戰時集中起來對外作戰。這種衛所制可以節省國家財力,但是導致吃空響的士兵較多,兵冊上可能有一萬人,但實際服役的兵不足一千。這也是為會麼數百倭寇可以從東南沿海一路殺到南京城下,如入無人之境一樣。

清軍採用的是兵民合一制度,編成八旗之兵,儘管數量只有十多萬,但都是虎狼之師。清八旗長期與明朝對抗,軍隊都是能征善戰之師,他們十多萬人殺漢人數千萬並不困難。另外吳三桂等明朝將領帶軍隊投降清朝,之後他們成為清軍先鋒,為清朝攻城掠地。明朝後期國政爛到根了,已無回天之力,各地百姓樂於投降清軍,抵抗清軍的少數地方都被屠殺一空。

因此不能看人口多寡,要看朝政是否得民心,要看軍隊是否能死戰,要看百姓是否能支持軍隊。惡政之下無精兵,窮困之下無精兵,奢糜之下無精兵,明朝儘管人口眾多,但是確實國政不清明、軍隊無戰力,百姓無戰心,被清軍擊敗也是歷史的必然歸屬。


大秦鐵鷹劍士


滿清以區區十幾萬人馬入關,迅速攻滅李自成、張獻忠,實力碾壓南明諸政權,最終征服了人口近億的明王朝,乍一看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但細看明亡清興交接期的60餘年,便會發現滿清的統一既有八旗騎兵驍勇善戰的因素,更是明末波譎雲詭的政治局勢推動的結果。



萬曆在位期間,明王朝先後開展過名為“萬曆三大徵”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其中萬曆晚年援助李氏朝鮮反抗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入侵的戰爭,對關外遼東地區的影響尤為深遠。在與侵朝日軍的交戰中,明王朝消耗了大量國力,調入朝鮮半島的遼東精兵良將損耗嚴重,直接導致了戰後明王朝對遼東女真部落地區的控制力減弱。且崇禎即位時明王朝從建國開始運轉已近260餘年,帝國內部土地兼併、貧富兩極分化、官僚士紳貪汙腐化、地主階級瘋狂壓榨農民等社會問題積重難返,300年王朝興亡週期律迫近,改朝換代重新進行財富分配的趨勢愈發明顯,帝國上下危機重重。


崇禎即位初期,受小冰期氣候影響,陝西關中一帶遭受了嚴重的旱災,官府不體恤民生困頓,依舊以殘酷的手段催逼稅負,食不果腹、衣食無著的農民終於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帶領下揭竿而起,迅速蓬勃發展成為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勢力席捲北方大地。此時的明朝陷入了中原農民起義、關外滿清八旗兩線作戰的戰略困境,直至帝國財源枯竭,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

隨後的局勢,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弘光政權與滿清並存,相比于山海關戰敗的李自成、偏安四川一隅之地的張獻忠、四分五裂軍合力不齊的南明,滿清相對於其中的一方都呈現相對強盛的勢頭。可以說,是三者的各自為戰成就了滿清八旗的各個擊破戰略目標,最終得以統一全國,開創將近300年的大清王朝。


竹山清溪澗


首先評價一下明朝,明朝對歷史是有貢獻的,尤其在火器研發方面領先於世界,但在後期,政治制度落後,腐朽不堪,黨派林立,各自為政,皇帝昏庸,加強小冰期自然環境的改變,農民們因重稅引起的暴動,著實對明朝有著巨大的衝擊,要說清軍給明朝造成致命的打擊的話,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全對,清軍確實在多次戰役中殲滅明軍大部分有生力量,但不足以致命,對明朝打擊最大的還是農民起義


巫山鶴鳴


有內憂必有外患,歷次外族入侵都是如此,日本人侵華更是沒有人抵抗輕易進入山海關!


國粹516


清軍入關後對明朝的地主階級採用安撫政策只要不對抗清軍保證其所有的財產 而明朝的地主階級必須面對三個選擇 一 為明朝盡忠成敗不定 二 被義軍革命財產充公 三 背叛明朝投降滿清以保個人財產 在此形式下明朝地主紛紛投降滿清並轉而配合清軍攻擊義軍和明軍 明朝很快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