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前身为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1956年。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浙江师范学院从杭州搬迁至金华。1980年被列为省属重点高校。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2014年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4年5月15日,省政府办公厅批复同意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迁建至兰溪,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新生全部在兰溪校区就读。对口支援衢州学院,与金华市委市政府共建金华理工学院。

学校本部位于金华市区,另设杭州校区,截止2018年2月,占地面积33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4.8亿元。设有19个学院68个专业,在职教职员工283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5300余人,研究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5300余人,留学生3000余人,规模居省属高校第一,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6000余人。

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文化传统

校训:砺学砺行,维实维新

“砺学砺行”之“砺”,本指磨刀石,初作“厉”,后作“砺”。用作动词,意为“砥砺”、“磨砺”。砺、厉、励,三字相通,引申为 “勉励”、“激励”、“振奋”等义。“学”,涵括“学问”和“学习”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指“学识”、“理论”,后者主要指“认知”、“研习”;“行”,涵括“行为”和“作为”双重蕴义,前者主要指“行动”、“实践”等基本义,后者主要指“品行”、“有为”等提升义。“砺学砺行”,包孕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不仅要“知行合一”、“学行并举”、“理论联系实际”、“道德文章俱佳”,而且将“学”与“行”统一于相互砥砺、激励的动态过程之中,着力于励志奋勉、精韧不怠,要求全校师生员工立学立行,不断修养学品、探研学问,且躬身履践、日进有功,以追求一种浙江师范大学 超迈高远的卓越人生境界。

“维实维新”之“维”,本指系物的大绳,后亦喻指一切事物赖以固定的东西,如“地维”、“纲维”等。用作动词,意为“维系”、“连结”。维、唯、惟,三字相通,引申为“惟一”、“惟独”、“只有”等义。“实”,即“实事求是”、“敦实诚信”之“实”;“新”,乃 “革故鼎新”、“开拓创新”之“新”。自建校以来,师大人崇尚实践、探究本质、追求创新、服膺真理,且薪火相传、日新月异,形成了独特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因此,“维实维新”四字,执本秉要,取精用弘,不仅是对师大校训历史文脉的承续与发展,而且也是对其思想要义的升华与阐扬,更是对师大学人的约律与激奋,是全校师生员工“已然”的共同语言和“应然”的行为准则及其统一体。它将“实”与“新”融会于相互维系、并进的不懈追求之中,要求唯实是从、唯新是举,追求真知、创造新知,共享人类文明新成果,开辟人类知识新天地。

“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熔铸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神髓,凝炼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之精魂。在内容上,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注重“学行结合”与“实新偕进”的两两对应及其有机统一,富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现代大学气息,文意畅达、文气贯通,言近而旨远、辞约而意丰;在形式上,运用中国古典诗赋叠字、复沓等修辞手段,贴切允当、庄重典雅,谐音协律、易记易诵。

“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熔铸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神髓,凝炼了浙江师范大学50年教育之精魂。

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校标

校标为圆形造型,其基本轮廓由两个同心圆构成。外圆为灰色背景(标准色:Pantone Cool Gray5CVC,C:0,M:0,Y:0,K:20)(特殊使用时,外圆背景可用Pantone Cool Gray 5CVC,C:15,M:20,Y:30,K:0),圆环上半部分设计有中文校名(校体字),下半部分设计有英文校名;内圆为绿色背景(标准色:Pantone Cool Gray 3415CVC,C:100,M:0,Y:100,K:30),中央设计有白色的“人”字形的图案,图案下方标有“1956”;两个同心圆之间设计有一个墨绿色的圆形线条(标准色:Pantone Cool Gray 3415CVC,C:100,M:0,Y:100,K:50)。

校徽主图案,如一个“人”字,坚实而有动感,象征学校充满青春活力的个性,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校徽主图案,又如一座山峰,挺拔而秀美,表示该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芙蓉峰下,同时象征师大人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校徽轮廓由两个同心圆构成,内圆设计为绿色背景,外框为墨绿色的实线,代表的是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外圆设计为灰色背景,无外框,体现时代性、国际性、开放性的特点。“1956”为该校创办时间,说明学校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校体字“浙江师范大学”与英文校名相对应,寓意师大传统与现代一脉相承,本土与国际融合相通。

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师资队伍

截止2018年2月,浙江师范大学在职教职员工2830余人,专任教师1570余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32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6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1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9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9人;省特级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千人计划”专家8人,省“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7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4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0人。

院系设置

截止2018年2月,该校设有初阳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法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行知学院(独立学院)等19个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学科建设

截止2018年2月,该校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23个专业),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并是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另外还有3个省重中之重学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化学、物理学和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

省重中之重学科: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学。

省级重点学科:美学、社会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域经济学、非洲研究、地理环境与污染控制、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图与网络优化、数学、生态学、光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

教学建设

截止2018年2月,该校有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优势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曾获9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拥有实验室48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实验室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4.4亿元。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42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实验室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4.8亿元。

是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参与学校,并拥有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铁道部确定的铁路机车司机培训基地、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浙江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浙江省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等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国家级特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物理学、汉语言文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语言学概论。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际财务管理。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重点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财务管理、工商管理、法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翻译、音乐学、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生物技术、化学、应用化学、对外汉语。

省级精品课程:数学分析、分析化学、中国画基础、现代色谱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教育技术、数据结构及算法分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物理化学、教育管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力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实验心理学、现代远程教育、语言学概论、基础英语、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遗传学、多媒体技术、图论、管理学原理、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声乐、基础英汉互译、学科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家用电器、国际私法、高等数学、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育技术管理、幼儿园课程、现代汉语、英国文学、计算机辅助教育、健美操、民法学、数字电子技术、生产运营管理。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物理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计算机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体育运动实验教学中心、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学前教育实验教学中心、资源分析与规划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研究机构

截止2018年2月,该校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级江南村落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基础教育研究基地1个,省基础教育研究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儿童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LED芯片研发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

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基地、非洲研究中心。

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催化材料实验室。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固体表面反应化学实验室、浙江省光信息检测与显示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特色经济植物生物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固态光电器件重点实验室。

合作交流

先后与5大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与30余个国(境)外大学确立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学校具有招收长、短期来华留学生资格,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经教育部、公安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学校成立有“出国留学服务中心”,为广大师生自费出国留学提供相关服务。学校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长期承担中国教育援非高层培训工作。学校是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区域问题(非洲)研究高级人才培养计划”的项目执行单位,并于1996 年在喀麦隆建立汉语培训中心,至今在乌克兰、喀麦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建立了4所孔子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历史沿革

1956年,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杭州西子湖畔诞生。

1958年6月,浙江省省委、省人委决定,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校名待定)。后决定定名为“金华师范学院”,并迁往浙江中部城市金华办学。

1959年10月底,浙江省省委、省人委正式下文,决定把学校定名为“杭州师范学院”。

1962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三校合并,改名为浙江师范学院。

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爆发前夕,浙江师范学院开始步入了动荡和不安。

1965年8月上旬,省委作出新的具体决定:体育系、外语系并入杭州大学;教研部留在杭州改为省教育厅教研部(后重建成现在的浙江教育学院);中文、数学、物理三系随校搬往金华。

1980年,被列为省属重点高校。

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198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将浙江师范学院改为浙江师范大学的批复》。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98年,被批准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2009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浙江师范大学。

2013年,学校完成了博士点的验收。

2013年获批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4年7月,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浙江海洋学院萧山校区办学体制的复函》,浙江海洋学院萧山校区中的350亩土地及地上建筑物整体转让给浙江师范大学,设立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主要用于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及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建设、发展。萧山校区从2014年9月份开始以浙江师范大学名义招生。

2015年,入选浙江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高校。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将继续面向温州市中考考生招收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班新生;浙江师范大学在宁波招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