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國學:修道第一真經《陰符經》

聞道國學風欲起 易學起落幾多秋

中華沉浮五千年 世人皆醒事自休

在道教中,《陰符經》和《道德經》、《周易參同契》一起,被稱為道家三大基本經典。在道教典籍中,《陰符經》還是唯一一部對人類災難有敏感度和關切度的書。故而,其在道教史上佔據著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因而被道門中人視為“古往今來修道第一亢經”。

聞道國學:修道第一真經《陰符經》

《陰符經》是一部奇書,其間所蘊含著深奧的哲理,留給後世許多謎團,這也為其渲染上很濃郁的神秘色彩。《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陰”就是“暗”的意思。“符”則是“合”的意思,“陰符”就是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人事必須暗合天機,不違自然之道。《陰符經》的舊題為黃帝所撰,後於道教傳說知,其由驪山老母傳與唐代李筌。另有說為李筌託黃帝之名而作,也有人說其為戰國末期作品。全書主要談道家的修養,另涉及一些丹術,也有部分是縱橫家、兵家的思想。

據記載,《陰符經》本無章節,但一般傳本將其分為《神仙抱一演道章》、《宮國安人演法章》、《強兵戰勝演術章》三章,《神仙抱一演道章》主要講天道陰陽之理,讓人捤其機宜,修身煉行以成聖人,強調按自然規律處理人節《富國安人演法章》主要說明天地、萬物與人之間存在相“盜”的關係,只有三盜相宜,天地人才能相安。《強兵戰勝演術章》從用兵之道說起,闡述學道修煉者須戒目收心,無邪妄動,順應天道,隨時應物,天人合一。節實上,《陰符經》的精髓,就在幹道教修煉的內容,其中關鍵在一“盜”字,就是把原來屬幹自己的東兩奪取回來。

另外,在《陰符經》中,具有豐宮的辯證法思想。它比較充分地說明天道的客觀性。指出天道按自身的規律發展,人的意志無法改變它。同時,它認識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重要性,鼓勵人們努力去掌握、駕馭自然規律。此外,它乂以較大篇幅,論述相生相剋的道理,強調只有相剋才能相生。這些思想,不僅在道教史上,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相當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

《陰符經》對後世道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大約在唐宋以後,一般道教內外丹家,皆將它和《老子》一起看做煉丹之祖經,用它的思想指導丹術修煉。另外,其蘊含的深奧哲理,也受到社會哲學思想家的關注,儒家、佛家、兵家縱橫家、醫家等,都從自家的學術思想及利益出發來解釋和運爪它,而它也給予他們一定的影響。

《陰符經》中的修煉之道,《陰符經》作者考證,《陰符經》是一部奇書其深奧的哲理‘留給後世許多謎團,但其作者卻是眾說紛紜.被渲染上更多的神秘色彩。

傳自黃帝:一說黃帝受之於廣成子,一說西王母遣玄女授黃帝,一說黃帝與風后玉女論陰陽六甲之後自撰而成,一說黃帝由虛天壇石洞內的一石匣中得到。

李筌所作: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南宋理學大家朱熹都認為此經非黃帝所撰,大概是李筌自己撰寫。

戰國末期之人撰:戰國時代的道家、術數家、方技家等撰著,多喜歡加上一個“黃帝”稱號,告訴人們書中記栽都是自古相傳的名言和經驗,希望讀者不敢輕視。

《陰符經》中的修煉之道

《陰符經》的精髓在於道教修煉的內容,其中關鍵在一“盜"字,就是把原來屬於自己的東西奪取回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天地萬物和人之間的關係。

《陰符經》中的修煉之道

《陰符經》的精髓,在於道教修煉的內容,其中關鍵在一“盜”字,就是把原來屬於自己的東西奪取回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天地萬物和人之間的關係比如修道過程:修遒之人要從死中求生,返老還童,就要反奪天地萬物之生氣逆取造化,掌握其中樞要,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達到長生久視的境界。

附:《陰符經

全文:

陰符經

(舊題黃帝撰)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聞道國學:修道第一真經《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注:黃帝得賊命之機,白日上升。殷周得賊神之驗,以小滅大。管仲得賊時之信,九合諸侯。范蠡得賊物之急,而霸南越。張良得賊功之恩,而敗強楚。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注:人因五味而生、五味而死。五味各有所主,順之則相生,逆之則相勝。久之則積氣薰蒸、人腐五臟,殆至滅亡。後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矣。是以至道淡然,胎息無味。神仙之術百數,其要在抱一守中。少女之術百數,其要在還精采氣。金丹之數百數,其要在神水華池。治國之術百數,其要在清靜自化。用兵之術百數,其要在奇正權謀。此五事者,卷之藏於心、隱於神;施之彌於天、給於地。宇宙瞬息,可在人之手;萬物榮枯,可生人之身。黃帝得之,先固三宮,後治萬國,鼎成而馭龍上升於天也。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注:大荒大亂,兵水旱蝗,是天殺機也。虞舜陶甄,夏禹拯骸,殷系夏臺,周囚羑里,漢祖亭長,魏武乞丐,俱非王者之位,乘天殺之機也,起陸而帝。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權臣擅威,百姓思亂,人殺機也。成湯放桀,周武伐紂項籍斬嬴嬰,魏廢劉協,是乘人殺之機也。覆貴為賤,反賤為貴,有若天地反覆,天人之機合發,成敗之理宜然。萬變千化,聖人因之而定基業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注:中欲不出,謂之啟;外邪不入,謂之閉。內啟,是其機也。難知如陰,不動如山。巧拙之性,使人無閒而得窺也。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注:兩葉掩目,不見泰山;雙豆塞耳,不聞雷霆;一椒掠舌,不能立言。九竅皆邪,不足以察機變。其在三者,神心志也。機動未朕,神以隨之。機兆將成,心以圖之。機發事行,志以斷之。其機動也,與陽同其波。五嶽不能鎮其隅,四瀆不能界其維。其機靜也,與陰同其德。智士不能運其榮,深間不能窺其謀,天地不能奪其時,而況於人乎!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注:火生於木,火發而木焚;奸生於國,奸成而國滅。木中藏火,火始於無形,國中藏奸,奸始於無象。非至聖不能修身煉行,使奸火之不發。夫國有無軍之兵,無災之禍矣。以箕子逃而縛裘牧,商容囚而蹇叔哭。

富國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注:天地與萬物生成,盜萬物以衰老;萬物與人之服御,盜人以驕奢;人與萬物之上器,盜萬物以毀敗。皆自然而往。三盜各得其宜,三才遞安其任。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注:人皆有聖,人不貴聖人之愚。既睹其聖,又察其愚,復睹其聖。故《書》曰:專用聰明,則事不成;專用晦昧,則事皆悖。一明一晦,眾之所載。伊尹酒保,太公屠牛,管仲作革,百里奚賣粥,當衰亂之時,人皆謂之不神。及乎逢成湯,遭文王,遇齊桓,值秦穆,道濟生靈,功格宇宙,人皆謂之至神。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注:季主凌夷,天下莫見凌夷之機,而莫能知凌夷之源。霸王開國之機,而莫能知開國之機,而莫能知開國之源。君子得其機,應天順人,乃固其躬。小人得其機,煩兵黷武,乃輕其命。《易》曰: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又曰知機,其神乎。機者易見而難知,見近知遠。

強兵戰勝演術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注:人之耳目,皆分於心而竟於神。心分則機不精,神竟則機不微。是以師曠薰目而聰耳,離朱漆耳而明目。任一源之利,而反用師於心,舉事發機,十全成也。退思三反,經晝歷夜,思而後行,舉事發機,萬全成也。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注:為天下機者,莫近乎心目。心能發見,目能見機。秦始皇東遊會稽,項羽目見其機,心生於物,謂項良曰:彼可取而代之。晉師畢至於淮淝,苻堅曰:見其機,心死於物,謂苻融曰:彼強敵也,胡為少耶。則知生死之心在乎物,成敗之機見於目焉。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注:天心無恩,萬物有心,歸恩於天。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注:樂則奢餘,靜則貞廉。性餘則神濁,性廉則神清。神者智之源,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智公則心平。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澄水。以其清且平,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夫聖人者,不淫於至樂,不安於至靜,能棲神靜樂之間,謂之守中。如此施利不能誘,聲色不能蕩;辯士不能說,智者不能動,勇者不能懼。見禍於重開之外,慮患於杳冥之內。天且不違,而況於兵之詭道者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注:天道曲成萬物,而不遺椿菌鵬鷃。鉅細修短,各得其所,至私也。雲行雨施,雷電霜霓,生殺之均,至公也。聖人則天法地,養萬民,察勞苦,至私也;行正令,施法象,至公也。孫武曰:視卒如愛子,可以俱死;視卒如嬰兒可與之赴深溪。愛而不能令,譬若驕子。是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禽之制在氣。

注:玄龜食蟒,鸇隼擊鵠,黃腰啖虎,飛鼠斷猿,蜍蛭嚌魚,狼犿齧鶴,餘甘柔金,河車服之。無窮化玉,雄黃變鐵。有不灰之木、浮水之石。夫禽獸木石得其氣,尚能以小制大,況英雄得其氣,而不能淨寰海而御宇宙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注:謀生者,必先死而後生;習死者,必先生而後死。鶡冠子曰:不死不生不斷不成。孫武曰:投之死地而後生,致之亡地而後存。吳起曰: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恩者,害之源;害者,恩之源。吳樹恩於越而害生,周立害於殷而恩生。死之與生也,恩之與害,相反糾纏也。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注:景星見,黃龍下,翔鳳至,醴泉出,嘉穀生,河不滿溢,海不揚波。日月薄蝕,五星失行,四時相錯,晝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愚人以此天地文理為亂之機。文思安安,光被四表,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六府三事,無相奪倫,百穀用成,兆民用康。昏主邪臣,法令不一,重賦苛政,上下相蒙,懿戚貴臣,驕奢淫縱,酣酒嗜音,峻宇雕牆,百姓流亡,思亂怨上。我以此時物文理為理亂之機也。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勝。

注:賢哲之心,深妙難測。由巢之跡,人或窺之。至於陰變無方,自機轉而不窮之,智人豈虞之。以跡度心,乃為愚者也。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入封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黃帝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敘

《陰符》自黃帝有之,蓋聖人體天用道之機也。《經》曰:得機者萬變而愈盛,以至於王;失機者萬變而愈衰,以至於亡。厥後伊呂得其末分,猶足以拯生靈,況聖人乎?其文簡,其義玄。凡有先聖數家註解,互相隱顯。後學難精雖有所主者,若登天無階耳。近代李筌,假託妖巫,妄為注述,徒參人事,殊紊至源。不慚窺管之微,輒呈酌海之見。使小人竊窺,自謂得天機也。悲哉!臣固愚昧,嘗謂不然。朝願聞道,夕死無悔。偶於道經藏中得《陰符傳》,不知何代人制也。詞理玄邈,如契自然。臣遂編之,附而入注。冀將來之君子,不失道旨。

黃帝陰符經

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自然之道,無所觀也。不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心深微而無所不見,故能照自然之性。性惟深微而能照,其斯謂之“陰”。執自然之行,無所執也。故不執之以手,而執之以機。機變通而無所繫,故能契自然之理。夫惟變通而能契,斯謂之“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機,而“陰符”之義盡矣。李筌以“陰”為“暗”,“符”為“合”,以此文為序首,何昧之至也。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者,命、物、時、功、神也。傳曰:聖人之理,圖大而不顧其細,體瑜而不掩其瑕。故居夷則遵道佈德以化之,履險則用權發機以拯之。務在匡天地謀在濟人倫。於是用大義除天下之害,用大仁興天下之利,用至正措天下之枉用至公平天下之私,故反經合道之謀,其名有五,聖人禪之,乃謂之賊;天下賴之,則謂之德。

故賊天之命,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黃帝所以代炎帝也。賊天之物,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堯所以代帝摯也。賊天之時,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舜所以代帝堯也。賊天之功,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大禹所以代帝舜也。賊天之神,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殷湯所以革夏命也。周武所以革殷命也。故見之者昌,自然而昌也。太公以賊命為用味,以取其喻也。李筌不悟,以黃帝賊少女之命,白日上騰為非也。

五賊在乎心,施行在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傳》曰:其立德明,其用機妙,發之於內,見之於外而已矣。豈稱兵革以作寇亂哉?見其機而執之,雖宇宙之大,不離乎掌握,況其小者乎?知其神而體之,雖萬物之眾,不能出其胸臆,況其寡者乎?自然造化之力而我有之,不亦盛乎?不亦大乎?李筌等以五賊為五味,順之可以神仙不死。誣道之甚也。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傳》曰:人謂天性,機謂人心。人性本自玄合,故聖人能體五賊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傳》曰:天機張而不生,天機馳而不死。天有馳張,用有否臧。張則殺威行,馳則殺威亡。人之機亦然。天以氣為威,人以德為機。秋冬陰氣嚴凝,天之張殺機也,故龍蛇畏而蟄伏。冬謝春來,陰退陽長,天之馳殺機也,故龍蛇悅而振起。天有寒暄,德亦有寒暄。德刑整肅,君之張殺機也,故以下畏而服從。德失刑偏,君之馳殺機也,故奸雄悅而馳騁。位有尊卑,象乎天地,故曰:天發殺機,龍蛇起陸,寇亂所由作;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尊卑由是革也。太公、諸葛亮等以殺人過萬,大風暴起,晝若暝。以為天地反覆,其失甚矣。

天人合德,萬變定基。

《傳》曰:天以禍福之機運於上,君以利害之機動於下,故有德者萬變而愈盛,以至於王;無德者萬化而愈衰,以至於亡。故曰天人合德,萬變定基。自然而然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傳》曰:聖人之性,巧於用智,拙於用力。居窮行險,則謀道以濟之;對強與明,則伏義以退避之。理國必以是,用師亦以是。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傳》曰:九竅之用,三要為機。三要者,機、情、性也。機之則無不安;情之則無不邪;性之則無不正。故聖人動以伏其情,靜以常其性,樂以定其機小人反此,故下文雲:太公為三要,為耳、目、口。李筌為心,神、志,皆忘機也。俱失《陰符》之正意。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傳》曰:夫木性靜,動而生火,不覺火盛,而焚其質。由人之性靜,動而生奸,不覺奸成而亂其國。夫明者見彼之隙以設其機,智者知彼之病以圓其利則天下之人,彼愚而我聖。是以生者自謂得其生,死者自謂得其死,無為無不為,得道之理也。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傳》曰:天地以陰陽之氣化為萬物,萬物不知其盜。萬物以美惡之味饗人人不知其盜。人以利害之謨制萬物,萬物不知其盜。三盜玄合於人心,三才靜順於天理。有若時然後食,終身無不愈;機然後動,庶類無不安。食不得其時動不得其機,殆至滅亡。

故曰食其時,百骸治;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神所以神也。

《傳》曰:時人不知其盜之為盜,只謂神之能神。《鬼谷子》曰:彼此不覺謂之神。蓋用微之功著矣。李筌不知此文意通三盜,別以聖人、愚人為喻,何甚謬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傳》曰:日月有準,運數也;大小有定,君臣也。觀天之時,察人之事,執人之機,如是則聖得以功,神得以明。心冥理合,安之善也。筌以度數為日月,以餘分為大小,以神氣能生聖功神明,錯謬之甚也。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傳》曰:其盜微而動,所施甚明博,所行極玄妙。君子用之,達則兼濟天下,太公其人也。窮則獨善一身,夫子其人也。豈非擇利之能審乎?小人用之則惑名而失其身,大夫種之謂歟?得利而亡義,李斯之謂歟?豈非信道之不篤焉?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傳》曰:瞽者善於聽,忘色審聲,所以致其聰。聾者善於視,遺耳專目,所以致其明。故能十眾之功。一晝之中三而行之,所以至也。一夜之中三而思之,所以精也。故能用萬眾之人。李筌不知師是眾,以為兵師,誤也。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傳》曰:心有愛惡之情,物有否臧之用。目視而察之於外,心應而度之於內。善則從而行之,否則違而止之,所以勸善而懲惡也。筌以項羽昧機,心生於物;以符堅見機,心死於物。殊不知有否臧之用。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傳》曰:天以兇象咎徵見人,人能儆戒以修德。地以迅雷烈風動人,人能恐懼以致福。其無恩而生大恩之謂也。李筌以天地不仁為大恩,以萬物歸於天為蠢然。與《陰符》本意殊背。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傳》曰:情未發謂之中,守中謂之常,則樂得其志而性有餘矣。性安常謂之自足,則靜得其志而廉常足矣。筌以奢為樂性,以廉為靜,殊乖至道之意。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傳》曰:自然之理,微而不可知,私之至也。自然之功,明而不可違,公之至也。聖人體之亦然。筌引《孫子》雲:視卒如愛子,可以之俱死。何也?

擒之制在氣。

《傳》曰:擒物以氣,制之以機,豈用小大之力乎?太公曰:豈以小大而相制哉?筌不知擒之義,誤以禽獸。註解引雲玄龜食蛇,黃腰啖虎之類,為是悲哉!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生者,人之所愛,以其厚於身。太過則道喪,而死自來矣。死者,人之所惡以其損於事。至明則道存。而生自固矣。福理所及謂之恩,禍亂所及謂之害,損己則為物之所益,害之生恩也。筌引《孫子》用兵為生死,丁公、管仲為恩害。異哉!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虞聖。人以期其,我以不期其聖。

《傳》曰:觀天之運四時,察地之化萬物,無所不知,而蔽之以無知,小恩於人,以蒙自養之謂也。知四時之行,知萬物之生,皆自然也。故聖人於我以中自居之謂也。故曰死生在我而已矣。人之死亡,譬如瀋水自溺,投火自焚,自取滅亡。理國以道,在於損其事而已。理軍以權,在於亡其兵而已。故無死機則不死矣,鬼神其如我何?聖人修身以安其家,理國以平天下,在乎立生機以自去其死性者,生之機也。除死機以取其生情者,死之機也。筌不天道,以愚人、聖人、體道愚昧之人而驗天道,失之甚也。

故曰瀋水入火,自取滅亡。

注在上矣。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傳》曰:自然之道,無為而無不為。動靜皆得其性,靜之至也。靜故能立天地,生萬物,自然而然也。伊尹曰:靜之至,不知所以生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傳》曰:浸,微也。天地之道,體著而用微,變通莫不歸於正,微之漸也微漸故能分陰陽,成四時。至剛至順之謂也。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傳》曰:聖人變化順陰陽之機。天地之位自然,故因自然而冥之,利自然而用之,莫不得自然之道也。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注在文上。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傳》曰:道之至靜也,律歷因而制之,不能葉其中鳥獸之謂也。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傳》曰:八卦變異之伎,從是而生。上則萬象,下則萬機。用八卦而體天用九疇而法地。參之以氣候,貫之以甲子,達之以神機,閉之以詭藏,奇譎之蕩自然也。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傳》曰:陰陽相勝之術,恆微而不違乎本,明之信可明,故能通乎精曜象矣。

吾輩皆為發揚中華文化精髓,勿惡言相贈,若是批評指教,虛心受教,多多益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