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生不进恒大,死不进万科,生死不进碧桂园”这样的言论?

大锰子哥



三观不正怎么办


首席投资官评论员董岩:

2018年《财富》排行榜上恒大230名,绿地集团252名,万科332名,碧桂园353名,可以说在世界上的排名都是很靠前的是世界前500名的公司。但是为什么会有“生不进恒大,死不进万科,生死不进碧桂园”这样的言论呢?

这句话看似一种调侃、一种黑色幽默但是从这一句话中也无不反应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压力。

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很占用资金的行业,想要比别人做的更好其实很简单就是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很少,为了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各个房企可谓煞费苦心,但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压榨员工,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这样才能尽量的缩小一个项目的周期使资金快速回本周转。

7月26日安徽六安的碧桂园建筑工地发生事故造成6人死亡。再此之前,碧桂园已经事故频发了。前段时间还爆出了碧桂园拿地当天连夜出土的事情,碧桂园最近几年为什么能发展的那么快他们的杀手锏就是“高周转”,低成本拿地,快速开发,配到到位,低价开盘从而迅速的回笼资金。其实其它的房企几乎也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提高资金的周转率。比如碧桂园将“高周转”的标准提高到几乎不可能完成的“345”(拿地后3个月开盘,4个月资金回证,5个月资金再周转)。其实早在10多年前万科也这么干过,当时也提出过“5986”(拿地后5个月动工,9个月销售,第一个月售出8成,产品必须流程是住宅)。但是2010年后万科就放弃了这套,原因就是很简单,人员长期在重压之下很容易出问题,安全、质量和品质等都会出问题。

但是可以说的是国内的现在所有头部房地产企业都是在这种重压之下发展起来的,可想而知企业的员工身心上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所以有这样的调侃也不无道理。


首席投资官


前几年,碧桂园到处拿地建房,还没有如今这么高调的提出高周转,企业负债多了,财务支出成本高了,高周转才提上日程。

房子本来是固定资产,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房子钢筋养护、水泥构件养护等本来需要周期,这一天起几层楼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建筑学常识,尤其是多长时间出图和多少天开工更是将工期压缩的一紧再紧,这不出事才怪。

碧桂园的杨主席就是这样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以前倒是能出奇制胜,现在房地产业四面楚歌,能不能保住就看造化了。

反观万科,倒没有像碧桂园那样刻意强调高周转,但是人家企业治理和流程化,在房地产科技企业里,还算比较认真和贴合实际的。

碧桂园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过快,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快速切入国内三四线城市,摊子铺大了,执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加大,还有储备土地以及现有工程建设大量支出影响企业正常现金流情况,祭出高周转的手段,也可能是杨国强不得已而为之,这次能不能度过此劫,就看杨主席的格局了。


斑马消费


不知道大家对于房地产企业是一种怎样的看法呢?看着身边建起越来越多的楼盘,就感觉这些地产的大亨肯定又进账了不少。特别是看见那些楼盘外的标语:最后十套!即将售空!看到这些就想到大亨们在家微笑的情形了。

可是却有这样的言论:生不进恒大,死不进万科,生死不进碧桂园。这样的言论当然是对于房地产员工而言的,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言论中涉及的三个房地产公司,都是目前最厉害的巨头。特别是碧桂园,从小时候就一直看它的广告: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这个广告语到现在还能随处可见,就知道它屹立不倒的位置。

身边也有不少在房地产公司工作的朋友。其中有一位刚进入房地产一年,感觉她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比以前会说话,会打扮,更有女强人的感觉了。不过据她自己描述,这一行并不那么好混。她在房地产公司入职时,经常会受同行欺压,有时候被硬生生的抢走客人的事情也是有的。每天早上要挤着早高峰出门,每天还要带着不同的客户看房,每天晚上加班也是家常便饭,好不容易休个假,也是电话不停。

要她说的话:“除非你真的热爱这一行,不然真的很难做。”

由此可见,在房地产公司工作是一种持续高压的状态,上班八小时,下班工作八小时。除了睡觉,就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而在这高压的工作下,还有一个就是房地产老板很会让人做事,一个人做3、4个人的活是最普通的。例如现在分配到自己手上有50位客人,那这50位客人每位客人,所需要的房型、所要求的居住条件、所心仪的价格,都要了然于心,并且客户一个电话过来就要进入工作状态。

所以说越大的房地产公司,它所做的工作量就越大,所承担的就更多了。

你觉得有道理吗?


我是职场达人“萍行职场”,感谢你的关注,升职加薪有套路!

萍行职场


谁都知道,尽可能地高周转是房地产行业致胜的关键。周转高就意味着资金回笼快,意味着现金流保证,企业的利润也相对会提高。

其实说白了,房企要牛,玩法、套路并不复杂,但难的是效率和执行。

如今,我国房地产进入寡头时代,地产大鳄们身后的盘子越做越大。可以看到的是,2017年,我国商品房成交量增速有所放缓,但销售规模再创新高。且百强房企销售额,占到我国房地产47.7%,较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创下最高纪录。

这样快速发展的背后,就是寡头公司们员工的汗水。

对房企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这也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行业,今天行情好,不代表明天行情还好。房地产周期起伏,经历过的人知道痛。左手暴富和右手破产,往往就是一念之间。

对他们而言,时间是最重要的撬动利润的杠杆。规定时间完成不了任务,可能后面几十个亿、几百亿就损失了,背后还背着几百亿、上千亿的债务等着还,稍有不慎杠杆断裂公司破产。

变现的速度和质量,是房企在未来竞争中胜出的重要筹码。所以对他们而言,高周转很可能就是致胜法宝。

这么高的效率,压榨的就是公司员工。万达的朋友就说他们公司半军事管理文化。譬如每一个项目都有几个时间节点。时间到任务完成,没有任何理由可讲,一旦有拖延则职位或许不保。

恒大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碧桂园更狠,高周转是出了名的,有前碧桂园员工说,从上到下每周干110小时是常态。除了8小时睡觉基本都在公司加班。

加的班越多周转得当然也越快。在老板们的眼中,人和机器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比如杨国强在内部分享的一个“1万元的故事”:

如果一个优秀的规划设计师年收入是36万元,月收入即3万元,折算即每10天收入1万元。如果下班后接到规划图要设计,碧桂园找5名设计师熬一个通宵做出来,然后分别给这5人两天假补休,补休合计也是10天。

就公司效益而言,同样的工资发出去,安排5个人忙一个通宵,好过1个人忙活10天,显然设计院要这样做为好。

虽然杠杆游戏对杨主席的这番分析不敢苟同,但也不得不感叹,杨主席真是深谙高周转之道,难怪碧桂园能稳坐宇宙级地产商的位置。


杠杆游戏


首先,碧桂园加班是众所周知的事,加班到什么程度呢?有句笑谈,你打卡下班的时候,顺手在打下卡,因为又要上班了,重灾区就是财务部门,很多财务的小姑娘在办公室里都有简易床,工作时收起,下班了直接就拿出来睡在办公室了!

还有就是工作上的个人垫款问题,碧桂园有一整套严格的财物制度,每个项目资金流回到什么程度,可以享受相应的百分比资金支配,可以说每个碧桂园人都需要在工作中垫用个人资金,少则几千,多则几万,一个报销周期就看你所在的项目卖的如何了,我就经历过半年多才给我报下来的情况,半年还不算太糟的,有的一年才报给你,我们这有句戏言,一次员工报销,基本全公司都是万元户!一点不夸张!

碧桂园派系斗争问题也非常严重,内斗常见,高层内斗,中层站队,往往是哪一派输了就卷铺盖走人了!

在碧桂园五年,有欢乐,有感动,有气愤,有无助,也为碧桂园流过血,流过汗,总结一下就是,碧桂园是个还算不错的公司,公司高层非常平易近人,也没什么架子,但是碧桂园公司中层问题严重,不作为的往往都是中层管理者!




天津足球嘚啵嘚


简单解读就是说:恒大高周转累,万科工资低,碧桂园又累又低。(当然并不准确)


36氪


“生不进恒大,死不进万科,生死不进碧桂园”这句话在地产及地产相关领域流传甚广。个人认为这句话应该是“能进万科进万科,退而求次选恒大,挑战极限碧桂园”,起码在东莞这个市场上,恒大万科保利应该是站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食物链顶端,即使碧桂园也是可以锻炼人成就人的地方,有地有人有项目,自然有收入。

所谓的不进,多是“退局者”的言辞

万科、恒大、碧桂园分别成立于1984年、1997年、1992年,经过超过三十年的发展才走到了今天的规模,以规范的企业流程、完善的风控体系、强大的人才培养机制等为代表的各大齿轮组良好运转,才能保证企业这艘巨轮逆风前行。

三家企业算是行业内的翘楚,无论毕业生还是职场人,得以进入这三家企业都能获得不差的工作体验,大品牌背书、大平台发展、大视野增值、多晋升渠道、多优质人脉、高水品薪酬、人性化调岗迁城,人人削尖了脑袋往大公司挤,为的不就是这些。为啥现在有条件了还生不进、死不进、生死不进?

大公司有其他公司难以比拟的优势,自然也有相对严苛和高效的工作量和工作要求。多劳多得是大公司最大的特点,进入以上三家公司,只要能站稳脚跟,

20万年薪是起点,拿着几十上百上千万的年收入,一周工作8、90甚至100个小时可能是常态。

生不进、死不进、生死不进的那些人,多数没进过;或者扛不住这样的高效要求。

加班真的是老板逼的吗?

题主提到的三不进,无疑在吐槽这些企业工作量,说白了就是吐槽加班。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大城市从业者压力不但加重,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绝不能让工作吞噬生活,切勿本末倒置。”

过去,我一直并不认同上述本末倒置的观点,直到听到薛兆丰讲经济学才明白各种道理。

我们通常说老板/企业希望员工加班,相比2份合理的价钱请2个员工做合理的工作,他们更愿意给1.5分甚至2份工资请1个人做更多的事,因为培养多一个员工需要更多的成本,如工位、报销、培训等。

我们通常也认为职员是不愿意加班的,但实际上也不是的。实际上从业者更愿意多劳多得,只要能得到相应的报酬,无论是加班工资、季度奖、年终奖甚至是调休没有人不愿意加班。

薛兆丰还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他是经济学博士,这个博士能一次性折算成具体的金额吗?100万?1000万?有谁愿意拍卖他所拥有的博士学位吗?没有!他这个博士学位的价值需要通过时间来实现,需要一篇篇的论文发表,一堂堂授课累积,一场场论坛加持,他的博士价值才能慢慢折现。

现实中的我们也是一样的,加班,不过是让价值折现的速度增加。

因为大公司的速度与效率远高于其他公司,在大公司加班就像我们在机场的加速道上奔跑罢了。

不知不觉中,你已经练就了足以抵御风险的内功

工作中遇到过一个碧桂园的小姐姐,从东莞某一个项目的策划一路做到区域的成本管控,一度离开碧桂园去了另一家在广东也相当不错的地产公司,还身居要职,一次媒体活动偶遇她又回到了碧桂园,我问她:“为什么又回来碧桂园了,新东家应该很好啊,轻松很多”,她说:“他们那实在太慢了,我不习惯,回来碧桂园我才觉得这种节奏是对的”。

碧桂园的高周转的确让行业吐槽不断,扩张力度大侵略性强,非人性化工作强度,做法不可取,但适当的高强度工作带给人的锻炼和蜕变是职场人日后最坚固的盔甲。

以上。


东莞楼市面对面


其他公司不清楚,但恒大的企业文化我还是比较认同的。总结到一句话就是持之以恒,排除万难,将目标完成。哪些生不进恒大的理论只是因为你不想经历过程的磨砺,只想成果的荣耀。这是瞎想!恒大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中国社会坚强成长的缩影,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只有胸怀家国天下的坚韧和百折不挠的气魄。如果你是恒大人你是幸运的,因为有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导师在引领你;如果你不是恒大人,你可以看看恒大俱乐部带给我们的欢愉和振奋。在中国,从事企业经营,市场经济不完善,营商环境尚需提高,从业者只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砥砺前行,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非外人可道的。在这种环境中要屹立不倒,唯有持之以恒的努力,不得半点松懈。看看许家印,任正非以及那些我们少有听闻的航空,国防,科技专家们,我们还哪来勇气敢说那样的话。


南居蜀人


其他两个不太了解,万科有同学在里面,怎么说的,真的很累,工资回报也算可以,但是比上华为还是要差一点,万科之前一直是中国房地产的老大,话语权比较大,之前业内的不好的新闻都可以被压下去,自从碧桂园,保利,恒大等等这些企业做起来,现在万科也并不是数一数二了,同学说晚了加班比较多,大部分时候都是无薪水的,天天开会,甚至周末也会有会议,这个现在怎么样不知道,但是同学17年辞职前都是这样的,不过我个人觉得想要拿高工资还是可以考虑万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