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活著,項羽和劉邦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東歌367


這個問題其實很矛盾!



首先如果秦始皇活著,還會出現項羽劉邦楚漢爭霸的局面嗎?

我想這個可能性不大!

因為劉邦項羽之所以能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秦朝末年的起義大潮造就了他們!如果沒有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很可能項羽還在會稽當富二代,而劉邦也還在沛縣做他的小亭長!



而如果秦始皇活著,這次起義大潮很可能不會發生。雖然在秦始皇的嚴厲法度下,當時百姓已經積怨已久。但如果不是繼位的秦二世無道,將國家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或許陳勝吳廣當時根本就反不起來。

即使是反了,也很難形成規模,畢竟秦始皇不是秦二世,天底下的人即使不服他,也怕他,沒多少人敢和幾個亡命徒一起鬧,畢竟他們反正橫豎都是死,自己可不一樣。



而且秦始皇如果沒死,扶蘇蒙恬也不會死,那麼陳勝吳廣“詐稱公子扶蘇,項燕”的口號也無從而來,支持者勢必不會那麼多。即使起義,也很難形成氣候。

退一步講,即使起義大潮依然席捲了秦帝國。可是秦始皇未必就會輸啊,別的不說,當時一個章邯就夠起義軍們喝一壺的。



當初陳勝吳廣的數十萬起義軍直擊關中而來,結果被章邯率領的“刑徒軍”給擊敗。

所謂刑徒軍就是由囚犯組成的軍隊,沒辦法,當時秦軍主力大都在邊疆,無法立即趕回來,於是秦二世大赦天下,讓囚犯幫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囚犯臨時組成的軍隊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而後章邯率軍出函谷關,滅張楚、死魏王、殺齊王、斬項梁,名動四海,威震天下。

至於後來投降項羽,並不是被項羽打投降的,而是被趙高給逼投降的。當時秦朝內部已經開始分裂,為了保命,章邯這才另尋出路。



但是如果秦始皇在,章邯會投靠項羽嗎?可能性應該不大!當時章邯手中還有二十萬生力軍,這可不是當初的刑徒軍,項羽能不能打過還得兩說。

所以,秦始皇活著這個設定得有個前提,得有個前提,劉邦項羽打敗了秦始皇!



然而秦始皇敗了,項羽劉邦會放過秦始皇嗎?或者說,此時的秦始皇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即使他活著,會對後來的楚漢爭霸產生影響,顯然沒多大可能!

此時的秦始皇就好比獻出城投降的子嬰,即使也會入常發展,楚漢爭霸該怎麼打就怎麼打,那麼自然是劉邦取得最後的勝利咯!



所以劉邦和項羽誰能贏,與秦始皇沒多大關係!

大家好,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指教!


白話歷史君


誰都不能。

原因很簡單,秦政權如果仍然存在一個各派系共同擁戴的權力核心,該政權將仍然能夠集中內部力量解決各種問題,不至於在各種內耗中自發衰落,並對敵對勢力起到足夠的威懾作用,民間也沒有多少力量敢於輕易挑戰威權。

晚清時期,滿人政權已經腐爛透頂,慈禧未亡時,也還能支撐危局,一旦亡故,立即樹倒猢猻散,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何況,秦王嬴政這麼一個成熟老練的政治家,也不是紈絝的公子胡亥可以比肩的。所以,當時百姓講:“秦王死,而地分。”也就是說,大秦王朝分崩離析的前提是秦王嬴政死掉。這是最基本的歷史事實!





縉麓冷禪


這要考慮項羽和劉邦擊敗大秦的條件。如果秦始皇仍在,但這些條件也具備的話,秦始皇也無能為力。如果這些條件不具備的話,項羽和劉邦也就泯然眾人矣。

項羽和劉邦能夠擊敗強秦,是借了陳勝吳廣的勢。陳勝吳廣為什麼起義?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那就是二世昏庸,權在趙高,導致天下紛亂。陳勝吳廣的起義雖然最後失敗了,但猶如燎原烈火,使得項羽劉邦能夠乘勢而起,推翻暴秦。

秦始皇在位時,築長城,修直道,開驪山,發動民夫七十萬眾,沿用商鞅所制定的嚴刑峻法,那時候為什麼沒有民夫造反?一是秦軍極其強大,憑橫掃六國之威睥睨天下。二是秦朝政令通達,上令下行,上下一體。這時候造反成本就高多了。

商鞅變法對秦國最大的影響就是信,這使秦朝上下賞罰分明,令行禁止。對朝廷如此,對老百姓也一樣。而趙高專權以後,一切都變了樣。指鹿為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上行下效,對秦朝制度上的摧毀破壞程度要遠遠超過劉項。

所以,對於題主的問題,我的看法是,如果秦始皇能死在趙高的後面,劉項就難有機會。如果仍然被趙高專權,逼死扶蘇,蒙恬,李斯的話,劉項的機會就來了。

說白了問題在於秦始皇死的太突然,如果他有準備的話,趙高就翻不起風浪來,秦朝仍有機會傳承下去,那樣中國歷史就要改寫了。


風神翼龍12


一個皇帝打天下,一部分是自己的聰明才智,一部分是自己手下的文臣武將的能耐!再一部分是天意!秦始皇來到漢朝不一定是他們兩個人的敵手!


王醫5


那就沒項羽,劉邦什麼事了。


天馬行空154371068


老皇活著,劉項報廢!


大元帥台州


要是秦始皇活著,項羽和劉邦還有機會活著比誰勝利嗎


大木看歷史


2人都不能取得勝利,因為他們都是等始皇死了之後才造反,如果真要有個答案,那還會是劉邦勝利,因為歷史就是歷史,無法改變。


笑看人生33006649


分分鐘秒殺他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