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概念這麼火,可真正需要孩子提前準備的究竟是什麼?

“幼小銜接”概念這麼火,可真正需要孩子提前準備的究竟是什麼?

作為一個正在上幼兒園大班的五歲小朋友,潼潼明年就要正式成為一名小學生了。看著現在網絡上滿天飛的各種類似“父母陪寫作業陪出心梗”的段子,再瞄一眼身邊幼兒園的同班同學們一半都去了學前班上幼小銜接課,我這心裡,要說一點兒焦慮都沒有那是不現實的。

也不是沒考慮過要不要讓潼潼去外面的機構上“學前班”。在她中班的末尾時,我去了幾家知名又熱門的學前機構瞭解,可一見孩子們那滿滿的課表和上課的狀態,看看那逼仄的教室和毫無玩耍場地的空間,再聽聽機構顧問說的一些明顯恐嚇式營銷的話,馬上打消了念頭。

不是要去judge別人的選擇,我只是知道自己真的不想讓潼潼最後一年的無憂時光,要在這樣氣氛壓抑的地方度過。按照我對潼潼的瞭解,怕只怕這樣push她的方式,還沒等她把那些提前教的知識順利學完,她就先對學習這件事兒失去熱情和興趣了。

這才是我最擔心,和最覺得得不償失的。

可要是不去幼小銜接班,是不是就什麼都不學,讓她完全“零基礎”入小學了?我當然也沒這麼打算。碰巧的是,正在四處請教和計劃中呢,潼潼的幼兒園邀請了一位非常資深的小學老師來做講座,聊的就是幼小銜接的事兒。

一邊聽著講座,我也一邊在微博上徵集大家對幼小銜接有什麼問題,在講座結束後又找老師請教了一個來小時,把一些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也都拿出來討論了一遍。

在這裡特別感謝王老師的耐心,她在昆明路小學任教44年(這所小學算是天津排名前3的老牌好學校),而這其中有二十多年都是在帶一年級的孩子,所以在幼小銜接的問題上,她應該算是很有發言權了。

今天這篇文,小暖會整理出大家最關心的幾個問題,拿來重點說明。全篇主要引用自王老師的觀點,但也會有一些小暖後來請教過的其它幾位同樣在知名小學任教幾十年的資深教師的看法。

其實聊完後我就發現,這些老師的觀點非常相似,尤其在幾個原則性問題上的看法幾乎完全一樣。相信這些來自“一線”的可靠建議,能夠給我們這些對此事還在焦慮與迷茫中的家長們一點啟發和思考。

“幼小銜接”概念這麼火,可真正需要孩子提前準備的究竟是什麼?

不上幼小銜接班,是不是就一定跟不上一年級的進度?

當然不會。

這個答案,是幾位老師都非常肯定的給出來的。

她們都說有些好奇,不知道外面傳言所說的“老師一上來就講很深的內容”、“拼音幾節課就教完了”、“老師講太快孩子不提前學跟不上”的說法到底是怎麼流傳那麼廣的。

其實一年級的學習進度是非常慢的,比如拼音可能一節課就教三四個(跟咱們小時候一樣),一般要兩個月講完一遍。老師們都要備課做教案,這些學習的內容都有固定的課時,學校會時時檢查他們的教案和孩子們的作業,校長還會不定時進班裡聽課檢查教學情況,所以書本里該講的內容老師一定會按要求講,那種說老師會跳著講或是一帶而過課程內容的情況,在這些學校基本不太可能發生。

一年級最主要的其實也不是學習知識,更多的是一些習慣的培養和規則的建立。如果真的有跟不上的孩子,與其說是他們沒有提前學習知識,倒不如說他們可能是習慣養成不夠好,才影響了吸收。


“幼小銜接”概念這麼火,可真正需要孩子提前準備的究竟是什麼?


提前給孩子進行一些知識儲備,到底好還是不好?

這個答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們需要先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和情況。如果孩子接受能力比較慢,那先提前給他教一點知識,讓孩子有個適應的過程,在真正到了一年級的課堂上時不至於對那些知識概念那麼陌生,從而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學習的狀態,那其實是可以的。可如果孩子反應和接受能力快,一點就通,那其實不提前學也完全沒問題。

之前有看過有文章說,提前學習過一年級知識的孩子,容易在課堂上不專心,因為這些內容自己都學過,反而影響了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對這個問題,老師們的回答也是這個完全要看孩子。有的孩子的確會如此,重複學習的時候就會沒興趣;但也有的孩子不會這樣,正因為自己知道這個知識點,所以特別樂於表現自己,積極性也非常高。

所以,父母還是要在平時多留意自己孩子的表現和反饋,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來做安排和決定,不必盲目跟風。


“幼小銜接”概念這麼火,可真正需要孩子提前準備的究竟是什麼?


如果想提前給孩子教些知識內容,最好學哪些?

小朋友的腦容量其實是有限的,他們提取信息和編碼的速度有限,如果灌輸太多,他們可能會儲存不下來,不僅白白浪費了時間,還有可能因為過多的知識負擔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

如果打算學一點的話,拼音可以讓孩子們先簡單過一遍,能進行基礎的拼讀,等正式上學之後老師會再進行規範。但這裡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儘量按照目前標準的方式來教,不然孩子如果學偏了,再改正起來其實反而更費勁。

數學方面,能做20以內的加減法就夠了。識字的話,能有一二百的識字量作為起點也就可以了。英語這塊現在孩子們差異比較大,有的已經學得比較深,還有的完全零基礎,這方面的參考標準就沒法給了。

幾位老師也都提到,如果真的想學,其實最好的課堂就在生活裡。

不是說一定要讓孩子坐在那裡通過書和習題來了解這些知識的,比如學數學,我們可以先帶孩子接觸一些數學的概念,比如通過家裡的物品來了解長短、高低、大小、多少的意思,也可以用數水果、擺碗筷這些日常的行為來認知數量、加減,這樣具象的學習方式其實會比在紙面上的抽象概念讓孩子們接受起來更順暢。(推薦閱讀:《數學啟蒙》)

認字也是一樣。出門在外面認廣告牌,平時講繪本的時候教幾個常見字,這樣一點點“潤無細無聲”的積累也會非常有效。

生活常識和簡單的邏輯思維關係,也最好能讓孩子們提前有所認知。比如一年四季、不同天氣、時間概念等,這些其實都是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很自然地就會傳遞給孩子的常識。


“幼小銜接”概念這麼火,可真正需要孩子提前準備的究竟是什麼?


那幼小銜接,最重要的到底是要提前“銜接”什麼?

是習慣養成。

這一點,算是所有的老師都一致認同並認為最為關鍵的。

前面我們也有說到過,如果說孩子真的在一年級跟不上班級進度,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根本不是沒有提前儲備知識,而是孩子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不夠好。比如專注力不夠(在課堂上完全坐不住)、缺乏秩序感(做事沒有條理和順序)、沒能學會傾聽(聽不進去老師說話)、無法正確表達(不會回答問題)、觀察能力不足(不仔細認真)等。

一位老師舉了個例子,說她發現自己班裡近幾年的一年級孩子有不少都有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根本不懂得傾聽和交流,老師跟他說話,他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後來跟家長溝通才發現,這些孩子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家長比較忙,跟孩子的互動交流特別少,基本就是把孩子扔給手機或者電視,孩子只能跟電子產品互動,久而久之,對於正常的人際交往,他們反而生疏了許多。

那麼,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說,最關鍵的這些習慣究竟是哪些?我們又能如何提前引導孩子來養成好的習慣呢?

比如說,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

我們需要儘早一點放手,讓孩子們能夠自己處理和管理生活裡的事情。一些自我服務型的勞動和生活中的小事都需要他們自己來做,比如自己穿衣服、整理書包等等,這些看似很小的生活能力,如果一直由家長來包辦代替,其實並不是好事。

孩子上學之後,在生活上自理能力的區別也會很快體現出來。比如說上什麼課拿什麼課本出來,又怎麼收拾好桌子和書包,要是孩子習慣亂擺亂放,上課時會很容易找不到書本或橡皮,不旦自己慌亂不安,也容易導致挨批評,影響學習情緒與狀態。

再比如一些學習方面的習慣與能力。

在老師看來,孩子們上學需要先學會聽和說。在“聽”的方面,需要確認孩子聽到了麼?聽全了麼?聽懂了麼?能表述出來麼?

王老師舉了個例子,“老師辦公室第二個桌子中間那個抽屜那沓作業上有支筆,你幫老師拿過來吧!”不太善於傾聽的孩子聽了後可能就只能兩眼一瞪:“老師您剛才都說了什麼?”

“看”也非常重要。看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咱們的漢字有許多的形近字,像是千和幹,太和犬,多一點少一點都完全不一樣,如果觀察力不夠,就只能看個大概齊,那就容易一直出錯。

王老師說以前帶過一對雙胞胎,語文作業總是三四十分,就是那倆孩子都特別不仔細,看題和看字基本就沒有能看完整的,一旦遇到筆畫多的字就容易跳著看,比如“鞍山西道”,就直接看成“山西道”了。

要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我們可以在生活裡通過各種小的事情來引導,比如帶孩子去花園,仔細觀察毛毛蟲的顏色、形態、有幾條腿、吃東西怎麼張嘴等等,一點點來教會孩子仔細觀察事物。

“有序”也是老師們常提到的一點。

上一年級後會開始有作業和試卷,思維不夠有序的孩子就容易經常出現跳題、漏題的情況。如果在家裡跟孩子一起看書,我們可以教孩子一行一行的認,做題也是一道一道的來。

另外,特別想強調的是“專注力”。

這一點可能要算是孩子們上學之後最需要具備的一項能力了,畢竟從幼兒園時期的完全freestyle“散養”過渡到要坐住45分鐘聽課,這當中的差別還是挺大的。平時我們就可以觀察一下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時候的專注程度,是總是三分鐘熱度,還是可以保持長久的專注。

我們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共讀繪本,陪孩子一起畫畫、看書、做遊戲,或者選擇一些需要高度專注的事情來嘗試,比如撿豆子、數大米等。在孩子自己沉浸在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中時不要貿然打擾也很重要。

《比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這項能決定孩子勝負成敗的能力》、《羨慕別家娃能安靜遊戲專注力強?來,“心流”魔法瞭解一下》

在老師們看來,這些習慣的養成,才是孩子以後學習的關鍵。如果一開始這些習慣上的基礎沒打牢,以後就會一直很辛苦。所以,與其跟孩子玩命拼知識儲備,倒不如在這些生活和學習習慣上多下工夫。

“幼小銜接”概念這麼火,可真正需要孩子提前準備的究竟是什麼?

陪孩子寫作業,家長到底怎麼“陪”才算對?

說真的,現在看到一些網絡上的帖子,講陪讀把自己陪崩潰的那種,我都會一邊提心吊膽瑟瑟發抖一邊也不忘問自己:為什麼當年我上學的時候就根本沒有父母陪寫作業這回事啊?

我見過一個朋友陪自己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寫作業。媽媽全場採取人盯人戰術,基本一眼不錯的看著孩子的作業本,孩子填一個空,媽媽就去看一眼,然後指出來問題,再告訴孩子要怎麼改。可有意思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孩子也心理壓力大,一直在錯,媽媽就一直在糾錯。

看了一會兒,我都累了。我問朋友:“就不能讓她自己寫完了你再看看哪裡有問題,再讓她自己去改正?”朋友說那不行,到最後還是跟現在的情況一樣,要盯著全部重新改一遍,自己同樣費勁還浪費時間。

我自己是還沒經歷這個階段,可我卻怎麼想都覺得這樣也不是事兒。我一直跟潼潼爸爸放話說,以後我肯定不會一直陪讀,最多陪前一兩個月,幫她建立了習慣之後我就肯定放手不管了。

雖然話是放出來了,但看這大形勢,我心裡畢竟還是沒底,剛好就順便把這個問題也拋給了幾位老師,沒想到,她們給的回覆也出奇地一致:“你們這幾屆的家長,真的管得太多了!”

在老師們看來,孩子剛上學的時候,陪孩子寫作業那是無法避免的,但陪的內容和方向應該更多的是教會孩子自我管理,引導孩子建立時間觀念,讓他們學會按照時間來自己安排規劃學習任務。

比如說,家長可以在接孩子的路上就先跟孩子聊聊今天的學習內容和作業,一邊聊就可以一邊大致瞭解孩子對今天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同時引導孩子來安排今天的學習進度。到家後先處理完一些雜事,就靜下心來踏實學習。可以先讓孩子自己做一遍題,實在不明白的再請家長指導,不建議家長一直盯得太緊,不然孩子容易緊張,無法投入,也會影響注意力。做完之後,建議孩子自己檢查一遍,而不是每次都家長一把拿過來幫孩子檢查然後告知錯誤,這樣的話孩子容易有依賴。

如果家長跟得太緊,很容易讓孩子喪失主動性,從而在學校上課時也不容易跟上老師不那麼專注於自己的講課節奏。

另外,親子關係有沒有理順,也是陪讀的關鍵。

如果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正常且良好,在孩子心裡是“權威型”父母的形象(不是會引起孩子叛逆的“專制型”),孩子在學習方面就更容易聽取父母的建議;相反,要是父母一直是“放任型”,或是親子關係糟糕的“冷漠型”,孩子就不太容易聽取父母的合理化建議。

所以,這樣看來,在娃上一年級之後父母會不會輕易“心梗”,我們需要下的功夫,或許是在很久之前的日常裡。

“幼小銜接”概念這麼火,可真正需要孩子提前準備的究竟是什麼?

幼小銜接這話題,一聊就有點收不住。

不知道看完這些之後你們是怎麼打算的,但對我來說,好像思路方面倒沒有原則性的變化,只是方向更清晰明朗了。

我可能不夠佛系,不會選擇讓潼潼零起點入學。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現在大環境就是如此,我們很難從洪流中抽身而退,有句話說,前排的觀眾都站起來了,那就逼得後排的觀眾不得不站了。

二是我希望通過這一年慢慢的積累,讓她在進入學校的時候能稍微從容一點。畢竟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我認為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開始就對學業建立良好的自信態度,應該會讓她更好的保持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而這一點,是我最為看重的。

當然,我一定不會選擇我之前看過的那些學前機構去學習(也許也會有一些好一點的學前機構我沒遇到),我會合理懷疑在那裡辛苦學一年的必要性到底有多大。我也有問過幾位老師,上沒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到底差距有多大?老師們說的倒也保守,“可能就是第一年稍微有些優勢,二年級上學期就基本完全一致了。”

為了這看似“搶跑”的一年,犧牲掉孩子最後一年幼兒園的愉快時光,我是真不忍心來著。當然這也是我僅就我自己的情況來說的。

我其實特別理解一些家長選擇去學前班的原因,拿天津來說吧,公辦小學都是按學區房分這個沒得說,但現在人人趨之若鶩的民辦小學,入學考試之變態那是超出你我預期的(之前在微博分享過)。如果想憑自己的能力考進去,那學前這一年真的是要玩命的。所以如果選擇這條路的孩子,可能這一年到底去哪兒也沒得選。

說白了,就是按自己的情況來做決定就好。

這一年我是打算自己在家給潼潼做一些知識上的輸入,比如聽聽古詩唱讀,拿些遊戲的教具做做數學運算,接觸一些邏輯思維的題和工具,用繪本和識字app來讓她簡單學學生字,拼音也大致過一遍這樣,能達到前面說的那個基礎就可以了。其實她們幼兒園也在做一些簡單的知識學習和習慣養成的引導,倒也算是互相補充和促進了。

英語方面聽力和口語算是潼潼的強項,讀寫這邊我們自然拼讀還沒完全學完,但已經開始逐漸進入學科英語的學習了,會涉及到一些簡單的語法,只是分級讀物我之前沒有太多時間來帶她系統有規律地看,這一年我也打算把重點放在自主閱讀上面。

跟帝都魔都的同齡小娃兒相比,我估計我們其實可能算是“弱爆了”的那種,但還是想保持自己的節奏吧,不過分焦慮逼自己和娃,也不一味“靜待花開”啥也不管,在這不那麼輕鬆的生活裡,努力找到自己的平衡,這樣就好了。

“幼小銜接”概念這麼火,可真正需要孩子提前準備的究竟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