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刀既精美又凶猛,明代腰刀是它的对手吗,你怎么看?

shamrocker


再次科普一下!

现在被很多人认为精美又凶猛的倭刀,其实是日本幕末才最终出现的,以打刀为刀型的“新々刀”。这种日本刀的概念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有意识的进行营造和吹捧的结果。

这时候大明都亡了很多年了啊!

至于日本武士在战场上真正所使用的刀,其实是薙刀这样的长刀和野太刀这样的双手刀。

至于打刀跟明代的腰刀一样,都是当时军人的副武器!

在大家都用长矛长刀的战场上,拿把一米长的打刀或腰刀上阵,是觉得自己活得太长想寻死了吗?


至于倭刀和明代腰刀谁更好?这个问题本身也很无厘头。

因为明代本身就大量进口倭刀作为军队腰刀使用。

根据记载,仅第十次勘合船就进口了二万四千一百五十二把倭刀。而仅十一次勘合船输入明朝的日本刀,估计不少于二十万把。

然后明军还有大量使用日本刀条中国刀装的倭腰刀。


那么,都是倭刀,日本人和中国人手里就会导致刀本身有强弱差别吗?或者日本刀条用日式装具或中式装具会改变其本身的金属属性吗?


这妥妥无厘头啊!


至于为啥明军大量进口倭刀呢?

很简单,便宜!

《明会典》记载,日本进贡的倭刀定价为每把刀宝钞三贯,而另有来自西域的镔铁大刀则定价为每把给绢五疋。而一疋绢可折宝钞一百贯。也就是说,倭刀对于当时的明军来说,真是价格便宜量又足啊!


其实这个世界上永远是便宜无好货!

你用好钢材,精心锻造,自然刀就好。

中国古代一样有优质花纹钢,晋代就有的灌炼花纹钢,流传到民国时代的折花钢,现在依然有存在的马齿嵌钢等等。

收藏界也不乏使用这些花纹钢锻造的精美刀剑。

总之,刀剑这事,没必要自吹自擂,但也没必要自我贬低。在古代,你用好钢,好好锻造就有好刀剑,你舍不得花钱,自然没有好刀剑。


冷兵器研究所


以往部分古兵器研究者认为明代刀剑不及日本,以单一器物的精致程度对比的确如此,由于倭刀的精美和倭寇早期的凶猛刀法,造成长期以来的一种观点,即是明刀质量低劣,根本不是倭刀的对手,甚至与倭刀两刃相交时,会被劈成两段。大多数持此观点者还会举出戚继光将军《纪效新书》中的一段话为佐证:“倭喜跃,一进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

但对刀剑制造和刀法稍有了解者就会明白,刀剑之折断在战场上固然可见,但并非随处可见。尤其是在明朝,中国刀剑锻造技术已经很成熟的情况下,以一把双手倭刀切断一把长三尺,重约一斤十两的明腰刀更是绝非易事。换句话说,日本刀就算再强悍,也不可能在斩断一把明刀后自身秋毫无损。在当时的情况下,倭寇的战法是以少胜多游击作战,更不可能以自己一把刀连续砍断明军多把腰刀。即使是现在,一把质地优良、使用趁手的武士刀之成本也非常昂贵并且工期漫长,深入中国沿海的倭寇根本不可能随时换刀,也不可能立即得到专门为其重新打造的倭刀。另外这些倭寇大多是剑术高手,在戚家军组建之前他们对付武艺平常、士气装备地下的明军卫所兵,根本不需要用砍断对方刀刃这种既吃力又可能毁坏自己兵器的笨刀法。事实上,在肉搏中,日本武士对于自己的战刀是极其重视保护的。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戚将军的这段话呢?关键在于“短器难接,长器不捷”的“接”和“捷”字上,笔者理解,“接”是抵挡,而“捷”是灵活。短兵器抵挡不住并不代表就会被劈断(事实上戚继光把叉、耙等都列为短器),而长兵器不够灵活,攻击后回旋较慢,防守时亦较为迟缓、甚至来不及阻挡对方的刀势,所以被倭刀砍中的明军士兵大多被劈成两段。把这个身多两段的“身”字理解成为明军士兵的身体,则更加合理。并且,这段话中也不无夸张之处。

那么,明代腰刀的质量到底如何呢?笔者接触过的明代刀刃,大多品质优良,其刃部硬度绝对不输磨过的日本古刀期(公元1600年以前)大多数的倭刀,刀身的弹性和韧性均十分精良,根本不易折断。同时刃体精纯,杂质很少。可以负责的说,单纯从明代刀刃体的综合功能上说,与同时期和同级别的倭刀不相上下,,有过者也不算罕见。但明代刀不论工期还是制作成本,都远远低于倭刀,更加适合广泛配备军队进行大规模作战,并在破损后迅速得到补充。





历史小白解读历史


“长兵不捷,短兵不接,身多两断!”
熟读历史的朋友一定不会对这句话感到陌生,这句话就是用来对倭刀的感叹,而说出这句话的人,就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

倭寇之所以成为明朝军队的心腹大患,主要的一点就是倭寇很重视日本刀本身的性能。几位有先见之明的将领认为,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轻盈敏捷、刀身又锋利,在许多方面皆占尽优势,无往不利。

当然作为日本武士使用倭刀还是能够占尽单兵作战优势的,而且灵活的劈砍招式能够对敌产生较大的伤害,但是由于它的刃宽太窄,在当时锻造工艺不成熟的情况下它的强度系数远远比不上一柄廉价的大刀,所以一直以来在大规模战斗中是作为战斗的副兵器被使用的。

明朝有三种腰刀最有名:绣春刀、雁翎刀、柳叶刀。随着电影《绣春刀》的大红,也让绣春刀的名气大大提升,但是到如今并没有一把关于绣春刀的出土文物,所以我们暂且在这里不提。

雁翎刀,刀身挺直,刀尖处有弧度,有反刃,因形似雁翎而得名,其盛行于明朝时期,无论是官丞还是士兵都会佩戴。柳叶刀,因刀的形状类似柳叶,故此得名柳叶刀,其通常用于骑兵和步兵上,明朝大量装备此刀。

在长度和硬度上,倭刀都是占尽了上风,所以在初期倭寇进犯的时候,几十人的队伍就能够对抗一只小规模的明朝军队,这也让后来“戚家军”开始研究了“鸳鸯阵”:通过刀与牌、长与短的配合,不仅充分发挥了不同兵器的效能,而且把防守和进攻融为一体,可谓远近皆宜,攻防均可。无论倭寇在何种距离,阵内阵外,都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所以单纯比较两种刀,还是倭刀略胜一筹,但是中国人牛就牛在智慧上,不仅依靠一种兵器,更会使用多种武器和阵法的配合,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这才是最牛的地方。

以史为贱


普遍认为倭刀更好是因为倭寇祸乱沿海时中国军队多不敌所致。

严格上说,当时的倭刀确实比中国这边好很多。原因在于成本问题。

日本武士很乱,不要说一言不合就当街杀人,就算一眼不合就拔刀相向的情况都有记载。所以日本武术对刀的重视程度很高,所以工序繁琐、造价偏高的包钢技术生产出的好刀自然也就很有市场了。

反之,在中国因为军队装备需求量太大,所以用不起太好的刀。因此,这种技术在唐代以后就渐渐失传了。后来,戚继光为了能够在刀剑上能够跟倭寇对抗,还特意派人去日本将这种锻造技术学回来的。

其次,倭寇胜多也是因为浪人(其实主要就是在国内混不下去的武士)经常发生小规模冲突,所以他们的个人搏杀技巧也是很好的,相当于武林高手的角色。而明朝士兵显然更适应大规模军团作战,所以才会不敌。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戚继光发明了鸳鸯阵后倭寇就屡屡惨败的原因了。所以,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倭刀太厉害,而是个人打斗技巧的差异。

再次,除了刀剑质量和个人勇武外,倭刀的长短也是一大问题,倭寇接敌时往往快速前窜,窜之前长兵还够不到,窜之后已过枪尖位置,又没到达短兵的距离,偏偏倭刀很长,骤然挥刀之下措不及防就被斩杀。后来改良完的戚家刀在长度上可以与倭寇相若之后,情况马上就有所改观了。


Rphoeli1


很明显,倭刀适合于步兵格斗,明朝腰刀更加适合于骑兵同时也适合于步兵格斗


共跳滴水线子


这个倭刀虽然锋利,但是过度的追求锋利导致它本身十分的脆,刚过易折。


御天太一


消耗品,没必要搞得太精美,能拔脓就是好膏药,能砍人就是好刀。


迎风吹哨2016


还没有研究不好意思!但是从我个人角度出发,各有长处,但是我更愿意相信明代腰刀更胜一筹!因为我大中华的东西,不管是古代也好现代也好!肯定是最牛的!😁


今天属于我22


日本钢铁冶炼技术和制刀技术先进,倭刀制作精工精料,制作周期长,成本高昂。

而明代限于体制,武器装配整体制作粗劣,有数量,但质量较差,所以明代刀远不及倭刀,一对一打,很难取胜,必须依靠策略和配合才行。


胶东历史民俗与美食


婑刀是主战兵器,腰刀是附属兵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