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鄉村振興高層論壇”舉行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研討交流實施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好經驗、好做法,由人民網與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人民網安徽頻道承辦的“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鄉村振興高層論壇”於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與會嘉賓圍繞鄉村振興主題分別發言,分享經驗做法和工作成果,探尋新時代鄉村振興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提檔升級建言獻策、貢獻智慧。現將發言摘編,以饗讀者。

鄉村振興關鍵是讓農民得實惠

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 謝國明

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發展事業全局、關乎國計民生根本問題的戰略部署,深刻把握了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係變化特徵,順應了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提幾條建議:

一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遵循發展規律,而不是扭曲發展規律甚至顛覆發展規律。鄉村振興,有其自身規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認識鄉村振興規律,順應鄉村振興規律。順勢而為,事半功倍。逆勢而行,不僅勞民傷財,事倍功半,甚至可能事與願違。

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為了讓農民過上幸福生活,而不是大規模拆舊建新讓農民揹負債務。鄉村舊房子多,窄徑小道多,既有文化積澱,也有自然肌理,然而難免破敗之相。振興鄉村,拆舊建新,在所難免。但是,如果規模過大,就可能毀壞自然肌理,掏空文化積澱,甚至令那些沒有財力物力建造新房的農民,揹負鉅額債務。

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尊重農民意願引導農村文明,而不是搞強迫命令逼迫農民文明。我們有些幹部,總認為農村封閉,農民落後,小農意識強,文明層次低。所以,有些同志做“三農”工作,總是高高在上,常常強迫命令。尤其需要注意。

四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公共服務下鄉進村,而不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下鄉進村。振興鄉村,要讓公共服務下鄉進村,而不是把牆壁粉刷粉刷,把標語書寫上牆,甚至在破舊處建一堵牆遮擋一下視線,在領導看得見的地方搞“可視工程”。

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兼顧公平和效率,而不是隻顧公平不講效率或者反過來只講效率不顧公平。鄉村振興,發展是第一要務,應當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然而,鄉村問題,凡積重難返者,都是不講公平所致。公平與效率,雖有矛盾,卻不可偏頗,只顧一頭,忘了另一頭。

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切合中國實際、各地實際,而不是照搬外國模式照抄外地經驗。凡是先進經驗,成功做法,無論是外國的,還是外地的,都應當虛心學習,認真借鑑。但是,無論多麼成功的經驗做法,都有其特定的條件特定的要求,簡單照抄照搬,難免“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於領會精神實質,把握基本規律,根據當地實際,鼓實勁辦實事,讓農民群眾真正得實惠。

弘揚大包乾精神 奮力推動鄉村振興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張曙光

今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局之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切實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求,成立由省委書記、省長任組長的全省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出臺全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強化頂層設計,細化目標任務,實化工作舉措,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新進展,在鄉村振興征程上邁出新步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弘揚大包乾精神,遠近結合、重點突破,以改革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努力實現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

堅持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繼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優產品結構,調精經營結構,調順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突出提質導向、效益優先和利益共享,紮實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將農產品加工業和為農服務業作為促進三產融合發展的突破口,努力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堅持以生態宜居為關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林長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切實做好“保護”“治理”“建設”三篇文章。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加強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村生態更優美、農業生產更清潔、農民生活更舒適,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構築幸福美麗新天地。

堅持以鄉風文明為保障。堅持塑形、鑄魂兩手抓,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鞏固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陣地。引導農民傳承良好家訓家風,與時俱進修訂鄉規民約,弘揚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推進移風易俗,加快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培育向上向善新風尚。

堅持以治理有效為基礎。強化基層黨建工作,實施“一抓兩促”工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著力創新基層管理,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汲取傳統鄉村社會的德治基因,持續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構建法治自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體系,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堅持以生活富裕為根本。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2020年實現人脫貧、村出列、縣摘帽。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平穩增長,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人民群眾更加美好新生活。

政策、資金給農村更多傾斜

經濟學家、原國務院參事 任玉嶺

鄉村振興意義重大、前景廣闊,敢為人先的安徽有條件走在全國前列。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農業農村必須現代化。鄉村振興要真刀真槍解決中國城鄉差距,真正推進全面小康,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農民擁有的人均土地少。要解決農村問題,就必須站在更高層次看待問題,鄉村振興要同城市化緊密聯繫起來,通過城市化帶動周邊發展,給予農村更多的支持。

同時,要改變政策制定、資金投入“重城市輕農村”的慣性思維,給予農村更多的傾斜,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必須做出改變,擔負起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使命。

對於“公司+農戶”的發展方式,建議成立農民入股的公司制合作社組織,既可以解決銀行貸款問題,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讓農民在農村有收益,進了城也有收益,實現增收致富。

選擇適合自身的實現路徑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 尹成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是把握好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基本原則和路徑方向,要針對各地實際,來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實現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從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當中來看,說不平衡不充分,一定不要忽視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民發展不充分,不要忽視農業農村兩個現代化建設的滯後。所以說,鄉村振興就是基於當前國情而提出的發展戰略。

產業振興在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當中具有重要地位,那麼如何來實現鄉村的產業振興,實現產業興旺?

要轉變發展方式,促進鄉村產業的綠色化發展,促進鄉村產業的新型化發展、促進鄉村產業的特色化發展、促進鄉村產業的高效化發展。同時,還要依託市場來配置資源和要素,促進鄉村產業的市場發展,從而加快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提升。

重在產業發展制度創新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原司長 張紅宇

鄉村振興重在產業發展,要推動產業振興,要以中國資源解決中國問題,以中國供給解決中國需求,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農業發展質量,釋放新產業新業態,並堅持“綠山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綠色發展。

產業振興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地方用心去做。

鄉村振興需要制度創新。安徽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包產到戶、大包乾打破大鍋飯,掀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如今,土地改革的方向是確權登記、土地流轉,將激發起農村發展的極大活力。在土地制度創新的基礎上,要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經濟主體,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是發展現代農業、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鄉村振興對人才培養制度也提出了新要求,要培養、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善經營、會管理的人才隊伍。只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鄉村振興不等同於城市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黨國英

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應當重視城鄉規劃、人口布局、公共服務、產業選擇等問題。這些關乎鄉村振興的成敗。

首先是城鄉規劃問題。從發展方式來看,有的名村走的是城市化路徑。但如果所有的鄉村都模仿名村,鄉村振興就變成了城市化。這顯然有悖於初衷。

其次是人口布局問題。鄉村振興意味著人口布局的大調整,但怎麼調整、如何佈局,至今仍然沒有定論和共識。

再次是公共服務問題。當下農村基礎設施尚顯不足。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農民分散居住,但基礎設施的建設又要求一定的人口規模,這兩者之間是一組矛盾。如何破解仍然值得探討。

最後是產業選擇問題。當前,鄉村旅遊是很多地方政府發力鄉村振興的抓手,但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旅遊,它的收入佔比不能高於區域內農業產值的10%。在破題提升農民收入方面,過去大多看重規模經營,但現在來看並非如此,而是要讓農民在農業產業鏈條上的其他環節去挖掘有價值的東西。

強化系統思維,下好一盤大棋

從戰略思維上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國家站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層面作出的重大決策。這一戰略性安排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二是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優先任務。

從辯證思維上看,我們要抓住鄉村振興中面臨的兩個主要矛盾:一個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另一個是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前者要求我們更加重視“三農”工作,重塑工農、城鄉關係。後者要求我們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從系統思維上看,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需要頂層設計、統籌推進,需要把握好規劃引領、分類推進、把握階段發展任務和從容建設四個方面的原則。

從法治思維上看,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鄉村振興工作,要把自治、法治、德治結合起來,把那些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件地找出來並解決好,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積極培育新時代的新農民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 楊宜勇

破解“三農”問題,要重事,更要重人,要重視農民自身的發展。這是農業要強、農村要美、農民要富的著力點所在。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首先要重視和加強組織領導方式和工作方式,要下大力氣發展村裡的黨員,培養強有力的村支部書記、副書記,甚至可以培養好當地第二書記梯隊。

在此基礎上,要發展好鄉村的經濟組織。村幹部可以探索職業化,比方說,村委會主任可不可以嘗試外聘?

鄉村振興呼喚新時代的新農民,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農民要振興。鄉村的現代化歸根到底是農民的現代化,只有農民的現代化才會有鄉村的振興。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農民現代化?要積極培育新時代的新農民,提高他們自身的組織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新時代的擔當精神,繼而提高農民專業能力,要讓農民朋友能夠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循環。

牢牢把握鄉村振興總要求

安徽省政府原副秘書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劉 奇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總要求。

第一是產業興旺。鄉村振興中的產業興旺,並不是單一地指農業興旺,而是說三產要協同發展、同時興旺。第一產業要提升農產品的質量;第二產業主攻方向應是生產安全、營養、美味的食品;第三產業的發力點是發展農產品貿易。

第二是生態宜居。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做到“生產、生態、生活、生意”四生契合。

第三是鄉風文明。實現鄉風文明一是要做好村容環境治理;二是要制定鄉規民約,規範村民行為;三是要提倡制定家訓,傳承家風。

第四是治理有效。要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注重培養“兩支隊伍”的建設。

第五是生活富裕。生活富裕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有錢即富”,它包括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兩個層面,兩者缺一不可。

著力打造安徽城鄉統籌新典範

中共肥西縣委書記 金成俊

安徽省肥西縣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位置,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努力打造全省城鄉統籌新典範,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一是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引擎,大力弘揚“包產到戶”改革精神,不斷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經營制度改革和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全面激發鄉村振興內在動力。

二是堅持以特色融合為方向,堅持特色化、品牌化方向,著力構建具有肥西地域特色的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三是堅持以統籌發展為路徑,逐步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加速公共服務全覆蓋,全面提高城鄉一體化水平。

四是堅持以綠色宜居為目標,持續推進鄉村產業綠色化,紮實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改善鄉村環境面貌。

五是堅持以共治共享為核心,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鄉村治理體系,努力開拓鄉村善治之路,全面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謀求全面的振興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管理學院院長 厲新建

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政府不僅需要大力推進小康社會的建設、經濟的振興,也需要重視鄉村的社會振興,需要推動鄉村文化的振興,需要助力鄉村居民的振興,需要實現內生造血機能的振興。所以,鄉村振興並非是抽象的,而是具象化的振興。

同時,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每一個鄉村可以擁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在鄉村未來的發展進程中,鄉村自身一定要有“進化”和發展。

當下,鄉村旅遊是各地政府推進鄉村振興的抓手。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挖掘、整理鄉村固有的文化和歷史,讓傳統的元素在現代消費中復活,為時尚的消費輸入古老文化的“血液”,也要保證鄉村文化的真實性;既要消費鄉村的傳統文化,也要力爭給鄉村帶來文化上的增量,培育鄉村新的文化;既要看到城市人群消費力給鄉村帶來了繁榮,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城市不是鄉村的‘救世主’”,鄉村與城市是在相互促進中均衡發展的。

拓展農業農村的功能層次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 鄭風田

鄉村振興要攀爬兩個金字塔:第一個是質量興農的金字塔,第二個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金字塔。

在認知方面,我們傳統上認為農業、農村只有兩個層次的功能,第一個層次是農產品生產的地方,第二個層次是農民居住的地方。在發達國家,農村還有第三個層次的功能,便是城市的“後花園”,成為城市旅遊觀光、度假的地方。目前,我們國家很多城市周邊的郊區農村正在發展這方面的產業。第四層次便是承擔城市老人的養老功能,為他們在市區周邊提供非常寬闊的養老空間。我想,這對城市老人是一個非常好的養老選擇,這也是對農業農村非常大的功能開拓。第五個層次則是一些國家的鄉村還吸引了大量的大學和公司總部。

總之,鄉村振興就是要避免過去片面的城市化發展之路。鄉村振興不是否定城市化,而是要把鄉村發展起來,把農村經濟盤活,以此實現城鄉融合。

聚焦產業興旺,打造現代農業

中共肥西縣委副書記、縣長 李 煜

肥西是農村改革重要的發源地之一,40年前的山南區小井莊農民敢為天下先,率先實行“包產到戶”。近年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肥西縣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產業興旺是核心。肥西縣大力推動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的培育發展,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花卉苗木種植面積超過30萬畝,已連續舉辦16屆中國苗木花卉交易大會。

生態宜居是基礎。在加快產業發展的同時,肥西縣高度重視生態保護、環境治理,讓農村成為廣大農民生產生活的美好家園。

鄉風文明是靈魂。大力培育文明新風,營造了崇德向善的文化氛圍。

治理有效是保障。加快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著力構建鄉村治理長效機制。

生活富裕是目的。畢竟,發展的一切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穩妥引導資本與農業的結合

安徽大學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張德元

鄉村振興需要社會各個方面、多重要素形成合力。這其中,資本下鄉是迴避不了的問題。

都市農業的內涵就是“資本農業”。想要發展都市農業,需要現代的裝備、現代的管理、現代的技術,只有資本到位了,這些才可以實現。從這個意義上理解,都市農業就可以理解為“資本農業”。

當然,資本與農業的結合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當從積極引導、關口前移、過程管理、構建平臺等四個方面進行佈局。

首先,政府要引導工商資本謹慎地看待涉農項目的風險,要引導下鄉資本著重發力都市農業,而不是簡單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其次,要將把關、審核工作做在前面,要有準入政策,不能“撿到籃子都是菜”;再次,要加強過程管理;最後,要積極構建平臺,打造諸如土地資產運營公司、土地交易所等平臺。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14日 13 版)(責編:嶽弘彬、曹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