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关于农村电商,县长们的“困惑”

这几年的差旅密度很高,一方面,是为了前两年公司承接的农村电商服务项目收尾,另一方面,还是要继续跑马圈地,力所能及地做些新的示范县业务。正因如此,天天和县长们打交道。现在到县里,与几年前不一样的是,几乎所有县领导都能针对农村电商,说说他所理解的一二三,“认知”已经不再成为问题。往深层次沟通,我们会发现,县长其实还有很多

“困惑”——

困惑之一:电商发展成效不一,普遍存在“不满意”现象。

前两年,几乎全国各地的县市长,都在争相引进各大平台电商的农村项目,谓之不惜重金也不为过。“我们拿出了县城里最好的地段,门面房,用于农村电商包括办公、培训、展示和仓储等业务,2000平方米,免租五年,交钥匙工程”,不止是一两个县长,都这么告诉我,县里以高标准的硬件引进了平台电商。“我们还在培训费、物流方面,给予了一年几百万的补贴。就连员工都招了七八个,工资由政府这边发。”如此这般发展农村电商的,在过去的一两年内,几乎是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的“套路”。更多的县域政府,则是将这种做法,作为发展农村电商的主要政绩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只是,始料不及的是,很多县域政府的一腔热情,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热闹过后,如今很多农村电商项目,“人去楼空”,并没有多少还在实质性运作的,尤其是乡村的服务站,半瘫痪状态的很多。这是怎么啦?说起这种现象,很多县长是一脸困惑:“我们提供了政府的公信力背书,平台电商也给予了一定流量支持,硬件也有财政投入支持,为何结果不甚理想?”

干货|关于农村电商,县长们的“困惑”

困惑之二:搞了这么多培训,为何人才缺失还是很严重?

在国家电商示范县的创建工作规范里,对培训经费有明确的指引。同时,县域最紧缺的,也是人才。缺乏适用的电商人才,几乎是全国各地的曾遍现象。正因为如此,过去两年,农村电商人才的各类培训搞得轰轰烈烈。有书记县长电商班,有普通干部班,有针对小白的电商知识普及班,有面向中小微企业电商人才的提升班、精英班,还有跨界的农产品上行专题班、农旅融合班、电商扶贫班。诸如此类的培训班,不仅平台电商开,高校开,还有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都在开。对于示范县而言,有关培训经费的使用,有明确的考核指标。所以,大凡是示范县,电商培训的统计人次都是成千上万的。针对电商培训,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也很高,从商务到农口,从共青团到妇联,从发改到扶贫,都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一两年下来,按理说,县里与电商相关不相关的人,都被“轮训”了好几圈了,但实际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有商务局长坦言“很头疼”:该做的都做了,可做电商的还就是那一拨人,人才的成长很成问题,能否帮助我们再引进一些服务商?

困惑之三:光听到别人农产品卖得风声水起,为何本地特产上行还是很艰难?

搞了几年农村电商,县乡村的服务站点建起来了,物流快递也打通了,但本地的特产还是卖不出去,上行的数据不好看,这恐怕是当前县域电商干部最为尴尬的困惑。一方面,天天看到朋友圈里都是全国各地农村电商“爆款”的上行喜讯,另一方面,天天面对本地特产上行却是“束手无策”。正因为如此,各地政府对平台电商的大促活动,包括618、双11、双12、年货节等很重视,重背书,甚至发动全县力量来支持。但在日常的销售中,本地特产似乎大多还没有找到根本的“突破口”。从统计数字来看,农产品,尤其是生鲜产品的电商化水平与整体流通规模相比,的确少得可怜。

干货|关于农村电商,县长们的“困惑”

困惑之四:政策都出到位了,为何本地中小微企业触网的积极性还是起不来?

有关电商在各县域的落地,估计国内九成以上的县域政府都出台了扶持政策。这些政策从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的建立,到财政对电商企业的扶持,以及相关政策的兑现,都有具体的细则。尤其是每年示范县刚公布时,很多县域干部就忙于各种“接待”——不管是本土的,还是外地的,都希望能够分得一点政策红利。但几年热闹下来,服务商可能还在继续“忙活”,但更多的本土中小微企业,似乎积极性不高。我自己公司曾经承接的一个县,其三轮电动摩托车的市场份额占据国内的六成多份额,这一产品又是很适合农村市场。但整个团队努力大半年的效果甚微,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态度冷漠、积极性不高。包括其它已经服务过的县域,情况大同小异。最近服务过的县里,有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卖得特别好,我们也希望将其打造成“爆款”,可他老板说:“我自己现在是供不应求,在网上卖的价格还不如我们自己的价格好,有什么意义?”说到底,触网成本高,网售价格低不赚钱,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性的确高不起来。

困惑之五:服务商与政府的合作,为何大部分到头来都成了“虎头蛇尾”

农村电商的发展,离不开大大小小的服务商,从顶层设计到产业园运营,从人才培养到农产品上行服务,都需要相应专业服务机构的支撑。与此同时,国内也涌现出一大批综合服务机构,提供农村电商所涉领域的一条龙服务。但从各地的反馈来看,服务商与县域政府的合作普遍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开局轰轰烈烈,收尾却是彼此抱怨,甚至还有不少是合作中途就是中止的。很多政府认为服务商交付的内容不达标,而服务商却认为政府效率低下、机制僵化、配合不力。甲乙方合作过程有分歧很正常,但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县域政府的确是一个特殊的“甲方”。如果涉及到领导更换、部门矛盾,政企之间的协作的确更加困难。

干货|关于农村电商,县长们的“困惑”

困惑之六:顺利推进示范县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根据县情做出自己的特色?

示范县今年已经建到第四批了,应该有近760个县域政府创建了农村电商示范项目。但我们今天跑去看第一批与第二批的示范县,很多根本看不出啥究竟来,没有什么特点,更谈不上在全国有突出的“示范”价值。商业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决定了包括示范县在内的农村电商发展,要“与时同步”、“顺势而为”,但我们看到,更多示范县在完成商务部的“必选项”后,并没有自己的“优选项”与“自选项”,更是忽略了“必选项”本身也存在一个“升级换代”的要求。所以,除了“人造”出的些许动静外,示范县现在可圈可点的“亮点”的确太少了。如何从县域经济自身需求出发,利用互联网这个手段,打造出新物种、培育出新场景,从而成为新经济注入新动能?

其实,“困惑”本身可能还很多,比如有了商务部的示范县创建工作细则后,县域政府还要不要做自己的农村电商顶层设计?再比如利用财政补贴建设起来的农村物流体系,如何依靠市场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完全依赖平台电商实现农产品上行难度极大,但第三条道路又在哪里……在某种程度上讲,县长们的“困惑”,何尝不正是我们这些一线操盘手的“困惑”呢?

一起思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