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古代每天是十二個時辰?

日久見人心


中國古代相傳至少最早是夏朝就有了完整的歷法了。黃帝命手下大臣撓整理命名了十天干十二地支記時的方法。



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根據十個手指逐漸找到十進位記數的方法,同時也以一到十作為記時的工具。經過長期的觀察總結,我們的祖先發現了地球公轉一週(即一年),月亮陰晴變化(即一月)十二次,於是就產生了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一個月大約三十天的規律。


既然年月都有了對應的數,為了更加細分每天的時間段,就出現了時(辰)、刻的概念。

遠古時期也有把一天分為十個時間段的記載,自從人們知道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後,又把一天也分成了十二個時間段,即十二個時辰。

相傳伏羲氏把十、和十二個數字分別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地支,還將天干地支相配而成六十花甲子,分陰陽配五行,後來又將十二地支配以十二動物規定方位,形成了我國獨有的歷法、哲學體系。



還有的預測類書藉認為一天十二分時間起源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學說。

總之,我們祖先發明的十天干十二地支對應年月日時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國學典籍裡面的奇葩。


神舟六


因為古人通過長期的觀察,發現每經歷過一個春夏秋冬的循環,月亮週期圓缺12次。這就是為什麼地球上所有文明統一的都是12小時計時,一年有12個月。和時間有關的,基本上都是十二進制。



同理的十二時辰,子醜寅卯辰巳無為申酉戌亥,連同十二生肖,都是十二。沒辦法,地球上唯一能確定的週期現象,就是月亮的每年十二次陰晴圓缺。


和這個道理類似的還有十六進制的商業計數,例如十六盎司是一磅,十六兩是一斤,則是為了方便分割,都是二的倍數。

還有我們常見的日常計數,是十進制,因為我們都有十根手指。


蛋科夫斯基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全世界不同文化中間沒有什麼交流,就不約而同地使用12或者24來表示一天內的時間呢【比如說中國的12個時辰和西方世界的24小時】?

應該說,雖然古時候的人對於天體運行現象並不明白,也不知道地球在繞太陽公轉、地球自己也會自轉,但是他們憑藉著對天象的觀察本能地感受到日月星辰的變化跟“旋轉”有關【如下圖所示,是星辰旋轉的延時攝影】。尤其是從地面上觀察,太陽雖然升起來的角度不一樣,但是總是在圍繞某一個點轉動。

所以中外都不約而同地發明了利用太陽的運動來指示時間的裝置。比如說中國的日晷,還有西方世界的晷影器,下面兩張圖就分別是中國的日晷和西方的晷影器。

那麼這個旋轉跟把一天的時間分成12份或者24份有什麼關係呢?

你掏出筆來試一下就知道了:你可以很輕鬆地把一段圓弧平均分成兩等份、三等份,但是你想要把一段圓弧平均分成五份就很困難。所以一整個圓先分成兩份,然後再分成兩份,然後每一份再三等分,那麼就很容易把一個圓給均分為12份了。

比如說下圖就是古埃及在1500年前在石板上畫的晷影圖,即便筆跡非常粗糙,但是基本上是等分了。

12、24被廣泛應用到工程領域也是一種必然。

12、24被稱為高合成數,因為其可以很輕鬆地被1、2、3、4、6、12整除,運用到工程裡就可以很方便地做分數運算。特別是因為可以被3整除,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活動。

另外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有一個十二地支,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個說法固然是有道理的,畢竟中國的十二個時辰就是根據十二地支來明明的,比如說子時、丑時等等。

但是要搞清楚邏輯關係,是因為十二這個數字在時間計數上用起來很方便,所以才會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各個時辰的,而不是因為要用十二地支來計時,才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先後邏輯順序要搞清楚。

畢竟中國古代出現過很多中劃分一天時間的方法,有把一天分為10段的、15段的、30段的,都有,最後統一用十二個時辰,說明這個方法最方便【如下圖所示,是漢代的日晷,把一天的時間分成了100份,最後因為不方便被棄用了】。

所以這麼說你明白了嗎?


SilentTurbine


古時候的中國人智商非常高,根據天文現象和天氣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又叫一個時辰,一時辰有四刻(一刻為現在的30分鐘),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為現在的10分鐘),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為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為一念。大約從西周起,人們就為每個時辰取了優雅別緻的命名,又以地支來表示十二個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下面就是每個時辰的劃分:

子時=23:00至1:00

丑時=1:00至3:00

寅時=3:00至5:00

卯時=5:00至7:00

辰時=7:00至9:00

巳時=9:00至11:00

午時=11:00至13:00

未時=13:00至15:00

申時=15:00至I7:00

酉時=17:00至19:OO

戌時=19:00至21:00

亥時=21:OO至23:00。

以上就是古代十二個時辰的劃分。


用戶4546779864196


參與一下,大家交流。

中國古代對各種記錄幾乎離不開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時間也一樣,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中國古代紀年曆法。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代表了每年的稱號,六十年一個輪迴,即我們常說的“六十甲子輪流轉”,如甲子年、乙丑年、乙未年......等等。

十二地支同時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代表了正月(一月、此處月份皆指農曆)至十二月,對應十二生肖。

而日支卻不是固定的,需要推算而來,即常說的“日柱推算”,萬年曆記錄了每日的日支。

四柱為年、月、日、時,時當然還是由“支”來記錄,“支”有十二,由此設立了十二時辰了。漢代將一天時間分割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古人認為一天的分割時間在“夜半”,通過“漏刻”計算了“夜半”的準確時間,而這個時間老鼠活動做活躍,於是“夜半”演變為“子夜”“子鼠”,此時便為“子時”了,對應現代時間,子時為夜間23點到1點之間,順推得知十二時辰對應現代時間醜(1—3)、寅(3—5)、卯(5—7)、辰(7—9)、巳(9—11)、午(11—13)、未(13-15)、申(15-17)、酉(17-19)、戌(19-21)、亥(21-23).


西園小苑


因為古中國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歲星紀年法

古天文學家以地球為觀測點,以相對不動的恆星為背景來觀測歲星在天空的運動,正好約十二年繞天一週,也就是說,歲星每年要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每一星空區域都有一個特定的名稱,共有十二個這樣的星空區域,即十二次,(十二次的名稱依次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除了十二次之外,天上又有十二辰的分劃(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稱呼)。它的計量方向和歲星運行的方向相反,即自東向西。

這個問題往大說就是為什麼還使用陰陽干支三合紀年,因為還符合我們這個你農業大國的生產生活啊(什麼農時,中醫,潮汐,屬相,詩詞的意象的等等)。還有存在的必要,現階段它還有它的生命力,仍然會作為一種文化延續下去。 

這是一種文化自信啊😜😜😜

 

 

子時 鼠

23:00~1:00

夜半,是今明兩天的臨界點,又名子時、子夜、「古歷分日,起於子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子午流注十二經----膽經當令

丑時 牛

1:00~3:00

丑時,又稱雞鳴、荒雞。--------------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子午流注十二經----肝經當令

寅時 虎

3:00~5:00

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老尚貪書課,黎明即下床。

子午流注十二經----肺經當令

 

 

卯時 兔

5:00~7:00

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日出有曜,羔裘如濡

子午流注十二經----大腸經當令

 

 

辰時 龍

7:00~9:00

食時,又名早食等,這是吃早餐的時候-----朝食有麥饘,晨起有布衣。

子午流注十二經----胃經當令

 

巳時 蛇

9:00~11:00

隅中,又名日禺等-----至於衡陽,是謂隅中

子午流注十二經----脾經當令

 

 

午時 馬

11:00~13:00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日中為噬嗑,交易是尋常。

子午流注十二經----心經當令

 

 

 

未時 羊

13:00~15:00

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每旦視朝,日仄乃罷

子午流注十二經----小腸經當令

 

申時 猴

15:00~17:00

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子午流注十二經----膀胱經當令

 

 

酉時 雞

17:00~19:00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等,---------日落看歸鳥,潭澄羨躍魚。

子午流注十二經----腎經當令

 

戌時 狗

19:00~21:00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子午流注十二經----心包經當令

 

 

亥時 豬

21:00~23:00

人定,又名定昏等,這是一晝夜的最後一個時辰-----人定月朧明,香消枕簟清。

子午流注十二經----三焦經當令

 


回真向俗


為什麼每天是12個時辰呢?

所謂的12時辰就是指天氣運動節律而言的。從根本上來講,實質則指的是氣的運動節律。那麼氣運動的12節律是怎麼形成的呢?這要從氣的本源形態上來梳理。氣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因此它的形態必然全息宇宙象為○形,而○形的外在周長則是其內在的三條直徑均勻相交運動生成的。此三條直徑構成6個半徑在圓周構成6個交點,自然形成為○氣的靜態6邊形特徵(光是氣的特殊存在方式,因此同時也是一個光源點特徵顯象)。所以當○氣攜帶6交點數循環運動一週時,則必然構成了6×2=12個特徵點,從而形成了氣運動的基本節律現象!具體反映到天氣運動特徵上,則表現為12時辰或者說是12時氣!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時間(辰)運行也是通過光線的運動來實現的,而一個光源點也是三條直線等同於三條直徑(6個半徑)相交組成的,其循環運動一週也同樣是12個結構特徵點,而光乃是氣的特殊存在方式,所以我們站在光的角度來看,它也自然會形成為時間運動12節律點的!

綜上所述12時辰節律是通過光,氣的基本結構體現出來的。



易境2


悟空,這個問題有利於傳播華夏文化的一些基夲常識,很樂意回答。

巜千字文》所謂百科全書,開扁就是講宇宙的一些基本上常識,包括了物質的起源,時間,空間,物質的:形成原因和運行規律。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這一句是講“道"的初始狀態,華夏文化就是"道“的文化。“道”的初始形成狀態是混沌不清的,這一點和當今的科學所解釋的宇宙形成是一致的。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宇宙形成了,就有了什空間的觀念,時間的觀念。這是華夏最早的天文學。先哲對28宿星系的觀念是夏曆形成的重要依據。夏曆是我們最早的也是人類最早成熟的時間歷年紀。這就是演變到現在所藏之的天干地支。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先哲用天干地支來展示了物質的生髮規律,任何物質和事情在兩個小時之內都會發生變化,在12個月之內都會產生一個循環,哪怕是情感。這個是包括了現在的物理學,和化學,數學,哲學。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這一句是講時間的紀年法的具體方法,包括了音樂,書法。琴,圍棋,書法都是先哲最早發明的,琴用來紀肘,棋用來演算,書法用來記錄。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這日主要是講物理變化的過程和化學的結果

這些都是因為有了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理論闡釋才會有的。

這個就是12時辰的具體由來。

《千字文》是用來培養皇帝的,大家可以當做神話聽聽,


guihuxuan1


古代的時辰,以天干地支中的地支的名稱來命名,一天12個時辰,每個時辰2個小時。


瀋陽楊藝


古代用地支計時法,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別對應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23點——1時為子時,以此類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