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啟:核心素養的重大意義及21世紀國民素質提升與教育目標轉型


褚宏啟:核心素養的重大意義及21世紀國民素質提升與教育目標轉型

作者褚宏啟,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來自《教育研究》2016年11期。

核心素養是當前國內外的教育熱點話題。本文力圖從理論上闡明核心素養的內涵、外延與本質要求,分析核心素養的深層社會背景,闡明核心素養的中國立場,重點闡述核心素養與中國的教育現代化、國家現代化以及國民素質提升的關係,力求揭示核心素養對中國社會變遷的深刻意義和深層價值。

一、核心素養的概念界定

“核心素養”(Key Competencies,或者Core Competencies)這個詞舶來於西方。“Key”在英語中有“關鍵的”“必不可少的”等含義。“Competencies”可以直譯為“勝任力”或者“能力”,但從它所包含的內容看,譯成漢語的“素養”更為恰當。在英文文獻中,“competency”“competence”“literacy”幾個詞常常互換使用或者並列使用,表達的都是相同的含義,都可以譯成“素養”,[1]沒有必要刻意做出區分,[2]在翻譯問題上也不必聚訟不休。

核心素養是21世紀人人都需要具備的關鍵少數高級行為能力。深入認識核心素養的含義,需要關注以下要點。

(一)素養是行為能力,是行為指向或實踐導向的,是知識、技能、態度的統整與融合

素養是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態度(attitudes)的超越和統整,是一整套可以被觀察、教授、習得和測量的行為。[3]或者說,素養是完成某一情境工作任務所必需的一系列行為模式,這些行為與績效表現密切相關。[4]

素養之所以是對知識、能力、態度的統整與融合,是因為素養是人在真實情境中做出某種行為的能力或素質,而任何行為,都不是單一維度的知識、技能、態度所能支撐的,需要三者統合方能達成。素養 =(知識+技能)態度,亦即C=(K+S)A。態度是用乘方來連接知識與技能的。若態度為正值,知識與技能皆會產生乘數效應或者放大效應;若態度為負值,知識與技能皆會產生縮小效應甚至出現負面效果。

在素養的“冰山模型”中,知識、技能裸露在水面以上的表層部分,是容易測量的,也是可以通過針對性教育或培訓習得的;而態度(內驅力、社會動機、價值觀等)則潛藏於水面以下,不易觀察和測量。在素養的

“洋蔥模型”中,最外一層是技能,由外向內依次是知識、態度(動機、價值觀等),越向內層,越難以評價與改變;越往外層,越相對容易觀察與培養。“洋蔥模型”與“冰山模型”的本質基本一致。


褚宏啟:核心素養的重大意義及21世紀國民素質提升與教育目標轉型



人存在的樣態即行為,亦即實踐。人在實踐(做)中生存和發展。人類存在的實踐本性意味著,人的本質是由其實踐或行為的樣態所界定和決定的。這要求教育的本質是提升人的行為能力或者實踐素養。可以說,人最重要的素養就是實踐素養。對於素養的這種界定,就要求在確定核心素養時,要用“行為能力”或者“能做……”來表述某種核心素養的名稱。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陳述九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時,都表述為“能夠做……”(the ability to …)。此處的“能力”即行為能力,其含義比技能要寬泛,是技能、知識、態度的複合體。因此,在表述某種素養時,常用“XX能力”來表述,如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從行為的視角去表述素養、分解素養(把大的行為領域分解為若干小的行為),具有明顯優點。

其一,可以使核心素養作為培養目標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可視性,讓人能夠看得見、抓得住,拉近了遠大目標與實際工作的距離,既利於教師在課堂上開展教學,也利於對核心素養的培育結果進行評價。從培養目標實現的角度講,核心素養應該是可教、可學、可評價的。從行為視角表述的培養目標,對可教、可學、可評價最為有利。而且,對行為的評價是綜合性評價,已經包含(甚至可以替代)對於知識、技能、態度的單項評價。

從素養的“冰山模型”和“洋蔥模型”可知,“核心素養相比分科知識具有更強的綜合性、情境性、內隱性和適應性等特點,這是造成其評價困難的原因之一。目前歐盟國家中存在的一種思路是將核心素養轉換為可觀察的外顯表現……對核心素養開展評價”[5]。

其二,素養強調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實踐力行,有助於破解現實教育中存在的“知識中心”的弊端,有助於從學生整體發展視角看待教育問題,破解教學中只見學科知識不見整體人的問題。歐盟的一份報告明確提出,“從知識到素養”是教育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的方向,學科知識隨著技術進步而數量激增,這些知識通過信息通訊技術可以迅速獲取和快捷傳送,在此背景下,“人們記憶這類知識的必要性急劇下降”,人們更需要具有“選擇、處理和應用”這些知識的素養,“而這恰恰能解釋為什麼教育領域越來越重視素養的培育而非事實性知識的傳授”。[6]

素養的這種特點,對核心素養的語言表述提出了更為規範、嚴格的要求。應該從行為的視角去清晰表述核心素養,似是而非的表述需要糾正。以此為標準去衡量目前的各種表述,則會發現一些表述是不規範的。例如,“具有……的知識”“有創新的願望”“具備科學精神”“積極探索”等,都不是從綜合性的行為視角,而是從知識或者態度視角去表述的。這樣的表述可能會產生負面作用。單一知識視角的表述,可能會使教育教學走向“知識中心”的老路;而單一態度視角的表述,容易讓實際工作者難以把握,“倘漠視素養的表現(即行為表現——引者)之維,必然走向神秘主義的素養觀,由此導致素養教育的空泛和虛幻”[7]。

素養是行為能力,對它的表述應該是行為指向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把行為式的素養從知識、技能、態度三個方面進行分解式說明。例如,歐盟的核心素養框架中,在對每一個核心素養進行行為導向的界定後,又從知識、技能、態度三個方面進行了分解式說明,讓人們看到了素養模型結構中“冰山”或者“洋蔥”的全貌。這種分解式說明對於促進核心素養的培育,特別是對於修訂課標、修訂教材是絕對必要的。


褚宏啟:核心素養的重大意義及21世紀國民素質提升與教育目標轉型



(二)核心素養是21世紀的關鍵少數素養,不是全面素養或者綜合素養

顧名思義,核心素養是指“關鍵的”“必要的”“重要的”的素養,是居於核心地位的關鍵少數素養。核心素養不是面面俱到的全面素養或者綜合素養。核心素養的數目絕非多多益善,而是越少越好。正因為如此,才需要通過研究遴選出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的提出具有鮮明的時代性。21世紀的社會不同於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而是以知識經濟、信息化、全球化為特徵的新社會,其更加複雜、變化更快、不確定性更大,要求勞動力有更強的適應變化的能力,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核心素養即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來的。

核心素養是在21世紀能夠促進個人發展、社會發展的關鍵少數素養。

經合組織對它的界定是“使個人在21世紀能夠成功生活、能夠適應並促進社會進步的為數不多的關鍵素養”[8]。個人發展意味著個人能有效就業、參與政治活動、建立良好社會關係;社會進步意味著經濟繁榮、政治民主、文化多樣、社會公正與和諧,以及環境可持續發展。

作為關鍵少數的核心素養,能發揮明確的導向作用,指明培養目標的重心和教育改革的重點。在教育目標問題上,核心素養的使命,不是解決“全面發展什麼”的問題,而是解決在21世紀“重點發展什麼”的問題。

(三)核心素養是高級素養或者高階素養,不同於基礎素養。

基礎素養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素養,包括基礎性的知識技能如基本的讀寫算素養,以及基本的行為規範要求,如學會排隊、遵守交通規則、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不高聲喧譁等。

在21世紀,只具備這些基本素養已經不能適應社會變遷的需要。21世紀要求教育目標的改造升級。例如,歐盟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對於成功的成人生活而言,掌握讀寫算只是“一個必要但不充分的條件”[9]。美國特別強調四個“超級核心素養”即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合作能力、交流能力(4Cs),以超越傳統的讀寫算(3Rs)這一基本素養目標。

核心素養本質上是在一個不確定的複雜情境中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涉及邏輯思維、分析、綜合、推理、演繹、歸納和假設等高階素養(higher-order skills)[10],也涉及自主自覺的行動、錯綜複雜的溝通交流,“這些都是具有高層次水準心智複雜性的展現”[11]。從這個意義上看,核心素養是21世紀個人終生髮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級素養。“應試教育”所培養的應試能力,也是一種素養,但絕非高級素養,因為這種能力以“簡單記憶”“機械記憶”為中心,而不是以“高階思維”為重心。雖然核心素養凸顯了團隊合作、自我管理等非認知素養的重要性,但這並不意味著認知素養重要性的下降,反而對認知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因為簡單的低階認知素養已經被計算機所替代,但分析、批判、創新等高階認知素養計算機目前還無法完全取代。因此,未來教育應將重心轉向高階認知素養和各種非認知素養的培育上。[12]

在核心素養的研究與實踐中,一個易犯的錯誤是把基礎素養也看作核心素養,納入核心素養的清單中。儘管核心素養與基礎素養層次不同,但都屬於人人都需要具備的共同素養(common competencies),再加上基礎素養的確重要,人們往往容易把基礎素養列入核心素養之中,導致核心素養的數目膨脹。使得核心素養的清單名不符實,成為全面素養、綜合素質的清單了。

強調核心素養與基礎素養的區別,不是否認二者的聯繫,也不是否認基礎素養的重要性。基礎素養是核心素養的基礎,例如,沒有基本的母語、外語的讀與寫的素養為前提條件,高水平的交流素養就不可能形成。不能因為強調核心素養而在實踐中尤其在基礎教育實踐中削弱基礎素養的培育。

(四)核心素養是人人都需要的高級共同素養,即面向全體國民的國民核心素養,不同於職業素養

核心素養不是人的素養的全部,只是素養譜系中的一部分。人需要具備兩類素養:一類是人人都需要具備的共同素養,一類是從事某種具體職業需要具備的專門素養(或稱職業素養、專業素養)。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反思教育》報告,提出所有青年都要具備三類素養。一是基礎素養,主要指日常生活所需的素養,如基本的讀寫算、遵守交通規則、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等。二是可遷移素養,指可以遷移和適應不同工作需求及環境的素養,包括“分析問題,找到適當的解決辦法,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具有創造力,體現出領導能力和責任感,以及展示出創業能力”[13]。

三是職業素養,是指特定職業所需的專門性素養,如醫生、建築師、會計師、教師等特定職業都具有不同的職業要求與專業標準,相互之間有很大差別,不可彼此替代。

褚宏啟:核心素養的重大意義及21世紀國民素質提升與教育目標轉型


觀點|王水發:“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在課堂,中國教育改革的最大空間也在課堂”

此處的基礎素養和可遷移素養屬於人人都要具備的共同素養,職業素養則屬於專門素養。其中,可遷移素養即為核心素養,它超越於某一具體的職業領域,是不同行業的從業人員都應該具備的素養。核心素養並不否定其他素養的重要性,不企圖取代其他特定領域所需的特定素養或職業素養。在就業競爭加劇、職業變換加快的21世紀,一個人只具備基礎素養和職業素養是不夠的,必須具有可遷移的核心素養。可遷移素養實為職業適應素養,它可以大大提升一個人在勞動力市場的適應能力。

正是在此意義上,核心素養也被稱為共同性素養、跨界素養、非學科素養,此處的跨界不是說這些素養是不同學科“之中”“之間”的共同要素,而是指超越各學科“之上”“之外”,可以用於其他社會場域和職業領域的素養。“這種素養具有可遷移性和靈活性,是一個人在急劇變化的環境中成功行動的無價之寶,這些素養主要包括溝通、問題解決、理性思維、領導力、創新、主動性、團隊合作、學習能力等。”[14]

核心素養並不只是學生才需具有的素養,而是21世紀人人都需要的高級共同素養,即

全民的國民核心素養。可以說,核心素養是適用於一切情境、一切人的21世紀素養,是關鍵少數高級行為素養。因此,培育核心素養,不僅是各級各類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一個人一生一世的事情;它不是對應於某一個或某幾個教育階段,而是對應於一個人“從出生到墳墓”的所有階段。可以說,培育核心素養,既是教育工程,也是社會工程,不僅教育要為此做出貢獻,而且21世紀社會的制度安排與文化建設,都應該為此做出貢獻。

二、核心素養的國際視野

20世紀90年代以來,核心素養成為全球範圍內教育政策、教育實踐、教育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國際組織與許多國家或地區相繼構建核心素養框架。世界範圍內的核心素養熱潮實質上是教育質量的升級運動,是國際教育競爭的集中反映。

(一)國際上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為了應對21世紀的挑戰

21世紀是知識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這使得社會變遷和社會面貌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新特點,社會更復雜,變化更快,相互依賴加強,相互競爭加劇,不確定性增大。新時代、新社會需要新素養、新教育。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知識經濟進一步強化了科技創新對於經濟發展的極端重要性,要求教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放在突出甚至首要位置。信息化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信息時代,知識和信息呈爆炸性增長,以知識記憶為主要特徵的教育明顯滯後於時代發展,高水平的“信息素養”即高效獲取、甄別、運用信息的能力,在就業競爭中變得更為重要。而全球化創造出了超越民族國家的新型經濟、社會和文化空間,使得組成世界共同體的國家或地區之間相互作用、橫向聯繫、相互依賴都大大強化,要求提高人的交流與合作能力。

知識經濟、信息化、全球化都對勞動力市場產生了根本性影響,全球範圍內新興產業的崛起、傳統產業的衰落所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必定導致跨地域、跨行業的職業流動增加。21世紀的勞動力只掌握一種專門職業技能將很難適應職業變化的形勢。在此背景下,職業適應素養即跨界的核心素養如創新能力、信息素養、合作能力等受到更多重視。

全球化和信息化不僅對經濟產生深刻影響,對社會各領域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尤其是政治和文化領域。儘管經濟活動、信息交流越來越全球化,但政治決策和行動基本上仍侷限在國家層面。全球化正在日益挑戰民族國家的自主權,單一國家應對和規範全球化日益困難。全球化正在促成超越民族國家界限的新的身份認同,以及新的公民參與模式。信息技術尤其是新的通信技術和社交媒體,為人們提供了全球範圍內交流、合作的便捷渠道,給正規教育在公民和政治社會化方面的作用帶來了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關於公民素質問題,國家教育系統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塑造身份,以及在相互聯繫日益緊密和彼此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如何形成對於他人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感。”[15]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求賦予公民素養以新的內涵,要求加強跨國家、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就素養而言,要求培育新型的公民素養,以及交流與合作的素養。

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對於教育產生倒逼效應,促使教育發生變革。這是核心素養研究與實踐背後的深層經濟社會背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97年正式啟動核心素養研究之前,一些國家就對勞動力素質展開了調研,實際上已經拉開了核心素養研究的序幕。例如,英國產業聯盟在1989年發表了《通向技能革命》報告。美國勞工部在1991年發佈了《職場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報告,在1997年又發佈了《為未來做準備:成人素養和終身學習的改革議程》報告。澳大利亞在1991年發佈《青年人於義務教育後的繼續教育與培訓參與》報告,強調“與就業有關的核心素養”;在此基礎上於1992年又發佈《核心素養》研究報告,指出青年人為“有效參與新興工作”需要具備七項核心素養。這些國家的報告都強調人際交往素養、合作素養、信息素養、思維素養、問題解決能力、責任感、自我管理等,這些方面就是後來國際組織和多國所強調的核心素養。

一些國際組織充分反映各國訴求,組織成員國開展協作研究,並統籌推進教育改革,在核心素養的推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佈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首次使用

“知識經濟”這一概念;1997年,該組織啟動了“素養的界定與遴選”(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即DeSeCo)研究項目,2003年出版最終研究報告《核心素養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2005年發佈《核心素養的界定與遴選:行動綱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歐盟一研究小組在2002年發佈《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素養》研究報告。2006年,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通過關於核心素養的建議案《以核心素養促進終生學習》(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標誌著八項核心素養最終版本的正式發佈。2010年,歐盟理事會與歐盟委員會聯合發佈《面向變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養》報告 。

一些國家在借鑑國際組織和他國經驗的基礎上,研發公佈了本國核心素養框架。例如,美國2002年在聯邦教育部的領導下,成立了“21世紀素養合作組織”,該組織制定了《21世紀素養框架》,2007年該組織發佈了《21世紀素養框架》的更新版本。新西蘭教育部2005年公佈了包含四種核心素養的框架。法國2006年發佈了七個核心素養。新加坡教育部2010年頒佈了“21世紀素養”。日本2013年提出“21世紀能力”框架。這些框架無不體現了為應對21世紀的挑戰,各國對於新的人才觀、教育質量觀的呼喚。

(二)儘管框架結構、分類方式有別,國外諸多核心素養的清單實質內容大同小異

迄今為止,國際上已經出現了諸多核心素養的框架清單,其中,有源與流之別,有母體與變種之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與歐盟的核心素養框架影響較大,成為諸多國家的核心素養基石。例如,新西蘭的核心素養框架就是典型的經合組織框架的變種,相似度極高;法國的核心素養框架則是歐盟核心素養框架的翻版。當然,也有一些國家另起爐灶,如美國、日本、新加坡等,但也深受國際組織的影響。

一些國際組織、諸多國家和地區的核心素養框架,儘管在分類上差異較大,但深究這些框架分類之下的素養細目,就會發現大同小異,相似率很高,共識性很強。因為這些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都是以21世紀為背景去選擇關鍵少數素養的。全球化背景下,各國面臨的挑戰具有共通性和共同性,所以,核心素養的內容也具有趨同性。

一跨國研究團隊於2009年啟動了跨國研究項目“21世紀素養的評價與教學項目”(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21st Century Skills Project,簡稱ATC21S),在對12個核心素養框架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於2012年提出了一個共識性框架,包括10個方面的素養:

創造與創新,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決策能力,學會學習、元認知,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團隊工作),信息素養,信息通訊技術(ICT)素養,公民素養(地方性與世界性),生活與職業生涯素養,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16]

中國一研究團隊在梳理全球29個核心素養框架中的素養條目基礎上,得出九項超越特定領域的通用素養:在高階認知方面包括批判性思維、創造性與問題解決、學會學習與終身學習;在個人成長方面包括自我認識與自我調控、人生規劃與幸福生活;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包括溝通與合作、領導力、跨文化與國際理解、公民責任與社會參與。[17]

綜合國際上諸多核心素養的框架清單可以發現,創新創業素養、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能力、社會與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能力(包括跨文化、跨國界交流與合作能力)、自我發展與自我管理、信息素養等是被共同強調的。各方普遍認為,只有具備了這些核心素養,個體才能夠具有足夠的靈活性、適應性和競爭力,才能夠更好地應對21世紀的挑戰。

(三)國際社會核心素養的提出,反映了資本觀的變化,是功利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統一

核心素養的提出,標示出在21世紀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本相對於物質資本的重要性。21世紀的經濟形態和經濟增長對於人力資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識經濟時代要求勞動力更新知識和技能,實現人力資本的升級,具有核心素養。

知識經濟使得知識資本的價值凸顯。知識資本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知識經濟時代組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逐漸從物質資產演變為由一系列技術、規則、文化等組成的非物質資產,並最終追溯到與人力資產密切相關的技能、知識和觀念等知識資本上來。知識資本的積累,不論是個體層面,還是組織、社會層面,都需要以知識創新、知識積累為前提,這就凸顯了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等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作為非物質資本的社會資本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一樣,也可以給個體和社會帶來收益。它存在於社會結構之中,是無形的,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來提高社會的效率和社會整合度。社會資本可以促進就業,可以促進政治進步,也可以助推科技創新。社會資本的重要性,決定了一個人具有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會與公民素養、信息素養等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在信息社會,信息素養對於提升社會資本存量的作用大大增加。

因此,從資本觀的視角可以發現,核心素養的作用並不只體現在個體層面,它還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核心素養在知識社會中人人需要擁有,它通過提高個體的靈活性、適應性、滿意度和內在動力,對勞動力市場、社會和諧、積極承擔公民角色做出增值性貢獻”,“核心素養還是提升創造性、生產率、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18]

無疑,核心素養的提出、資本觀的變化,或者說資本的視角本身,不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具有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但同時也具有人道主義或者人文主義的關懷,是社會本位與個體本位的平衡,是工具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統一。

核心素養與美好生活、美好社會有密切的內在關係,擁有核心素養是個人在21世紀過上美好生活的關鍵,是社會走向美好和諧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