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本科學歷遠遠比你想象的更加重要!

央視新聞曾做過關於高考的調查,結果有七成網友支持高考取消數學,看到新聞後,有一位網友卻一針見血地評論道:數學考試存在的意義就是把這七成網友篩選掉。

的確,雖然買菜不需要專業數學知識,但數學可以決定我們在哪裡買菜。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聽過太多“讀書無用論”、“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消息,諸如此類的毒雞湯正侵蝕無數人。但是想說:知識決定命運,讀書無用論不過是學霸的謙辭和學渣的藉口罷了。

那麼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教育情況以及貧富分化情況,用數據分析結果將刷新你的三觀。

1個本科學歷遠遠比你想象的更加重要!


1個本科學歷重要嗎?

01

中國到底有多少本科生?

有媒體報道了一則數據,中國只有5%的人口每月的工資收入高於5000元。很多人對此都不相信!他們說,我本科的同學最低都是5000元的工資,中國怎麼可能只有5%的人口工資高於5000呢。而事實上,中國具備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有總人口的3%。

這一事實,恐怕又有很多人要表示懷疑了!他們又說:這絕對不會,我們單位100多人,有57個是本科以上學歷。這的確不假,如果你生活在一線城市,你周圍的本科生會更多!

中國有句話叫“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倘若我們避開管窺,從整體的視角來看,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現在我們眾觀全局,在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到2017年,這長達40年的時間裡,看看高考畢業的變化情況。

1個本科學歷遠遠比你想象的更加重要!


我們可以看到,在1977-1999年這22年裡,大學的錄取率是非常低的,但從1999年之後,由於大學擴招,大學本科錄取率急劇飆升,2017年大學生畢業數量已經達到800萬,而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是1700萬。也就是說,全國加起來,都有一半的人能上大學,若是把偏遠貧困地區的人口撇開不計,那麼大城市裡幾乎只要上學的都能考上大學。

我們再來看一看歷年高考,每年的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錄取率非常之高。

1個本科學歷遠遠比你想象的更加重要!


能看出,高考錄取率從5%一直升到74%,錄取率非常之高。而最近幾年的高三應屆考生每年都是900多萬人,相當於每年出生人口的一半多一點。並且2017年的畢業生接近800萬,所以大家形成了思維定式,覺得大學生遍地都是。

但是實際上,從恢復高考以來,40年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共是9577萬人,其中三本以上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4800萬人左右。

這個數字看起來確實挺龐大的,但別忘了,中國是13億人口大國,算下來本科生不過只佔總人口比例的3.69%。換過來看就是,只要你是一個本科生,你就碾壓96%的中國人!

從每年本科生的畢業人數來看,確實是存在“本科遍地走,專科多如狗”的現象。但從本科生佔全國總人口的數量來看,本科生又屬於稀缺物種。而造成如今這個及其矛盾局面的原因卻是因為中國巨大的貧富差距。

1個本科學歷遠遠比你想象的更加重要!


1個本科學歷重要嗎?

02

窮人的教育現狀,

人均月收入不超過2000元

3000元?數字之低,恐怕出乎很多人的意外。口說無憑,先看數據來源。

國家統計局在2018年2月28日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17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974元,中位數是22408元。

1個本科學歷遠遠比你想象的更加重要!


平均數容易“被平均”,中位數更能反映數據的一般水平。

一個月不到2000元,就是中國人均月收入的現狀。

《公報》還將全國的收入細分為五等分,讓我們更直觀的看到,收入水平的分佈情況。

1個本科學歷遠遠比你想象的更加重要!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窮人的教育現狀,80%的中國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過3000元。如果你家庭的人均月收入超過了5411元,就能躋身全國前20%的行列。

這裡要說明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不等於“個人收入”,而是以家庭為單位,用家庭可支配收入除以成員數量得出的。舉例而言,你和你配偶月收入合計為20000元,家裡還有1個寶寶和2位老人(假設沒有收入),那麼,你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000元。

所以說,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於個人收入的。

那麼,中國的個人收入很高嗎?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前所長賈康表示,中國只有2800萬人繳納個稅(起徵點為3500元),佔總人口的不到2%。

3年過去了,假設收入水平提高,加上部分逃稅的人,即使納稅人數翻2倍,也不過9000萬人。

如果你的工資超過了3500元,恭喜你,打敗了90%的中國人。

《公告》中的還有一組數據,尤為值得關注。

在五等分中, “低收入組”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958元,平均下來,每月收入不到500元。

5958元,還真談不上貧困。

中國的貧困標準是每人每年2300元,以這個標準計算,2017年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3046萬人。

1個本科學歷遠遠比你想象的更加重要!


1個本科學歷重要嗎?

03

讀書是寒門子弟,

提升社會地位最短路徑

東野圭吾在《時生》中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我們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只能儘量打好它。”

最近“寒門女孩王心儀707分考入北大”在網上熱傳。王心儀出生在棗強縣的一個貧困家庭,媽媽體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顧患有高血壓、哮喘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爺。家中有兩個弟弟,大弟弟即將升入高三,成績跟她一樣好,小弟弟還沒有上小學。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畝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賺的2000元補貼家用。

1個本科學歷遠遠比你想象的更加重要!


1個本科學歷重要嗎?

談及為什麼那麼認真讀書,王心儀說,“第一是受家庭教育影響,父母一直鼓勵多讀書多好書;第二是我想改變現狀,帶家人過更好的生活……”

誰說寒門再難出貴子?出生寒門的學子更加明白知識的重要性,也更加的努力地讀書,讓知識改變命運。儘管王心儀家境貧困,經常因為穿著破舊的衣服被同學嘲笑,但這些絲毫沒有影響積極樂觀的她。她明白,在為夢想奮鬥的路上,要全力以赴,顧慮太多往往會阻礙自己前進的步伐。

一個年僅18歲的小女孩,她明明嚐遍了世間的冷漠,卻仍然用陽光的心態做命運的主宰者。她非常清楚地知道自身處境,更加知道未來想要什麼生活,她也非常的清楚:讀書才是寒門子弟,提升社會地位最短路徑。

而反觀我們,不說是富二代,但是比貧困地區的同齡人條件好太多了。據調查顯示,大多數90後都過著“隱形貧困”的生活。我們總是沉醉於將就著過日子,甚至是在混日子。沒有目標、沒有動力,得過且過。縱然心中有無數個想要改變自己的想法,三分鐘熱度後,都死於腦海之中。

我們一邊在問“中國到底有多少窮人”,一邊又在探討“社會精英如何教育兒女”。我們的教育告訴我們“人生而平等”,但現實也一次次教給我們,有些差距,是天生的。

很多東西無法改變。出生,家庭,環境……總有人比你過得差,但同樣有大把的人活得比你精彩。

選擇做跳龍門鯉魚還是永遠翻不了身的鹹魚,是一種人生的選擇。

你一定很沮喪,我也一樣啊。但與其逃避著用“這就是命”來寬慰自己,不如努力著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1個本科學歷遠遠比你想象的更加重要!


一些眼光長遠的人都會這麼說:人無近憂,必有遠慮!所以說,要提升學歷的小夥伴們,請抓緊趕上2019年這一趟輕鬆提升學歷的列車吧!一起贏在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