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谋略之“安禄山的发迹”

大家好,今天上官潇潇给大家带来的是谋略故事中的“安禄山的发迹”。

安禄山,唐代著名的叛臣,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早年生活在边疆,30岁入伍后开始雨后春笋节节高,兼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今天主要讲讲他是怎么发迹的,虽说历史上数落他是小人一枚,但是从他两把刷子还是有的,发迹的一步一步中还是有谋略智慧,值得我们学习的。

安禄山本来姓康,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后来随母亲改嫁番将安延偃,从此他也跟着改姓安,名禄山。

安禄山长大成人后,靠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贸易的谋生,生活过得十分清苦。史思明和安禄山同住一地儿,经常一起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一天两人无事闲聊,安禄山愤愤不平地对史思明说:“大丈夫如果不能赚得荣华富贵,像我们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你我出身贫贱,也是富贵无门啊。”

史思明弯腰驼背,也是一狡猾之人,听罢安禄山的话,也附和着说:“不干点惊天动地的事儿,我们是很难出人头地的。只是现在天下太平,我也无计可施,说来可恨呀。”两人都不甘贫贱,时常有惊人之语,认识他们的人都耻笑他们白日做梦,不守本分。

修行谋略之“安禄山的发迹”

有一天,安禄山因为偷羊被抓,曲州节度使张守硅要杀死他,安禄山呼喊着说:“你

们要消灭番人,我有用,你们不能杀了我。”张守珪见他身材高大,气质不凡,心以便问“你有何能耐,敢出此言?”安禄山镇静地回答说:“我绝不是怕死,只是因为一只羊而死,我实在不甘心。我们偷盗也只是生活逼迫,这和我的才能又有什么关系呢?老实说我懂六种番语,又熟悉了解番人的习性和地情,如果大人您能饶我不死,我一定能助大人一臂之力。”张守珪惜他是个人才,就将他释放,并任命安禄山为捉生将。一同被释放的史思明事后对安禄山说:

“我们从小长在番地,多受番人恩惠,你真的要帮助张守珪剿灭他们?”安禄山默默地点头,若有所思地说:“我们要取富贵,顾不了恩情之说了。从前我们贫贱,结交的都是番人,以后我们要发达,就必须结交张守珪这等达官贵人,否则,我们谈什么希望?"史思明点头称是。

安禄山为了向上爬,与番人作战很卖力。他残忍好战,又多有智谋,每次作战都能取胜,张守珪渐渐越来越赏识他了。一次,安禄山陪张守珪吃饭。安禄山身体肥胖饭量很大,张守珪见他狼吞虎咽,眉头不禁一皱。不想这个细节竟让安禄山看出其意,他随后便对史思明说:“以后我不能再吃饱饭了。”史思明不明其故,笑道:“你我今非昔比,你何出此言?”

修行谋略之“安禄山的发迹”

安禄山惨然道:“我们这点富贵算什么?我看出张守珪厌恶我肥胖,为了讨他欢心,为了日后青云直上,我何必贪恋眼前的几顿饱饭?不能因小失大啊。

从此安禄山便不再吃饱了,甚至忍饥挨饿也绝不多吃一点。史思明对他的举动十分佩服,他流着泪对安禄山说:“你能有此心机和毅力,何事干不成呢?我以后是死心塌地的跟定你了。”

安禄山用心良苦,终被张守珪收做养子,信任备至。张守珪还多次当着众人的面夸奖安禄山说:“安禄山知耻知勇,不甘贫贱,奋发图强,这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事啊,富贵本无种,倘若身处贫贱,只会怨天尤人,不思上进,还会有用吗?安禄山可做你们的表率了。有了张守珪的大力提携,安禄山的官职日升,渐至显贵。

从故事里,可以看出安禄山很擅长于把握机会,把灾祸可以转变为机遇。另外他很擅长观察,还很自律。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富贵的人不珍重自己,贫贱的人不轻视自己,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就会发生变化。自我认识和心态变化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要素。历史经验始终在提醒世人: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摆正心态,即便成功一时,也不会成功一世。反之,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富贵之人如果放纵无礼,他们如果有自视甚高、失去理智的心态,不仅会令人生厌,也会惹祸伤人伤己。对照贫贱之人的发迹史,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从不甘于贫贱开始的。有此意念,他们才会趋利避害、交结有术,以为助力。在这方面,

君子有君子的方法,小人的手段也不轻视。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二伯,好像我二伯在交管局当了个什么官儿,应该有做了些什么勾当吧,不过人家在退休前用钱财到时打点好了,避开了查处的灾难,这个趋吉避凶也很得手。可是我很不喜欢他的 幸灾乐祸,我这两年确实不顺当,还连累了父母,听到他带点讥讽的跟我爸爸说:你之前还教育人家怎么怎么,自己闺女出事了,自己不行了吧…….怎么说呢,很多时候,人不要生气还是要争气,不论小人还是君子,趋利避害等值得学习的地方都学学还是有好处的。希望大家都通过修行变得有谋略,有智慧,当然我倡导君子之道和君子智慧的阳谋。

修行谋略之“安禄山的发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