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暴发增长,阿克苏地区机采棉发展进入快车道

面积暴发增长,阿克苏地区机采棉发展进入快车道

棉花是阿克苏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和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多年来,在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地区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水平稳步提高,以棉花高密度栽培、高效节水膜下滴灌、棉花全程机械化等重大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棉花面积稳定在700-800万亩,拉动棉纺、加工、运输、储运等多行业的连动发展,进一步巩固了阿克苏地区作为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的优势地位。但近年来随着棉花生产成本快速上涨、季节性生产用工短缺矛盾突出等问题,植棉效益受到明显抑制,尤其是棉花采摘成本过高、劳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地区棉花发展战略的“瓶颈”。

在此背景下,棉花机械化采收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渐得到重视。2012以来,地区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开展机采棉示范推广工作,在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劳力紧缺、植棉成本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7年以来地区机采棉迎来暴发式增长,面积从2016年的12.5万亩迅速增加到2017年的42.6万亩,2018年地区机采棉面积又猛增到175万余亩,较2017年增加310.7%,地区棉花生产加速从手采向机采迈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2018年地区机采棉生产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一)规模迅速扩大,机采面积再创新高

根据地区机采棉推广目标任务,2018年地区推广机采模式种植面积255万亩,实际完成308.82万亩。其中阿克苏市22.5万亩,阿瓦提县80.31万亩,库车县55.19万亩,沙雅县102.3万亩,新和县37.3万亩,温宿县11.2万亩。全地区计划完成机采面积150万亩,至11月15日,实际完成机械采收面积171.9万亩,其中阿克苏市12万亩,阿瓦提县40.2万亩,库车县20.5万亩,沙雅县65.3万亩,新和县27.03万亩,温宿县6.8万亩。全地区机采模式种植面积实际机械采收面积均超过计划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各县市高度重视机采棉推广工作,将机采模式种植作为推广机械化采收的先决条件,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强化乡镇主体责任,按条件适宜、集中连片的原则,根据土地条件和生产水平,将目标任务合理分配至各棉花种植区域。如阿瓦提县规定50亩以上连片条田均采取机采棉播种模式进行播种;二是土地流转助推机采面积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用于开展机采棉种植的土地流转面积超过50万亩,其中仅利华棉业在阿瓦提、沙雅、新和等地流转土地约30万亩,另外还有中棉公司、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农资企业、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纷纷加入土地流转行列。为满足机采棉生产条件,企业对流转后的土地均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条田规划和土地平整,实现了棉花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对机采棉的推广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积暴发增长,阿克苏地区机采棉发展进入快车道

(二)生产效益显著,棉农积极性高涨

随着机采棉推广速度的加快,特别是北疆和兵团棉花机械化采收技术全面普及,效益突显的强烈示范效应,使阿克苏地区越来越多的棉农对机采棉的认识逐步加深,接受程度逐年提高。据调查,目前大多数棉花种植户包括乡镇基本农户也对机采棉种植抱有较高热情,但苦于条件不具备,暂时无法实现。相对于手采棉而言,目前农户对机采棉热情较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拾花难、拾花贵的现象仍然存在。虽然近两年地区机采棉面积迅速扩大,总量上对拾花工数量有所减少,但地区近800万亩棉花中机采面积不足200万亩,大多数棉花仍需人工采收。近年来内地来疆拾花人员逐年减少,虽然2018疆内劳动力转移力度有所加强,和田、喀什等地来阿拾花人数有所增加,但总量依然短缺,特别是部分地处偏远的棉花种植户寻找拾花工较为困难;二是拾花价格居高不下,挤压利润空间。2018年,人工拾花单价为每公斤2.1~2.3元,加上人员接送、人员管理、吃住等其它支出,综合成本达到每公斤2.5元,长绒棉每公拾花费用2.7元,综合成本达到3元。在目前棉花市场价格低迷的情况下,拾花费用占据了生产成本的35%以上,使植棉效益受到严重挤压,部分地力条件较差或受到灾害影响产量不高的棉农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三是机采棉省时省力,效益明显。2018各县市棉花机械采收价格为每亩180~200元,以亩产籽棉400公斤为例,仅拾花费用较手采棉节约650~680元,籽棉销售价每公斤6.1~6.4元,较手采棉低0.8~1元,综合测算其它成本,机采棉理论上可实现节本增效200~250元。实际了解到的情况,多数机采棉种植户认为增加效益在150~200元,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劳力和时间成本,综合效益十分可观。

(三)机具数量大幅增长、设备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据农机部门数据统计,2018年地区共新增机采棉播种机2360台,其中新增6行播种机1939台,新增12行采棉机421台,使全地区机采棉播种机保有量达到3251台,理论上测算,年播种面积可达570万亩以上。特别是各县市积极推广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播种技术,大大提高了播种工作效率和播种行距精度,为实现机械化采收、减少机采损失浪费发挥了巨大作用。2018年新增打药机418台,其中新增自走式打药机56台,悬挂式打药机377台;新增植保无人机77架,可满足机采棉脱叶催熟剂喷施作业需求。2018年全地区新增各类采棉机158台,其中新增3头采棉机100台,新增5头以上采棉机58台,使全地区采棉机保有量达到219台,仅本地采棉机就可实现约187万亩机采作业,加上外地采棉机跨区作业,采棉机械数量充足。从今年的机采作业情况看,主要机型为约翰迪尔7660水平摘锭式采棉机和约翰迪尔CP690自走式打包采棉机,从全疆来看,这两种采棉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作业效率高,每天可采收500~600亩,适合较为平整的大田条作业。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产钵施然4MZ-3A和现代农装4MZ-4自走式三头采棉机在阿克苏地区受到市场追捧,相对六头大型采棉机而言,此种采棉机机体较小、宽度较窄,不受道路、桥涵等条件限制,对条田面积较小,道路等设施不配套的棉田也可进行机采作业,具有机动灵活、采净率高、浪费少等优势,虽作业效率略低(每天150亩左右),但适合小条田作业,深受棉农欢迎,售价为125万元,除去农机补贴后实际购买价为95万元,预计明年此种采棉机数量将会大幅增加。

面积暴发增长,阿克苏地区机采棉发展进入快车道

(四)交售顺畅,机采棉加工能力大幅提高

随着机采面积的迅速扩大,各县市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积极改造加工设备,增加机采棉清花设备。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共新增机采棉加工生产线22条,使地区机采棉加工线总数达到60条,其中新和县、库车、阿瓦提县增加数量较多,其中库车县由2017年3条增加到2018年的10条、新和县由2017年的4条增加到2018年的13条。按每条生产线年加工量1.5万吨计,全地区机采棉加工能力可达90万吨,可满足300万亩机采棉生产需求。机采棉加工线数量增加,分布范围扩大,机采棉种植户交售机采棉较过去方便许多。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大多数机采棉种植户都能就近交售棉花,拉运距离一般不超过30公里。价格方面,大多数机采棉收购加工厂均能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收购,今年普遍在每公斤6.1~6.4元,农民普遍反映可以接受。但也有农户反映部分加工企业存在压级压价情况,指出库车二八台农场和种羊场机采棉收购价格仅为5.8~5.9元,低于其它地方,但由于时间问题,未进行调查核实。

(五)农机农艺配套技术得到重视,科学管理意识明显增强

一是在棉花品种的选择和确定方面,地区和各县市均普遍较为重视,地区种子管理中心站制定并下发了《阿克苏地区2018年主要农作物品种布局指导意见》,提出机采棉主栽培品种为:中棉所49号、J206-5、新陆中66、新陆中80、禾棉A9—9;搭配品种为:新陆中67号、新陆中68号。为进一步优选适宜机采的高产优质棉花品种,进一步压缩棉花品种数量,解决地区棉花品种“多、乱、杂”问题,地区种子管理部门组织开展了棉花品种大比较大筛选工作,其中机采棉试验组搜集疆内40余个品种分两个区域进行对比试验,从产量、株型、成熟期、纤维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宜机采的优质高产抗病品种,为下一步机采棉品种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各县市也加对品种数量进行了大幅压缩,使全地区棉花品种数量有所减少。二是在农艺措施方面更加重视机采棉适期播种、一播全苗、全程化调、水肥运筹、化学脱叶催熟的技术应用,以期实现机采棉高产优质的目标。地区及县市农技部门围绕机采棉种植,开展全程跟踪式技术服务,在机采棉播种、栽培管理、化学脱叶等关键环节多次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有效促进了技术措施的落实。三是农机部门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认真开展了春季机采棉机具的检修、保养工作,保证春耕春播期间农机具有良好的技术状态; 通过狠抓犁地和整地作业质量,尤其对病重棉田和盐碱斑地加大深松深翻作业力度,改善机采棉田土壤条件; 积极开展培训,提高机械播种、机械打药和机械采收的质量和效率。

面积暴发增长,阿克苏地区机采棉发展进入快车道

(六)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服务保障能力增强

地区机采棉的快速发展,带动围绕机采棉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成长壮大。一是以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一般由农村本土致富带头和当地棉花种植专业大户发起,吸纳本地村民入社参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将各家各户分散的土地整合归并成集中连片的大条田,并开展土平整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滴灌系统,实现机采棉种植和机械化采收,并吸纳本地劳动力参与生产管理。有些合作社还集资购买了大马力拖拉机、打药机、采棉机等大型农机具,除满足自有土地使用外,还对外服务获取收益;二是各类农机合作社发展迅猛。棉花全程机械化的实现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前提,这方面农机合作社发挥了明显优势。为了充分发挥出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示范推广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上的“排头兵”作用,地区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合作组织的扶持、培育。一方面通过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区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建设,引导了一批合作社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从自治区财政扶持农机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农机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为农机合作社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依托土地流转、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建设,为各类农机合作社提供项目支持,促进其在机采棉生产管理上实行统一的种植、管理、收获、加工、销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条件仍显薄弱,成为机采棉持续发展的瓶颈

机采棉田对田间基础设施、道路、桥涵的宽度和承重能力、电线等要求较高,实行机采的条田应当选择地块规整、地表平坦、土壤肥力适中、盐碱小、便于灌溉、有节水灌溉设施、长度在300-800m、面积最好在100亩以上,适合大型机械作业。2018年,地区提出大面积开展土地规划平整以适应机采棉发展要求,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地区这方面工作进展较为缓慢,许多种植了机采模式的棉田无法实施机采,主要还基础设施条件差,机采棉无法进地或采收浪费大,农民无法接受。除部分开展土地流转的公司、合作社实施力度较大外,其余棉花种植大户特别是乡镇基本农户动作较小。主要原因:一是条田归并和土地平整投资较大,有没有这方面的资金扶持,农民一时难以承受;二是缺乏有效组织,基本农户土地零星分散,归并后会产生很多遗留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

(二)品种问题依旧突出,不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品种因素是直接影响到机采棉品质、等级和以及地区棉花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地区棉花品种“多乱杂”问题由来已久,要彻底解决难度较大。虽然近年来特别是2018年地区和各县市在品种筛选、品种区划、压减数量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真正实现统一品种,提高棉花品级及内在质量一致性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原因一是目前经过审定且在市场上销售的品种太多,仅在阿克苏种植的早中熟品种数量不少于一百多个,南疆片区开展棉种生产和销售的大小种子公司数量50余家,而且每个公司经销几个品种或一个品种多家公司同时经销,市场较为混乱;二是缺乏各方面表现突出,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虽然近几年各育种部门加强了机采棉品种的选育力度,但从实际生产表现看真正表现突出的品种不多,大多品种性状雷同,生产上难以区分;三是品种区划难以实现。目前地区开展机采棉生产的多为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生产企业在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方面较为可控,但种植大户由于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难以实施统一管理,在品种择上较为随意,是实现品种区划的最大难点。

(三)配套农艺技术仍需完善

除品种因素外,栽培技术不配套导致的棉花成熟偏晚、吐絮集中度差、机采时青铃多导致产量损失大,含杂率偏高等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机采棉种植效益和机采后的加工品质。一是部分机采棉田播期偏晚,因机采棉种植区多为相对偏远的种植大户,由于水源问题未能采取冬灌,翌年春灌时因来水较晚,无法按期播种,导致棉花生育期推迟。二是“促早”栽培技术落实不到位,水肥调控、化学调控、及早打顶等措施滞后,因片面追求高产,水肥过旺导致棉花植株高大,棉田荫蔽,容易导致棉花贪青晚熟,喷施脱叶催熟剂后,脱叶速度慢、脱叶效果差,给机采造成困难甚至无法实施机采。三是水源问题造成棉花产量及品质受到影响。水资源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地区棉花产量和品质提升,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大,棉花生长期间水源紧握已成常态,许多棉田因不能及时灌溉造成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如新和县玉其喀特镇吾尔阔台克村农民反映,因渠水供应得到不能保障,长期采用井水灌溉,目前打井深度已超过200米,生育期内灌水得不到保障,棉花产量明显下降。

(四)脱叶催熟技术仍有待提高

2018年,地区农技中心针对地区机采棉脱叶催熟问题制定并下发了技术要点,并通发放资料、微信平台推送等形式广泛传播,还专门成立技术小组赴生产线进行服务指导,今年地区机采棉脱叶催熟效果总体良好。但部分区域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脱叶剂喷施偏晚。温度是影响脱叶效果的重要因素,据研究,喷药后10天的日平均温度需>20℃、最低温度需>12℃,在我区通常在9月15~25日左右。今年部分种植机采棉农户对此要求认识不清,担心喷施过早影响产量,实际喷药时间多在9月25日以后,造成脱叶效果不理想。二是无人机施药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今年地区无人机喷施脱叶剂面积较大,农户普遍反应效果不错,但今年天气特殊,9至10月晴好天气多,棉花成熟良好棉叶自然脱落率高,在其它年份能否达到此效果还需慎重。机械施药效率高、成本低、效果可靠,但碾压棉花造成损失农民难以接受,这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五)收购标准混乱,优质优价难以体现

根据对部分棉花加工企业的走访调查,今年企业对机采棉收购价格主要参照当时棉花市场价格变化和参照北疆及周边加工所出价格,并不太关注机采棉品级、长度、水分杂质等相关指标。原因一是加工厂缺乏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收购时基本依据感观出价,只要看起来不是很脏一律按统一价格收购;二是执行标准较为粗放,有些按照水杂双12标准,只要不超过一律不扣水杂,有些以扣衣分代替扣水杂,一般不对棉花纤维长度、马克隆值进行检验,对于种植户而言只要棉花产量高、衣分高就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纤维品质优良的品种在收购环节其价值得不到体现。

(六)长绒棉机采问题仍难解决

阿克苏是全国最大的长绒棉产区,特别是阿瓦提近年长绒棉种植面积在90万亩左右。长绒棉亩产籽棉一般在250公斤左右,较陆地棉平均低100公斤,但生产成本与陆地棉相当。近几年长绒棉价格不振,今年平均收购价在9.1元左右,单位面积产值不及陆地棉,但长绒棉拾花价格高于陆地棉,使长绒棉生产效益受到较大影响。长绒棉拾花难现象超过陆地棉,以鲁泰棉业为例,去年因大量缺少拾花工,使用机械采收的面积达到近5万亩,因长绒棉机采技术尚不成熟,特别是结铃部位低,机采时浪费严重,据调查因漏采浪费每亩达50~80公斤,损失率达到16-25%。加工方面因目前长绒棉清花设备多不配套,加工后杂质含量高,纤维损伤明显,严重影响到皮棉的质量和品质。2018年,鲁泰棉业对播种机械和播种模式进行了改进,采取低垄栽培,作业时降低采收高度,增加下部棉铃采净率,取得一些效果。2018鲁泰棉业试采长绒棉1.1万亩,经调查每亩浪费率下降到25~38公斤,但相对陆地棉损失率仍然偏高。因此,长绒棉机采技术从播种模式、品种改良、采收机械、清理加工等各环节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措施,推动机采棉有序发展

机采棉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农业、农机、水利、财政、发改、质监、国土等部门,农户、轧花企业等各方相互协调,形成合力。一是要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机采棉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二是积极开展配套服务。农业、农机、种子、农技等部门在机采棉生长发育和生产管理的重要节点期,开展巡回技术、管理服务工作,从备耕春播开始,对每个机采棉主产区开展全程跟踪式技术指导服务,确保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三是加强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以兵地融合发展为契机,加强机采棉在种植、脱叶、收购、加工方面的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北疆和第一师在推广机采棉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着力突破棉花机械采摘薄弱环节,抓点带面、总结提高,加快机采棉技术大面积普及推广。

(二)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解决发展机采棉的实际困难

地区及各棉花主产县(市)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对机采棉产业整个环节的政策支持,千方百计为机采棉生产和收购、加工方面提供便利,引导机采棉健康、有序发展,力促机采棉产业发展壮大。一是要对率先示范机采棉的棉花生产企业、农场和种植大户提供棉田规范化建设、水源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二是认真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通过项目、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大型播种机具、喷药机具和清花加工配套设备的补贴力度,提高设备配套率;三是积极协调解决机采棉收购环节出现的问题,督促企业及时完善收购标准,体现优质优价,提高棉农种植优质品种的积极性。

(三)加快条田规划和土地平整,为机采棉发展创造条件

面积暴发增长,阿克苏地区机采棉发展进入快车道

就目前地区的现状而言,棉花生产企业、私营农场、种植大户因土地相对集中、单户种植面积大,种植管理技术水平较高,发展机采棉条件相对成熟。而基本农户种植面积较小,零散分散、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机采棉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建议通过国家高新节水项目、优质棉基地项目、低产田改造项目等增加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优先惠及基本农户,对基本农田渠、路、桥进行配套改造。二是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农企双赢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是现阶段发展机采棉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机采棉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当前,企业流转土地热情高涨,流转规模不断扩大,但在流转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企业反映:部分农民思想上不接受,使流转出现停滞,影响条田规划和土地平整进度,造成棉花生产不能如期进行,耽误了农时。林果插花种植又不允许移除,形成条田分隔不能连片,造成建设成本增加影响机械化作业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统筹考虑,出台政策进行规范,兼顾近期和长远,才能保障工作正常开展,形成农企双赢局面。

(四)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机采棉品种问题

品种是发展机采棉的关键所在。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品种选育和品种筛选,着力解决机采棉的适宜品种问题。筛选的棉花品种应符合以下特点:第一铃结铃部位高于20 cm以上,结铃性强,叶量适中;茎秆坚挺,不倒伏、吐絮集中且畅,从底部到上部40天左右吐完,吐絮率达到98%以上;株型相对紧凑,果枝夹角小;落叶性较强,对落叶剂敏感;绒长达31mm以上,断裂比强度达到31cN/tex。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品种区划,继续压缩品种数量。一个种植区域或交售至同一加工厂的棉花尽可能种植一个品种,以提高棉花品质的一致性。三是要充分利用棉花产业联盟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订单生产规模和覆盖面,借此实现品种优化和统一的目标,推动机采棉优质高效生产向纵深发展。

  1. 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机采棉优质高效集成技术

一是加快现代高新农业机械应用步伐。推广机械深翻、深松作业,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为棉采棉持续高产稳产打好基础,通过配套的大型播种机具提高机采棉播种质量,特别是卫星导航播种技术,确保实现接行准确、播行端直,误差不超过±2cm的要求。二是积极创造条件,确保机采棉田实现适期早播。对实施机采的棉田,在冬灌及春季播前水供给上给予一定的优先,为在4月5日-4月15日的最佳播期内完成播种创造条件,以实现棉花早播、早发、早熟,延长有效生长期,使棉花成铃期尽可能前移,同时确保顶部棉铃龄期在45天以上,将机采棉产量损失降至最低。三是强化机采种植模式下的精量播种及一播全苗技术,棉花生育期内全程化调技术,化调时间、用药量都要有利于将棉株第1果枝控制在18cm左右的高度,以保证棉株最下部吐絮铃不漏采;四是进一步完善机采模式棉花种植管理技术。科学运筹水肥,提高栽培管理技术到位率,在塑造有利于机采的理想株型结构前提下,着力提高产量和品质,提高机采棉生产效益。

(六)研究和落实机采棉采收环节技术,提高机采质量

一是加强残膜回收力度,预防残膜污染。大力推广应用残膜回收机械,加大棉田残膜机械化回收工作力度,做好机采、贮运和堆放过程中地膜混入的预防工作,推广应用厚度在0.01-0.012mm高强度农用地膜,利于人力和机械收膜作业。二是加大对棉叶脱落剂的研发与筛选力度,变枯叶剂为脱落剂,使喷施后棉叶不是被干枯脱落,而是叶片不干枯在叶柄处产生离层脱落,从根本上解决机采棉的残膜与杂质问题。三是加强国产小型采棉机械的应用,目前国产三头采棉机受到农民欢迎,是解决小规模棉田实现机采的有效途径,但还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小型三头采棉机的产品质量,推动国产小型采棉机加快技术改造,以满足生产需要。

(七)

  1. 尽快完善机采棉加工技术及质量标准,实现农、企双赢

尽快完善机采棉加工技术及质量标准,实现农、企双赢。尽快研究出台既能保护棉农利益又能保护机采棉收购企业利益的政策措施,打消棉农顾虑,给机采棉农户提振信心,切实解决机采棉交售和收购难题。一是尽快制定机采棉收购质量标准,以便维护农民、棉花加工厂利益,让棉农“种的放心”,企业“收的开心”。二是要尽快责成和帮助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机采棉的清理、加工工艺,改善棉花加质量,提高地区机采棉品质等级和市场竞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