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淘气了,怎么才能控制自己不对孩子发脾气?

淡淡的忧伤7856


问得好。

我们每个父母几乎都遇到过这个困境:孩子调皮捣蛋,讲道理竟然油盐不进、全然不理!

于是我们发火,甚至打骂孩子。而过后,毫无例外是追悔莫及。但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又会重蹈覆辙。

那么,该怎么办?

在此,我们家长要意识到,我们可能没有用同理心理解孩子,而是现在自己立场上,按照自己的意志,按照成年人的认知水平对待孩子。

而6岁前的孩子都是用右脑思考的,他们偏重于感性,根本不顾社会规范和家长感受,他们会陷于不能自控的状态,想要什么必须立刻得到,否则就会大哭大闹,在公共场所会更严重。

此时父母怎么办?

本文推荐一个比较理想的“暂停技巧”。即迅速抱孩子到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比如车里、房间或者其他僻静地方,让孩子独自待几分钟。它的目的并不是要惩罚孩子,而是要用非暴力手段中止孩子的无理取闹,释放孩子的消极情绪。而且,通过认识自己的感受,孩子开始感觉到对父母的爱和被爱、理解支持和建议指导的需要,这样就唤醒了他们与父母合作的意愿。

注意:1.“暂停”是万不得已才用的方法。2.刚开始孩子会闹,这时千万不要锁门。3.不同年龄段不同对待:一岁孩子需要一分钟,3岁需要3分钟,5岁需要5分钟。本方法适合2~7岁,14岁以上基本没有效果。





心理咨询师空山大有


有这么一句话“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是本领”

孩子淘气那是经常的事,作为父母您必须有这个本事才能教育好孩子,如何掌握这个本领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孩子为什么淘气?

一般来说孩子淘气有7大原因:

1、孩子想要获得家长的注意

孩子有时候也会焦虑、紧张;会生气、疲惫;会想要表现得到认可等,而父母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孩子可能会选择淘气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

2、孩子无法真正理解父母的意图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想把世上最好的都给孩子,什么都让孩子学,什么营养品都让孩子补,而作为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用意,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又没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只能用淘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3、孩子的安全感不足

部分父母从小就用打骂或威胁的方式管教孩子,极易导致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在面对新面孔,新环境的情况下,变的不知所错,导致孩子做事不配合或者反应慢半拍的状况出现。

4、孩子犯错误了,自我伪装

这些孩子其实是极其聪明的,他们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缺少改正错误的方法,容易用新的错误去掩盖旧错误,表现出既淘气又可怜的模样。

5、孩子在模仿父母或者电视中的不良行为

父母在很多时候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其次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些节目,所以孩子有很多淘气的行为都只是在模仿,并非有意为之。

6、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孩子从小好奇心就特别中,有一百万个“为什么”父母来解答,在得不到自己需要的结果前,很容易做出家长觉得淘气的行为。

7、孩子对父母不满的一种反抗

孩子也有脾气,这也是他们表达不满最直接的方式,可能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但孩子还无法正确的理解,需要父母更好的引导。

其实只要对孩子多一分耐心,多一分容忍,多一分关注,多一分鼓励,控制脾气就变的很简单了。

反过来思考,许多父母经常被工作或者生活上的一些琐事搞的焦头烂额,一肚子的火没处发,而孩子一个不如意的小行为,就很容易导致这个火药桶的爆发,成为宣泄口。其实孩子往往是最无辜的那个,细想一下,在面外再难听的话都听了,再难受的气也忍了,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就做不到呢?您说呢?


微妙人生悟


孩子淘气了,怎么才能控制住自己不发脾气?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很多父母共同的问题,很多时候父母发完脾气后悔又会自责,陷入内疚的情绪,甚至发誓下次一定不发脾气,结果下次一样会发脾气。

首先,我想说孩子淘气,你先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感觉生气,为什么要发脾气呢?

是孩子做的不好?做的不对?还是说孩子做的你本能地认为这样很麻烦,很没面子,又或者是因为你小时候这样做的时候被你父母批评教育过?

葫芦娃洗澡的时候拿着一个毛绒熊,说要给小熊洗澡,我当时立马反应就是:不行,这样的小熊不能洗澡,弄湿了多麻烦啊。

于是我就换了塑料的娃娃让她洗,可是她却不同意,哭闹着也要给毛绒熊洗澡。

说真的,当时我也很想生气,想发脾气,感觉这小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不知道毛绒的东西怎么能随便洗呢。

可这时我停顿了几秒钟,意识到我自己的情绪了,这不是孩子淘气,也不是孩子做的不对,而是我们自己本身有情绪了,本能的认为这样做不对,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正常的事情,他需要慢慢的去了解,去探索。

所以我很快调整了情绪,她想洗就洗呗。

再次,孩子闹情绪,淘气时,要看看他们是无理取闹还是说真的是因为你没有看到他的需求,没有满足他?

就好像她现在在外面看到小朋友玩泥玩水,他也想玩,可是你却不让,这时他会淘气甚至哭闹发脾气。

这时的你更应该好好考虑,是为什么不同意?如果只是因为怕脏,那更不需要发脾气了,因为这是孩子想玩的。

如果她无理取闹,很可能她有情绪需要表达,或许害怕恐惧委屈又或者最近一段时间积攒的情绪,他的淘气发脾气,都是说明需要你的倾听,耐心的陪伴,这时也不需要发脾气。

最重要的事是,在孩子淘气时,我们要看到她行为背后的原因。

知道原因后我们就很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心理学笑谈育儿


想要不那么生气,首先要了解两个问题。

一,生理上的限制。

按照人脑发育规律,通常到25岁左右,掌管复杂信息处理的前额叶部分才发育完全。而小朋友的脑部发育状况决定了他们不能像成人一样,正确又快速的去处理外界带来的复杂信息,这其中也包括了如何表达他的情绪。

主导他们的,是所谓的“爬行脑”或者“原始脑”,就是俗称的“本能反应”。他们在有情绪的时候只能通过打、哭闹、逃跑等行为去表现。同时,成年人一旦有不好的情绪,也会立刻接通“爬行脑”,这就是传说的“失去理智”。

绝大多数父母在忍不住冲孩子发脾气或者打了孩子之后,都会后悔,却又不知道怎么就控制不住。其实,就是这“爬行脑”在做祟。

所以孩子不是不讲道理,而家长们也不是天生暴力,一切源于情绪控制的开关处在什么状态。

二,孩子为什么淘气不听话。

孩子的种种行为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诉求。所谓的淘气不听话等等不良行为,根据其背后的心理活动,被分成了四种:

1.寻求过度关注

2.权利之争

3.报复

4.自暴自弃

每当我们的孩子又不听话了或者又干坏事了,那我们就得好好想想孩子内心深处,到底是哪种想法呢。正所谓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三,如何疏导自己的情绪

当了解了上面两个问题以后,这个问题就简单了。首先不是孩子故意惹你,他很可能只是想让你陪陪他,或者别的目的。但孩子都是没有恶意的。

其次,你会生气是因为孩子这个行为触发了你的情绪按钮。那么你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

深呼吸,慢慢让自己平静;

转换环境,让自己从刚才的崩溃中解脱出来几分钟,哪怕是躲进厕所也可以;

去做一些让你很快感觉好起来的事情;

跟孩子好好说,妈妈或者爸爸现在不太开心,需要冷静一下。

去一个可以让你平静下来的地方,可以是家里你熟悉的,让你感觉舒服的地方。



糖妈驿璇


关键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1、是否拥有足够的幸福感。如果没有,请你首先好好地爱自己,心疼呵护自己,让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态,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让自己的内心有满满的爱。人只能给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如果你的内心没有满满的爱,又怎么能够把爱给到孩子呢?

2、是否能够很好地进行情绪管理。如果你心情好的时候,对待孩子满面春风,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待孩子凶神恶煞。这就是你的不对与不公,你就需要好好地反观自己了,并且学习情绪管理的方法,不把自己的怒气迁移到那个无辜的孩子身上。

3、是否能够客观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如果不能,说明你的育儿知识已经相当地匮乏,不过不要灰心,从此刻开始学习也不算晚,只要你用心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会为你拨开迷雾、指点迷津,让你来得及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真相,让你真正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



TT百合妈妈


父母如何调适自己的情绪?


1. 培养觉察能力。

如果我们拿“生气”这种情绪来举例,情绪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知无觉

发完脾气了以后,也不知道自己刚才在生气。

第二阶段:后知后觉

发完了脾气以后,才知道刚才自己很生气。

第三阶段:当知当觉

当下知道自己在生气,但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的言行。第四阶段:先知先觉

在情绪起来的那一刻就能有所觉察,然后积极地处理它,从而避免对他人的伤害。

因此,情绪发展是否成熟, “觉”是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练习,觉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比如,当愤怒情绪来的时候,我们可以:

◆ 暂时停止伤害性的语言(指责、抱怨、谩骂等)和行为(打人、摔东西、用力摔门等),◆ 暂时停止头脑中那些让你愤怒的思维(“他总是和我作对!”“他总是自以为是!”“他只会给我惹麻烦!”),

◆ 闭上眼睛,深呼吸,不要有任何地抵触,静静地感受你的身体对情绪做出的反应,“我的心跳加速吗?肌肉发紧吗?呼吸很快吗?”

◆ 如果可以,离开当时那个触发你愤怒情绪的人或场景。“妈妈现在很生气,没有办法帮助你,不过妈妈的情绪和你没有关系,我需要到另外一个房间呆几分钟,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

有过几次的练习后,当愤怒情绪再一次光临的时候,你就能很快地觉察到。

2. 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

许多人认为,我们的情绪是外在的世界造成的,如果要改变我们的情绪,必须改变他人或他物。“是你让我生气了,所以你必须改变!”,“是孩子的无理取闹惹怒了我!”,“你只有这么做,我才能高兴!”,“他骂我是笨蛋,我当然会生气!”


其实,虽然我们的情绪和外在的客观经验有关,但其实,情绪的产生和责任都在于自己,因为所有的情绪都是出于你自己的期望(对自己、对他人、对情境)、自己的观点/看法、自己内心的需要。


案例1:孩子要大人陪他玩。妈妈可能觉得很烦恼,因为她此刻需要的是休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放松身心,但是,她的观点告诉她,作为妈妈,她应该满足孩子的需要,去陪伴孩子。但是,奶奶可能觉得很开心,因为她需要被人需要,需要通过指导孩子游戏,体现自己的价值。(需要不同)

案例2:孩子被老师骂成是笨蛋。如果孩子本身就缺乏信心,深信自己就是一个笨蛋,而且他深深厌恶自己的这个特质,那么,老师的话正好触痛了他,孩子会非常生气,或者难过;但是,如果孩子很自信,坚信自己聪明又能干,那么,孩子会不以为然,把老师的指责当成他错误地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因此既不会生气,也不会难过。(观念的不同)


案例3:孩子下棋输了,找茬发脾气。如果你认为孩子是无理取闹,专门找你的麻烦,那么你可能会觉得非常愤怒。如果你认为,孩子需要释放沮丧的情绪,因为孩子信任你,所以希望从你那里得到帮助,那么,你就会很平静,甚至窃喜。(观念的不同)


案例4:看到客厅的地板上堆了一地的玩具,而你提醒了几次,孩子还置若罔

闻,专心地看他的动画片。如果你内心期待,孩子每次都能认真听你讲话,

并且马上采取行动,那么你可能会非常生气,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期待,你

可能就很平静。(期待的不同)

案例5:拿到90分的卷子。一个孩子高兴,因为他期望自己能及格,父母也是如此,因此他心里想:“这个成绩太好了!”另一个孩子悲伤,因为他期望自己能拿满分,因此他心里想:“这个成绩太差了!”(期待的不同)


所以,同样的事情,因为人们的期待/愿望不同,对此的观点/看法不同,内在的需要不同,会引起完全不同的情绪。


这意味着,当不良情绪发生的时候,我们无须去改变他人或他物,无须要求别人为我们的情绪承担责任,情绪只是提醒我们,要我们去关注自己的内在,去审视自己的期望是否合理、观点是否正确,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与对方的直接沟通,来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


比如,孩子下棋输了,找茬发脾气。我们好言相劝都不管用,终于忍不住怒火中烧。这时,我们需要反省一下,在这件事情上,自己的期望(孩子遇到挫折能妥善处理自己失望的情绪,不冲别人发脾气)和观点(孩子不可以发脾气,如果允许孩子发脾气,就会养成乱发脾气的坏习惯)。这时,我们会发现,对于5岁的孩子,这个期望太高了,而我们的观点也站不住脚。

再比如,我们累了一天,回家想看一会儿电视休息一下,孩子过来缠着要你帮他做这个、做那个,还抢你的遥控器换台,你不同意,他就大哭,结果你也火了。这时,你可以关注一下自己的愿望(独处10分钟)和需要(休息、放松),通过与孩子沟通(“妈妈陪你玩10分钟,然后妈妈需要安静地休息10分钟,可以吗?”或者,“妈妈需要休息10分钟,然后再来陪你玩,你可以等我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兼顾对方的需要。


3. 及时与孩子沟通,把伤害降到最低。

当我们被愤怒情绪困扰的时候,难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说出一些伤人的话,孩子不会认为这是父母的问题,他们通常会把这些归咎到自己的责任,认为自己有问题、一无是处,如果这些事后不予处理,就会对孩子造成永久的心理伤害。


所以,当双方平静下来之后,你可以:


◆ 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已经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时候,就应该正式向孩子道歉,而不是通过非正式的方式,比如,事后对他特别好,送他礼物等。

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不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相反,因为你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孩子会更加尊重和信任你。

比如,“每次因为你的失误,我不得不做更多家务的时候,比如看到你不小心把饭菜弄撒,把洗脚水打翻的时候,妈妈就会控制不住地冲你发脾气,妈妈向你道歉。因为小孩子在学习做事情,失误总是难免的,妈妈不应该批评你,更不应该骂你。”


◆ 分析自己。

每一次冲突,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分析当时你真实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你的期望(愿望)、观点(看法)和需要,可以帮助你和孩子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对方,培养对于内在世界的洞察力,建立对于内在世界的秩序感。

比如,“我今天大扫除,特别累,很想好好休息一下,看到孩子把洗脚水打翻,想到还要擦地板收拾,我觉得特别烦恼。我希望孩子能像大人一样,做事情没有任何失误,我现在知道,这个期望根本不合理,小孩子正在学习做事,失误是难免的,小孩子正是通过不断地失误,才慢慢学会各种本领的。所以,孩子没有做错,是我的期望太高了。”


◆ 分析孩子。

当孩子的情绪平稳后,你可以带着好奇和关爱,而不是评判和指责,和孩子聊聊,努力去理解他的真实感受(比如,失去心爱玩具的难过心情、对新环境的恐惧、对自己的失望、对疾病的担心、遇到困难时的无助感)、他的期待(得到玩具、现在就吃蛋糕、不上幼儿园、妈妈能陪自己玩、老师能表扬自己)、他的观点(吃了蛋糕不会影响吃饭、妈妈不喜欢我、幼儿园没意思),以及他的需要(自由、自主、玩耍、尊重、陪伴、接纳等)。


3. 寻求帮助。

如果你发现,每次你陪孩子写作业,看到他马虎、不专心、磨蹭,就会忍不住发火,那么,你该怎么做呢?是硬着头皮,强压怒火,继续耐心地辅导孩子吗?

如果你在拖地板,累的腰酸背痛,地板上是一堆玩具,老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你是继续拖地板,同时嘴里不停地指责、抱怨吗?

当然不是! 当你状态不佳,被负面情绪困扰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照顾好自己。这时候最好的方法,是找孩子的爸爸来陪他写作业,或者暂且把拖把扔一边,或者找个钟点工。你呢,可以听听音乐、做个按摩,练练瑜珈,或者找个人聊聊,给自己一些空间和时间,充分地思考和感受,了解自己的感受、需要和期望,慢慢走入自己的内在世界,和自己有更好的连接。通过这种方式,调整自己的情绪,重新获得面对挑战的力量。


心奕心语xinyixinyu


爱发火的家长,孩子也会发火,忍得自己内伤的,孩子不但不领情,而且孩子也学会了影藏自己,其实随着育儿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拉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对孩子是打不行,吼不能。

面对熊孩子到底要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怒火呢?关键是怒火是真的能被控的吗?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了呢?

这三个问题是在办公室我经常被问道的,一般这样的父母都有两个误区,第一,他们认为情绪是不受自己控制的,第二,他们认为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现情绪,结果把自己憋的内伤了

。只要解决了这两个认知问题,情绪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咱们先来看情绪是否受自己控制这个问题,请回忆一下这个场景:一天,你心情不错,当你看到自家熊孩子在地上爬来爬去这个时候你内心想的可能是“孩子就是孩子,不懂事,所以才会爬在地上。”然后你可能会宠溺的说:“宝贝地上脏,不能爬了。”然后很温柔的把孩子扶了起来,心情愉快的跟孩子讲道理。

不巧,今天你回来心情不好,满脸阴沉,这个时候你看到自家熊孩子又在地上爬来爬去呢。立马火冒三丈,想到“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地上脏吗?”凶狠的走过去一把抓起孩子扔到了沙发上。恶狠狠的对孩子说:“不是说过吗?不能在地上爬。”那凶恶的嘴脸你自己都觉得自己像恶魔。

请问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你的情绪不同呢?到底是谁左右你的情绪呢?是你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孩子的行为。所以情绪是可以自我管理的,面对熊孩子大吼大叫是自己的一种选择,面对熊孩子用更温和的方式对待他们也是一种选择,问题是你到底想选择什么。

现在我们来看父母能否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真实的情绪呢?我们不是神,我们是人,是人就有情绪,让孩子知道我们的情绪并不一定会伤害到孩子。

我的一个咨客自己满腔怒火,却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表现,当他勉强拥抱孩子,跟孩子说妈妈爱你的时候,她的儿子推开了她说:“你在骗我,你这个大骗子,你根本不爱我!”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掩饰的很好,其实孩子即便听不懂我们所说的话,他也能感觉到我们的情绪,我们散发出来的能量,与其愤怒的要死,把自己憋成内伤,不如坦荡的告诉孩子:“我快要被气死了,我现在就好像是爆发的火山,怒气可以烧毁一切。”

每当我家大宝惹我生气的时候,我都会大声说:“我很生气,特别的生气。”然后转身,去找个什么东西,抱枕啊,泰迪熊之类的狠捶,等自己稍微平静之后,我会转身问大宝:“看到我的怒火多严重了吗?这要是捶到你身上,多可怕啊,你还是快点写作业吧。”

往往大宝会嘿嘿一笑说:“你别生气了,深呼吸,我写快点还不行啊!”

哪怕我们用的是夸张的肢体语言,孩子都能知道当下妈妈确实生气了,妈妈有她的情绪,那么我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妈妈情绪好一些能?他们自己会想办法。同时当他看到父母有情绪,并且可以把情绪说出来的时候,他也就学会了如何表达情绪,这远比发火或者揍他一顿要高效的多。

所以有情绪不用忍着,至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好,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我们需要来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情绪问题了,熊孩子实在是太熊了,我如何才能保证自己合理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呢?

科学家做过一个试验,他们把两只猴子关到一起,然后让其中的一只猴子愤怒起来,当猴子愤怒的时候会对另外一直猴子实施暴力侵害,甚至有些猴子会把另外的一直猴子杀死。他们反复的做这个试验,然后研究猴子脑补管理情绪的变化,他们发现,当猴子愤怒的时候是没有理性可言的,也就是说一旦愤怒被发泄出来,会越发泄越严重。

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第一次打孩子感觉很愧疚,但是打的多了,下手会越来越重,甚至觉得孩子就该打。其实并不是孩子该打,而是我们在打的过程中,逐渐放纵了自己,让大脑中暴虐的那个区域扩大了。很多恶性事件就是这么发生的。

所以想要不发脾气首先我们就要观察自己的愤怒阈限,没有人是看到孩子就愤怒的,我们都是在和孩子的互动中逐渐的被施压,最终才爆发出来的。但是没有爆发之前我们也是有身体反应和情绪感觉的。

所以想要控制愤怒,就先去找到孩子的那些语言和行为经常让自己愤怒,一旦这样的行为出现之后,就让自己离开当下的情景,去冷静一下,换个环境,或者是洗把脸。深呼吸也很有效果,看个人喜好。千万不要等自己愤怒了之后,再说如何控制,那个时候很可能是愈演愈烈而不是主动控制情绪。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幽默的处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些时候他确实是明知故犯,倒不是孩子多坏,更多的他也不过是想验证父母是否爱我。看到这种行为的时候,我经常用的方式是夸张的语言来描述这件事情和我的情绪。往往孩子接收到信号之后就会收敛一些。

孩子并不是他自己想做熊孩子,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想当小英雄,可是他太小了,能力有限,做不好,所以他就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做熊孩子,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当我们能接受他还小,他能力有限的时候,我们也就不容易发脾气了,所以

时刻提醒自己“孩子只是孩子”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三宝美妈


想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就想自己在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他一定是慢的,一定你自己也需要卖起来。对孩子一定要充满耐心,充满鼓励,这样让孩子看到自己好的一面,优秀的一面,所以说他会更有信心,也会表现得更好,要让他知道你表现的好,会有更多的人与你一起沟通,与你一起玩儿,你会得到更多社交和交流的机会,孩子就会慢慢的变好,需要时间,任何一种成长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孩子的成长自有它自己的规律,也许你的孩子没有过早的表现出天赋,但也许他是一棵大树,会在未来的很多。很多年之后,变得枝繁叶茂,她不是一棵花21棵大树,所以说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让我们慢慢的去发现充满耐心,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却有一颗善良的心,阳光的性格,那么怎么都不会太差,不是每个孩子都一定要学习好,马云当年还考了三次高考,才上了大学,他连去肯德基当服务生的机会都没有得到,却创造了一个在线商业帝国,每个人的生命的周期都不一样那么我们只是在陪她一起好好度过,共同一起成长。


于子熹


教育孩子的过程本来就是父母修身养性的过程。我老公在教育男孩的时候,常发脾气,结果孩子很叛逆,后来有了老二,老公以前的蛮荒之力都不见了,老二扔同一个玩具十次故意让他捡,他都很配合的一次一次捡起来,要是以前老大小的时候,老公肯定爆了。所以控制发脾气是你成熟的表现,说明你进步了。有目标就有希望,祝愿你早日能够战胜自己。我老公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是,当孩子非常淘气,让他忍不住时,他就出去了。一会儿回来就没气了。那些伤害人自尊骂人是猪的话,他也没再说过。原来人真的可以改变。


宝宝一二一


首先做为一名合格得妈妈,孩子刚刚懵懂对外界的事情都很好奇,还是一张白纸,要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也许和他一样,让他慢慢了解你的话语,慢慢的沟通,打比方,举例子,即使你发脾气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大人,孩子都不高兴,还生气,所以要学会换位思考,思考怎么才能解决问题,凡事啊要以德服人,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能懂事,听话,聪慧。所以做为妈妈一定要有耐心,不要烦躁,激动等。孩子是上天赐予的小天使,我们要学会呵护她,陪她快快乐乐的长大,做合格得妈妈,有爱心的妈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