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出現過歐洲那樣的“文藝復興”運動?

熾天使152935545


產生文藝復興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們從大歷史觀來看一下中國沒有出現“文藝復興”的原因。

文藝復興是什麼?究其根本,是當時的一種新思潮,它強調以“人”為本,追崇古典藝術的表現形式。這就意味著,文化復興是一種抵抗當時社會制度的文化反擊。它推崇希臘民主思想,側面就是反對宗教和統治者的壓迫,所以文藝復興受到了各個領域大咖的響應。


為何會產生文藝復興?因為歐洲水路交通發達,各個地區貿易繁榮,所以直接影響文化繁榮,也直接推動文化科技的發展,科技進步生產力就加強了,從而導致資本主義的萌芽,資本主義就是強調以“人”為本,所以文藝復興只是一個資本主義從思想上推翻封建統治者的武器。


中國真的沒出現文藝復興嗎?當然出過,只不過沒“興”起來。中國王朝自古都是以儒家治國治天下,崇尚王權,所以這種情況一直到意大利傳教士來中國時才有改觀。清朝時有些文人思想比較成熟,也比較靠前,所以也想通過用文化復興的方式,去推動政治改革,無奈失敗了。


這個人就是包世臣,包世臣最早的一本著作就是《藝舟雙楫》,這本書主要就是想改革固有的文化觀點,崇尚自由。這本書在當時影響不小,但是因為中國敵不過皇權,所以影響範圍很有限。到後來就是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用此為思想基礎,藉以影響文人,推動改革,後果大家也都清楚,失敗了。

中國的土壤,不是沒有文化復興,只不過由於“觀念”和社會背景的原因,復興不起來,僅此而已。


名師巨典


嚴格意義上講,西方並不存在什麼“文藝復興”的概念,這就是一個偽命題。

什麼是復興?復興是指衰落以後,又重新興盛起來,再創輝煌。

但西方呢,今天所謂的“文藝復興”之前,是黑的伸手不見五指的中世紀,再往前更是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談何復興?

中國為什麼沒有復興呢?

因為我們的文化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即使是滿洲奴這麼低下的文化跟生產力統治中國,中國的經濟,文化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可惜的是,蠻夷就是蠻夷,可以學習先進文化,但永遠掌握不了先進文化。

雖然我們的文化一直以來都是最強大的,但我們不可避免的還是處於一直退化之中。我們今天已經越來越理解不了我們老祖宗的智慧了。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們今天這才叫發達呢,你天天說我們退化,你怎麼還用手機?

這種人是典型的搞不清文化跟物質以及科技之間的關係。

手機,汽車這只是科技上的進步,並不是文化上的精進。如果不把這兩個概念搞清楚,就會流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尷尬境地。

一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的文明,顯然不需要像西方那樣進行所謂的文藝復興。

但我們今天,還是需要提倡文化復興。復興我們璀璨的華夏文明,這應該是每一個華夏人的使命。


珍愛君


中國古代沒有出現歐洲那樣的文藝復興運動,是極大的歷史憾事。至於為什麼中國沒有類似運動,需要從多方面來分析。

從地理位置來講,歐洲文明主要延地中海周邊展開,有頻繁的海上貿易往來和商業活動。因此,歐洲文明是地中海文明的一部分,總體上是海洋文明。

從歷史變遷看,地中海文明歷史悠久,新文化和新文明的出現此起彼伏,前有蘇美爾、巴比倫、古埃及,後有古希臘、古羅馬等著名文明。不同文明的出現如同接力賽,地中海文明的成就和高度高於其他文明。在這個基礎上,歐洲吸收了大量古文明的營養,在13、14世紀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她既有傳承性又有創新性。

中國處於歐亞大陸的東方,被西方人稱作“遠東”的地區。中國雖然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海外無大國,更不用說大的文明。中華文明是農業文明,商業,尤其是國際貿易不發達,主要依靠陸地絲綢之路。中華文明本質上是大陸文明。

與西方世界的蘇美爾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是遲到的文明,大約晚了2000年,歷史短了。

古代中國人沒有見識西亞文明的輝煌,也不知埃及、希臘,因此中華文明是獨立發展起來的原生文明。我們受其他文明的影響幾乎微不足道。直到公元后,佛教對中國人的精神產生很大影響,其他如來自西方的景教、祆教、回教對中國人的精神境界影響極小,掀不起大浪頭。“大秦國”僅知有之,具體什麼樣子,一無所知。中華文明在東方實在有些“獨孤求敗”的味道。

十三世紀從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人文主義思想的抬頭,與古希臘哲學有深刻的聯繫。她是黑暗野蠻的中世紀誕生的人性火花,她降低基督教和神的地位,抬升人的尊嚴和人的地位。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和無數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前赴後繼的努力,發展出領先世界的文明思想,佔據了人類意識形態的主流,我們用“人道主義”和“科學精神”予以概括。

反觀中國,文明程度發展遲緩,直到大清朝還在吃先秦文明的老底子,大一統的思想控制,沒有批判與反抗精神,沒有理論創新。好不容易來點佛教,也被統治者利用,與儒教同流合汙,成為專制統治麻醉人民的工具。

中國沒有出現類似的文藝復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還是農耕文化和孤獨環境,缺乏外來文明的碰撞和衝擊,營養不良。

時至今日,由於缺乏幾百年的人道主義運動薰陶,造成我們中國人的人性發育遲緩,沒長好。人性尚需繼續發育,精神還要在躁動與混沌中繼續成長。


陶江14


先說一點題外話。

文藝復興是歐洲史的特殊現象,近代以來,國人常常期望中國也出現一次“文藝復興”,胡適、魯迅、李大釗等都曾主動承擔過這方面任務。

但我們應該知道,歷史是超複雜系統,以人類目前的認知能力以及信息儲備,遠遠不足以把握其規律。目前的歷史理論只具備解釋功能,不具備預測功能。換言之,我們不可能把別人的歷史嫁接到自己的歷史上,看別人做了什麼,我們也做什麼,很可能會搞出大麻煩。

“文藝復興”的出現基於歐洲特殊的歷史條件,有其內部的傳承邏輯,即使我們具備了同樣的歷史條件,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傳統,那麼也不可能成功,而要形成這樣的傳統,非幾代人不可,況且,即使幾代人積累了,也未必能形成同樣的傳統。

所以,看歷史重在理解歷史本然的脈絡,不同傳統的社會可能會有可通約的規律,但目前人類無法把握它,既無法證真,也無法證偽,所以,千萬不能帶著這樣的激情去介入歷史。

其次,什麼是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法國曆史學家最早提出的概念,到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成為比較比較正式的說法。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是一部名著,此前人們討論歷史演進,往往會關注在軍事史、政治史上,但布克哈特創造性地提出,意大利在1350—1550年間出現了此前歐洲完全不同的文化中,這是歐洲率先抵達近代化的關鍵。

這個說法是非常睿智的,至今主流學界基本認同。

該書的主要邏輯是:在傳統社會中,人與環境是交融的,自我並不清晰,人們沒有清晰的自我的概念,只能按習慣、規範來生活,而只有喚醒了人,讓人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那麼他就要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一方面,他會追求現實的成功,從而提高社會效率,另一方面,他要追尋自我的生命價值,所以要不斷求知,推翻過去種種迷信。

該書邏輯嚴謹,非常有說服力,所以成為歷史學上一本劃時代的鉅著。一方面,它提供了一個方法論,使文化史研究走上學術舞臺;另一方面,它呈現出對歷史變化的深刻洞察。

其三,文藝復興說的短板

然而,隨著研究推進,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所謂“黑暗的中世紀”並不是想象的那麼黑暗,很多發明其實是中世紀完成的,卻被歷史學家們歸成文藝復興時期的成果,在黑暗的中世紀,個體依然享有一定空間,並不是完全沒有自我。

這個爭論涉及複雜的舉證,由於國人對歐洲史料掌握程度不夠,所以很難加入討論,只能複述一下別人的成果而已。

布克哈特的“文藝復興”說有一個巨大的優點,就是將歷史簡單化了,儼然找出了清晰的規律,所以很容易被外行們接受。胡適、李大釗、魯迅等人肯定是歐洲史的外行,但他們都對此說高度認同。

“文藝復興”說有一定道理,因為它復興了希臘文化,走向世俗社會,推翻了宗教的桎梏,脫離了信仰社會。從信仰到世俗,確實是近世之變的主脈。

其四,為什麼前賢急於引進文藝復興

一方面,亡國滅種的壓力,不得不匆忙而粗糙地向西方學習,畢竟國家已經到了那個危機的時刻,客觀上也不允許學者們坐下來慢慢研究。

另一方面,當時中國社會識字率只有10%,人民整體愚昧、麻木,基本生活在中世紀的狀態下,缺乏清晰的自我,引入“文藝復興”可以喚醒個體,由此有一個假設:只有實現人的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這其實是未經實證的一個觀點,事實可能正相反,有了現代化的環境,人的現代化是不難達成的。

總之,引進文藝復興是為了救時,不免有粗糙的特點,就是生吞活剝、生搬硬套,比如:編造出上古的民主體系(禪讓制是不是原始民主制度,其實大可爭論);原儒(原儒固然可愛,但很難說它契合現代性);美化宋朝;等等,希望在中國也挑起一場文藝復興。

遺憾的是,這種無根之論在中國很難找到真正的回應者,畢竟那些要復興的“文藝”自身不夠厚重,帶有很強的專制主義特色,根本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老虎他爹


清朝封建壓制的太厲害了


美味娛


這你就孤陋寡聞了,唐詩宋詞元曲~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我們自己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