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總聽到華為和格力,小時候的海爾幹什麼去了?

MYR00


這是因為海爾進軍全球的佈局,早就開展的比較平穩,該開展的早就開展完畢了,已經是世界上領頭的企業了,所以現在報道的比較少,

而華為和格力不是,他們是近幾年才開始的國際佈局,所以報道的比較多。

還有就是華為,現在正在乾的事情,是現在世界上都比較關注的5G技術,這是關係到下一個世界產業佈局的一個關鍵技術,所以報道的比較多。格力說實在的就是他們的董事長比較有話題,還有他們的廣告也比較密集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積極。

海爾也在變,只是還沒有這麼好的效果,海爾提出的管理模式要是成功,那是不得了的,看看中央二套對張瑞敏的採訪就知道了。


來自火星的觀察員


想知道華為、格力為什麼現在比海爾更活躍,我們就需要了解這三個企業的靈魂人物,究竟有什麼特質

首先,華為的任正非是個低調卻非常務實的人——華為的狼文化雖然現在深受詬病,當年卻令所有對手膽寒。

格力則有著非常強大的執行力,這和董明珠說到做到的性格分不開。

而海爾的張瑞明曾經像詩人一樣高談闊論的同時,也一手讓海爾這個瀕臨破產的企業起死回生,成為近乎一時無兩的存在。

但是,等等。上面對這三個企業老總的描述,似乎只是說明了他們的共同點——能力強,勇於任事。

可是能幹和能幹是不一樣的。任正非和董明珠領導下的華為和格力,雖然執行力都很強,但是他們專注的眼光更多是在當下。為什麼華為手機後來居上,為什麼格力電器銷量那麼高?就是因為這兩個企業的注意力就關注在當下,再配合上自身強大的執行力罷了

但反過來想一想,為什麼華為手機沒有先發制人呢,為什麼格力的董明珠總是喜歡懟小米呢?因為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當下,所以對未來著力就少。

我們再觀察一下海爾的張瑞敏,就會發現另一種風格:他在海爾提出的“名牌戰略”、“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等理念,對海爾的實際發展有很好的效果。

這說明張瑞敏相比於前兩位企業家,更像是個理念人

。所以在海爾出現危局的時候可以離開原有的思考維度去化解問題。

就拿海爾現在的“人單合一”來說,基本上是最新的互聯網分佈式思維最經典的體現。原來的海爾已經被分拆,取消了中層幹部,變成一個大平臺。所有人都在這個平臺上自行組成新的事業單位,並直接利用風投資本刺激其中的優秀者。

可以說,海爾在製造業領域,竭盡全力地把最先進的理念結合到實際中。如果一切順利,海爾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比其他對手,更多地跨入未來。

這是先發制人,但代價是效果要在未來展開。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鎂客網


海爾是全球大型家電品牌,提供冰箱、洗衣機、空調等智能家電全套解決方案;海爾智慧家庭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通過 U + 開放物聯平臺及場景商務結合,實現最佳的智慧生活體驗。
海爾從 1995 年起開始其多元化道路,希望以多元化戰略來謀求企業的高速增長。所以其涉及的產業多種。海爾現在發展的很好,在 [ 人單合一 ] 管理模式的引領下,最大程度的考慮用戶的切身利益,更好的用戶體驗。很少在媒體上花高額的費用去做廣告和節目冠名。海爾張瑞敏曾說過,[ 實現生態收入 ]。
物聯網的突破可能就是三個方面,第一是工業製造,第二是智慧城市,第三是智慧、智能家居。海爾在致力於把智能家居改了一下——智慧家庭。凡是和智慧家庭相關的,都可以在海爾的平臺上。
現在 的海爾不再給你提供一個產品,而是給你提供服務。這側面反應了海爾在逐步優化發展。
更多交流歡迎留言評論 !

stormzhang


我們先看一下一個排名:今天中國企業價值50強排名:


因為愛著愛


我來簡單說幾句,筆者在青島居住已經四五年,離海爾工業園只有七八公里,就結合自己親身經歷說幾句吧。

剛來青島的時候,買完房子買家電的時候,就有當地人跟我說,買家電買海信,不要買海爾,海爾的用不住(就是不耐用的意思),聯想到讀書時一個同學買過海爾手機天天返修的痛苦經歷,將信將疑,家電除了電熱水器,其他的都沒買海爾。現在才都在慶幸這個決定,家裡海爾的電熱水器,外科生鏽掉漆,其他的電器基本沒毛病(電視冰箱都是海信)。

再說海爾工業園,我有認識的人在裡面上班,是同事的老婆,收入也逐年在下滑,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海爾的效益不行了。

不知道這個xeo被宣傳了那麼多年的青島本地名企,什麼時候會倒下,還是已經倒了,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


愛碼字小僧


海爾這幾年太低調了。

先看看海爾旗下品牌:

斐雪派克(FPA,澳洲新西蘭),GE電器(美國),AQUA(日本高端品牌),三洋(東南亞),卡薩帝(國內高端品牌),統帥(家電下鄉,定製),施特勞斯(淨水機),雷神(遊戲本),小帥影院(投影),日日順(物流),青島銀行,海爾地產……

據說你每吃10個雞蛋,其中一個就是海爾的。還援建了N所希望小學(具體數目記不清了)。包括小時候看的動畫片《海爾兄弟》,新版的好像由日本和美國團隊在製作。

國內導演界大師羅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海爾也投資了。羅導扶起來的著名導演:張藝謀,田壯壯,陳凱歌。而且羅導之前拍的一部電影《首席執行官》就是講的海爾的創業歷程,很值得一看。


玩青島私人定製


海爾頭條君真誠的為你做回答。

海爾現在發展的很好,您很少聽到海爾的聲音,是因為海爾很少在媒體上花高額的費用去做廣告和節目冠名。而是在“人單合一”管理模式的引領下,最大程度的考慮用戶的切身利益,更好的用戶體驗。

這幾年海爾一直在“人單合一”管理模式下不斷創新和探索。

從海爾角度來講,一是管理模式,二是製造模式。管理模式,我們提出“人單合一”。“人單合一”,人是員工,單是什麼?不是訂單,而是用戶需求。把員工和用戶需求結合到一起。

海爾這樣做之後,2005年9月20號提出來,到今天已經探索了12年,這其中也有很多曲折。我們曾經把整個集團一萬多名中層管理者取消掉,沒有中層管理,沒有職能部門,把整個集團變成一個創業的平臺。每個人在上面只要有好的主意都可以創業。變成了多少?變成上千個創業團隊、小微團隊。現在至少有二百多個已經有風投進入。

至於"人單合一”模式引領給海爾帶來了什麼,海爾發展的怎麼樣,您看一眼海爾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就一目瞭然

海爾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因為“人單合一”說到底就是人性的本真,“人單合一”就是把人當做目的,把人的最大價值發揮出來。


海爾


海爾現在行不行?

看幾個事實和幾個數據:

事實1:海爾還是家電行業的龍頭老大,說的是綜合體量,包含白電 黑電 電腦 商用等一起。

海爾第一:2015年銷售額1887億,利潤180億。

美的第二,銷售額1384億,利潤127億;

格力第三,銷售額977.45億,利潤125億。

從利潤可以看出各個公司的經營情況。格力是運營效率最好的。

事實2:海爾的核心優勢是冰箱冷櫃洗衣機產品,產品線廣,質量好,服務好。

但是在最掙錢的單品上確實不如競爭對手。

A.空調王者格力。空調失去王者地位是海爾近十幾年的最大敗筆。傳統大家電中,利潤最高的是空調,早在十五到二十年前,海爾就是高端和國內品牌第一,但是現在海爾空調已經被格力空調遠遠甩開了。這裡要為格力點贊,格力的空調和技術確實非常過硬。

B.小家電王者美的。小家電從來沒被海爾重視過(或者說,從來沒做起來。),所以美的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小家電的綜合利潤高達60%-80%,這裡指出廠價。

美的通過大量的小家電深入到千家萬戶,比海爾更快的建立了消費者的信賴和口碑,同時通過高利潤產品,如空調,和併購其他大家電品牌,快速(05年-15年 十年內)形成了可以跟海爾抗衡的巨無霸體量。

C.彩電。家電行業競爭最激烈的行業就屬彩電,從九十年代初就開起了各種價格戰,一直有幾個巨頭混戰,海爾一直是在二線戰場上擦邊競爭。現在TCL也藉助彩電和麵板的綜合銷量,躋身千億俱樂部。

說了半天,海爾到底行不行呢?

海爾冰箱洗衣機取代了部分日本 韓國產品,賣到了世界各地,這是值得驕傲的。瘦死駱駝比馬大,短期內還是很厲害的。

但是海爾本身的問題很多,如果沒辦法改變,下降的趨勢會無法遏制。

1.大公司病嚴重,官僚化,公司凝聚力不強。海爾04年銷售額就已經過千億,但是十二年過去了 當年的小兵都已經達到了千億,海爾還是千億,這十幾年的發展太慢了。

2.銷售模式落後,過分依賴大渠道,過去是國美蘇寧,現在是電商。自己的經銷商戰鬥力不強,遠不如格力,也不如美的。

至於海爾和華為,沒有可比性。

海爾是一頭牛,華為是一隻獅子。牛可以吃全天下的草,但是獅子是可以佔領全天下的草原的。

筆者是前海爾員工,對海爾相對了解,對家電行業研究超過十年,現在是智能硬件和消費品的連續創業者。


尼古拉斯小咖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十多年的山東人,我來談一下海爾吧。十多年前,海爾和海信等青島品牌可以對抗整個珠三角,那幾年也是山東最輝煌的時期。後來互聯網時代興起,南方經濟突飛猛進,格力和美的崛起,特別是國內市場,格力佔有率逐年提高。雖然海爾和海信也在進步,但風頭還是被格力和華為搶盡。很明顯,南方經濟更靈活,管理也比較市場化,格力和華為的高管也都是高額年薪,海爾相對還是比較守舊。再說產品,互聯網時代,海爾放棄了手機,這個也比較無奈,可以理解,但不能放棄互聯網,小米樂視是互聯網時代的代表,格力也是藉助董明珠的網紅經濟,海爾海信的新品也不少,但都沒有像樣的發佈會。而面對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海爾顯然是注意到了,但沒有抓住重點。比如說海爾魔鏡,產品本身不錯,但實用性不強。可以和智慧門鎖結合起來,開發一個核心顯示終端,即可以監控門外陌生人,又可以和手機互通,顯示當天備忘事物,包括天氣,記事本等。另外還有家庭廚衛家電,很明顯,集成灶和水槽洗碗機是未來趨勢,但海爾並沒有介入。扯的遠一點,整個北方經濟如果不能借鑑南方的創新機制,未來會差距越來越大,東北經濟就是前車之鑑。希望海爾海信能抓住物聯網時代這個機會,重新奪回霸主地位


楊大大140112


因為海爾已經是國際性集團了,早在2000年左右,海爾就已經走出國門,2008年海爾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大型家電品牌,一直保持到現在,地位上來說,跟華為比只高不低,國內市場早就不是海爾的重心了,什麼格力也好意思拿來說?馬化騰當年沒被張瑞敏看上,今天人家依然看不上,人家2015年的營收是1887億,騰訊才三百多億,怎麼比?還有那些相信所謂市值的,我就問你們一句話,蘋果一年的收入能有國家電網的一半嗎?自己去看看世界五百強裡,蘋果排在哪裡!市值都是虛的,都溢價好幾倍,溢價好幾百倍的都有,實業才是世界發展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