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兵:年底實體企業“三不”現象

往年年底,企業衝業績,人員加班加點趕貨。招工難,趕貨忙,會議多。來年經營戰略規劃的擬定、討論、評審,忙得不亦樂乎。今年,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的年底,中美貿易摩擦,給這個冬天帶來不確定性寒意。以往繁忙趕貨的製造型企業,卻出現了不招工、不趕貨、不計劃的“三不”現象。

每年9月份開始至中國春節前,這段時間都是實體企業的生產旺季,為幾個重要節日促銷商品提前生產,如國慶節、雙十一、西方聖誕節、元旦、春節等重要節日。貨品的設計,大多在上半年完成。考慮到資金週轉短,9月份開始,才下訂單給企業生產。中國作為全球生產製造大國,下半年進入生產旺季,勞動密集型企業需要大量生產一線普通員工。隨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以及服務業發展,製造型企業的用工需求缺口日漸明顯。“招工難”“用工荒”在10多年前,就成為人才市場的 “熱門詞”。尤其在12月和中國春節前,招人難度之大,難以想象。為了趕貨,經常會出現員工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員工苦累疲憊,想早點回家過春節,便辭職。形成“新人招不進、老員工卻逐漸辭職”的惡性循環。可今年的景象發生了鉅變:招人容易了,很多企業卻不需要補充員工。因為訂單沒有往年“兇猛”。根據往年經驗,很多員工想通過年底這幾月多加班多賺錢,好回家過春節手頭寬裕些,今年可要落空了。

這個冬天少招工、不招工,究其原因是,訂單少,不趕貨。其實更緊張焦慮的是企業主們。每年春節後至五一假期,企業基本上是虧本經營。很大一部分製造企業就靠下半年生產旺季來彌補上半年的虧損,讓一年的經營數據好看點,就是趕貨找工人難,加班加點,苦累扛著。想盡一切辦法,多接訂單,趕出貨,交付出去,實現全年經營盈利。可是,今年的訂單比往年明顯減少,尤其是歐美市場的訂單縮減嚴重。中美貿易摩擦,從2019年1月1日開始,美國要對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徵關稅,導致貿易商們必須在元旦前交貨、清關。大宗貨物船期通常是20-30天從中國到美國,加上海關手續辦理。倒推最遲也應在11月底完成中國原產地的交付。後來雖達成協議不加徵,但特朗普搖擺反覆的風格,讓世界都感到不確定性,直接導致謹慎和觀望。落實到訂單上,就是用小批量來“替代”以前的大批量,有的甚至不下單。尤其是在亞馬遜平臺上做生意的實體企業,業務量受其影響,可能接近腰斬。

對於明年的經營規劃和目標,按道理本應在今年11月份制定和討論,12月份修改和評審確定。對於未來實業發展的迷茫,導致謹慎樂觀,大多數企業主邊走邊看,“不計劃”。其實,並不是真的不計劃,相比往年,是把未來發展規劃,不在大會上公告全體員工。具體落實到企業運營上,就是不冒進投資,壓縮成本,控制風險,降低期望值。這幾年,實體企業外遷東南亞國家,從沿海發達地區遷到內地降低生產成本;傳統勞動密集型實體企業轉型陣痛;房地產瘋狂吸納大量資金,抽空實體企業,甚至上千人規模的實體企業,忙一年還不如在一線城市炒一兩套房的利潤;環保風暴和社保徵收靴子沒落地,導致實體企業主們謹慎行事,小心投資,擴張更是暫時“雪藏”。

而今在實體企業出現這種“三不”現象:不招工、不趕貨、不計劃,從另一個層面折射出中國實體企業主們的困惑和迷茫。對於未來,他們依然保有信心,落實到具體工作上,就是“邊走邊看”。真心希望這種“三不”現象,能儘早像寒冬的霧霾,早日散去。來年開春是招工、趕貨、車水馬龍。

(作者系深圳東方華策諮詢管理公司總經理)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