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博山人的煎饼情节

在华夏一提到“煎饼卷大葱”,人们马上就联想到这是在山东。一听到沂蒙小调,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沂蒙红嫂” 有用乳汁救活伤员,沂蒙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在《沂蒙六姐妹》《南征北战》、《红日》、《英雄孟良崮》等影视剧中,“沂蒙红嫂”为前线部队战士烙煎饼充军粮的场景,让全国人民认识了山东大煎饼。


淄博博山人的煎饼情节


煎饼的历史悠久,起源甚早,由饼鏊的产生可以追溯煎饼起源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晋代《述征记》、唐代《唐六典》、明代《酌中志》以及清代《煎饼赋》等古籍均对煎饼有所记载。

泰沂山区是煎饼的发源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山民就开始吃煎饼,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食物就是煎饼。我们淄博清代名人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写到,“煎饼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蒲松龄用它那如掾大笔,把煎饼的形状、色泽、大小、原料、制作以及味道、功用等描述得淋漓尽致。


淄博博山人的煎饼情节


淄川、博山地处泰沂山区余脉,这里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和泰山、沂蒙山区大致相同。山区土地贫薄肥料少,山地浇灌困难,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绝大多数农民以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粗粮为主。这里的人不甘心整天吃窝窝头或贴饼子,于是,煎饼就成了日常吃的主食。小麦、大麦(也叫牟麦、饭麦,与小麦的营养成分近似,但纤维素含量略高)、高粱米子、玉米糁子、黍子稷子、豆类等都是推磨摊煎饼的最佳粮食。富人细粮细作,穷人粗粮粗做,也就有了棒槌(玉米)煎饼、蜀黍(高粱)煎饼、豆糁煎饼、小米煎饼、地瓜煎饼、面煎饼等等,怎么好吃怎么摊。


淄博博山人的煎饼情节


煎饼是用小米、玉米或高粱等粗粮浸水磨成糊状,发酵后在鏊子上摊匀烙熟的薄饼。

(二)推碾、磨糊

过去,淄博地区的粮食磨面还是相当的原始。从我记事起,棒槌、蜀黍、小米、麦子、各种豆子都是要用石碾来碾压成碎末或面粉的。到了七十年代才逐渐有了电磨,粉碎粮食不用再推碾了。记得我们村的上庄有一处加工点,为了加工十斤二十斤的粮食,要排几个小时的队。


淄博博山人的煎饼情节


第二步就是把碾好的面子和糁子用温水泡上,再加些上次推煎饼留下的“酸磨糊水”,让其自然发酵,根据天气冷热情况,一般需要一夜的时间就能发酵好了。

下一程序就是推磨。这是我最不愿意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痛!


淄博博山人的煎饼情节


石磨:粉碎颗粒粮食的器具,圆形,由上下两扇组成。砖砌的磨盘高不及腰。下扇磨盘和磨盘固定,上面凿有辐射状槽沟,中心有寸许铁轴;上扇磨的下面凿有斜旋状条纹,中心嵌有浅铁帽,与下扇磨轴相合,顶部有杯口大小的“磨眼”(旱磨两个磨眼,水磨一个磨眼)。粮食放在磨顶上,粮食通过磨眼流入磨中研磨。上扇磨两侧对称有两个凿孔,楔入半寸木橛,橛上拴绳套,套入磨棍。推磨人将磨棍横置腹部,用力前行转圈(逆时针)推磨。推煎饼用的是水磨,发酵的糊子在卖力的拥推中研磨成“磨糊”,“磨糊”缓缓流淌到磨盘上,再顺磨嘴淌入半盆中。若糊子不够细,还得再推第二次。这推煎饼也是要用心的,若方法不当,就会出力不出活。先是糊子的兑水量要控制好,不稠不稀。稀了用力少,转圈多;稠了用力大,但磨的不细。再是要控制好舀入磨眼的粮食量,每次在以半饭勺为宜。其次是推磨时要微微向前弓腰,最好左手能压着点磨,这样能增加摩擦力,磨出的“磨糊”细发。


淄博博山人的煎饼情节


父亲有痨病做体力活就喘不过气来,推碾、推磨的活都落在了母亲的身上,她还得摊煎饼,说真的,那时候的女人真是太辛苦了。我也真心想尽量帮母亲多干点家务活,减轻她的生活压力,要知道她除了管着家人吃饭穿衣、照顾长病的父亲外,还得做着工厂给的计件加工活来维持家里的生活,十分不易。我很想把推磨的活承包下来,可是,我年幼个子矮,不能把磨棍放在腰间,只能两手抓住磨棍放在胸前,拼尽力气艰难的往前拱。这还不算什么,最闹心的是,围着磨盘推不了几遭就会眩晕,感觉天晕地转,恶心呕吐,吐上来还好受一点,吐不出来更难受。

推一次磨,就像大病一场,成天晕晕沉沉,头晕眼晃,六神缺了五神,好几天返不过劲来。那个痛苦劲,到现在想起来还难受。因此,小时候宁愿挑水、挑碳、搋搭火,就是不愿意推碾、推磨;干活再苦再累也能挨,听说要推煎饼就怵头。一想起要推磨,那煎饼放到嘴里,怎么也咽不下去。


(三) 摊煎饼

不过,博山城里人的煎饼别于它地,现在想一想还真是别具风格,美味独特。摊煎饼一般是家中女人的活,她们虽然是城里人,但摊煎饼还是用着农村的器具。多数是用黄泥垛的形垛(炉口比鏊子略小,鏊子受热均匀),还有的干脆在地上支起几块砖,把直径在六十公分左右的大号生铁鏊子支在砖上就开始摊。烧的是柴草,先点燃干草或棒槌秸,等热了后再引燃劈柴烧热鏊子。也有的用碳炉子摊,但炉口一定是很大,能让鏊子受热均匀。


淄博博山人的煎饼情节


博山煎饼有两种摊法。最广泛的一种是用抡耙,抡耙是一根长约二十公分(直径两公分)的圆木棒,中间有根筷子粗的握杆。摊时用饭勺把糊子舀在鏊子上,然后用抡耙由里到外转圈轻轻的摊开、烙熟。这样摊出的煎饼有普通煎饼的两倍厚,趁热吃胎乎、软和。另一种是用刮耙,刮耙和抡耙长相差不多,只是圆木棒换成了象快板一样的竹坯。摊的不同之处是摊者要用力把糊子在鏊子上推拉均匀,使煎饼两面都密实、吃起来筋道。现在市面上卖的博山煎饼大多都是用刮耙摊的。

摊的时候,要先用沾了豆油或花生油的“油搭子”把鏊子轻轻的、均匀的擦一擦,待鏊子温热后,将糊子用勺子舀到鏊子上,再用耙子转圈碾摊到最薄,等煎饼“滋啦、滋啦”到微微发干稍有点轻糊的时候,拿一薄铁片(相当于现在的腻子刀)刮一下煎饼边,两手并用"哧"的一下,那团磨糊变成了一张直径约半米的煎饼! 随后把摊好的煎饼放在盖垫上,等全摊完后一起对叠成三角形,开吃时才折成长条,方便咬嚼。

博山人常把来不及吃的煎饼成摞放在小缸里保存,以保持煎饼的水分,这样储存的时间较长。等吃的时候,用小铁鏊子二次加热食用。煎饼跟刚摊的一样软和,也可以烙后夹菜,或烙成菜煎饼,花样很多。


淄博博山人的煎饼情节


博山煎饼分为酸煎饼和甜煎饼两种。酸煎饼的糊子要在盆子里等待它自然彻底发酵后,用饭勺把整个糊子搅匀,这样摊出来的煎饼是带酸味道的;如果是不等糊子完全发酵就摊,那摊出的煎饼就是甜煎饼,但摊甜煎饼的技术要求更高。酸煎饼一般是抡耙摊的,甜煎饼一般是刮耙摊的。酸煎饼、甜煎饼是根据发酵时间长短人为确定的,酸的程度也有轻重之分。过去人们生活困难,就想出这个办法让煎饼酸一点,这样就能吃的少一点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曾想到,酸的食物开胃,博山酸煎饼就着博山酸咸菜,越吃越带劲,吃的更多。

博山煎饼按粮食不同,分为小米、棒槌、和蜀黍三种。从吃的煎饼情况很可以看出家里的生活状况,富裕人家吃小米煎饼,一般人家吃棒槌煎饼,很穷的人家吃红蜀黍煎饼。博山煎饼过去以“煎饼少爷”宗士奇和大街张登成两家为最好,他们是用东山里的小米摊的,这种小米因水土好而粒大、色浓、香甜、俗话叫“有油性"。


淄博博山人的煎饼情节


(四)吃煎饼

博山城里人在煎饼的吃法上费了不少心思,里面夹上菜变着花样吃。博山菜煎饼是博山的传统名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做法与鲁南菜煎饼不太一样。

博山菜煎饼要用博山发酵的煎饼煎烙,主要工序是拌馅和煎烙,将豆腐切成丁、粉条剁碎、韭菜刀细或葱成末,放上虾皮,用油把馅炒熟,然后把煎饼揭开均匀摊馅,放完菜临好的时候拿起油壶淋些油,把煎饼两折成长方形,再在平锅内或鏊子上将煎饼两面烙成金黄色,起锅后中间切一刀分两半,即可食之。博山菜煎饼内软外脆、菜香扑鼻,咬一口满嘴流油,口感酥松香嫩,馅多而不腻,再看地上也是一片油脂麻花,一般最多两个煎饼就吃饱。博山菜煎饼铺最有名的是李其瑞和他弟弟李和尚两家,他们的做法主要是在小米煎饼里摊上由豆腐、粉条、虾皮、葱末、韭菜和调味品拌合素馅火通烙而成,顾客坐在炉边边烙边吃,香酥可口;若再来上碗“油粉”,会更饱口福。 


我小时候吃煎饼就没有那么讲究了。菜煎饼很少能吃到,就是吃到也是野菜或“六月的韭菜”烙成的,很少能见到油星。最长吃的是软乎煎饼就酸咸菜。不知道什么时候母亲买点咸刀鱼,在炉子上烤一烤,咬一口煎饼吃点咸鱼,那个香呀!这可能是童年最幸福的时候了。吃到最后,鱼刺当然也烤着吃下肚了,过了这么多年,那烤鱼刺的香味依然留在口中。早晨起来,我会泡上一碗煎饼汤,就着香椿芽咸菜,“呼啦、呼啦”扒上,碗往桌上一放,开开心心上学去了。若碰到一天母亲做了豆腐乳,那煎饼汤肯定要吃上两大碗。


稍微遗憾的是,我从来没有吃过那“煎饼蘸甜酱、卷大葱”。

(五)淄川煎饼

博山煎饼推、摊、热、吃都复杂,相比较来说,淄川煎饼就简单的多。说是淄川人摊煎饼还不如说是刮煎饼,她们是用根二尺长的竹坯子当刮坯,把糊子舀到鏊子上后用它狠劲地左右刮匀,随着磨糊的不断加热,刮坯将多余的糊子再刮到不平的地方,直到全部刮平,这时候煎饼也就熟了。然后,用刮坯的头将煎饼边刮离鏊子,双手把煎饼翻过来,再烙反面,直到煎饼微糊为止。这样的煎饼薄而酥脆,有粮食的清香,吃起来很筋道有嚼头。也有的人使用刮耙摊煎饼的,其摊法和用刮坯差不多。摊这样的煎饼关键是用力很大,摊一次煎饼胳膊累好几天返不过劲来。

淄川和泰沂蒙山区以及博山城周边农村多数是这种摊法。


淄博博山人的煎饼情节


我母亲是淄川西域人,又生活在博山城,她摊煎饼用的家什抡耙、刮耙、刮坯都有。摊煎饼常常是摊一半耙煎饼,再摊一半刮煎饼。所以,这两种煎饼我都很熟悉。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市民的供应粮不够吃。老家的大娘就把平时攒下的“煎饼噶扎”装到面袋子里,让大爷用独轮车推着步行六十多里路给我们送到博山。这亲情终生难忘!同时,也说明刮煎饼能储藏很长时间而不容易发霉变质。


淄博博山人的煎饼情节


淄川最有名的是西河煎饼。煎饼作为西河人的传统主食,极富地方特色。在西河,几乎家家院里都有一盘石磨,用来磨煎饼糊子。过去,糊子以玉米、小麦和豆类居多,而今西河百姓又开发出大米、小米、芝麻、高粱、红枣、蔬菜等多个品种。“西河的煎饼一张张,棒子小麦都出香,卷着豆腐就咸菜,个个吃的白又胖”,

西河煎饼传统工艺、纯粮制作,富含纤维,不添加防腐剂,筋道韧性大,咀嚼满口清香,生津健胃,易于消化;存放时间长,不宜变质,不失为天然绿色健康食品。


淄博博山人的煎饼情节


(六)今天的煎饼

摊煎饼这个活即苦又累更是个技术活,同样的粮食,同样的工序,下了同样的功夫,不同悟性的人摊出的煎饼味道大不同。厚薄暂且不论,冷热鏊子摊出的煎饼口感就有天壤之别。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承和改进,如今,石磨换成了电磨,多数人都是用各种现成的米面来摊煎饼。也很少有用柴火或煤炭摊煎饼的了,都是用气或电做燃料,即干净又无污染。电煎铛、煎饼机代替了鏊子,就是老鏊子也都进行了改进,有了转把,现在摊煎饼省劲多了。


淄博博山人的煎饼情节


再看小吃摊上的菜煎饼太多了,品种五花八样,土豆煎饼、野菜煎饼、南瓜煎饼……等等数不胜数,不过,您仔细观察,菜煎饼基本都是素的,最多能加点火腿肠。随着美食的不断创新,水果煎饼、柿子煎饼、枣煎饼、杂粮煎饼、煎饼果子也应市而出,根本用不着自己在家摊煎饼了,想吃什么样的煎饼随便就能买到。

可是,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什么都不想吃了,胃口没有了。

就是有时候解解馋,现在的煎饼也没有儿时那纯真的原始煎饼香味。

但也省去了推煎饼的烦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